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對經濟的看法
經濟學是一門來研究如何使資源優自化配置的學科,目前比較成體系的成熟的經濟學就是西方經濟學,他經歷了自由主義和國家壟斷兩個發展!但其基礎就在於對人性的假設,西方經濟學是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這是經濟學與管理學最重大的區別!經濟學為了方便研究而將所有的人取其最大共性---自私為基礎,而管理學卻要對每一個個體做一些區別對待,管理學把人性的特點看成是多面的!如果理性經濟人假設被否定整個西方經濟學將被重構甚至拆解!所以西方經濟學是在私有制下適用的經濟學,馬克思給出了私有制終結的可能,所以這套經濟學也存在終結的可能!
Ⅱ 談談對經濟學課程的認識
沒認識,看個性。就我,我覺得我學了以後,就有可能像郎咸平那樣,整天罵人,然後版也權被人罵。先聲明,他是我的偶像。因為讀經濟的在一起容易起爭執。如果是性格較溫和,喜歡有轉角餘地的,還是讀政治好。當然前提是你是正直的
Ⅲ 談談你對經濟學含義的理解,結合你從事的專業談談你對學習微觀經濟學意義的認識
1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首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成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2學習微觀經濟學意義的認識
按曼昆的觀點,學習微觀經濟學可以幫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價為什麼這么高?飛機票為什麼可以根據預定時間打折?明星的報酬為什麼那麼高?許多非洲地區為什麼如此落後?人民幣為什麼會貶值?等等。。。
其次可以讓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尤其當你參加工作後,你的工資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資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參與掌管一個公司,你如何決定你公司的服務或產品的價格?等等。
所以微觀經濟學幫助你了解經濟世界的微觀層面,讓你深入到經濟發動機的內部仔細觀察內部運轉。
Ⅳ 談談你對金融經濟學的認識
一、走向21世紀的中國金融科學
世紀前夜話金融,就應該考慮走向21世紀的中國金融科學。任何科學都有其發展的階段性,有明顯的時代特點,或者說會打上所處時代的烙印。我們需要揭發其發展趨勢。但科學又是一個發展過程,是滾動式向前發展的,我們只能完成歷史賦予我們而我們也有條件去做的事情。我們要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在全社會普及金融知識,提高相當一部分人的金融科學水平,急需建立的是面向21世紀的鰾膠完整的金融科學體系。
首先遇到的就是關於金融學科的定位問題。目前理論界一般將經濟學作為一級學科,據此,金融學就是二級學科。按照錢學森同志的見解,金融學是同政治經濟學並列的一級學科,那它下面就是二、三、四級等等。為此,就要回顧一番,追根究底。
一是,金融學是不是一門科學?多年來一直就是模糊不清的問題。一些人承認它是一門科學,但很少或沒有人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學科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只研究金融學下屬分支課題,而對它的學科整體,如:它的內容、特點、結構和規律,它的發展演變過程,它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等等,沒有或很少研究。似乎有點舍本求末之嫌。一些人同樣研究金融領域理論與實踐問題,但不承認或無視金融學這樣一門科學。突出的矛盾,表現在一些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基礎理論課,講的是金融科學內容,教材卻是貨幣銀行學。現有貨幣銀行學教材上百部,內容卻未超出金融學的范疇。
二是,要看中國金融學科的演變。從不同時期看:
1、解放前,貨幣銀行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的一門學問,隨著現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進入,也傳入中國。
2、解放初期,金融學或金融科學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而正是提出。1950年中國金融學會的成立,是重要標志。但一些主要院校仍以貨幣銀行學進行教學,從蘇聯引進了黃皮書「資本主義貨幣流通與信用」,「社會主義貨幣流通與信用」等教材。
3、六七十年代,受「左」的思潮影響,金融理論研究被設置種種禁區,研究活動幾乎中斷。
4、七十年代末期以後,金融理論研究逐漸恢復,突破各種禁區,學會恢復活動。院校教學在內容上趨於一致,合流(雖然仍為貨幣銀行學),金融科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獨立出來。
5、八十年代中期,錢學森等學者提出「金融經濟學」的概念。認為金融學是技術理論科學,金融經濟學是基礎理論科學,是與政治經濟學、生產經濟學並列的綜合性社會性的金融學科。當然,這些研究還在進行之中,但很難說金融科學體系是否已進入一個新階段,這個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論證。
三是,金融學主要包括:
1、金融基礎理論的研究。
2、金融體制與金融方針政策的研究。
3、金融業務技術的研究。
4、金融歷史的研究。
