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
1、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研究的是生產力、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特點;
2、西方內經濟學是從微觀和容宏觀兩個方面對於經濟問題進行了闡述,著重於對於經濟規律的概括,找到一種使企業和社會利潤最大化的方式;
3、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即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馬克思在超越並揚棄了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的唯物主義哲學形態;
4、馬克思主義理論觸及了整個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本質;
5、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而西方經濟學則是一種實用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是主觀價值論,即:事物的價值存在及其大小是由價值主體決定的。
㈡ 關於馬克思經濟學原理
農業超來額剩餘價值與工自業超額剩餘價值不同
產生的原因不同。工業中的超額利潤是通過個別企業採取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而得。但當其他企業也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時,這種超額利潤就會消失。因此工業中的超額利潤只是一種暫時現象。而農業中的超額利潤則不同,它是以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為基礎的,優、中等地被農場主租種後,就會壟斷其經營權,從而阻礙了農業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從而穩固獲得超額利潤;②產生的條件不同:工業中的超額利潤只有先進企業才可以獲得,因為工業品的社會生產價格是由中等條件決定的;而農業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卻不是由農業中的平均生產條件決定,它必須由劣等地的生產條件決定,而經營劣等地的農業資本家也要獲得平均利潤。
㈢ 什麼是馬克思經濟學
貨幣-更多貨幣的轉換過程
㈣ 關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W是ware的首字母,ware有商品的含義
G大概是gold的意思吧,我猜的,呵呵
㈤ 僅論經濟學家,馬克思到底是什麼級別的
一流經濟學家為哲學家。這些經濟學家的理論在改變了整個經濟學大廈的基礎上,也徹底改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角度。可以說,這些經濟學家認為現在的理論都不正確,而提出一套新的系統。這樣的一流經濟學家數量不多,百年也只能出一兩個,包括亞當斯密,凱恩斯,弗里德曼,馬克思等。
二流經濟學家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候選人。這些人在經濟學的一些分支提出了一些開創新的理論,或者一些新的經濟學方法。這些經濟學家數量也非常有限,我估計活著的總數也不超過100人。
三流經濟學家為諾獎得主理論方法的修補者。諾貝爾獎級的經濟學家提出一些新的理論或者新的方法後,剛開始總有不完善的地方,這些經濟學家發展和完善這些理論。這些經濟學家的全世界總人數估計不超過1000人。
四流的經濟學家為優秀的實證分析者。這些經濟學家把諾貝爾經濟學理論,方法和現實結合;對經濟現象提出一些新的解釋或者一些好的政策建議。這些人對實際的貢獻很大,但是對經濟學理論本身沒有什麼重大貢獻。這些經濟學家全世界估計不超過10000人。
五流經濟學家為我等一般實證混飯者。我等這樣的五流經濟學家,天資愚笨,無法提出新的理論和方法,也只是應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分析一些簡單的經濟現象,在世界一些二三流大學裡面教教書,寫寫沒有人看,充數的學術文章,混混飯;或者在一些公司裡面寫寫簡單的經濟報告,忽悠大眾,養家糊口而已。
六流經濟學家為不入以上五流者。
按此標准,中國現在還沒有世界一二流經濟學家。即使在我們最得意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領域,也沒能有任何的理論建樹。勉強能夠進入世界三流標準的大陸經濟學家僅一二人爾;四流經濟學家也屈指可數。每個經濟學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㈥ 馬克思是怎樣論述政治經濟學的方法的
1.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及其發展規律性的科學。
1.2、勞動:是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動。
1.3、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東西,也就是勞動加工的對象。
1.4、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
1.5、生產資料: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1.6、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人們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結合起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1.7、生產力: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1.8、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又稱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1.9、生產關系體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1.10、社會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與統一。
1.11、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
1.12、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是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所形成的關系,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
1.13、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形態中佔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1.14、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並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
2.1、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
2.2、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3、商品交換:是商品的相互讓渡或買賣。
2.4、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2.5、社會分工:是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
2.6、使用價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的自然屬性。
2.7、價值:是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它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屬性。
2.8、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9、抽象勞動: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2.10、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11、個別勞動時間:是生產某種商品的各個商品生產者各自花費的勞動時間。
2.12、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
2.13、個別價值: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
2.14、勞動熟練程度:是指勞動經驗的豐富程度和勞動技術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勞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的程度。
2.16、簡單勞動:是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
2.17、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
2.18、勞動生產率:指勞動的生產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單位產品所耗費的時間來表示。
2.19、社會勞動:是指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提供給社會的,構成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其勞動具有社會性質。
2.20、私人勞動:是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進行的,其勞動具有私人性質。
2.21、價值形式: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
2.22、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23、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2.24、價格標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
2.25、貨幣流通:是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
2.26、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2.27、貨幣流通規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律。
2.28、鑄幣:是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金屬貨幣。
2.29、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代表貴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
2.30、通貨膨脹:是紙幣發行量超過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所引起的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現象。
2.31、價值規律: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律。
2.32、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
2.33、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種方式,它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2.34、市場機制:是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
2.35、價格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變動與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6、供求機制:是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競爭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7、競爭機制:是市場競爭與價格、供求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8、市場調節:是指市場機制的調節,即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最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3.1、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活的人體中,在進行生產勞動時運用的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3.2、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
3.3、價值形成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過程。
3.4、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3.5、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3.6、必要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
3.7、剩餘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
3.8、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或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
3.9、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3.10、可變資本: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
3.11、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公式為m『=m/v.
