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印刷科技進步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
這里有很多簡明實例,可作參考~~~
http://cache..com/c?word=%C2%DB%3B%D3%A1%CB%A2%3B%BF%C6%BC%BC%3B%BD%F8%B2%BD%3B%D3%EB%3B%B9%FA%C3%F1%3B%BE%AD%BC%C3%3B%B7%A2%D5%B9&url=http%3A//www%2Echinayinking%2Ecom/newsinfo/newslist%2Easp%3Fclass%3D2%26page%3D9&p=&user=
這是從國家規定看印刷技術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評審工作暫行規定
http://cache..com/c?word=%D3%A1%CB%A2%3B%BF%C6%BC%BC%3B%BD%F8%B2%BD&url=http%3A//zzq%2Elawtime%2Ecn/zzlawxglaw/2007070537024%2Ehtml&p=882a970e85cc42ad1fb5dd3c594e&user=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委,國務院有關部委科技司(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科技主管部門,各有關單位:
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6)41號文件精神,將優秀科技著作納入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評獎范圍,特製定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評審工作暫行規定》,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實行。
第一條 為加速科學技術的傳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和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獎勵在優秀科技著作的編著出版中,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和單位,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將優秀科技著作(科技專著、科技教材、科普圖書)納入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評獎范圍。
第三條 本規定獎勵的范圍是:自然科學領域內個人或集體編著的公開出版、發行的優秀科技著作。
科技著作包括:
1.科技專著類;
2.科技教材類;
3.科普圖書類。
第四條 凡推薦國家獎勵的科技著作應是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二等獎以上(含二等獎)的科技著作。
第五條 凡推薦國家獎勵的科技著作應公開出版發行兩年以上(含兩年)。科技教材須經過兩屆以上(含兩屆)的學生使用。
第六條 科技著作在內容上必須有創新,有特色,文字准確,語言流暢,插圖正確,圖文配合恰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及規范化要求。
第七條 科技著作在出版過程和圖書成品質量方面(選題內容、編校、裝幀設施、印刷、出版格式等)均應達到國家《圖書質量管理規定》(試行)規定的良好品要求。
第八條 科技專著、科技教材和科普圖書應分別具備以下評獎條件。
(一)科技專著類(包括學術專著、基礎論著、技術著作和工具書)
1.學術專著是指作者總結自己在某一學科領域內科學研究的成果,撰寫成的理論著作。
學術專著應對學科的發展,或對國家建設有重大貢獻和推動作用,並得到國內外公認。
2.基礎論著是指作者匯集國內外某一學科領域的新成就,經過分析整理,撰寫成的系統性的基礎理論著作。
基礎論著應有創見,有新體系、新觀點或新方法,受到國內外公認和高度評價。
3.技術理論著作是指作者總結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經驗,撰寫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理論性,以及實用價值較高的技術理論著作。
技術理論著作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闡述的新技術或新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取得突出的成效,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
(2)結合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進行大量深入調查,收集豐富資料數據,總結為理論,對國家決策有重要意義。
4.工具書是指可供尋檢、查閱的科技工具書,包括網路全書和手冊。
工具書應覆蓋內容齊全完備;資料詳實,釋義、數據准確;採用新內容、新術語、新規范;詞條精選,圖表簡明,文字精煉;便於檢索查閱,並具備下列條件:
(1)在某一行業或領域內,具有權威性;
(2)在科技資料積累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二)科技教材類(指大專院校使用的科技類教材)是指通過收集、整理國內外已有的科學成就和資料或根據本人、單位科學研究成果,按照教學規律,加以總結使之系統化,形成的教學材料。
科技教材應具備下列條件:
1.總結和反映編著者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教學適用性強,為多所學校選用,教學效果顯著,在人才的培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在內容和體繫上有新的突破,經過教學實踐證明有明顯效果。
(三)科普圖書類是指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科學普及讀物。
科普圖書應具備下列條件:
1.科學性強,內容真實、成熟、准確、闡述清晰,具有全面的發展的觀點,並具有相對的先進性。
2.思想性強,符合我國的宣傳出版方針,有助於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3.可讀性強,說理通俗易懂,文筆生動流暢。
4.普及面廣,有相當大的發行量,受到社會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
第九條 科技著作獎勵等級標准如下:
一等獎應達到國際上同類著作的先進水平,編輯出版質量應達到國家規定圖書質量標準的優質品。對推動科技進步、培養人才或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作用重大,並取得特別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等獎應接近國際上同類著作的先進水平,編輯出版質量應接近國家規定圖書質量標準的優質品。對推動科技進步、培養人才或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作用很大,並取得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等獎應是國內同類著作的領先水平,編輯出版質量應達到國家規定圖書質量標準的良好品,對推動科技進步、培養人才或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作用明顯,並取得比較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第十條 科技著作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單位應是直接對優秀科技著作的形成和出版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員和單位。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作為科技著作的主要完成人(推薦和授獎時均應註明作者或編輯)和主要完成單位:
