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天人合一政治經濟學

天人合一政治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2-22 03:38:54

Ⅰ 為什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畢自然體現了樸素唯物史觀而不是天人合一觀念

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是哲學,哲學的組成部分是實事求是。政治經濟版學和科學權社會主義。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定律和轉化定律與生物進化論這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三大發現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以及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規律,從而為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思維是主觀存在事客觀意識是精神。辯物質是客觀的。所以辯證唯物主義是:物質決定意識。只有經過科學的證實才能會得出結果。
人類的產生首先是是以生命為價值的而生命的基本特徵是意識即認識或感知(意識存在)人類;在自身運動中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已的認識(知識)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因此意識(辯證)存在論才能真正說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意識存在包含有物的存在,而意識(辯證)唯物論卻否認意識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反作用的存在。馬克思主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一個整體,片面誇大物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作用,對人類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其作用就是抺殺人性本能和普通動物(:畜牲)的區別把知識時代拉回只會獲取食物的原始的動物時代……

Ⅱ 老莊哲學比馬克思主義哲學好在哪

老莊算是哲學范疇,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多的偏向於政治經濟學,而這放在一起不好比較,而且哲學也沒有明顯的好壞之分,只有適應社會發展的區別吧。

Ⅲ 求一篇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論文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及相應對策

張春祥

一、經濟全球化的由來及其內涵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求相應的位置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經濟市場化。世界經濟出現這種新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潮流。特別是80年代以來,其特徵日益顯著。「經濟全球化」一詞就是當時那些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學者和國際社會的一些權威人士針對世界經濟的特徵提出來的。199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規模性地使用了這一詞語。這一過程是從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的。此後,西方各國都紛紛實行自由匯率制度和拆除關稅壁壘,放鬆資本進出口管制,從而為國際間的交流掃清了障礙。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是:一是正在快速擴大貿易自由化的范圍。世貿組織正式運行以來,貿易自由化已從傳統的商品領域擴大到技術、金融等服務貿易領域。1997年,世界商品與服務貿易額合計已達6.7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增加到16.6萬億美元。 二是投資外向化日趨凸現。1990年,國際直接投資額2430億美元,1996年達到3600億美元,發達國家的對外的直接投資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體,發展中國家對外的直接投資也在穩定增長。三是加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現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各種形式的35個區域性經濟集團。這些區域經濟集團不僅內部的商品和資本流動加快,共同大市場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開放程度也在提高。四是正在形成生產網路化體系。作為經濟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進行生產。五是加速了金融國際化。時間、地域和國界對資本流動已構不成障礙,國際金融市場年交易量500億美元。每年通過國際金融市場實現的融資安排在1萬億美元以上。

全球經濟化的日趨發展,生產(資本)、金融、貿易等活動在全球范圍內擴散,而管理、資金控制和金融服務等活動日益集中在少數當今國際中心城市。這一經濟趨勢促使一些國際性大城市發展成所謂全球性城市,當今少數5~6個全球性城市掌握了全球范圍80%的貿易額。這些全球性城市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全球性城市;第二個層次為區域性城市。這些城市在全球和區域范圍的經濟中佔有支配地位並產生輻射作用時,它的中央商務區(cbd )就成為實現經濟功能一體化的驅動中樞,以跨國公司、財政、金融(貨幣、銀行、市場、證券)等機構高聚集為主要特徵。

經濟全球化趨勢表現有四個方面。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強化了國際間的經濟聯系;二是國際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金融工具不斷創新,資金跨國交易的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進程加快,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全面開放市場;四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斷向世界各地擴展。就我國沿海的部分城市來講,據報載,美國5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已有24 家在上海投資;新加坡由政府牽線,在蘇州設立「新加坡工業園區」;廣東惠州市「八五」期間共簽外資項目5175宗,實際利用外資8.6億美元,引進東芝、索尼、日立、nec、本田、通用等跨國公司的資金與技術;近年引進雀巢、杜邦、京瓷、三星、美能達、諾基亞、三洋、金霸王、佳能等跨國公司投資,有效地推動了新技術的建立與發展。

由此可見,地理上的日益分散活動,在功能上逐漸融合為一個全球層次上的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一體化經濟體系,稱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或全球經濟化、世界型經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在經濟全球化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之初,人們強調的多是積極的、有利的一方面,認為經濟全球化意味著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分配,有利於生產力更快提高和全球經濟的普遍發展。因而全球化是具進步意義的歷史大趨勢,如果全球經濟是平等、合理的則可使各國都從中受益。然而當今全球化有其兩重性,對世界各國來說,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既可能從中獲利也有可能受損。在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利弊的基礎上,各國都紛紛採取相應對策,以減少經濟全球化對國家經濟安全的負面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正面影響。

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得更快了,世貿組織不斷擴大,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顯著加快,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同時也是各國為獲得超額利潤、發展本國經濟、提高國際地位而進行制度安排的結果。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世界科技創新。國際科學技術的創新,能直接帶動全球生產力的提高。在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要素必然進一步突破民族國家疆界的限制,在國際間自由流動,從而使各國的企業家能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和勞動力在他們希望的任何地方進行生產,然後把產品銷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用最有利的條件進行生產和市場銷售,這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國策,20年來的實踐已證明,越是開放較早的行業其發展速度就越快,國內很多企業正是在合資中成長壯大的。利用外資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沖擊,但更多的是利益,是競爭中的發展。我們要拓寬開放領域,特別是對外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服務業的進一步開放,將會增加新的外商投資熱點,扭轉當前外資下降趨勢,並有利於提高引資質量和水平。