3.12、絕對剩餘價值:是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3、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4、超額剩餘價值:指個別資本家由於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多獲得的剩餘價值。
3.15、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3.16、計時工資:是按工人的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
3.17、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的數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資。
3.18、血汗工資制度:是通過科學的操作研究,極大地提高勞動強度,以加強對工人剝削的工資制度。
3.19、名義工資:是指工人把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時所得到的貨幣工資。
3.20、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3.21、社會再生產:是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
3.22、簡單再生產:是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
3.23、擴大再生產:是擴大原有生產規模的再生產。
3.24、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
3.25、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不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新的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3.26、資本積累: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3.27、資本積聚:是由資本積累所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
3.28、資本集中:是指眾多分散的中小資本通過互相合並而成為少數大資本。
3.29、資本技術構成:是反映技術水平的一定數量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0、資本價值構成:是由一定數量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1、資本有機構成: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並且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3.32、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於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需要來說,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從而形成相對的過剩的人口,即失業人口。
3.33、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是揭示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同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在資產階級一端積累;與此同時,貧困在無產階級一端積累。
3.34、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剝奪直接生產者,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的過程。
3.35、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㈦ 馬克思經濟學簡單論文
樓主先湊合著用吧,最後還有些連接
一論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與宏觀調控
內容摘要:
就資源配置而言,市場機制下極具活力的自由競爭,加快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步伐,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的效率,使市場經濟煥發著其他資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擬的光彩與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於優勝劣汰的殘酷和趨利避害的「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使市場機制具有本身無法克服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經濟運行難免出現大的波動,客觀上要求政府必須在一定限度內掌握必要的經濟資源和參與必要的經濟活動來克服市場失靈,並通過宏觀經濟政策保證經濟平穩運行。
關鍵詞:
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 宏觀調控
內容:
一、價值規律 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只要商品經濟存在,價值規律就必然發生作用。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進行等量交換。可見,價值規律既是價值決定的規律,又是價值實現的規律。也可以說,它既是調節商品生產的規律,又是調節商品交換的規律。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具有以下作用:
1、價值規律自發的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會資源。
2、價值規律自發的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進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價值規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造成優勝劣汰的結果。
總之,價值規律的作用,就是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歸結為一點是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這是通過價格與供求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實現的。
二、宏觀調控 是指政府為實現宏觀(總量)平衡,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協調增長,而對貨幣收支總量、財政收支總量、外匯收支總量和主要物資供求的調節與控制。由此擴展開來,通常把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採取的其他措施也納入宏觀調控的范疇。
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國家利用經濟政策,經濟法規、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對市場經濟的有效動作發揮調控作用。
關於宏觀調控問題,我覺得大家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包括有一個議題「後宏觀調控」的理論。其實,不存在前宏觀調控和後宏觀調控的說法,都不是一個時代,為什麼呢?因為宏觀調控在國外專門有宏觀經濟管理經濟學,它和市場機制是配套的。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認為計劃就是宏觀管理。認為外國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
1985年有一個會議,我們請了一批外國經濟學家,外國經濟學家談到市場經濟的時候,法國的經濟學家叫阿爾百克,他說法國就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我們78年開始改革, 85年才認識到西方的市場經濟特別是西方的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當我們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宏觀管理和市場機制是什麼關系?很多人又糊塗了,認為搞市場經濟用不著宏觀管理,這是錯誤的。它要克服市場的波動性和盲目性,他們是質同的關系。剛才企業家講了宏觀調控、宏觀管理管的什麼?