1.科技著作的作者:指個人或編著集體;
2.科技著作的編輯:指策劃編輯和責任編輯。
編輯應策劃選題內容,或對該著作的整體結構提出重大的合理的改進意見,或在創作思路上給作者以重大的啟發,並在科技著作中署名。
3.科技著作的主要完成單位:指科技著作作者所在單位、參加編著的單位及相應的科技著作出版社。
第十一條 推薦科技著作應提供的有關證明材料:
1.專家評價意見(由推薦部門提供,包括對著作內容、質量等方面的評價,專家人數不得少於5名)。
2.公開引用或應用證明(指國內外重要書籍、報刊中引用、評價該著作的材料復印件及教學單位的應用證明材料,一般不得少於3篇(件))。
3.發行量、再版次數及譯成其它語種的證明:指提供最新版本的科技著作樣書。
4.圖書成品質量證明:由新聞出版機構的圖書管理部門出具證明。
第十二條 下列圖書暫不列入科技著作的評獎范圍:
(1)國內外學術會議論文集、學位論文集、各類匯編。
(2)社會科學范疇的圖書。
(3)年鑒。
(4)以外國語言文字撰寫的科技著作。
(5)屬於自學考試、成人教育、函授、夜大等方面的教材。
(6)譯著。
(7)科技期刊。
(8)音像、電子出版物。
第十三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貳』 技術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多少
因為中國經濟只由復投資驅動,中國制居民消費支出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5%,依靠貿易順差維系工業的正常發展;而中國投資支出佔GDP的50%,很大程度上依賴房地產泡沫;同時,中國信貨過度膨脹,不少貸款來自於未被監管和保護的影子金融體系,所有情況與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前的情況非常類似。
『叄』 《國際經濟學》作業求答案!
1.D 2.C 3.D 4.A 5.B 6.A 7.A 8.B 9.A 10.C 11.A 12.B 13.B 14.A 15.D
16.E
樓主貼的這16道題都是單選嗎?正確答案有些是多選的,我沒有辦法,只有專按樓主的意思,貼上屬去了一個答案。前14題是自己做的,後2題不知道答案,就在網上找,找到了下面這個網站。
http://www.anyha.cn/bbq/MINI/Default.asp?11-1784-0-0-0-0-0-a-.htm
這個網也許對你有用。
『肆』 舉例說明技術的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以往,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只注重資本形成的作用,對技術進步的作用注意不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進步對於經濟的增長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人們逐漸認識到,依靠技術的進步,不但可以節能、生財,而且可以發展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開拓新的生產領域,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據分析,在一些發達的國家,經濟增長率中約60—80%是依靠採用科學技術的進步獲得的。不少外國經濟學家就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定量的研究。
『伍』 好點的國際經濟學論文題目
1、 中小企業集群現象研究
2、 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3、 廣東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
4、 發展經濟學理論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應用
5、 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系
6、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
7、 泛珠三角有關問題研究
8、 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研究
9、 中小企業發展與就業促進
10、珠三角城鎮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11、企業集群與城鎮化研究
12、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研究
13、論我國經濟增長與國民消費的演進
14、影響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因素及對策建議
15、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分析及預測
16、廣東城鎮居民消費趨勢預測與對策
17、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與消費結構變化研究
18、科技進步對我國工業發展的貢獻率分析
19、經濟增長點問題研究
20、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
21、微觀經濟學的新發展
22、政府宏觀調控問題研究
23、對公用事業規制的研究
24、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研究
25、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26、論經濟增長方式
27、論中國的經濟增長
28、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
29、新經濟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30、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史研究
31、新自由主義意識與經濟全球化
3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
33、制度與經濟增長
34、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研究
35、虛擬經濟研究
36、我國的收入分配演變研究
37、廣東、香港、台灣三地經濟發展狀況對比
38、廣州支柱產業選擇分析
39、廣東勞動力市場問題研究
40、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分析
41、國有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
42、我國國有企業委託—代理機制研究
43、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原因及對策研究
44、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契約關系分析
45、相對優勢原則與我國經濟的有效增長
46、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47、國民精神素質與經濟增長
48、李斯特的經濟發展思想及對我國的借鑒
49、轉軌時期的經濟思想研究
50、相關行業的經濟學分析
『陸』 國際經濟學研究什麼
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范圍中的應用與延伸,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研究對象有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理論、開放的宏觀經濟均衡等。
