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微觀動因有哪些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與內涵的界定
「區域」是地理學中是指區別於臨近地區或其他地區的、在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某些同質性的地區范圍。在世界經濟學和國際關系學中,「區域」是指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地區,因某些經濟共同特徵或政治、文化的共同利益而聯合在一起。在很多文獻中,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又叫世界區域一體化、國際區域一體化、國際經濟一體化,或叫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有別於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本文所指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化是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一定意義上說,「一體化」是一個多維的現象。在經濟學和國際關系學理論中,對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還沒有明確的統一的定義。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最早在「將各個獨立的經濟結合成為一個更大的經濟區域」這一意義上,即「經濟一體化」意義上使用「integration」一詞的是兩本相互獨立的著作。它們分別為由瑞典經濟學家埃利·F·赫克歇爾(Heckscher Eli F)於1931年出版的關於重商主義的著作和由兩位德國學者於1933年出版的關於貿易統計的著作。20世紀40年代,「經濟一體化」一詞傳入美國,最早出現於1947年美國政府的秘密文件之中。在1949年10月召開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大會上,時任美國經濟合作署長的保羅·霍夫曼(Hoffmann Paul)首次公開使用了這一詞語並鼓動西歐經濟走向一體化。隨著西歐經濟合作的啟動,國家之間經濟的融合已被視作為一體化。但是,當時的一體化更多指的就是地區性的或叫區域性的國際一體化。瓦伊納於1950年首先提出的關稅同盟理論能成為當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核心,以及丁伯根於1954年將經濟一體化分解為消極一體化和積極一體化,就帶有明顯的區域性質。之後,經濟一體化的概念與內涵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完善。有學者認為,他們所揭示的內涵在於: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顯著的標志是成員之間關稅等貿易障礙的消除;謀求最佳的國際生產分工是一體化的根本原則;區域一體化的出發點是使每一個成員能獲取比單獨一國時更大的利益。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與內涵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和完善的。
從國際關系角度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和內涵的理解,筆者的看法是:在一定的國際區域內相鄰或相近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為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以政府名義採取合作的方式,通過談判協商而形成互惠互利和提高區域經濟整體水平的一種國際性制度活動。這種國際性制度活動,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運行過程。因為這些狀態和過程自始至終都由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倡導和組織,通過官方談判而確立,並逐步地有計劃地推動實施已經確定的公認的國際性制度。
二、國外學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動因的分析
國外學者對一體化的真正研究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這些研究是伴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進程而進行的。對一體化研究較有建樹的學者很多,例如:雅各布·瓦伊納(Jacob Viner)、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戴維·米特蘭尼(David Mitrany)、厄恩斯特·哈斯(Emst Haas)、卡爾·多伊奇(Karl W·Deutsch)、羅伯特·基歐漢(Roben O·Keohane)、約瑟夫·奈(Jtxseph S·Nye)、貝妊特·科勒—科赫(BeateKo·Ner—Koch)、安德魯·莫拉維斯克(Andrew·Moravcsik)、詹姆斯·多爾蒂(JaiTles E·Dougherty)和小羅伯特·昔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P faltzgraff)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對一體化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討,提出了獨特見解。其中德國政治學教授貝婭特·科勒—科赫等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說明這一問題。
貝妊特·科勒—科赫等在對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和現狀進行研究後認為,歐洲一體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個:即利益驅使與思想觀念轉變是建立一體化的前提;統一大市場帶來的好處是一體化前進的動力;向成立經濟貨幣聯盟目標邁進是一體化進程質的飛躍。世人都知道,上世紀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歷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國之間政治對立不斷升級,最後以經濟上的徹底崩潰而告終。二戰結束後,重新獲得安全保障、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成為西歐各國的最重要目標。經過痛定思痛後,西歐各國戰前實行的敵對政策被戰後一種稱之為制度化的和平共處政策所取代,那就是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相互合作,彼此開放市場,並且致力於納入一個共同的超國家組織之中。因為當時的形勢使人們都相信,這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和合作政策的實施,將會給各國政府和人民帶來利益好處,也迎合了當時盛行的經濟自由主義和功能主義思潮,這對啟動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決策產生了深遠影響。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成立,就是在這種利益驅使與思想觀念轉變的明證。
