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在08年進行了改革,經濟學院主修僅分兩大類:財金和經貿專 財金有包括金融屬 注會等專業 經貿份國際經濟與貿易 國際經濟和經濟學 但它是在大二才進行細分專業的 如果你定不下來讀什麼專業可以念一年之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從新選擇
相比之下經濟學偏向理論化 貿易經濟學偏向實踐化 主要還的看你的興趣取向
㈡ 貿易經濟專業就業前景怎麼樣 主要學什麼
貿易經濟專業 的核心課程主要有:產業經濟、貿易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消費經濟、服務經濟與服務貿易、貿易政策、市場管理、物流學、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期貨市場運作、電子商務與網路貿易等。就業方向貿易經濟專業 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培養從事制定貿易政策、實施貿易管理和開展貿易實務、市場調研與開發、銷售管理、現代物流管理等所需的人才 貿易經濟專業 現在越來越像膏葯,哪裡都可以貼。可以去銀行、貿易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各大企業的營銷等部門,政府機構(尤其是海關)等等,就業機會應該是所有專業中最多的了(尤其是和其他經濟類專業相比)。但是讀貿易經濟專業 ,比較難學到非常專業的技能,鍛煉得更多是綜合素養。 但也要看學校的,不同學校的排名不同,不同學校該專業的排名不同,名氣還是有點影響的。 現在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正真從事貿易的比例不高。 大學里的課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基礎課程,金融,會計,統計,真正涉及貿易的專業課程也就是貿易理論和實務。但個人認為所有的課程都能擴大你的知識面,或者鍛煉你的思維能力,對你以後的工作還是會有幫助的。 選擇專業一方面為了興趣,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就是以後的就業。 對於經濟貿易這個專業來說,如果你立志要做一個外貿人,那這個專業就很對口,例如做代理進出口,銀行內的國際結算人員。這些都是不涉及產品的行業,也就是服務類的行業。 如果你想以後要做產品類的,那這個專業所學的東西可能只能起輔助作用,行業的專業背景才是主導。例如服裝類的外貿,紡織業的專業背景遠比貿易類的背景來的重要。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造或者實踐使自己既有行業背景,又有專業背景。這就是當下比較流行的復合型人才。1、貿易經濟專業 ,可以報考海關、商檢、外經貿、外事辦等等相關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招考,可以進相關經濟類的行業,可以進外企。 2、大學畢業生剛在銀行一般都是首先從櫃員做起。 3、兩個科本身沒有大區別,都算經濟管理范疇的,很多交匯點。比如都要求數學英語+西方經濟學 在我們學校 學國貿的也學過 證券投資 貨幣銀行學 國際金融學 等等了,兩者區別就是側重點不同了。 貿易專業課比如外貿函電 貿易實務,相對而言 貨幣銀行學 證券投資等就是次重要的,理解了 而且貿易相對要求你英語口語好,善於交流 。不注重研究,一般是本科畢業就去打拚,金融則注重數學,都是比較而言哈。 而且金融研究潛力比較大,適合考研究生
㈢ 國際經濟與貿易和經濟學哪個更容易就業一點
國際經濟與貿易更容易就業。因為這些年我國的外貿一直在發展。經濟學更注重理論一些,所以不如前者好就業。加油吧。
㈣ 經濟學就業方向是什麼呀,好迷茫
一、經濟學包括的專業:
金融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經濟管理學、經濟學、資源經濟、涉外經濟管理、國民經濟管理學、世界經濟、世界經濟學、國際經濟、國際經濟學、世界經濟合作、工業經濟、農業經濟、貿易經濟、化工貿易經濟、商業經濟、商業經濟管理、建築經濟、勞動經濟、經濟信息管理、物資經濟、物資經濟管理、糧食經濟、生態經濟(環境經濟)運輸經濟合作經濟、合作經濟、城市經濟管理(城市管理)、經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財稅、財務會計、會計、投資經濟管理、國際企業管理、信息管理統計專業、經濟貿易、房地產經營與管理、企業管理、數量經濟學、市場營銷。
二、經濟學就業方向: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很好,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
一:經濟預測、分析人員職業概況:此職位分布在各行業中,但一般只有比較大的公司和政府中經濟決策部門才會設置。主要負責各種市場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調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明顯。
二:對外貿易人員職業概況:將「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售給國外客戶;為國內客戶尋找國外貨源;組織國際貿易貨物物流等。有相當一部分外貿人員在經驗成熟後,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外貿公司。
三:市場營銷人員職業概況: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四:管理類職位職業概況: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首先謀得的管理職位大都為一線管理人員,例如生產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等。
