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林珠抄之家∧[大師] 李嘉圖比較優襲勢貿易模型 1.李嘉圖模型的假設條件 李嘉圖比較利益模型是以商品與要素市場的完全競爭為基礎,以不存在貿易限制、交易費用和規模收益等為前提條件,用兩國、兩商品、一種生產要素來證明決定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利益。 2.生產和貿易模式生產和貿易的模式由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差別決定的。各國應該專門生產並出口其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產品的比較優勢可以用相對勞動生產率、相對生產成本、或者機會成本來確定。相對勞動生產率是不同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或兩種不同產品的人均產量之比。 相對成本指的是一個產品的單位要素投入與另一產品單位要素投入的比率。機會成本指的是為了多生產某種產品而必須放棄的其他產品的數量。
2. 大衛 李嘉圖在經濟學上有什麼成就
809年至1815年,李嘉圖在經濟學領域發表一系列論文,探索貨幣問題,從而成為一位權威的貨幣理論家。 1815年 2月,他發表《論穀物低價格對資本利潤的影響》,初步闡述了地租、利潤、工資問題,並力主自由貿易和廢除穀物法。這種觀點代表了上升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李嘉圖在1817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這部著作,集中反映他的經濟學理論。在價值學說方面,他繼承了斯密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但批判了斯密認為有些商品沒有使用價值也有交換價值的論點,認為任何商品沒有效用就不會有交換價值。
在價值量的決定問題上,他批判了斯密的價值決定於耗費勞動又決定於購買勞動的觀點,正確指出兩者並不相等,購買勞動不能決定價值,只能由耗費勞動決定價值,商品價值和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成正比。
李嘉圖價值理論
李嘉圖的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這種理論是從斯密那裡來的,但經過了一些改動。
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核心就是下面一句話:「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其生產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根據這個理論,他認為,勞動的價值(工資)是一定社會中為維持工人生活並延續其後代通常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決定的,而利潤則決定於工資。
在所有這些分析中,看不到供給與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種神秘的因素所決定的。
3. 《經濟學》中提出的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和內容是
長期占據國際經濟學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其理論發展非常精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因此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盲目仿效。新古典經濟學所鼓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效率第一,市場萬能,比較利益,自由貿易,金融深化等信條,在發展中國家應用時,由於與發達國家實力相差太遠,資源和體制環境都不具備,所以往往走向反面,成為撤消國家保護,瓦解戰略產業,製造經濟泡沫,培植買辦集團,製造社會分裂的理論依據。
所以,新古典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而成為一種新型的西方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它同時又成為西方大國從事國際競爭,壓制和控制其他國家的戰略思想武器。<
[展開]
4. 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論述說明他的理論是古典經濟學中最有科學價值的寶庫
大衛·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並以此作為建立比較優勢理論的理論基礎。
在分析論述比較優勢理論中,李嘉圖賦予勞動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開宗明義就指出,「一件商品的價值,或曰用以與之交換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數量,取決於生產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進而,他也像斯密一樣,將價值區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換價值的標准」,認為「商品的交換價值以及決定商品交換價值的法則,即決定為了交換他種商品必須付出多少此種商品的規律,全然取決於在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對勞動量」。
國際貿易中各方的利益全然系於國際市場上各類商品的交換價值,即相對價格水平。在李嘉圖看來,一國國內各地區、各產業間資本、勞動等各類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利潤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國與國之間的要素流動則勢必因各種原因而被強制性地打斷,甚至完全不流動。由此,李嘉圖斷定,正是國際間的這種生產要素的不流動性,決定了「支配一個國家中商品相對價值的法則不能支配兩個或更多國家間相互交換的商品的相對價值」。正好比「葡萄牙用多少葡萄酒來交換英國的毛呢,不是由各自生產上所用的勞動量決定的」一樣。或者說,各類生產要素在國際間完全不流動,打斷了國際間利潤率均等化的進程,因而使一國能夠比較穩定地保持在某種商品生產上的比較優勢地位。
既然諸多原因決定了同一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其相對價值各異,那就給各國參與國際貿易獲取貿易利益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間。然而此處的前提必須是各國都能找准自己同他國比較的有利之處,即確定它們各自的比較優勢。
5. 國際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是:
1、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貿易基礎版、貿易條件以及貿易利益的權分配等。
2、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策:匯率理論與制度、國際收支調節理論與政策,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等。
3、國際要素流動:資本和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理論等。