盡管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一直是走走停停,但是,由於「歐盟意識」所發揮的作用,建立統一大市場給各國所帶來的利益好處,作為主權意義的各國政府的支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從煤鋼聯營發展到歐共體,再到作為共同體利益代表的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洲法院等機構的設立和運作,以及作為體現成員利益代表的部長理事會,這過程少不了要對內外政策進行協調、國家主權的部分讓渡給超國家機構等方面需要討價還價,這時,各國政府依然是國際關系中主要的行為體,「綜觀整個歐洲一體化進程,無論超國家機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民族國家政府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各國政府一直都在起主導作用。直到今天,歐洲一體化可以說是當代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範,歐盟成立的動因及其一體化進程的條件值得包括東亞經濟一體化在內的其它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學習和借鑒。
三、國內學者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動因的分析
我國學者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真正的起步可以說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打開國門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的事情。經過廣大專家學者的努力,到了90年代初,研究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原因和條件理論來說,由於對一體化的定義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因而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原因條件的分析和看法也不一樣。這里僅以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來說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問題。
張幼文先生從經濟學角度對一體化的動因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隨著世界經濟二體化發展趨勢的加強,對經濟一體化的研究視角可以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轉變為從世界經濟一體化角度去研究世界經濟問題。對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可以從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去理解。他指出,從微觀層面來看,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參加區域一體化組織後是否有利於形成區域范圍的規模經濟,增強總體經濟實力,從而形成集團競爭力,在世界經濟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二是通過取消相互間的貿易壁壘,能否使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生產分工比此前更趨合理,從而有利於全面提高區域內的經濟運行效率和社會福利;三是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所實施的防禦戰略,能否形成區域集團,使其它後起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建立和發展中被動成分多於主動成分,從宏觀層面看,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動因,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種次優的選擇。
陳玉剛先生認為一體化「是一種國家間把有關事務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匯聚到一個共同機制下進行的過程。」他對國外學者關於一體化動因與條件的論述進行了概括和梳理,認為有四個方面:一是一體化區域內部的某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存在和主要成員間勢力均衡的共存,二是一體化有關成員間主體價值的互適性和相互行為的可預測性,三是有關各方對改變原有關系狀態的強烈的願望,四是外部條件或背景條件。
王子昌博士認為,目前關於一體化動因和條件的論述主要是根據歐洲一體化的實踐提煉出來的,對一體化的定義不同,一體化的條件也不一樣。他綜合國內外學者關於一體化條件的論述,井結合對東盟發展進程的研究後認為:「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和解除安全之憂是一體化的兩個必要條件」。強烈的收益預期是推動一體化的動力,預期收益可能是看得見的、具體的經濟利益,也可能是無形的、比較抽象的安全利益。但具有合作收益並不一定能夠導致合作,對相對少收益的擔心往往會使合作難以達成,而要消除這一阻抗,需要有兩個小條件:一是主體價值的互適性。在主體價值互適的情況下,在合作中相對收益少的一方不會擔心在未來被合作方吃掉。二是內部力量的均衡。力量的均衡,可以在合作中進行,通過對規則制定的討價還價,保證自己的相對收益與他方大致相等。這兩點,只要具備一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一個國家對自身安全的擔心,與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一起,啟動國際一體化。但是,要深入發展一體化,這兩個小條件必須同時具備。