從以上正面影響來看,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某一國家經濟運行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到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有利因素可概括為四個方面:「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上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展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有利,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現現代化和追趕發達國家的難得機遇。1979~1997年的近20年間,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率就高出發達國家一倍。這種趨勢今後還會持續下去。柯林頓在訪華前的講話中說:「據預測,在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三倍」。由此可見,宣傳經濟全球化弊大於利,不但不符合事實,還會傳播有害信息。而且經濟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但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

1.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在國際金融無體系狀態下,金融市場動盪,丑聞不斷,投機猖獗,風暴四起,發展中國家在擴大外資規模的同時,放鬆了對本國金融市場的監督,一旦國內經濟出問題,發達國家的投資資本便乘虛而入,釀成金融市場的嚴重危機。這幾年,國際市場的金融狀況、商品流動狀況所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問題,都會波及到我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最後蔓延到韓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實際上對我國也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整個外貿出口、利用外資都受到很大影響,1999年尚有一定好轉。

2.對我國經濟主權的負面影響。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必須遵守已有的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為獲得經濟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好處,有時被迫主動對經濟管理許可權作出某些讓步,其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制於發達國家。

3.對產業結構的負面影響。在全球經濟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如接受發達國家擴散的低層次產業,就會形成與其高層次產業的垂直分工,因產業結構的單一性、純屬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會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

4.對市場佔有的負面影響。伴隨著跨國公司的「侵入」,市場更多地被外資所佔有,國外市場已被發達國家所瓜分,發展與發達國家憑目前的經濟實力分割國外市場,這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危害。

據聯合國《1997年投資報告》統計,全世界已有跨國公司4.4 萬個,其設在境外的分支機構28萬個。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產,掌握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三分之二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量、銷售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機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32%,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5.對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工業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經濟和高新技術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爭奪資源上,實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結果強化了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壟斷地位,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6.對經濟制度的負面影響。有的人認為,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在經濟制度上保持「同步」,否則無法推進改革、發展經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制度始終有可能被發達國家的市場體制所「兼並」。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實現各國資源最優配置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沖擊和風險。其表現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弱化了各國的國家主權,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並可誘發國內金融風險等。但是只要對策有方,其沖擊和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三、對歐美日經濟發展的透析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主要力量是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狀況及其發展,對全球包括我國在內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一)歐共體經濟。歐盟經濟比較穩定,但歐洲的狀況出乎意料。就是歐元啟動時間不長,已貶值11%。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實施空中打擊,使歐洲的資金紛紛外流,對歐洲的影響很大。此情況對美有利,因為資金持有者認為美國比較安全,使資金很大程度上流向美國,並支持了美國的股票市場。但歐洲的經濟還是比較穩定的。歐元啟動對歐盟所以有利,是互相間的交易變成了內部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對歐元以後的變化趨勢,歐中央銀行認為,目前歐元貶值是不可避免的,從長遠看,歐元在國際上仍然是穩定的。歐盟對中國的關注,有兩方面原因:人民幣不貶值是好事,對他們有利;我國的外匯儲備在幣種上是否增加對歐元的儲備。我們增加對歐元的儲備,對歐元幣值能起穩定作用。目前我國外匯儲備80%是美元。今後要考慮擴大美元以外的其它幣種的儲備,但必須注重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

(二)美國經濟。美國經濟連續八年增長,究其原因,除國內外有利因素外,主要是製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礎,而製造業的進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全球化大潮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第一,從80年代中期起由汽車業帶頭,學習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國經濟走出衰退後,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面改造;第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和再造工程,以及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結果使製造業打了一個翻身仗。從製造業的復興方面看,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1.鋼鐵。在日本的競爭下,美國連年虧損。1993年仍虧損3.5 億美元。80年代一個工人生產一噸鋼10小時,90年代只要5小時。到1995 年美國為4.42小時,日、法、德、英依次是4.49、4.61、4.69、4.71小時。1994年,美國獲利10億美元。

2.汽車。在競爭中,80年代日本產量超過美國,佔美國市場份額的25%以上。本田車成為美國人最喜歡的款式。80年代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進行了技術和管理改革,扭轉了頹勢。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均比日本提高了成本效率。生產一輛小車直接成本福特為5481美元,克萊斯勒為4841美元;日本豐田6216美元,本田6216美元,日產是6782美元,馬自達6618美元。1994年,產量與收入都超過日本。

3.微電子。80年代美國從自己所創新的領域敗下陣來,在全球的半導體市場份額,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同期日本由34%上升到46%。製造業前10名,美佔前7家,日佔後3家,1990年美只剩下一家。市場份額由74%下降到45%,日本由20%上升到48%。美國企業的奮斗加政府支持,1990年扭轉了局面。1994年全球102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美日分別為43%、40%。日本佔領的低檔記憶晶元,始終未打入尖端的微處理器市場。而頂尖公司是美國的應用原料公司。

美國製造業復興與美國持續穩定增長的關系,使人們對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不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其次,要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的優先發展,但不能忘記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重要性。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不能在發展高新技術時放棄傳統製造業。美國早期用低價勞力把製造業搬到國外也不可取,應用高新技術武裝製造業才是正確的。

從以上情況看,目前美國經濟處於景氣狀態,看來在今後幾年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隱患也存在,膨脹的股票市場支持了美國國內消費。持有5000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約佔美國家庭總數的60%,這些家庭的消費都受股票市場的影響,股票上揚,其消費慾望就增長;一旦股市萎縮,整個消費就下來。美國自己也承認,股市至少有30%是泡沫。美國股票市場市值為1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約8萬億美元, 我國股市市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而美國為1.5倍。 當然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的領域處於壟斷地位。