不管怎麼說,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科學應當是一個寶塔型的科學體系,金融學或者叫金融經濟學,是在寶塔的最頂端,底下有貨幣學、專業金融學,部門金融學、金融市場學、金融史以及保險學等等。隨著金融深化,金融創新,金融衍生商品或工具的發展,這些學科下面還可以不斷的細分。金融學科定位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是致用之學,道理要講透徹,學了要用得上,能指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我們金融學科建設的現狀從總體上來說是落後的。談不上有完整的學科體系,因此社會上居民中金融知識貧乏並不難理解。而且與實際結合不僅甚至脫離實際,以致有些人在金融專業畢業了還上不好崗,上了崗也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金融學,按傳統的詞義解釋,應該定義為與銀行有關的學問,或者定義為貨幣資金的融通的學問。包括貨幣銀行學,貨幣經濟學,金融管理學理論基礎理論。
二、努力建設中國的金融科學
中國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已經走過了十八個年頭,經歷過很多艱難曲折,也取得過輝煌的成功,積累不少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為當前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提供了廣泛素材。中國當前金融改革與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既要看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已經勢不可擋,特別是擴大對外開放方的形式正在提出嚴峻的挑戰,又要看到傳統舊體制的矛盾還在加深,潛伏著嚴重的危機,這些都對當前的金融理論研究提出了緊迫的任務,要求中國金融學子為之奮起,為之努力。
一是,構建邁向21世紀的中國金融理論科學體系,首先必須要有明確的方向和任務。這就是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借鑒國外金融科學的有益成果,在對傳統金融學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對中國金融發展與改革的時間經驗進行全面系統的科學概括,從而形成中國金融科學體系。
二是,要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范圍。上邊已經提到,根據中國金融的歷史和現狀,理論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以及金融政策和金融發展的突破,借鑒國際的經驗,可以對中國金融科學的定義提出兩個基本原則:
1、要以中國的金融制度和理論實踐作為基本的研究對象;
2、至少應該包括貨幣銀行學,貨幣經濟學和金融管理學三門基礎理論。金融科學顯然有很強的基礎理論特點,但是在經濟類學科的分類中,仍然只能屬於應用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類經濟學,自然可以也應該包括明顯的國別特點。所以,中國的金融科學當然你要以中國金融的歷史和現狀、中國金融改革的發展作為基本的原理和規律,而是還要對世界各國金融發展中共性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實行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加快中國金融科學的發展,服務於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事業。
三是,中國金融科學體系的基本內容。一個主題:(社會主義)市場金融學。內容主要是論述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的基本理論。七個支柱(分支),即:
1、金融市場學:包括貨幣市場學、資本市場學,還可以進一步細化;
2、銀行管理學:包括中央銀行學、政策銀行學、商業銀行學、合作銀行學;
3、非銀行金融學:包括投資學、信託學、保險學、租賃學等;
4、對外金融學(國際金融學):包括國際收支學、外匯學、外債學、利用外資學;
5、重點闡述半殖民地金融向新民主義金融轉變,新民主義金融向社會主義金融轉變,社會主義計劃金融向社會主義市場金融轉變;
6、金融學說史:重點反映建國以來歷次金融理論問題的討論;
7、金融技術學:包括銀行會計學、銀行財務學、金融統計學、金融稽核學等。
四是,金融科學分類。金融科學是一個學科群。金融學科群如果按門類劃分,大體由五類學科組成:
1、金融基本理論學科即金融經濟學。大家都知道,金融經濟學是錢學森先生於1987年提出來的,它著重研究基本理論問題,諸如:金融經濟活動目的,金融基本規律,金融運行規律,金融活動效益等。金融經濟學處在金融科學體系的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金融學科研究有指導作用。
2、應用金融學。它是應用金融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金融領域一般理論問題的學科。主要有貨幣學、信用學、中央銀行學、商業銀行學、保險學、國際金融學等學科。
3、金融業務類學科。主要研究金融業務領域操作原理的學科。主要有金融會計學、金融稽核學、金融市場學、金融統計學、金融調研學、金融管理學、金融服務學、金融思想政治工作學、金融紀檢監察學等。
4、交叉類金融學科。主要是應用其他學科原理研究金融領域問題而形成的學科。主要有金融領導學、金融人才學、金融社會學、金融文化學、金融科計學、金融信息學、金融數學、金融應用文寫作學、金融環境學、儲蓄心理學,還有「老三論」和「新三論」在銀行的應用等。
5、金融史學類。主要有中外金融史,中外金融思想史、錢幣學等。