四、利益追求、政府主導和制度保障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動因
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和條件,既有經濟利益的追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驅使,還有文化、制度等利益起作用,是多種利益綜合的結果。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單靠市場需求來推動是不夠的,政府必須主動參與並在其中起主導作用,還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得到各成員認可和共同遵守的制度作保障。簡言之,強烈的利益追求、政府的積極主導和制度保障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三個基本條件。
利益的追求既有經濟利益,也有包括安全在內的政治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追求和合作願望是否強烈,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得以啟動和不斷深化的動力。就經濟利益的追求來說,所有合作成員都希望通過合作能為本國本地區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由於區域內各成員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加上所帶來的利益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對合作的期望值也不一樣。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希望通過合作進而實現一體化後,能給本國帶來發展中國家廣闊的勞動力和產品消費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希望發達國家能提供本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就政治利益的追求來說,安全保障可說是第一要務。不論是歐洲經濟一體化啟動、東盟國家的合作,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都把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安全包括主權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等。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把重新獲得安全保障、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成為歐洲各國的最重要目標,其中的安全保障就被當作是第一要務。東盟的成立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是為了減少或消除來自內外部環境的安全威脅,因此,東盟成立初期乃至相當一段時間里,其性質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性的區域政治合作組織,只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的趨勢,東盟各國意識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井開始規劃逐步走向一體化組織進程。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其實也是為了本國的安全利益而已。所以,包括安全利益在內的政治利益追求也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力之一。強烈的合作願望是一體化得以啟動和不斷深化的動力。而強烈的合作願望可以來自對合作收益的強烈預期,也可以來自內外部環境的擠壓。在現有的一體化條件理論中,強烈的合作收益預期是一個暗含的前提條件,而這又是以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為假定的。這就需要政府來起主導作用,推動國家間的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所謂政府主導是指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不能單靠市場需求去推動,單靠市場發揮作用,只能使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緩慢,甚至合作得不到保障,政府應該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歐洲一體化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就充分地說明政府主導的重要性。所謂制度保障是指制度建設和運行機制,這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保障。這可以從歐洲一體化的實現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東盟合作中得到進一步的啟示。如果沒有一套各國公認的共同遵守的一體化制度作保障,沒有能保持這一超國家組織正常運轉的機制,一體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相同或相近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一體化的實現也具有促進作用。
B. 歷史中凡爾賽和約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上對德國納粹崛起的影響
凡爾賽條約是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台後就一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准備。
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中國在五四運動後,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則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所以也不簽凡爾賽條約。
[編輯本段]一、戰勝國的目的