(三)日本經濟。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日本是第二經濟大國。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估計5萬億美元。 其發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比較大的。目前日本經濟仍未走出困境,處於蕭條狀態。從日本官方統計,1999年情況有所好轉,但影響日本經濟的基本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銀行包袱沉重。泡沫破滅後, 銀行的不良資產超過約1萬億美元;二是日本的消費需求不足比我國嚴重的多。日本最大的居民消費是住房問題,現在房地產業處於低迷狀態,對國家影響較大;三是日本的設備投資仍未增長。日本的這種狀況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會產生影響。

總而言之,今後這種基本格局不會發展大的變化,如果利用得好,對我國是有利的。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更多地利用外資、資源和技術。改革開放20年,我國利用外資總規模為4000億美金,按現在匯率計算約3萬多億元人民幣。這對解決國內建設資金短缺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其中能源交通方面利用外資最大。與此同時,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裝備,但先進裝備真正達到世界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這些先進裝備主要靠引進,自己開發的比重不足。我國礦產資源豐富,可按人口平均並不多,下世紀初,部分礦產資源嚴重短缺,原油就是個問題。在當前國際條件下,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解決我國資金、技術和某些資源不足問題,對我們是有利的,應抓住這個機遇。

近年來,雖然國際政治、經濟不穩定因素有所增長,但和平發展是世界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全世界人民嚮往的,只要不出現大規模戰爭,目前的世界格局對我們是有利的。

四、我國應採取的相應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是客觀的歷史趨勢,它仍將不斷加強。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將獲得新進展。我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安全同樣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根據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如何正確選擇中國的經濟安全戰略,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顯得尤為緊迫。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加強

黨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充分估計未來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把加強科技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經濟建設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這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其核心就是人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主題中有兩個基本點:人類在追求生存與發展權利時,要保持其與自然相和諧的關系;當代人在創造和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時,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機會與後代人平等。這就需要極大地提高人的素質。「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人」,(見《行動綱領》),人的發展是人類最終目標,與其他方面的發展相比,應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在絕對優先地位,人是發展的主體和動力,而發展又取決於人的素質。今後人類的生存發展已經不能單純依靠土地種植和挖掘地球資源來維持,必須挖掘和利用人類自身的智慧資源。

堅持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加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經濟與人口、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既不造成環境破壞,又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不僅當代人可以更好地生存、發展,而且子孫後代能更好地生存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戰略,它以節約資源,特別是要科學發現各種可利用的再生資源,使社會生產得以延續;保護環境,防止本國和跨越國界的環境惡化;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的承受力保持平衡,提高經濟增長的社會效益,在此基礎上我國的綜合國力方可得到不斷的加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善生活質量,保持和創造美好的環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世代發展。

(二)加強我國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積極引進國外先進和適用的科學技術

當今世界,知識和技術是最重要的財富,一個國家發展水平高低及其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主要取決於其擁有的知識和技術。國力的較量,就是知識和技術水平的較量。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步,才能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改變長期以來不合理的國際產業垂直分工格局以及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強防禦經濟全球化給經濟安全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的能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國民教育、科技投入和管理體制要協調發展,這是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唯一正確策略。

(三)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使我國盡快參與世界經濟的進程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只要更加積極地走向世界,利用國際市場的有利資源,我們才能充分發揮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優勢,提高綜合國力,增大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安全系數。中國要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要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外向型經濟;要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平等互惠的經貿關系,開辟多元化的國際市場;要有原則地、有作為地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區域性的金融和貿易組織。當然,事關國計民生和重大經濟利益的領域,我們要始終堅持中方必須掌握主導權和控制權,像電信業的控股問題,寸步不讓;農業方面,我們堅持小麥、玉米、大米、棉花、糖、食用油,以及化肥等產品的專營權,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避免損害億萬中國農民的利益。

(四)強化企業體制改革,組建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

為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壟斷日益加強的趨勢,我國企業的未來發展必須走聯合的道路,組成大型企業集團,並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扶持,積極開展國際經營,以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最終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以美國為例,本世紀初,美國有汽車製造企業200多家,現在只有3家企業。從國際上看,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世界各國的企業,跨國並購導彩紛呈,兼並與收購表現為強強聯合,優優相並。1995年,日本東京銀行和三菱銀行合並,成立東京三菱銀行,總資產達到7014億美元;1996年,美國波音公司和麥道公司兩大飛機製造巨頭合並,使其獲得65%的世界市場份額;1997年6月, 蒂森和克虜伯兩大鋼鐵公司合並,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以其110 億馬克的營業額和1500萬噸原鋼產量而居歐洲扁鋼領域第一、世界第三。並購范圍空前,涉及各行各業。汽車工業領域,賓士與克萊靳勒兩大汽車公司合並,福特兼並馬自達公司,大眾並購羅伊斯公司;1998年初,美國著名的計算機製造商康柏公司以96億美元收購在大型計算機製造中頗具實力的數字設備公司;1999年初,美國電話設備製造商朗訊公司以203 億美元並購美國第四大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商艾森德通訊公司,從而把計算機、通訊等高科技行業大兼並不斷推向高潮。

從以上情況看,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爭力,國家的經濟安全體系最終也要靠強大的企業力量來支撐。因此,企業必須「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承擔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要引導企業把市場需求作為技術創新的出發和落腳點,使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全國以至國際水平。全國所在大型企業都應建立健全技術中心,有條件的民營企業也要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積極開展創新活動。把國企改革和技術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提高國企的競爭力。