(5)李嘉圖經濟學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國際經濟學理論淵源久遠,對國際經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亞當·斯密、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說中的國際貿易理論,其比較利益的思想是現代國際經濟分析的起點,古典經濟學說之後的「邊際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為國際經濟學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出現大約在本世紀四十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後不久,幾十年來,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並不斷得以發展,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
6. 大衛·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主要內容
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並不限於勞動生產率上的絕對差異。只要各國存在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相對區別,即「兩優取重,兩劣取輕」。從而各國在不同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建立在生產活動的機會成本基礎上。如果一國生產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其他國家,則該國在該生產上有比較優勢;反之,如果一國生產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高於其他國家,則缺乏比較優勢。
作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比較優勢原理的中心命題是:一個國家即便在每一種商品的生產上都不具有絕對優勢,它仍然會在某些領域享有相對比較優勢;不僅各自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有可能通過交換增加福利,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同樣可以通過貿易增加福利。
舉例說明:
假定葡萄牙和英國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即布和酒,投入的資源為勞動。生產1單位布,葡萄牙需要投入4小時的勞動,而英國需要投入6小時,在布的生產上,葡萄牙具有絕對優勢。生產1單位的酒,葡萄牙需要2小時,而英國需要12小時,在生產酒的方面,葡萄牙也具有絕對優勢。
也就是說,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葡萄牙都具有絕對優勢,而英國都處於劣勢。但是,葡萄牙在兩優之中可以找到最優,是其比較優勢;英國在兩劣之中,也可以找到次劣,是其比較優勢。
首先,從葡萄牙方面來看,在生產布的方面,葡萄牙的勞動生產率是英國的1.5倍。在生產酒的方面,葡萄牙的勞動生產率是英國的6倍。1.5和6是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
6大於1.5,也就是說,在生產布和酒這兩種產品方面,葡萄牙和英國勞動生產率的比率,酒比布的比率要高一些,可見,葡萄牙在生產酒的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其次,從英國方面來看,生產1單位布需要6小時,而葡萄牙只需要4小時,他們勞動生產率的比率為2/3。這就是說,英國生產布的勞動生產率只有葡萄牙的2/3。
在生產酒的方面,英國生產1單位酒需要12小時,而葡萄牙則只需要2小時,其勞動生產率的比率是1/6,英國生產酒的勞動生產率是葡萄牙的1/6。2/3和1/6,是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
2/3大於1/6,也就是說,在生產布和酒這兩種產品方面,英國和葡萄牙勞動生產率的比率,布比酒的比率要高一些,可見,英國在生產布的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7. 簡述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是推崇、提倡自由貿易。比如中國生產電視成本最低,日本生產汽車最低,那依照他的意思的話,中國就生產電視,不生產汽車,日本就生產汽車,不生產電視,然後互相換。他認為這樣是人類最有效率的經濟社會。
作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比較優勢原理的中心命題是:一個國家即便在每一種商品的生產上都不具有絕對優勢,它仍然會在某些領域享有相對比較優勢;不僅各自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有可能通過交換增加福利,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同樣可以通過貿易增加福利。
舉例說明:
假定葡萄牙和英國兩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即布和酒,投入的資源為勞動。生產1單位布,葡萄牙需要投入4小時的勞動,而英國需要投入6小時,在布的生產上,葡萄牙具有絕對優勢。生產1單位的酒,葡萄牙需要2小時,而英國需要12小時,在生產酒的方面,葡萄牙也具有絕對優勢。
也就是說,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葡萄牙都具有絕對優勢,而英國都處於劣勢。但是,葡萄牙在兩優之中可以找到最優,是其比較優勢;英國在兩劣之中,也可以找到次劣,是其比較優勢。
首先,從葡萄牙方面來看,在生產布的方面,葡萄牙的勞動生產率是英國的1.5倍。在生產酒的方面,葡萄牙的勞動生產率是英國的6倍。1.5和6是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比率。
6大於1.5,也就是說,在生產布和酒這兩種產品方面,葡萄牙和英國勞動生產率的比率,酒比布的比率要高一些,可見,葡萄牙在生產酒的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其次,從英國方面來看,生產1單位布需要6小時,而葡萄牙只需要4小時,他們勞動生產率的比率為2/3。這就是說,英國生產布的勞動生產率只有葡萄牙的2/3。
8. 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大衛·李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專易理論(後人稱為屬「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9. 簡述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主要內容
大衛·李抄嘉圖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貿易理論(後人稱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而非絕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