早在巴黎和會之前,法國、英國和美國已經表明了對和會的不同目的。法國因深受戰爭傷害及對歷史上德國數次對法國的侵略主張嚴懲並盡可能的削弱德國;英國出於傳統的政策考慮希望能保持一個相對強大並在經濟上能夠自立的德國以保持歐陸均勢;美國則希望盡快建立一個能保證長久和平的體系並從該體系中獲益,同時主張德國進行戰爭賠償。
三個主要的協約國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雖然三國都做出了讓步最終達成了一致,但結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協但卻沒有任何一方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國沒有被徹底削弱也沒有得到安撫,這個結果預示著無論是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以至於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一、法國的目的
法國為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西線戰場絕大部分在法國。因此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
戰後法國軍隊迅速控制了魯爾工業區的重要城市如蓋爾森基興等,造成大批居民無家可歸,同時法國將該地出產的煤通過鐵路運至法國。德國鐵路工人組織了罷工以對抗法國佔領者,其中約200人被法國當局處死。
克里孟梭的主張可以簡單歸為以下:德國對戰爭中法國的損失(包括人員、財產等)進行戰爭賠償,將其軍力削減至不再對法國構成威脅,象徵性的懲罰德國軍國主義以使德國再也不能恢復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當眾處死德國皇帝(在戰爭結束前退位並流亡至荷蘭)。法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建立萊茵非軍事區,由戰勝國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將德國軍力削減至較低水平。同時他還希望簽訂封鎖德國海岸線的秘密條約,以便法國能控制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因為這些嚴苛的條件,克萊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綽號。
二、英國的目的
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一般認為喬治希望在威爾遜的理想主義主張和克萊蒙梭嚴懲德國的主張中找到一條中間路線,但其政治地位相當微妙。喬治本人在贏得1918年大選時為迎合英國民眾提出了德國需為發動戰爭負責的主張,同時聯合政府中的保守黨也要求嚴懲德國以保證其不再對英國構成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喬治竭力主張提高英國在戰爭賠款以及德國殖民地的份額。他和克萊蒙梭因英法兩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贊同「民族自決」政策。
同時喬治清醒的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激起德國強烈的復仇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損,而他和克萊蒙梭都認識到此時的美國已經成為經濟強國,而且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所以「民族自決」主張在和會召開時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喬治的主張可歸為如下幾點:保證英國的海上霸權,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以加強英國;削弱德國軍力至較低水平;德國進行戰爭賠償但不可過分以免激起德國的復仇心理;幫助德國重建經濟。
三、美國的目的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出了十四點建議,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松,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
美國民眾普遍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基於此威爾遜總統感到過分苛刻的條款會造成德國的復仇心理,戰爭將無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國際聯盟以維持國際秩序,即國際社會提供保證以避免弱國遭到強國侵略。但歐洲強國普遍認為這種構想過於理想主義且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實際。而且這種政策將會導致美國軍事力量過分捲入國際事務。
威爾遜意識到為了達到建立國際聯盟的目的,他的十四點建議需要做出妥協。而且他堅持「民族自決」政策,例如剛從一戰後的德國和俄國中重新獲得獨立的波蘭。同時他極力反對建立秘密條約,例如秘密軍事聯盟等。不過他同意要削弱德國軍力到一個較低的水平。
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具體如下:
·公開的和平條約應該以公開的方式締結而成。
·在各國領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絕對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時或戰時都一樣。
·盡最大可能地消除經濟障礙,並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協同維持和平的國家之間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
·互相充分的保證各國的軍備減少到符合保衛國家內部安全的最低程度。
·各國對各殖民地的權利的主張,應該做自由,開明和大公無私的調整。
·撤退現在在俄羅斯領土上的所有軍隊。
·在比利時的佔領軍應該撤退,其領土應該恢復,並不得企圖限制她與其他自由的國家同樣地享有主權。
·法國全部的領土應該獲得自由。被侵佔的法國地區應該歸還。
·義大利和原奧匈帝國的疆界必須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確定。
·東歐人民按照民族自決原則建立獨立國家。
·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蒙地內哥羅獨立。同時巴爾干半島諸國的政治及經濟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應透過國際條約予以保障。
·奧斯曼帝國各民族自決前途。
·波蘭獨立,並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建立國際聯盟以保證國際秩序。