(五)加強利用外資管理,克服引進外資中的問題

資金不足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外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但利用不當也會形成國內市場流失和金融危機等不利於經濟安全的問題。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引進外資工作,要統一認識,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利用外資戰略;同時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資的規模、結構和流向,以外資的技術含量作為引進外資的質量評判標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資,絕不接受任何出讓主權的條件。

(六)對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復興我國製造業的競爭優勢

製造業是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部門,是支柱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涉及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大問題。所以不能因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而輕視製造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根據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經驗對我國的製造業進行徹底改造和改組。一方面,要引進日本的精益生產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使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改造,尤其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製造業,使其恢復競爭優勢;當然,這些都應與技術改造相結合,通過縮編、放權、再造工程、橫向管理等對企業進行大改組,提高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使我國的製造業打一個翻身仗,奠定我國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

在經濟加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一切領域的資源、技術和人才都居於領先地位,即使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應該實行優勢互補,以臻共同繁榮,即雙方或多方互惠互利,這也已經成為一種同競爭並存的歷史趨勢,以達到「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的世界經濟最優狀態。

Ⅳ 求人寫篇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小論文(1500字)大學的~政治經濟學。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因而跨文化談判中的文化障礙問題已逐漸引起廣泛關注。人們已意識到,跨文化談判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談判雙方缺乏對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與作用。
關鍵詞:文化背景;文化障礙;價值觀念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相互聯系和互相依存,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也隨之相互交融,進一步促進了世界范圍的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商務談判中的文化障礙
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加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因而跨文化談判中的文化障礙問題已逐漸引起廣泛關注。下面的案例就從多側面體現了跨文化商務談判中的文化障礙。
康沃公司是加拿大一家生產印刷設備的公司。公司派兩名商務代表到中國江蘇省上海北部的一座小城與一家印刷設備公司談判。公司總裁查理波頓和市場主任菲比瑞內斯同行。之前該公司從未向加拿大境外銷售過設備,兩人對中方對他們的熱情款待非常高興。李經理親自到上海機場接機,然後行駛九十公里開到小城,安排他們住在一個新建的賓館里。幾小時後主人盛宴招待他們,並有很重要的政府官員出席宴會。這種紅地毯式的接待令他們對銷售前景十分樂觀。
第二天上午是觀光。他們迫切地想開始談判,但午飯後卻讓他們休息。下午一個會說英語的公司雇員來告訴他們說晚上將安排他們去看歌舞演出。第三天終於可以坐下來談判了,進程非常緩慢。雙方先概括介紹自己,加方認為這與銷售毫無關系。中方提供翻譯,雖然翻譯的友好使加方感到很舒適,但翻譯環節使溝通緩慢。中方還花大量時間談論之前曾來過小城的加方貿易代表並問及他。波頓從未見過這位貿易代表,所以無話可說。當輪到加方進行陳述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竟有十個中方代表隔桌相坐。中方代表不停地微笑並點頭贊許。波頓和瑞納斯准備了充足的數據並有力地證明了五年之內他們公司產量將會翻一倍。最後二位滿懷信心地返回了賓館。
第二天中方代表又增加了四人,並讓他們再次解釋已經陳述過的事情。他們開始覺得沮喪。中方讓他們解釋有關技術方面的微小細節。加方兩位代表均未涉入如此高科技的技術活動,這是此設備的核心。加方代表盡其所能地解釋完後,疲憊地回到了賓館。
第二天中方代表中的一員指出他們所陳述的內容與他在加拿大時生產總監工程師所說的不一致,中方抓住這一點不放。午餐時加方代表迅速向加拿大發傳真索取細節和解釋。下午的情景令波頓和瑞納斯有點不安。談判過程中一位中年女匆忙進入談判室與中方談判領導耳語,隨後他立即起身離開。沒有任何人對此做出解釋。
第二天加方收到了傳真,談判就昨天的問題再次進行了討論。進程十分緩慢,中方很欣賞加方產品的高質量,但擔心一旦產品損壞,他們不會維修。他們希望加方提供維修培訓服務。加方提出如果派專人在中方工作數周或數月將會增加巨額開銷,他們認為設備不會有問題並且中方完全有能力維護此設備。
最終談判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價格。這是最艱難的階段。中方要求打折20%。加方認為這種談判過於粗暴,他們堅持原價格,並認為此價格非常合理,但在滾筒部件上可打3%的折扣。
盡管之前加方代表聽說在中國談判會很費時間,但他們認為一周的時間是足夠寬裕的。但時間飛逝,再有兩天他們就要回國了。他們開始詢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雙方達不成協議,他們需要再就什麼問題做進一步討論。最後的談判過程中他們竭力使中方討論未解決的關鍵問題,但中方似乎並不願意這么做。
第二天下午告別宴會開始之前雙方仍未能達成一致。價格問題基本解決了,但付款方式沒有解決,這是難以解決的難題,中方不能保證付款計劃,因為這要由市政府最終決定。盡管如此,李經理還是微笑著提到了今後的合作,中加雙方過去的友誼,以及他們從加方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他們再次簽了九個月前已經在加拿大簽過的意向書。加方代表失望地回國了,但還希望雙方通過傳真或郵件進一步討論銷售事宜。
兩周後,加方驚愕地得到消息:中方已經從日本生產商手中買下了此設備。他們的設備質量上乘,價格合理,是什麼使談判失敗呢?
二、跨文化商務談判中文化障礙產生的原因分析
在單一文化背景下,談判過程是可以預見、也是可以准確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談判則具有不確定性,更充滿了挑戰性,因為跨文化談判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溝通方式、不同行為方式之間進行的談判行為。跨文化談判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談判雙方缺乏對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與作用。下面就案例中談判失敗的原因逐一進行分析。
(一)國人注意培養關系
