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Williamson的四層次框架
Williamson(2000)劃分的社會科學研究的四個層次,因為其層次劃分的邏輯鮮明以及能夠與不同的理論相結合,一直以來受到了社會科學研究的關注(見圖3-1)。
圖3-1 社會科學的四個層次
社會分析的第一層次為社會基礎(embeddedness),包括文化、規范、習慣、道德、傳統以及宗教等非正式約束,這些非正式約束已經被社會所廣泛接受,並且成為人類行為的基本約束框架。「第一層次被大多數制度經濟學家認為是給定的」(William-son,2000),因此這個層次的研究主要是社會學研究的領域。這個層次的非正式制度被認為是自發形成的———「經過計算後的有目的的選擇是幾乎不存在的」(Williamson,1998)。所以,該層次的制度的變化也相對非常緩慢,周期大約在100~1000年。第一層次為社會中所有的活動設立了框架,盡管非正式制度並沒有成文的規定,但是它們「具有長期的對社會行為的監督作用」(Williamson,1998),同時對「經濟系統的長期特徵產生長遠而深入的影響」(North,1991)。
社會分析的第二層次為制度環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包括憲法、法律、產權等正式規則,這些制度可以看做是人類行為的游戲規則。這個層次的制度可以和第一層次的制度一樣,「通過進化(evolutionary processes)形成,也有可能具有被人為設計的機會」(Williamson,2000)。這樣,正式制度設計就為人類提供了合適的機會來實現第一階的效率。在這個層次上,產權被確定,決定了誰可以有權利使用資源,同時使得這些權利得到保障。這個層次的制度變化的頻率比第一層次快了很多,當然,除了偶然的巨變,比如戰爭、革命等,這個層次的制度一般也需要10~100年的時間才會產生變化。這個層次的研究主要有產權經濟學和實證政治學。
社會分析的第三層次為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這些治理制度可以看做是人類在第二層次的游戲規則下自發選擇的各種競爭規則,或者看做是人類游戲的過程,它是合約關系的治理結構以及交易費用經濟學分析的重點。這個層次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治理結構的效率,即第二階的效率。因為,雖然第二層次的制度可以用來減少交易費用,但忽視了制度本身的制定、執行、監督等也存在成本,所以,僅靠第二層次的研究是不能滿足經濟學追求效率的需要。第三層次的制度目的就是為了在第二層次制度的限制下,尋找每一種特定的交易的最佳的治理結構,因此這個層次的研究需要:首先決定交易本身的屬性區別;其次,區別不同的治理結構;然後,在交易和治理結構之間進行「最優」的匹配。這個層次的制度變化的頻率比第一、第二層次制度的頻率快得多,一般是根據交易屬性改變的速度,或者交易合約的更新速度等變化,比如,設備更新引起的相應工作制度的改變(Williamson,2000)。
社會分析的第四層次為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這個層次的研究是為了實現邊際效率最優,即第三階效率。它通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同時把治理結構和正式制度視為給定,通過不斷調整價格和數量來實現邊際最優原則。另外,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的激勵理論也是這個層次研究的內容,這個方向目前嘗試解決的問題就是代理理論,即研究因為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風險所造成的委託代理問題。這個層次的變化速度最快,幾乎是隨著市場的變化而持續變化。
Williamson(2000)劃分的目的是表明其所倡導的新制度經濟學在社會科學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這種劃分方法也不失為一種清晰地劃分不同社會研究的範式。在這個劃分體系下,現有研究的脈絡很容易就理清了。本章將從第四層次向第一層次的方向進行農地保護內涵的探討,目的是因為這種「由下向上」的方向,代表了經濟學理論前提假設逐漸放鬆的方向,這樣有利於按照學科發展的順序分辨不同層次研究在邏輯上的聯系;另一方面,本章後面的分析也借鑒了這種劃分方法的思想,形成了農地保護的層次論。
『貳』 初級會計裡面。 經濟法基礎第四五六章有聯系嗎我想跳過第四章學第五章的,因為14的課程只更新到第
有那麼一點聯系,告訴我456章節名
『叄』 經濟法基礎共多少章多少頁
樓主下午好!學派壇壇很高興在網路知道上為樓主答疑解惑!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經濟法基礎教材總共7章,除去目錄正文內容共402頁,教材具體的變動這里有http://www.studypay.com/caikuai/chuji/2015/34052.html?unionid=128&item=0
新增、刪除、減少的內容很多,樓主可以去看看,做到瞭然於心。樓主加油,更多問題歡迎交給學派!
『肆』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重點章節是哪幾章
除了第一章不是重點,其他的都是,其實只要你認真看看書,然後做一些題,最後內自己考容幾份試卷試試,基本上沒有問題,我就是這樣過的,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先做題,看到不會的或者沒有記住的,反過來看書,看完之後再做一些題,也可以的最後自己考幾份試卷試試
『伍』 經濟法基礎
計算土地增值稅的公式為:應納土地增值稅=增值額×稅率。公式中的「增值額」內為納稅人轉讓房地容產所取得的收入減除扣除項目金額後的余額。
一、收入:4000萬
二、扣除項目:
1地價:800萬
2開發成本:1500萬
3銀行借款:
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夠按轉讓房地產項目計算分攤並提供金融機構證明的,允許據實扣除,但最高不能超過按商業銀行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金額。其他房地產開發費用,按第(1)、(2)項規定計算的金額之和的5%以內計算扣除。凡不能按轉讓房地產項目計算分攤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機構證明的,房地產開發費用按第(1)、(2)項規定計算的金額之和的10%以內計算扣除。
本題 向金i融機構不能分攤且不能提供證明:(800+1500)*10%=230萬
5.營業稅:4000*5%=200萬
城建及教育費附加 200 *(7%+3%)=20萬
6.房地產企業加計扣除:(800+1500)*20%=460萬
扣除項目合計:800+1500+230+200+20+460=3210萬元
望採納、·
『陸』 經濟法基礎里都是那些內容大概說一下
1)、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法,它不是一部法律,而是眾多有共同調整對象和共同調整方法等共同基礎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經濟法的定義迄今還存在爭議,這主要源於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無經濟法這一類別。在自由經濟發展到壟斷經濟時,法律調整經濟關系時傳統的民商法原則受到挑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原則、方式方法,國家由不幹預私人經濟轉而全面滲透。與此相適應的法律規范與傳統部門法差異很大,這類法律是歸入某一傳統部門法,還是形成新的部門法等問題學者之間存有分歧。有關經濟法的諸多問題和諸多觀點,有待於時間的檢驗和實踐的檢驗。
3)、今天我們理解經濟法一定要和市場經濟相聯系,在封建社會,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都有調整管理經濟領域經濟關系的法律。這些法律和我們今天所講的經濟法不論是立法宗旨、立法原則、調整范圍、調整方法是不可比擬的。今天的經濟法是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法律。
4)、市場經濟發育的特點以及發育的階段對法律和經濟法的影響。在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發育有自身的特點,比如說市場經濟發育的起點是封建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動力來自市場本身,市場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一個自發逐步的過程。而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的起點是計劃經濟,過渡的啟動力量來源於政府,整個進程是政府推進型的。我國市場經濟的這些特點導致法律仍然被視為一種手段,而不具有制約行政權力的功能,沒有體現出市場經濟的法律是以經濟主體的權力為核心的選擇法體系,而不能是以行政權力為核心的命令法體系。我國目前還處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處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之中,經濟發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