[編輯本段]二、談判過程
談判於1919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開始。1870年德國取得普法戰爭勝利並統一德國後德皇曾在此舉行加冕儀式。來自38個國家的70名代表參與了談判。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俄國因於1917年和德國單獨媾和且布爾什維克取得國家政權也被排除在談判之外。
從1919年三月開始,談判由五個戰勝國(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日本)政府首腦和外長組成的「十人委員會」主導,該機構組成復雜,矛盾重重,難以做出有效決定。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只剩「四巨頭」,後義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里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時,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義大利首相維托里奧·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國甚至不準參與條約討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標不一致甚至存在沖突,每個決定都是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1919年4月29日由德國外長烏爾里希·格拉夫·馮·布魯克多夫-蘭祖率領的德國代表團抵達凡爾賽宮。5月7日德國代表團接受戰勝國提出的條件,內容包括將德國領土分割一部分給鄰國,戰勝國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等。但因德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德國政府認為以上條件不公並提出抗議,隨即退出和會。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鮑爾為總理的德國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國國會舉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條約者以237票比138票勝出,28日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和約上簽字。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宣告成立。
[編輯本段]三、主要內容
一、總覽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二、疆界的決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
·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
·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但後來因為二十一條的關系,則轉交到日本。這觸發了五四運動,拒簽《凡爾賽和約》。中國於1919年宣布與德國的戰事結束,並於1921年與德國另簽和約。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編輯本段]三、軍事上的限制
·萊茵河西岸的領土(萊茵蘭)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
·陸軍被限制在100,000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
·海軍員額限制在15,000員以下,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並不準擁有潛水艇。
·不得組織空軍。
·不得進出口武器。
·不得生產、儲存化學武器。
·為了限制接受軍事訓練的人數,廢除義務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長到12年、軍官25年。
[編輯本段]五、戰爭責任
·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責任,承認對協約國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審判為戰爭罪首犯。
·部分德軍被審判犯有戰爭罪,其中一些被判處死刑。
[編輯本段]六、戰爭賠償
根據協約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後減至1320億帝國馬克。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一般認為這筆沉重的賠償給德國經濟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鎖並間接導致了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但對此觀點史學界仍有不同評價。
[編輯本段]七、各方對條約的反應
一、戰勝國對條約的反應
法國認為自己沒有完全得到滿足,克里孟梭在隨後的大選中下台。從整體而言英國對條約比較滿意,德國東部邊界得到了一定的安全,如波蘭的獨立和但澤自由市的成立。在某種程度上英國甚至認為條約對德國過分苛刻,這可能導致德國的不滿並成為未來的不穩定因素。美國認為條約是歐洲的麻煩所在,而且對德國過於苛刻。1919年美國國會投票決定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並拒絕加入國際聯盟。
二、德國對條約的反應
當德國了解到條約內容後,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似乎德國並未意識到他們對發動戰爭負有責任而且他們已經戰敗,起初德國政府拒絕接受條約,德國海軍以自沉艦艇的方式表達對條約的不滿。
後來成立的魏瑪臨時政府陷入兩難境地,總理謝德曼被迫決定接受條約,隨後陸軍總司令興登堡稱德軍已無力再戰。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總統弗雷德里希·艾伯特決定接受條約。