中國人談判焦點不在於談判主題,而在於建立長期合作的人際關系。因此,談判初期雙方談論的內容涉及寬泛的議題及社交活動,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進相互了解之後才進入談判主題。而對西方人而言,談判焦點就在於實質性的內容,在於交易,而非人際關系。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在人際交往中是非常看重感情和人情的。一方面,這源於中國人古老文化和和諧相處、友好往來、團結共事、合作互利的精神和觀念。這種處世態度和人際關系有利於交往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對商人說來則有利於交易的成功。從這方面講,這種觀念和行為有其有益的一面。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求人辦事總是禮數先行、中國商人與他人談生意之前總是先宴請對方的原因。
利奈爾•戴維斯說得好:「在宴席上,人們常常談論食品,交換一些十分正式的、表示敬意或友誼的詞語。從低語境文化的視角出發,人們所談論的事都不是與個人有關的,也不含有多少信息。人們只是在比其他場合更為精確地遵循一套禮儀規范。這包括彼此敬酒,同時使用一些與相互關系和當時場景相適宜的套話。……交談是愉悅而輕松的,來自高語境文化的赴宴者將此情景解釋為:彼此之間的關系已經發展到可以開始談生意或談完生意的地步了。」
「合同屬於低語境文化的文件類型。對於西方人說來,合同的含義全在於文字之中。在簽署合同之前,一位西方人肯定會審讀小號字體印刷部分,這意味著他會十分仔細地關注合同細節以確保沒有不利的條款隱藏在用以撰寫合同的專用法律術語中。一旦表示贊同,合同就將牢牢約束簽約雙方,即使簽約之後發生了雙方都未曾預料的事也不可違約。例如,假如市場情況發生變化,其中一方因此而遭受損失來自低語境文化的簽約方不會把它當成更改合同的理由。這種態度對於來自高語境文化的簽約方卻似乎是不公平的,後者總是習慣於將情景事態的因素納入考慮之中。假如一個西方人從合同中獲得了超過他事先預料的利益,他僅僅會認為他一直是好運相隨。假如他虧損了,他就會認為是自己運氣不佳。」
「假如簽約雙方有了爭議,則低語境文化的交際者就會竭力通過參照合同條款來解決分歧。而高語境文化的交際者則會更有可能在精確的合同條款之外去考慮公關因素和情景因素。事實上,對於高語境文化的交際者說來,情景因素要比嚴密的合同條款更為重要。」(Davis, 2004:68-69)
從上面這段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制觀念很重的西方人與人情觀念很重的中國人之間在處理彼此關系和相互紛爭時的巨大差異。當然我們也應看到,中國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在保留人情觀念中有益因素的同時,正在努力摒棄那種有害的極端人情觀。
(二)西方人注重時間和效率
西方人在歷史上率先進入工業化時代,科技和經濟都較為發達,至今生產力水平已有了迅猛的提高,每一分鍾都意味著新的產品問世、新的價值產生,由此而形成的快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使他們深切感到「時間就是金錢」,而無休無止、盡最大可能地追逐利潤是他們的奮斗目標,為此他們必須要節約和利用分分秒秒,去創造最大的價值,故而他們看重和珍惜時間,認真對時間進行規劃安排,也十分守時。而東方人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後,長期的以農業為主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導致其生產和生活節奏緩慢,尤其因他們相對更重視形式、禮儀,不惜在繁文縟節上花費時間,因此他們遠不如西方人那麼珍惜時間,守時觀念相當差。約會時間、計劃安排等常常隨意變動。對此,薩莫瓦評論道:
「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走到一起來的時候,有關時間的觀念和實踐的運用也頗具有重要性。大多數來自西方文化的人是依據線性空間看待時間的。我們是受時間約束的。我們的時間表和工作日程支配著我們的生活。德國人和瑞士人的時間意識甚至比我們還要強。對他們說來,火車、飛機以及一日三餐都必須始終准時。但有很多文化並非如此。在他們看來,是活動而非鍾表決定人們的行動。」 
(三)中西方的價值觀念不同
西方人特別尊崇個人主義,這源自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以及財產的私有制觀念。美國學者薩莫瓦說:「來自非洲某些國家或地區、古巴以及中國的人多半會認為,企業以及生產手段應當歸國家或人民集體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國或加拿大的人從小到大都會認為,生產手段應該歸於擁有唯一業主身份的個人所有,要麼歸擁有共同業主身份的幾個人所有,要麼歸合股經營公司的許多人共同所有。」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為賺得盡可能多的資產和錢財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奮斗目標,從而逐步形成以個人為中心的「個性主義」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個人主義指的是這樣一種信條,即個人的利益應該是至高無上的,一切價值觀、權利和職責都起源於個人。它強調個人的能動性、獨立性、個人意願的表達以及個人的隱私性。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個人意識是十分強烈的;個人的權利、財產、隱私、事業、目標等被擺在他人、集體、乃至國家之上,絕對不可分侵犯;而集體或團隊的意識則相對淡薄。
集體主義,又稱集體本位、集體意識或團隊觀念,是指看重集體利益、重視集體力量、強調集體作用、主張依靠集體、注重協作配合、提倡團結奮斗的觀念。一般而言,貧窮落後的國家 (尤其是非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家)、民族或種族通常都崇尚集體主義精神,甚至在美國文化影響下的非洲裔美國人也尊崇集體主義。據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體主義特徵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這或許是由於他們都屬於弱勢群體,長期以來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展滯後不僅造成國家的經濟基礎薄弱,而且導致個人的能力與機遇的極大縮水,使得個人無論是與自然作斗爭,還是謀求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都更加依賴於國家、他人或社會組織的集體力量。
在中國,數千年來中國思想文化特別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歷來強調「以和為貴」、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親情和團結友愛的傳統,是導致中國人看重和依賴家庭、團體和社會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國家擁有不同程度的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觀念,這同樣也表現為一個連續體,有些國家的人個人主義意識更強烈一些,有些國家的人則集體主義思想更濃厚一些。其中,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其個人主義觀念越強烈;經濟越不發達的國家,其集體主義意識越濃厚。
三、結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人們已意識到,跨文化談判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談判雙方缺乏對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視文化差異對談判的影響與作用。在單一文化背景下,談判過程是可以預見、也是可以准確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談判則具有不確定性,更充滿了挑戰性,因為跨文化談判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溝通方式、不同行為方式之間進行的談判行為。首先,我們應正視並承認本民族以外的種種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繼續弘揚本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同時,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風土人情,並虛心學習乃至接收吸納其他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其次,深入了解、認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找出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異同,研究跨文化交際的內在規律,掌握跨文化商務談判的知識、技能及正確策略,恰當運用這些技能與策略,在跨文化商務談判過程中獲得成功。