很多人講市場經濟但不講市場經濟運行模式是什麼。我們要建立國家調控市場,市場調控企業,這是我們在理論上的創新。這是一半,因為它還有一個逆向調節,如果企業發生了變化,影響到市場信號,然後影響到國家,國家在進一步進行宏觀調控政策,所以他們是一個互動的行為,這樣兩個方面講就全了。
宏觀調控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完整過程
如果說企業發生變化市場發生信號,引起國家在進一步進行宏觀調控。這是一個不斷往復的過程,所以說宏觀調控是一個無限的過程。所以哪來的後宏觀調控,哪來的前宏觀調控,他自始至終與市場經濟共存,所以對當前政策的理解了就找到了方向,就看到了前途,要看到未來。要想看到未來必須在理論上武裝自己,什麼叫宏觀調控、什麼叫市場機制、什麼叫市場經濟運行方式,把這個幾個掌握了,就能掌握未來。所以說企業如果不參與這個環節,就會導致信息不足,這就會使有些方面花費的時間長一些,如果及時的反映及時的調整,這個效果會更快一些,所以它是互動的行為。所以企業要參與進來。
宏觀調控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過程,那麼我們國家的宏觀調控,它不僅僅是房地產,房地產是一個方面,和我們聯系的一個是我們國家800種商品,或者900種商品有相當一部分是供大於求,解決這個供大於求外貿,現在我們加入世貿以後,紡織品設限,出口更多困難,外貿達到70%,這樣的情況,通過設限影響產品的出口,能源我們40%進口,那麼現在石油價格漲到70美元一桶,影響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我們大量的產品供大於求,就要考慮擴大內需。
增加內需的能力
第二個政策,要擴大內需,要靠我們居民的消費能力,把我們的產品把它消費,把它轉換成價值,房地產業是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的內容,他對拉動內需起到重要的作用。
宏觀調控就要通過增加內需的能力,來使市場經濟生產的商品、產品消費掉,形成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建成市場經濟內在的增長機制,調控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房地產只是一個方面,你要形成內在增長機制,企業、市場的消費主體和國家政策要連動。有一個政策的實現性,通過實現企業把信息反饋給市場,市場再反饋給宏觀部門。企業的參與對宏觀調控的正確性起著一定的作用。宏觀調控是一個大的方面,它要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使經濟供給和需求平衡。
關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西部要大開發,東北部要振興,東部要崛起要率先實現現代化,這個區域的發展對房地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商機,房地產業可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大有作為。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有談到,就是走出去,我們建築業要走出去,我們在建築業在國際上要有一個很好的影響,在阿爾及利亞地震中,我們上海建築公司建的醫院在別的國家建設的建築都有倒塌或斷裂等等現象出現的時候,我們的醫院紋絲不動。所以阿爾及利亞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評價。我們房地產業怎麼樣和走出去相結合,這是房地產業的新經濟增長點,房地產業應該說五中全會給它提供了寬闊的發展方向,落實十一五規劃我們房地產業就大有作為,大有發展。
房地產問題:
2006年,上海樓市將從供需兩方面進行調控。23日,在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長龐元表示,今年將圍繞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加強和改善對供應和需求的雙向調控。
龐元表示,今年上海將繼續貫徹「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房為主」和「鼓勵消費、規范投資、抑制投機」的調控原則。
在供應方面,根據開發商的資金情況,上海市房地局將加強預售管理,積極引導開發商分批有序均衡地上市。
同時,將通過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合理控制配套商品房的上市節奏,進一步控制新建商品住房的上市供應總量和節奏。
在需求方面,繼續落實各項措施,並積極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進一步鼓勵市民正常的自住性消費。
住宅建設方面,著力加強住宅發展的前瞻性研究,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探索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標准,進一步提高住宅的工程質量和配套質量,降低住宅的資源能源消耗。
去年全年上海總共建成「四高」優秀小區85個;加大了「平改坡」綜合改造的力度,共竣工項目60個,面積386萬平方米,受益居民6萬多戶;完成舊住房綜合整治1550萬平方米;加大了廉租住房工作的力度,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已由上年底的1.35萬戶增加到1.8萬戶。
此外,上海計劃2006年完成舊住房綜合改造90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的「平改坡」綜合改造40個小區,400萬平方米。
總結:
由於社會供求受市場機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會出現周期性波動是客觀存在,必須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來加以調整,熨平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波動。有市場機制,就要有宏觀調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內容。宏觀調控將貫穿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宏觀調控不存在何時結束的問題。但是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應當而且必須根據不同時期經濟運行情況而有所調整。我們自始至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運行情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從以上對宏觀調控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是通過對影響價值和價格的諸多因素,即使用價值量、紙幣發行量和勞動生產率水平進行調節,來間接調控作為國民經濟綜合反映的價格的。這些方法都是從價值規律的要求出發的。就市場調節來說,也體現了價值規律的要求和作用。所以,價格問題實質上是承認不承認價值規律的問題;遵守和運用價值規律是處理好價格的關鍵。這個科學結論已為我國實踐所證明。
參考資料:
2006年上海市房地產問題
關於宏觀調控問題以及「後宏觀調控」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還有些連接http://..com/question/2080110.html
http://iask.sina.com.cn/b/8249689.html?from=related
http://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yizhengjiaoan/2244190762224419727636.htm
http://bbs.uc.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tbid=3349&bbsid=64&subid=2&fid=13585&id=null
㈧ 什麼是馬克思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研究一般經濟規律的經濟學
㈨ 如何看待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政來治經濟學(自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