隨後保皇派、民族主義者和前軍隊將領開始質疑條約。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家、社民黨人、共產黨人、猶太人被他們視為叛國者,因為這些所謂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瑪政權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們「在背後捅了德國一刀」。這種論調在德國投降後具有廣闊市場,因為當時德國已經取得了東線的勝利並和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而西線德軍仍在法國和比利時境內。但實際上西線德軍的春季攻勢因給養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評者眼中這次失敗被歸罪於後方的罷工,尤其是猶太人。而他們卻忽略了交戰雙方已經捲入了總體戰中,前線的局部戰術優勢無法扭轉德國在戰略上的失敗。盡管如此,這種論點在德國國內仍引起了廣泛共鳴並被納粹黨所利用。
[編輯本段]八、德國對條約的破壞
戰後的德國經濟非常羸弱,只支付了條約規定的賠償金額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這一小部分也給德國經濟造成了極大負擔並導致了近1/3的通貨膨脹。條約規定德國以礦產資源和工業設備賠償未能以現金支付的部分更激起了德國民眾的不滿。
以下是對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19年德軍總參謀部在形式上被解散,但其核心仍以「部隊局」的形式存在和運作,並依據一戰的經驗繼續完善德軍軍事學說、組織訓練。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義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與奧地利合並。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編輯本段]九、歷史評價
一般認為雖然一戰西線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法國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克萊蒙梭的政策仍過分激進,對德國過分苛刻。而且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此仍有不同觀點。
凱恩斯在其著作《和平的經濟後果》中說,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將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比作與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給凱恩斯的公開信中發表了他的不同觀點,並指出凱恩斯的戰後預言並未成真,如凱恩斯預言歐洲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9年的產量較1913年增加了10%,凱恩斯預言德國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7年德國的鋼和鐵產量較1913年分別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數據包括了戰後德國割讓的領土。又如凱恩斯預言戰後德國國內儲蓄不會超過20億馬克而實際上1925年的數字是64億,1927年76億。凱恩斯預言德國在條約生效30年內無法支付高於20億馬克的賠款,曼托索稱在1933至1939年間德國在重整軍備上花費了7倍於此數的金錢。
近來又有一種觀點稱德國在條約中獲益匪淺,如史學家格哈德·溫伯格在其著作《手邊的戰爭》中提到,由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系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特別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對比)。
現在回顧一下,在1919年時德國其實取得了較五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尤其是德國的東方,原來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斷膨脹且親法的俄羅斯帝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交上孤立,內部紛爭不斷且捲入內戰的蘇維埃俄國。在南方,德國的前盟友奧匈帝國分裂為數個弱小的共和國,對德國的再次崛起已經無法構成威脅了。
英國軍事史學家科熱里·巴尼特聲稱,與德國所期待的一旦贏得戰爭後他們強加於協約國的和平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相當仁慈的。對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俄國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業,90%的煤產地以及5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巴尼特同樣認為德國在簽訂條約後的戰略態勢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國東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國作用的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消失,而且德國和新生的俄國之間有波蘭作為緩沖。在西方只有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德國的法國和比利時。巴尼特還認為英法兩國應通過一種徹底摧毀俾斯麥一手創立的統一的德國並使其重新分裂為多個較弱小的政治實體的方式實現歐洲大陸的永久和平,只有這樣做才能徹底解決德國給歐洲帶來的麻煩,但英國並未達成自己參戰的目的。
如果不以現代的戰略或經濟角度思考問題,凡爾賽條約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隨後在納粹黨的培育下生根發芽,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開始明目張膽的踐踏條約並贏得國內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學家丹·洛林說,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本段]十、不同觀點
史學界對凡爾賽條約削弱並羞辱德國的觀點有爭議,一些觀點如下:
1、凡爾賽條約中規定的裁軍委員會名存實亡,德國的戰爭賠償數額不斷減少直至徹底取消,這筆財政負擔和受害國的戰後重建費用實際上從德國轉嫁到了受害國身上。
2、與協約國相比,德國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受戰爭影響更小。雖然德國在戰爭中也收到損失,但1919年時德國經濟較其鄰國的優勢比1913年更明顯了。