Ⅳ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 「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范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污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Ⅵ 人定勝天還是天人合一

甲:今天,我想和你討論一個問題。 甲:關於「人定勝天」的問題。 乙:這還用討論,人類越來越聰明,肯定能做到「人定勝天」。 乙:天就是天氣,或者說就是天災、地震、台風、暴雨、洪水、泥石流、乾旱、雷電、森林大火。 甲:你說的這些,僅僅是在地球上出現的自然災害,其實天還應該包括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 乙:那也沒問題,現在科技發展了,人不僅可以登上月球,還可以登上其他星球。將來如果地球上實在呆不下去,我們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嘛! 甲:你這種想法是有代表性的,現在確實有不少人在想,先把地球上的能源和資源用光,污染了環境也沒關系,可以再到太空中去找去路。這種「人定勝天」,實際上是自毀家園,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甲:當然是。溫室效應使地球的氣候環境發生了變化,加快了北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也升高了。近些年來的海嘯、台風、洪水和旱災的頻繁出現,與溫室效應不無關系。可以說,現在人類的活動是在加快地球的衰老,對人類本身是很不利的。 甲:地球和太陽系的壽命都是有限度的,有始也有終。據資料介紹: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大爆炸。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同時出現了熔融狀態的地球。38億年前——地球冷卻下來,出現了原始的地殼及陸地。 甲:這倒是個有趣的問題。大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為目前的地球環境只適合於人類和類似人類的動物生存,適合其他更高級動物出現的環境還沒有形成。另一種可能是,其他更高級的生命形式是存在的,也許他們不在地球上,也許他們存在於另外一個時空當中,人類的器官無法感覺到他們。 甲:據專家研究,太陽的穩定期大約是100億年,而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半時間了;再過50億年,太陽系以及地球等圍繞太陽的行星就可能發生巨大變化。可以這樣說,現在太陽系和地球都已經是「年過半百」,開始進入「中老年」時期了。不難想像,無論是太陽毀滅,還是太陽停止燃燒,地球上的生態環境都將會遭到巨大的破壞,那麼各種生命形態也將很難存活。 乙:不過那是50億年以後的事,還早呢! 甲:也不能這么算。如果說太陽和地球還能存在50億年,那麼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就很可能要提前改變,溫室效應的出現就是一個例子。據專家分析,地球生命形態的壽命只有10億年,要比地球的壽命短,而動植物的壽命只有5億年。 甲:人到中年嘛,如果把人類放在陸地動物中去看,壽命也確實是「年過半百」了。 乙:這未免讓人感到悲觀。 甲:當然可以。如果我們按照大自然的規律去改善環境,就會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和繁衍;但是如果只強調有利於人類的一時繁榮和享受,肆意去破壞大自然,就會加快生態系統和地球的毀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應該提倡「以天為本」、「以地為本」、「以大自然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 乙:不對吧,「以人為本」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准則。 甲:在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的領域中,可以這樣提。比如「一國兩制」,就體現了「以人為本」。香港不實行中國大陸的制度和政策,而是根據香港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一套「基本法」,繼續維持原有的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體現出以「港人利益」為本的精神。 但是從哲學的角度講,就不對了。哲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研究和解釋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哲學上存在許多學派,各自持有不同的世界觀。在我看來,主要分為兩種世界觀:唯心論和唯物論。如果我們只強調人的利益高於一切,企圖完全按照人類的需要去改變大自然,甚至不惜違反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那就必然會滑入唯心主義的泥潭中去。只有對大自然採取敬畏與呵護的態度,按照自然界客觀規律辦事,才是唯物主義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過分地強調「以人為本」是唯心的,從根本上承認「以自然界為本」是唯物的。 甲:可以,就拿水災和旱災來說吧。由於人類的活動破壞了森林、草原和濕地,陸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就降低了,因此旱災、水災就會頻繁發生。再有,我們在興修水利方面,也存在違反客觀規律的問題。對於江河湖海,我們不能僅僅搞「圍追堵截」,而應該因勢利導。就說淮河吧,自古以來淮河地區就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與水爭地,佔用水道,開辟耕地,使湖泊群和濕地消失,天然植被受到破壞。由於大自然的機理被破壞了,水災自然也就連年不斷。在後來的「治淮」過程中,由於仍然是在遵循「以人為本」、「人定勝天」的理念,所以從來都是搞「人海戰術」、「嚴防死守」,其結果並不理想,仍然是「年年抗災年年災」。「治淮」治了半個世紀了,水患卻年年如此,難道不該反思一下嗎? 甲:從三峽修建大壩以來,確實在重慶地區出現了氣候異常,不是大旱、就是大澇,甚至說是百年不遇。但是,現在還不能簡單地說三峽工程是對是錯,需要時間來驗證。不過,如果今後仍然是年年氣候異常,就要考慮三峽工程是否有負作用,甚至要調整一下工程的運行模式。總之,人類的行為要按照大自然的脾氣進行「磨合」,不能逆著大自然的性子來,要讓它「順氣」、「舒心」;否則,它就要大發雷霆,我們就會受不了。 甲:我除了信「共產主義」,還沒有開始信別的教。不過,我心目中的「共產主義」不是「人定勝天」,而是「和諧世界」,其中也包括「天人合一」的哲理。據說,在中國的佛教、道教中,也有類似「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漢字中有「天文」、「地理」兩個詞,這說明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識到,地球和宇宙中存在著深奧的「道理」和「文明」,我們應當加以尊重和學習。 到底是「人定勝天」,還是「天人合一」;是「以人為本」,還是「以大自然為本」,這也涉及到世界觀的問題。

