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一個經濟學原理解釋一個有關貧困的經濟現象.
貧困陷阱:由於經濟中存在惡性循環,而使發展中國家陷於貧困落後之中難以擺脫。貧困陷阱可分為兩種:技術陷阱和人口陷阱。。。。
❷ 經濟學有哪些效應
其實經濟學的流派,什麼的挺多的,怎樣學好要把課本上的原理搞懂,相關問題會用專業知內識解答,經濟的熱點容很多,多看看新聞啊,名博啊,課本上的知識就那麼點,和別人討論起來大多都是當前熱點,要有自己的見解多關注世事,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比知道魁乃的多啊~
書可以先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比較看的進去,現實結合也很多,理論都介紹到了,教材的話高鴻業的不錯~把基礎搞好再去看國富論啊資本論,很痛苦,個人認為,呵呵
蝴蝶效應啊,經濟學偏原理,理論多
❸ 經濟學中的十大效應是什麼
效應論——破窗效應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破窗理論」不僅僅在社會管理中有所應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現代企業管理中。 蝴蝶效應 什麼是蝴蝶效應?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經典動力學的傳統觀點認為: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未來狀態所造成的差別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論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一定要防微杜漸,否則,悔之晚矣。 「蝴蝶效應」啟示錄,古往今來知多少? 近因效應 最近、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生的各種因素,這就是近因效應。有這樣一個例子:面試過程中,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叫住他,對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么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藉此考察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面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於這最後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 青蛙效應 從前有一則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會縱身而出;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中,它會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後你再慢慢升溫,即使升至攝氏80°,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裡。隨著溫度的繼續上升至90°- 100°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青蛙已經失去自我脫險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為止。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為什麼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這是因為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環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這就是一種「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逸。」 美人效應 羅馬一家自助餐廳的老闆想出一個賺小費的妙計。他請來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櫃台邊收錢,以便使男客們神魂顛倒,慷慨解囊。誰知那位姑娘上班後沒過幾天,就對老闆說:「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闆忙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櫃台邊反復地數找給他們的零錢。」 鯰魚效應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很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用不了多久就會死掉。為延長它的活命期,當地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里。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在有限的空間里快速游動,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鯰魚效應。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懼者必然會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暈輪效應 暈輪原指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暈輪效應是一種普通存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對他的某一品質特徵的強烈、清晰的感知,而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品質。 畢業生在求職應聘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暈輪效應,把自身的優勢充分地展現出來,一定會給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對方的賞識,取得面試的成功。比如,當招聘者問及你的英語水平時,你便用英語熟練地與其交談,必然會引起招聘者的極大興趣,很可能當場便與你拍板「成交」。但在運用這一效應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製造「光環」效果,那種虛妄做出的行為,往往適得其反 木桶效應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麼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由此可見,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短板」的長度決定其整體發展程度。正如,一件產品質量的高低,取決於那個品質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決於那個品質最好的零部件;一個組織的整體素質高低,不是取決於這個組織的最優秀分子的素質,而是取決於這個組織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質一樣。……此種現象在管理學中通常被稱為「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對你有何啟示? 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章節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那領五千的,隨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里。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科學家羅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即任何個人、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現實生活中「馬太效應」無處不在。
記得採納啊
❹ 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哲學的種種法則、效應、原理有沒有大全集
1、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內容: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工作和生活瑣事,悲觀情緒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何不開心一點呢?
2、馬太效應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級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 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3、破窗效應 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豫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環境有時候會讓人失去判斷力,在混沌的環境中,堅持道德和原則,才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4、木桶定律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 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一個能全面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才能突破短板的限制,發揮自己應有的實力。
5、羊群效應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盲從從來都不是什麼好事。
6、手錶定律 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准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這就是著名的手錶定律。 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准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那個人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對待他人和自己,應該使用同一套准則。
7、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則(定律)也叫巴萊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等。 這個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廣之。 經濟學家說,20%的人手裡掌握著80%的財富。有這樣兩種人,第一種佔了80%,擁有20%的財富; 第二種只佔20%,卻掌握80%的財富。 心理學: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類80%的智慧,他們一出生就鶴立雞群。 日常生活中的「二八法則」:以下是二八定律在生活中的體現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賺錢--------80%的人脖子以下賺錢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負面思考 20%的人買時間----------------80%的人賣時間 20%的人找一個好員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別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業----------------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視經驗--------------80%的人重視學歷 20%的人認為行動才有結果------80%的人認為知識就是力量…… 你想做那80%還是20%?