㈤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就業方向是什麼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業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1:
營銷人員
職業概況: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薪酬水平:在銷售這個職位上,報酬的差別很大,不少職位的基礎工資很少,因為報酬完全建立在銷售業績的基礎上,每做成一筆生意都可以得到傭金。對於工資建立在銷售業績上的銷售人員來講,壓力是巨大的。但同時,回報也是巨大的。
就業方向2:
市場/公關
職業概況: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就業方向3:
金融/保險/投資
職業概況:工作內容廣泛,報酬差距較大,收入多半與業績掛鉤。薪酬水平:職位薪酬差距較大,不少職位的基礎工資很少,因為報酬完全建立在業績的基礎上,每做成一筆生意都可以得到提成。對於工資建立在業績上的人員來講,壓力是巨大的。但同時,回報也是巨大的。
就業方向4:
行政/後勤
職業概況:行政/後勤部門就是協助好上級行政領導施政行政,當好助手。關鍵是要為領導分憂和服好務,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
(5)貿易經濟學就業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率指數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中,94%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5%的學生在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為9.50,與其他專業相比,應屆就業率指數屬於中等偏上。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前景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為32%,29%的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指數為6.32,與其他專業相比,發展前景指數為中等偏上。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作舒適度
40%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認為工作「非常舒服」或「比較舒服」。14%的畢業生認為工作不太舒適或很不舒適。按照十分制進行計算,舒適度指數為6.64,與其他專業比較起來,該專業的舒適度指數為中等。
參考資料:國際經濟與貿易(大學專業)_網路
㈥ 貿易經濟專業怎麼樣呀,好就業嗎出來有前途嗎求教。。。
怎麼說呢,貿易經濟,說白了,就是高級銷售經理,分為內銷,外銷,貿易統計,貿易金融。我自己做過一年的外貿,三年的銀行,把自己的感覺說給你吧。
內銷,就是國內的買賣,首要靠關系,其次靠大環境,經濟政策,經濟好壞,行業好壞,再次靠艱苦,內銷開頭相當難的,尤其是沒關系的。
外銷,做國際貿易,最重要的是,學好英語,開始大概三年時間,基本很難獲得訂單,老外做生意很謹慎,都是試了又試,如果穩定,他們基本上不會換供應商了。所以要耐得寂寞。
貿易統計就沒什麼花頭了,相當於一些助理性質的,比如報關,跟單,需要考點證書,比如報關證,單證員之類的。
貿易金融,是在商業銀行內部,新生出來的一個部門,國際業務下掛的。是專門負責國際貿易結算的,它的獲利途徑是打的結售匯的差價,就是客人延遲或者提前結售匯,有一個差價,還有就是進行貿易外匯貸款,當然咯,他的公開名詞不是貸款。這裡面油水大,但是同樣需要國際貿易的金融結算途徑,有點復雜的。
怎麼說呢,還是可以的,開始的時候不要想著賺大錢,攢點經驗吧,對自己將來發展有好處的。
如果有志於做國際貿易,建議英語的六級一定要通過,最好有時候學學托福雅思,自己看看情況針對吧,最近幾年的南美,澳洲的國際貿易相對來講好做點,北美,日韓,印度,西歐難點。
㈦ 貿易經濟專業 都學些什麼哦就業方向前景
在專業培養方向上,貿易經濟專業為政府職能部門、工商企業等,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建設需要,通曉市場流通理論,掌握貿易理論和實務的高級專業人才。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要求學生掌握貿易經濟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掌握內、外貿企業經營管理所需的經濟、法律、財會、數學、金融等多方面的基礎知識;能熟練運用外語和計算機技術;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具備從事政府和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
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有:產業經濟、貿易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消費經濟、服務經濟與服務貿易、貿易政策、市場管理、物流學、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期貨市場運作、電子商務與網路貿易等。
該專業主要為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培養從事制定貿易政策、實施貿易管理和開展貿易實務、市場調研與開發、銷售管理、現代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㈧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