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貿易基礎、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分配)、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要素流動(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等。最近幾十年來,在以克魯格曼、弗里德曼等經濟學家的推動下,國際經濟學一般理論各個方面方面均獲得了持續和富有成效的發展。
『柒』 在宏觀經濟學中,一國是如何實現技術進步的
開抄放經濟中,技術進襲步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工業化的趕超就是技術的趕超。根據當前的情況,後發國家技術趕超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自由貿易和技術引進為主,主要通過引進技術,加速自己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階段,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重,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國家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通過有選擇的產業政策,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
第三階段,必須以技術的自主開發為主,面對的是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國家主要通過產業政策,加強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佔領產業制高點,獲得先發優勢和規模經濟,將動態的比較優勢與靜態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兼顧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宏觀平衡與微觀效率,有效的配置資源,實現跨越式趕超。
目前國內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制度設計主要通過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開發區來完成國家的技術進步和趕超工作,政府通過政策等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的集聚來孵化高新企業和高新技術。
『捌』 技術經濟學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它主要是對下列各方面經濟活動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效果進行分析: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農業優良品種的選擇;各種工業原料、材料的選擇;能源的生產和供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的採用;各種標准和系列的制定;產品的造型和結構;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企業規模、布局和結構;建設方式和建設周期的確定;各種交通、郵電、通訊方式的選擇和配合;環境污染防治方法;工藝條件和工藝參數的合理選擇;引進技術的合理選擇等等。[1]
中文名
技術經濟學
簡介
應用理論經濟學基本原理
具體內容
為國家和部門制定各種技術方案
目前研究現狀
攤子鋪得太大,比較散
快速
導航
研究
簡介
概念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間辯證關系的新學科。它是從經濟角度研究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再生產過程中即將採用的各種技術措施和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的科學。技術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將技術更好地應用於經濟建設,包括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研製、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生產力的綜合論證。
技術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純技術,也不是純經濟,而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即把技術與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以選擇最佳技術方案。
當今中國社會,由於人力成本越來高,並且中國沿海一帶城市嚴重出現用工慌的問題,鄧小平同志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要更多的企業家擁有了科技創新的思維,更多的去了解新的科學技術,多了解科學經濟對生產銷售帶來的便利。
1.和經濟依據。
2.研究技術上的的最優方案。
3.研究並提出技術經濟效果的途徑。
研究對象
對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各種不同版本和作者的技術經濟學專著中不難發現,這依然是一個爭論最多的問題。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觀點有:
1.關系論,認為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與經濟的相互關系以達到兩者最佳配備的學科。
2.因素論,認為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因素與經濟因素最優結合的學科。
3.問題論,認為是研究生產、建設領域技術經濟問題的學科。這三個觀點顯然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引進技術和加大建設項目投資的時代要求有關。
4.動因論,認為是研究如何合理、科學、有效的利用技術資源,使之成為經濟增長動力的學科。這反映了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變化,進一步深入研究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理論的客觀需要。
5.效果論,認為技術經濟學研究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這顯然帶有學科初創時期對「大躍進」盲目建設不講經濟效果的反思。
6.綜合論(系統論),認為是研究技術、經濟、社會、生態、價值構成的大系統結構、功能及其規律的學科。這反映了希望在更廣泛的人類社會大系統中研究技術問題的願望。
結果
最近版本的技術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把技術經濟學的對象歸納為研究技術領域的經濟活動規律,經濟領域的技術發展規律,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三大領域。並把研究對象分為工程(項目)、企業、產業和國家四個層面的技術經濟問題,學科構成由基礎理論、基本方法以及理論方法的應用等三個方面。可以看作是對上述提法的歸納、揚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