3、一些對凡爾賽條約持否定意見的批評者們認為波蘭的建立使德國免受其最大的潛在敵人俄國影響。1920的華沙戰役阻擋了布爾什維主義向戰後虛弱的歐洲前進的步伐,特別是此時的德國正面臨著共產主義思潮的泛濫。
4、戰後德國境內仍有以波蘭語為母語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這種情況加劇了德國歷史上持續不斷的種族沖突。
5、戰後德國保持了對巴爾干諸國的比其東南方的鄰國更大的影響,而其他國家並沒有努力改變這種狀況。
簡而言之,盡管德國在一戰中失敗了,但仍有在二十年後再次主導歐洲局勢的能力。
C. 類似道格拉夫這樣的英文名有哪些
范德法特 范德薩 斯內德 范佩西 維爾貝克 維克漢姆
D. 康拉德格拉夫鋼琴是德國品牌的鋼琴嗎
德國鋼琴品牌來查詢:自
支持歐盟商標查詢(商標申請人應為德國公司而非中國)
支持中國商標查詢(商標申請人應為德國公司而非中國)
支持維基網路查詢(世界權威的網路全書)
支持德國本地實地考察
斯坦威、貝希斯坦、康拉德格拉夫都符合這些條件。
E. 格拉夫鋼琴的哪個系列最好
皇室系列最好,全系列都是以德國原裝高端鋼琴標准打造,體現了德國制琴大師的匠心獨具,更承載了對藝術的尊重,對高端體驗的追求,獨一無二,極富收藏價值
F. 如何用聯系的哲學原理論證全球化
全球化毫無疑問是當代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它不想偏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就必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參與全球化進程。如何認識當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決定我們怎樣判斷全球化和怎樣參與全球化的出發點。馬克思曾經對全球化的發生和發展以「世界歷史」的理論形態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馬克思關於全球化或者說「世界歷史」分析的方法論,對於我們今天正確認識全球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當代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什麼是全球化?英語中「globalization」意指「全球化」或「全球性」,它由形容詞「global」(全球的,全世界的)派生而來,而「global」又來自拉丁語中的「地球」觀念。全球化概念最早應用於國際經濟學,它由「一體化」轉變而來。早在20世紀50年代,由歐洲統一的現實所觸發,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經濟一體化」(economicintegration)理論,如巴拉薩(B·Balassa)在《經濟一體化理論》中對經濟一體化作了這樣的解釋:「一體化既是一種進程,又是一種狀態」,「經濟一體化就是指產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不受政府的任何限制。」(註:B.Balassa:TheTheory&EconomicIntgration,1962,P101.)到60年代,世界出現大動盪、大分化和大改組,特別是70年代石油危機的沖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中的全球因素成為社會科學普遍關注的焦點,全球化概念不僅在國際經濟學,而且在國際政治學和國際文化學中越來越多地被使用。國際政治學主要是以「相互依存」的含義上使用全球化概念,國際關系理論史學家詹姆斯·多爾蒂和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評述說:「相互依存這個名詞被用來表示全球性體系中各種關系的特點。根據這一概念,一個真正全球性體系在歷史上首次要求人們對國際關系進行研究時採用『地球中心』的方法,而不是採取『民族中心』的方法。」(註:〔美〕詹姆斯·多爾蒂、羅伯特·普法格茨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世界知識出版社,第147-148頁。)全球化概念在國際文化學上的應用,是與關於「世界文化」的理論緊密相關的。國際文化學者認為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圍內起作用的文化的生長與加速發展的復雜的整體過程,特別是世界整體意識的形成過程。
G. 拉夫經濟學辭典
<正> 英文版的《新包爾格拉夫:經濟學的世界》(The New Palgnave:The World ofEconomics)自1991年由麥克米蘭出版社出版後,在不到二年的時間里暢銷於世界各國。難能可貴的是,該書既被專業學者所推崇,又為普通讀者所接受。 自《新包爾格拉夫:經濟學詞典》1987年出版後,編者伊特韋爾(John Eatwell)、米爾蓋特(Marray Milgate)、紐曼(Peter Newman)深感洋洋四大卷、詞條多達2000餘條的詞典無法為一般讀者所接受,於是從中精選出100條經濟學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內容,另行編輯成書,這就是《新包爾格拉夫:經濟學的世界》。所謂經濟學的世界,意在幫助讀者掌握經濟學的觀點與分析方法,用來看待周圍的世界。誠如編者引用的凱恩斯的一段話所雲:(經濟理論)「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種教義,是心靈的裝備、思維的技巧,它幫助掌握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系
【分類號】:G236
【DOI】:cnki:SCN:31-1139.0.1994-03-015
【正文快照】:
英文版的『新包爾格拉夫l經濟學的世界>(The.New PalgnaVe:『The World ofEconomics)自1991.年由麥克米蘭出版社出版後,在不到二年的時聞里暢銷於世界各國.難能可貴的是,該書既被專業學者所推崇,又為普通讀者所接受. 自《新包爾格拉夫:經濟學詞典》1987年出版後,編者伊特韋爾(J)
找了很對地方就只有說《拉夫經濟學辭典》很著名但是沒有具體的說明。
H. 德國格拉夫鋼琴怎麼樣培訓機構就賣這個牌子不知道怎麼樣
格拉夫鋼琴是在上海瑞寶樂鋼琴廠的,格拉夫鋼琴不是德國品牌。
格拉夫鋼琴屬於雜回牌答,利用洋名字,市場回饋率低,價格不透明,
進貨價3500-6000不等的「優勢」得到不少琴行及培訓機構老闆的青睞,
因這種「優勢」可以與老師來合作坑騙購買鋼琴的學生
主要銷售渠道是老師通過推薦自己學生購格拉夫鋼琴拿高額返點
類似這種用德國來偽裝的品牌還有很多,謹慎小心挑選
目前德國僅存有的真正的鋼琴廠也只有8家,是德國鋼琴製作協會BVK認證的
國產鋼琴建議選擇:珠江鋼琴,里特米勒鋼琴,愷撒堡鋼琴
德國鋼琴(BVK認證的):舒密爾鋼琴,
I. 格拉夫瓦爾德大學在德國怎麼樣 假如在該學校讀研究生 ,畢業回國後學歷證明教育部承認嗎
承認的.回國前 記得先去 中國駐德使館 申請歸國人員證明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