Ⅶ 政治經濟學 資本主義部分 2009 怎麼樣

政治經濟學 資本主義部分 2009 怎麼樣
張彤玉,張桂文編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推薦我看的,後來就非非常喜歡,他的書了。除了他的書,我和我家小孩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2009年版),很值得看,價格也非常便宜,比實體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書的內容直得一讀,閱讀了一下,寫得很好,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2009年版)的編寫具有以下特點二是參加教材編寫的學校明顯增加,除了原北方本編寫組成員外,又新增了25所院校二是參編單位的地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過去主要集中在三北(華北、東北、西北)擴大到全國,南方院校的數量不斷增加三是編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有新的特點,參編人員年輕化,博士比重明顯提高四是參編學校基本涵蓋了教育部質量工程的幾乎全部內容。為了適應這一變化,經集體研究商定一是教材編寫組由北方擴展到全國,教材由北方本擴展為,全國本二是一改過去社會主義部分和資本主義部分分頭獨立編寫,變為在兩個主編單位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編寫(以及修訂)三是在充分吸收原有教材精華的同時,力求在教材編寫上有新的突破四是為了突出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2009年版)的新特點,將這部教材確定為國家精品課程教材,並定名為政治經濟學(2009年版),繼續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部分。,內容也很豐富。,一本書多讀幾次,。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2009年版),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別家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買回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只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了感嘆一番也就丟下了。所在來這里買書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國人講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從而獲得對於道的體悟,唯道集虛。這在傳統的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中國古代的繪畫,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想像空間和廣博深廣的人生意味,體現了包納萬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懷。讓我得到了一種生活情趣和審美方式,伴著筆墨的清香,細細體味,那自由孤寂的靈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尋求美的道路上指引著我,讓我拋棄浮躁的世

Ⅷ 許康的科研成果

一、2003年度新成果
1 繼往開來的工程教育創新者--紀念賓步程校長. 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7(6):7-11 2003年11月
2 近代湖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科簡史研究 大學教育科學. (總第82期):82-85 2003年6月
3 陳立教授關於《我國科學不發達原因之心理分析》一文的復函. 中國科技史料,24(2):179-183 2003年6月
4 紀念易鼎新在工程技術創新方面的成就. 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18(4)
5、「天人合一」思想與綠色管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13(2):63-66.第二作者,2003.9
6、試述對規律的兩個方面的理解及人力和它的關系.洛陽大學學報.l7(l):54-56.第二作者,2002.3.
7、中國管理科學的拓荒者--楊銓(杏佛)與科學管理 .收入《科學技術管理叢林探幽》P23-49 . The Pioneer of Chinese Management Science --Yang Quan (Yang Xingfo)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
8、鄒韜奮與科學管理(一).收入《科學技術管理叢林探幽》P50-57 . Zou Taofen and the Gesta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Modern China .
9、鄒韜奮與科學管理(二). (同上)P58-69 . Management of Life Bookstore by Zou Taofen .
10、中國近代商業數學史料研究. (同上)P87-101 . A Study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Modern Commercial Mathematics in China .
11、數量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同上)P102-110 .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in China .
12、中國行政學科學化的開端--民國時期的行政效率運動. (同上)P127-145 . The Beginning of Scientification of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Movement in Republic of China
13、十年前中國的公共管理專業和課程--以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 (同上) P146-160 .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and Curriculum in China 70 Years Ago --Taking Management School of Jiaotong University as Example
14、 「磨血革命」的教育家--胡元倓. (同上)P188-200 . Hu Yuandan--an Assious Revolutionary Ecationist
15、敢為人先的創新項目管理專家梁煥奎. (同上)P161-173 . Liang Huankui--an Innov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t--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Hunan University
16、中國近代軍工和教育的創新者. (同上)P260-277 . The Innovator of Modern War Instry and Ecation in China --The Management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Li Daichen,
17、建築家和教育管理專家柳士英. (同上)P373-385 . Liu Shiying--An Architect and Expert in E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8、康有為論中西建築文化管理. (同上)P354-362 . Kang Youwei on Management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 Comment on A Tour in Italy by Kang Youwei
19、續敘中國近代煤氣汽車技術創新史. (同上)P282-289 . A Further Study of Technovation History of Gas Automobile in Chinese Modern Times
20、中國開發酒精燃料汽車的史實. (同上)P290-302 .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Development of Alcohol-fuel Automobiles in China
21、中國利用植物沒及其衍生物的車用燃料開發的史實 (同上)P303-311. Historical Fac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of Plant Oil and Its Derivatives as Fuels for Diesel Engine
22、近代行政學教育的一位開創者--湖南法政學堂主持人 鬍子清.(同上)P174-187 . A Pioneer in 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Ecation --Hu Ziqing, Director of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of Hunan
23、政治經濟學家和教育行政專家皮宗石. (同上)P233-246 . Pi Zongshi--a Political Economist and Expert in E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4、政治史和經濟史學問家李劍農. (同上)P215-244 . Li Jiannong--a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Economist 25、經濟學家和教育家任凱南. (同上)P225-234 . Ren Kainan--an Economist and Ecationist 26、Mathematics for Business Adinistration in China (同上)P389-407
25、Urgent Task: Strengthen the Ec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Management of the World (同上)P445-466 1 獲 獎 中國管理科學歷程(專著). 許 康、勞漢生.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03年10月,中國自然辯證法(1978-2003年間)優秀著作獎,二等獎

