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貨幣學派為什麼認為貨幣供應量增加不會影響利率
貨幣學派認為利率具有時滯性,不能及時反映經濟情況,而且利率對貨幣供應量的反映不是凱恩斯認為的負相關,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增加會使利率下降,但在長期內,隨著投資增加、需求增加,對貨幣的需求也就增加了,貨幣利率又會上升。
【貨幣學派的簡介】
貨幣學派是二十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亦稱貨幣主義,其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里德曼。貨幣學派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雖然不是唯一)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函數,正在於盡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的因果關系。
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穩定的,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資本主義將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水平條件下穩定發展,凱恩斯主義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減少了經濟的不穩定,而是加強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如每年增加3~5%)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㈡ 尋找薩繆爾森的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PDF版本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特色 [摘 要] 西方經濟學經歷2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三次大的革命,已經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但它始終未能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正是這個缺陷構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得以產生和興起的理論條件與邏輯起點。新興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疇、理論框架、分析範式等方面的開拓性研究取得嶄新突破,並以此為基礎,對企業成因和經濟增長長期動態模型等提出新的學說。新興古典經濟學增強了對灶裂現實經濟事實的解釋力,受到日益廣泛的認可,成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特色的最新反映。 [關鍵詞] 新興古典經濟學 經濟學 理論特色 創新 一部西方經濟學說史向我們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臘以來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和經濟理論,不斷涌流與分化,不斷否定與前進,不斷創新與發展,形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智慧長河與信息洪流,林林總總的流派和交錯延綿的學說,彰顯著學術的勃勃生機與活力。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許是西方經濟學這條智慧長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為前沿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從一開始它就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產生熱烈反響。當然,從學科性質、理論體系與思想淵源上講,新興古典經濟學仍屬西方經濟學的范疇,但由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對新興古典經濟學加以嚴肅的研究和積極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創者之一是以楊小凱(Yang)、黃有光(Ng)等為代表的華人或華裔學者,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被認為是一個隱譽閉有中國背景的新興經濟學前沿學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對現實經濟事實的研究和解釋,包括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有別於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過了頭,一股腦鑽進陰冷書齋而遠離火熱現實的純理論性或數理化的邏輯推演。也許不用多久,新興古典經濟學就會走進國內大學經濟學的講堂;事實上在1999年,楊小凱就把新興古典經濟學帶到了北京大學的講壇,並正式受邀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虛陸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
㈢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抄結構性改革的定義: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措施:
引導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從新供給經濟周期出發優化產業結構。
放鬆三大供給約束,恢復中國經濟的活力。
解除對五大財富源泉的供給抑制,提高中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房價、物價管控政策,以及「按要素貢獻分配」的主張。
㈣ 什麼才是真正的「供給側改革」中國要搞的「
「供給側改革」一詞,是這兩年最為流行的經濟學詞彙。無論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似乎不談「供給側改革」,便顯得有些落伍,有些不夠時髦。然而,到底什麼才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如何解放生產力?
從當下普遍的簡單理解來看,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似乎就是去產能、去庫存,而手段則是簡單機械地通過企業合並、強制停產等措施來減少供給,進而改善行業和產業鏈競爭格局,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但對著名經濟學家滕泰先生來說,供給側改革則有一幅更宏大、內容更豐富的景象。在他最近出版的《新供給主義經濟學》一書中,雖然不能簡單概括地回答真正的供給側改革應該是什麼樣子,但他通過從經濟增長的真正源動力、新供給如何創造新需求、新供給經濟的自身周期以及政府政策該如何促進新供給產生等角度,深刻而獨到得闡釋了這一問題。
誠然,目前以去產能為代表的供給側改革,自有其誕生的背景和意義。其誕生的背景在於,近年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許多企業虧損嚴重,若不能在短期內扭轉經營狀況,相關風險的爆發將會對就業、金融體系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影響;至於其意義,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強制限產或者推進企業合並,能夠迅速改善行業競爭格局,減少產品供給,推動產品價格上漲,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增強償債能力,進而降低金融機構所承擔的風險,避免造成企業破產以及由此帶來的大面積失業等問題。不過,這種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干預經濟體系運行狀態的計劃經濟時代的措施,只能推遲中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的爆發時間,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也不能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那麼,如何才能推動真正的供給側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對此,滕泰先生構建了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他的出發點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這與凱恩斯主義從需求端出發來分析經濟增長的動力是截然不同的。他認為,對於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應該回歸到財富源泉上。滕泰先生稱凱恩斯主義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只是短期價值實現的條件,而土地與資源、金融與資本、人口與勞動、技術與創新、制度與管理等五大財富源泉,才是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
同古典供給學派也從供給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的理論體系也有區別的是,滕泰先生認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在現實中有太多因素造成供給不能創造等量的需求。因此,政府不能像古典供給學派認為的一樣遠離經濟體系,而是要積極干預經濟,通過供給側改革創造滿足「供給自動創造自身需求」的社會條件,通過解放土地、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五大財富源泉的體制性改革來解除要素供給限制,形成新供給。
新供給建立以後,能夠持續創造新需求、形成新市場,它可以是一種新技術、新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或者管理模式。新供給對新需求的帶動具有乘數效應,即「一種供給的產生會對上下游供給產生帶動作用,一項產業的新供給不僅可以創造出對於該產業的新需求,往往還會產生引致消費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需求,通過產業鏈而輻射到上下游產業,進而輻射整個經濟,通過供給擴張的帶動作用創造出成倍的新需求。」
作者認為,為了釋放要素限制,建立新供給,政府應該通過放鬆壟斷、解除管制、降低融資成本和減稅來放鬆行政供給約束,將資源配置的決定權交給市場,恢復企業的活力,使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動能。唯有如此,中國才能推進真正的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
目前,關於供給側改革的書籍已然很多,讓人目不暇接。《新供給主義經濟學》一書的不同之處在於,該書既能高屋建瓴地從宏觀角度和長期增長的歷史視野建立完整的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也能分條析理地就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具體困境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專家學者,亦或是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和未來的仁人志士,不管信奉的是計劃經濟、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體系還是凱恩斯學派的理論體系,這本書都是不容錯過的,畢竟,百家爭鳴方能啟民智,百花齊放才以興邦國。
㈤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啊
什麼叫作供給側改革?我來問一下大家:「比如說我現在去買一盒奶粉,生產奶粉的那邊那個商家是什麼呀?」就是「供給側」。那我要買這個奶粉,我就是「需求側」!他供給給我這個商品,我去買它,我就是需求側,所以我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以這個生產生產這個產品的商家的那一側去進行改革的。這就是供給側個需求側這兩個部分,這兩個不同的部分。我們在超市當中看到什麼打折、促銷啊之類的東西,我們可能不太會去買!但是如果我們改成「限量出售」,並且把這個外觀變得特別好看,把它的質量提高一些,那我們會買嗎?既便它的價格翻了5倍,我們也會買!那也是非常明顯,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那我們再生產產品的過程當中,把它的外觀產生了一些變化,把它的質量得到了提高,那我把它的價格......它成本雖然上去了,但是我價格可以再提高嘛!因為現如今人民的消費力不會在乎那10元、8元的,所以這個地方就體現出來的是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非常深層次的一個點。就我們把東西做好,價格可以高一點,完全沒問題。把這類似現在的比如說一些手機,比如我們中國的華為啊、一些國產手機......這些質量都已經越來越好了,大家很多人都會願意去購買國產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