8、鱷魚法則 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 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有點類似虎怒決蹯。 由於人性天生的弱點,時時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操作,一次大虧,足以輸掉前面99次的利潤。 所以嚴格遵守止損紀律便成為確保投資者在風險市場中生存的唯一法則。
9、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老闆撞傷了。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懂得管理自己情緒的人,才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10、長尾理論 由於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 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於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並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 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佔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大。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❺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問題
光從來理論上說是因為社會撫養的需求源方(需要扶養的人)和社會撫養的供給方(提供社會扶養費的人)在自身的成本收益規劃上實現的均衡不是社會合意均衡。比如,一個老人,沒什麼錢,所以顧不起人來照顧自己;而照顧老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能得到的報酬又不多,所以很多人不情願從事這份工作。因此在沒有政府幫助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外部不均衡的情況,很多老人無所依靠,整個社會因此也就產生了問題。總體說就是每個人的內部經濟造成了外部不經濟。所以出台社會撫養費來給予補償,使雙方成本收益發生變化,內部均衡達到社會合意水平。
燃油稅也一樣,燃油消費水平造成的污染水平不是社會合意水平。雖然開車的人爽了,可沒開車的人卻要接受污染這種外部效應。
如果你要寫論文就要系統得要看看制度經濟學方面書
❻ 惡性循環是什麼效應
惡性循環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當我們做錯一件事情的時候,這個錯誤的結果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壓力,這種壓力會造成我們在做下一次事情的時候同樣選擇錯誤的結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❼ 狼來了 印證了經濟學中的什麼原理
大吉經濟團為您解答:
印證了經濟學中的邊際效應遞減原理。
邊際效應遞減:有時也稱專為邊際貢獻屬遞減,是指消費者在逐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雖然帶來的總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通俗的解釋:我們嚮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展,我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越多,我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
❽ 經濟學中的乘法效應的描述是什麼
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
一群無法無天的小流氓砸碎了一家商店的櫥窗後逃之夭夭。店主自認倒霉,只好花1000元買了一塊玻璃換上。這個時候一個經濟學家走過來,說要恭喜店主,正在窩火的店主見有人說風涼話,氣得要揍這個經濟學家一頓。經濟學家不慌不忙一番解釋,居然讓店主目瞪口呆。
經濟學的乘法 經濟學家這樣說,玻璃老闆因為商店櫥窗的損失得到1000元收入,假設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於買衣服,服裝店老闆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設服裝店老闆用這筆收入的80%,即640元用於買食物,食品店老闆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這640元中的80%用於支出... ...如此下去,你會發現,最初是商店老闆支出1000元,但經過不同行業老闆的收入與支出行為之後,所有人的總收入增加了5000元。所以商店的櫥窗被打碎了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其原因何在呢?經濟學家用乘數原理回答了這一問題。 在社會經濟中,增加一筆投資很可能引起國民收入成倍增加,這就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乘數是指最初投資增加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在上述例子中。最初的投資就是玻璃老闆購買玻璃的1000元,這種投資的增加引起的服裝店,食品店等等部門收入增加之和為5000元,所以乘數就是5 經濟學中為什麼會有乘數效應呢?因為國民經濟中各部門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部門的支出就是另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循環下去,一個部門支持的增加就會引起國民經濟各部門收入與支出的增加,最終收入的增加將是最初支出的好幾倍。 把這個例子換為財政支出增加,你就可以看出乘數效應多麼重要了。比方說,國家准備投資100萬元建設道路,其中30萬元是工資,50萬元是建材原料,20萬元是其他費用,那麼,勞動者小乙在付出價值1000元的勞動後領取工資,然後去消費。假如他把300元用於購買食物,200元用於給孩子交學費,300元用於買化肥,這樣,有了小乙的消費刺激,食品生產企業至少得生產足夠小乙消費的食品。但食品生產企業再生產這300元的食物之前先得拿出一部分錢向上游原料企業比如說麵粉企業采購,於是,麵粉廠在生產麵粉的同時又得向農民收購糧食,而生產糧食的農民為了增加產量就得去采購化肥... ...最終,小乙的這1000元帶動了幾千元的生產,而國家投資的這100萬元則帶動了幾百萬元的GDP。 「9.11」事件因禍得福嗎 不過乘數效應也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001年,美國遭遇「9.11」恐怖襲擊,兩棟大廈被摧毀。當美國人沮喪萬分時,有些不識趣的經濟學家卻跳出來發表了一番令人哭笑不得的言論,說這次恐怖襲擊對美國的宏觀經濟大有好處。 他們的理由是美國國會批准了400億美元的緊急預算,這些錢創造了第一輪的需求和增收,估計一年內就會見效。這個開支增加又會繼續創造下一輪的需求。經濟學家經過一番推算後認為,在美國經濟目前不景氣的時候,這400億美元的增加開支,可以使國民生產總值最終增加1000億美元... ...再一個經濟已經不景氣的時刻,財政開支的增加不失為一劑強心針. 這似乎有些奇怪了,如果損失兩棟大樓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話,美國人為什麼不自己動手炸掉幾棟大樓,何必勞恐怖分子的大架呢? 也有人根據乘數原理的除了相反的結論.乘數原理既然可以放大好處,也可以放大壞處.那幾棟大樓很值錢,裡面死傷的各路精英更是無價之寶,所以美國經濟將會節節敗退,進入惡性循環. 然而事實證明,美國經濟在"9.11"之後,既沒有突飛猛進,也沒有一敗塗地.兩種結論都錯誤了嗎?或者乘數效應錯了? 其實,問題在於社會經濟生活中,"乘數效應"不知一宗,而是無數宗.不是說"乘數效應"不存在,而是說不能只盯著一宗"乘數效應".要知道,無數宗"乘數效應"會互相抵消,會互相排斥,其結果是無法預料的.
來分吧
❾ 經濟學上都有什麼經濟學效應
其實經濟學的流派,什麼的挺多的,怎樣學好要把課本上的原理搞懂專,相關問題會用專屬業知識解答,經濟的熱點很多,多看看新聞啊,名博啊,課本上的知識就那麼點,和別人討論起來大多都是當前熱點,要有自己的見解多關注世事,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比知道魁乃的多啊~
書可以先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比較看的進去,現實結合也很多,理論都介紹到了,教材的話高鴻業的不錯~把基礎搞好再去看國富論啊資本論,很痛苦,個人認為,呵呵
蝴蝶效應啊,經濟學偏原理,理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