Ⅰ 經濟學原理
對賣者徵收稅收所造成的無謂損失如下方供需圖像陰影部分所示。其中,Pd和Ps之差為從量稅額t。征稅前市場均衡為E1
Ⅱ 關於西方經濟學(曼昆)的幾道題
1.這道題不抄考公式,考的是對彈性概念的理解。
(1)她總是用收入的1/3買衣服,說明收入增加1%時,衣服購買量也增加1%,那麼需求的收入彈性就是1。
(2)她總是用收入的1/3買衣服,但此時問需求的價格彈性,說明收入是不變數(掌握經濟學的關鍵是在解釋某變數時,要理解「其他條件不變」),我們假設收入3000元,總是用1000元買衣服,那麼衣服價格上升1%時,能購買衣服的量就下降1%(因為衣服價格乘以衣服數量總等於1000),於是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
(3)即使變成1/4,道理也是一樣的,需求的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都是1.
2. 腐敗的原因:
(1)權力的供給需求無彈性
(2)人們追求效用最大化
(3)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4)腐敗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
(5)市場機制不完善,資源配置不流暢,信息不對稱
Ⅲ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谷賤傷農」
農民從出售糧食中獲取之利潤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Q)和糧價(P),利潤是二者的乘積;但這兩個變數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其關聯性由一條向下傾斜的對糧食的需求線來決定,二者成負相關關系。
另外,糧食需求線缺少彈性,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化不是很敏感。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於,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
谷賤傷農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問題。
(3)腐敗的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農民種糧的利潤受到糧食供求關系的影響,而糧食需求缺乏彈性,當糧食獲得豐收的時候,其供求關系發生較大變化、供給量與需求量(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的相對關系較之前不同,供給量的增幅大於需求量的增幅、糧食出售價格的降幅大於需求量增加(銷售量增加)的幅度,因而種糧農民的利潤下降。
認識到糧食市場的這一特性後,就不難理解下面的現象:當糧食大幅增產後,農民為了賣掉手中的糧食,只能競相降價。
但是由於糧食需求缺少彈性,只有在農民大幅降低糧價後才能將手中的糧食賣出,這就意味著,在糧食豐收時往往糧價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現糧價下跌的百分比超過糧食增產的百分比,則就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狀況,這就是「谷賤傷農」。
即便是單一品種的糧食,其生產也要受到市場經濟規則的嚴格支配,農民在生產准備期需要進行貸款、采購原料肥料以至農用機械等,若農民大批進入糧食供應方,則相關的生產資料價格必然上漲,承擔不起高成本的農民則退出供給方,最終達到產品供求的平衡,利潤變化不會太大。
若在生產准備階段就有扭曲市場資源配置的行為發生,導致農民一哄而上,「谷賤傷農」就真正成為現實了。
Ⅳ 以下這種現象用經濟學原理怎麼解釋
可以考慮用羊群效應和邊際機會來解釋。
簡單的說,就是經濟學中的跟風現象。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只要有領頭羊獲得了成功,就會形成一個跟風趨勢。而商家扎堆的話,還能時消費者的邊際消費慾望大增。
Ⅳ 谷賤傷農的經濟學原理
在豐收的年份,農產品的供給增加,則農產品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若此時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狀況不發生變化,那麼將導致均衡價格的下降.由於一般對農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根據需求的價格彈性與銷售總收入之間的關系可知,此時農民的總收入將隨著均衡價格的下降而減少.所以"谷賤傷農"的經濟學原理就在於此.
Ⅵ 《囚徒困境》反映了什麼經濟學原理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回最佳選答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單次發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復的囚徒困境結果不會一樣。
在重復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復地進行。因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合作可能會作為均衡的結果出現。欺騙的動機這時可能被受到懲罰的威脅所克服,從而可能導向一個較好的、合作的結果。作為反復接近無限的數量,納什均衡趨向於帕累托最優。
囚徒困境的主旨為,囚徒們雖然彼此合作,堅不吐實,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但在資訊不明的情況下,因為出賣同夥可為自己帶來利益(縮短刑期),也因為同夥把自己招出來可為他帶來利益,因此彼此出賣雖違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實際上,執法機構不可能設立如此情境來誘使所有囚徒招供,因為囚徒們必須考慮刑期以外之因素(出賣同夥會受到報復等),而無法完全以執法者所設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