Ⅸ 如何理解馬克思意義的天人合一

頂級問題。
老馬是來不講天人源合一的,而主要是消滅私.有.制。天人合一就是私有制也有,公有制也有,其他的制也有,互相轉換,各取所需,才能天人合一。提倡消滅,就達不到天人合一。另外,天人合一有自身的問題,那就是,很多的人根本就不當人,不是不能,不是不會,而是一門心思要當天!當了天多好啊!這樣的在沒當成天之前,不是天,也不是人!這就造成了很多的麻煩!
不需要舉例子了。太多。

Ⅹ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論述天人合一

本論文借鑒結構主義的一些方法,抱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從考察馬克思論述政治經濟學的話語結構入手,抽離出「自然·歷史」、「共時·歷時」、「一般·特殊」、「抽象·具體」四組基本的話語組合方式,為了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馬克思把闡釋歸入「歷史/歷時/特殊/具體」,而排斥「自然/共時/一般/抽象」,但並不意味著馬克思放棄對於「一般/抽象」的探求。他從黑格爾那裡繼承了辯證法,並把它作為政治經濟學的敘述動力所在,而辯證法恰恰是「共時/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麼,「辯證」的敘述動力能否承載歷史唯物主義的訴求,馬克思是如何在「辯證法」的運動中納入「歷史」的聲音,我將通過對商品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解讀來回答這兩個問題,從中可以看到馬克思突破文本的敘述抵達歷史的艱辛,這對於語言學轉型以來處理文本與歷史的關系,以及在後結構主義解構「宏大敘事」的策略下重新找回歷史唯物主義的信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自然-歷史、共時-歷史、一般-特殊、抽象-具體、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抽象人類勞動、剩餘價值、能指/所指/歷史參照物

引 言

生活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對於馬克思、馬克思主義以及《資本論》的態度不得不帶有復雜的情感。改革開放是在批判「文革」歷史的基礎上開啟的,而在思想領域則伴隨著對於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清算,以至於在新時期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馬克思主義不再成為知識人的普遍信仰,但是隨著90年代市場化在中國的全面展開,一些曾經藉助馬克思主義批判和拒絕的東西浮現出來,中國究竟是在「發展主義」2的歷史允諾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還是掉進了「現代化的陷阱」3,於是,一部分對社會持有批判立場的知識分子又重新認識到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並把其作為介入社會批判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的幽靈」4又回來了(按照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的說法,「馬克思的幽靈」從沒有離開過),或者借用《資本主義的終結》一書的結尾語「因為馬克思主義指引我們思考剝削,而剝削還沒有終結」5,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並沒有被歷史想像性地「終結」6。

正如20世紀法國著名結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路易·阿爾都塞在《閱讀<資本論>》一書的開篇就寫道:「毫無疑問,我們都讀過《資本論》,而且仍在繼續閱讀這部著作」7,阿爾都塞借鑒結構主義的方法,以哲學家的身份採用「徵候讀法」來重新閱讀《資本論》,以便恢復甦共「二十大」以後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樣一種「保衛馬克思」8的方法依然是我們今天閱讀《資本論》的主要的哲學背景,也使本文的分析不得不打上結構主義的烙印。因為《資本論》首先或許最終是一個文本,盡管馬克思從沒有打算把自己的思想只呈現在文本中,他更關注文本的實踐意義,但是在當下的歷史語境中,已經很難獲得這份突破文本而抵達歷史的自信,或者說支撐馬克思信念的哲學根基已經動搖了,尤其是20世紀初期在哲學界發生的「語言學轉向」以及最終波及到整個社會人文學科的結構主義,似乎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語境」,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結構主義對馬克思的閱讀和闡釋還依然有效。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資本論》應該屬於馬克思所深處的歷史的「必然」產物(至少馬克思這樣認為,否則他就不會堅信自己的研究工作是科學的和真理的),這並不是說《資本論》中所討論的問題不適用於當下的歷史,而是一種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9,本文就試圖採用歷史唯物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方法,來論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敘述動力和話語結構,並通過考察商品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來檢驗這一系列話語結構及其辯證運動是否能承載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敘述任務,這或許也是處理馬克思主義的「遺產」以及償還其留下的歷史「債務」10的一種方式吧。

閱讀全文

與天人合一政治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