Ⅳ 談談你對經濟學的理解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版關系及其運行、權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類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 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人才。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Ⅵ 談談經濟學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我不知道羅家倫,我只是談談我對人生意義的看法:首先要理解意義是什麼?意義是一個哲學命題,包含「功用」的意思,有點類似於經濟學里的「價值」。比如說汽車對於人的意義就是「代步工具」,可以讓我們運動得更快更省力,而汽車對於一條過路的狗的意義就是個危險。所以說「意義」必須有個主體,就是剛才我們說的人或狗。而如果單說「人生的意義」,就缺乏主體,會帶來討論上的困惑,人生對什麼的意義呢?如果說人生對自己的意義,那就是很多人認為的這幾十年的行樂。而這個提法也不太妥當,就好比說「汽車對於汽車的意義是什麼?」因此我覺得每個人人生意義相對於他人和群體來說才說得通,中國傳統回答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是家族傳承中的一環,我們完成這種代代相傳的香火是意義所在,當然更高一層是完成家族文化的傳承。當然,像司馬遷這樣不可能有後人了,他就把他的生命投注到一部《史記》當中,完成了他的人生意義。總體來說,我認為只要是把我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一件相對無限的事物中,就完成了我們的人生意義。
Ⅶ 淺談對經濟學的初步認識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經濟學類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人才。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眼中的經濟學
一、寒假回校,要先坐汽車到A縣,然後坐火車到重慶。
本來要等9點的公車,等了一個多小時才等到一輛昌河(私車)。
司機要價10元,公車只要6元司機說現在春節時段,公車每天只有一班,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發。我當時站在路上凍了一個多小時了,也顧不得那麼多,就上車了。
汽車途經B鄉時有人招手上車,司機停車。
那人問,到A縣多少錢,司機說5元。那人說公車才2元,最多給你3元。司機說現在春節時段,公車每天只有一班,還不知道什麼時候發。那人還要等公車。4元你上不上?那人還要等公車。司機無奈,說:你就慢慢等2元的公車吧。說罷就慢慢將車開走了。
我在車上沒事做,仔細分析了一下,按經濟學理論,司機的邊際成為幾乎為0,可以說是凈收益為3元。那麼為什麼沒能成交?這與生活中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不太一樣,比如一件商品批發價為10元,賣價為15元,當出價13元時,賣主可能不賣,雖然此時有凈有益3元,(假設此時邊際成本也為0),因為賣主還會考慮一個機會成本,即下一位買主可能出價15元。
但乘車不一樣,因為那時還有好幾個空坐,機會成本幾乎不存在;且快到終點站了,路邊可能出現隨機乘客的概率很小了。
為什麼哪?晚上仔細想了,覺得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1、信息不對稱
司機對公車是否來這一信息掌握比較充分,而等車人則不,他可能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等到公車的可能性比較大。
2、過分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
有了第一條的信息不對稱,司機即自信等車人會後悔,相信司機的話,在車子慢慢發動時再叫住司機。
二、一個無效制度的典範
在校園里呆久了,常會發現一些感覺可笑的事,於是在空閑時就拿相機照了下來。面對這些照片,應該有話說,我們和他們。
在制度經濟學中,常會提到一個這樣的話題,一個初衷好的制度卻導致了一種相反的結果,不僅制度得不到執行,而且產生了破壞作用。在照片中的那條石板鋪成的路就一個典型的案例。這一塊草場最開始建好時沒有石板,也沒有行人踏成的「小徑」。但是,久而久之,按照「幾何學原理」和魯迅的「路的行成原理」,這塊草場的三角地帶就行成了一條天然小道,這是相當不雅觀的。於是為了改善此狀況,政策制訂者在天然小道上鋪就一些石板,於是,形成了一條「人工小道」。這樣一來,凡欲抄捷徑的同志都走石板路了,這樣於外觀,於路人都有了一定的改善,看起來是一種「帕累托改進」。但久而久之,卻成了圖上所顯示的格局,天然小道和人工石板路並存!人們在石板路的旁邊又開辟了一條魯迅式的路。呵呵,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制度變遷的案例,公共選擇理論中的「用腳投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原因何在?我想這裡面的玄機各位非常容易得解,就不在贅述。
其實,說到底,我認為出現這種無效制度的原因在於政策制定者缺乏那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既然是鋪路,就應該首先為過路人考慮,然後再考慮外觀和鋪路成本,因為路是讓人走的,如果「行走成本」較高,路人很自然選擇用腳投票。另外,很多政策制訂者都不是政策的受眾,他們制訂的政策或制度與他們自身的生活無關,即「鋪路人不走自己鋪的路」,那麼照片上出現的結果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了。我想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案例也非常多。比如「交通緊張--增設動車組(票價過高)--交通仍然緊張」,「環境污染--必須引入排污技術或設備(成本過高)--環境依然污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