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3個例子 並對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㈡ 小學生該不該有零花錢
學生私房錢,越多越好。錢包不怕太「肥」,只怕太「瘦」了。
可別以為有私房專錢是什麼壞事,不會花錢就屬不會賺錢。假使一個對錢一無所知的小書獃子長大了,那他有可能不太會用錢,還有可能不會賺錢——小時候就沒嘗到錢所帶來的甜頭,他自然不會努力地去掙錢。
小孩子的心眼可不像大人想像中的那麼復雜,因為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東西只有那麼多。如果家長給予一些合理的消費引導,再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其實有私房錢並不是什麼壞事,倘若家長們不許孩子擁有私房錢,那麼會不會有的孩子會為了自己的心愛的東西走上偷竊的道路呢?
只要來路光明正大,私房錢絕對是多多益善。
㈢ 經濟學十大原理各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這個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下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如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語學習心理學;她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以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
還可以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人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一美元用於上述物品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典型的交替關系是「大炮與黃油」之間的交替。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個人物品的消費(黃油)就少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收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並不是住房和伙食的錢,因為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真正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假設一架飛機的乘客票價是500美元,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收益也高了。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他們也相互競爭,因為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在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出賣什麼時關注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某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他是一個壟斷者。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有可能提高經濟效率。另一個辦法,就是政府再造一口井或多個,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1993年,平均美國人的收入為2.5萬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為7000美元,而平均奈及利亞人的收入為1500美元。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92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由於期間貨幣量每月增加了3倍,1922年1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000萬馬克。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例如,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因此,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㈣ 怎麼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人們對零花錢總喜歡留著新的花掉舊的
新的可以保存的更長久啊!
所謂的經濟學原理:無非一切都是圍繞著利益轉。
㈤ 用以具體的身邊的實例分析經濟學原理(包括圖解),謝謝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在這里都可以看到
1h
㈥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錢但在經濟學中錢的含義很多,請用規范的經濟用語表述錢的還原其經濟含義,有錢
生活中的宏觀經濟學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業經濟學解釋的分析
作為大學的一分子,學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總有些學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這是為什麼呢?
不到食堂就餐現象從表面上看是學生對食堂提供的服務不滿所造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問題,我們使用失業的經濟學解釋來加以分析。見圖(參考資料)。
圖中,橫軸為學生期望指數(對食堂的要求),縱軸為食堂指數(包括飯菜質量、價格和服務質量,並假設現時的食堂指數為1)。曲線D為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曲線,曲線S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數曲線。
從圖中可見,學生到食堂就餐人數的均衡點在E點,均衡時,食堂指數為1.2,學生期望指數為3,可見現時學校食堂就餐人數還有一點的上升空間,但只是一點點而已。a區域所標示的是學生期望指數低於3時的情況。此時食堂指數很低,但是學生的期望指數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數多於食堂所期望的人數。通常這一類學生是零花錢較少或者對飲食要求較低,安於接受現狀的人。b區域中,隨著食堂指數的升高,就餐人數卻進一步下降,這是因為學生的期望指數遠大於食堂指數。通常這類學生比較有錢,或者說品位高,不喜歡食堂的環境,或者比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氣因素:天氣冷或者下雨時,叫外賣人數大幅上升,影響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學生比較懶,或者不喜歡出現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賣
運動因素:運動之後吃不下飯,叫外賣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爾請女朋友吃飯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氣因素作為不可避免因素,佔了主要份額,其餘因素所佔比例相對較少
㈦ 宏觀經濟學生活實例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通常指一年)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說明一下幾點:
1. gdp是一個市場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加以衡量的。產品市場價值就是用這些最終產品的單位價格乘以產量獲得的。假如某國一年生產10萬件上衣,每件上衣50元,則該國一年生產上衣的市場價值為500萬元。
那麼gdp增長可能是生產增長了造成的,也可能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即使說貨幣貶值造成的。如上例,第二年生產了15萬件上衣,上衣價錢不變,gdp增長;第二年生產不變,但上衣增長到60元,gdp也增長。
2. gdp是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而不是所售掉的最終產品價值。比如上例,是生產了那麼多上衣,而不是賣出了那麼多上衣,換句話講,不是可以消費那麼多上衣。即使上衣生產出了,但不能賣掉,gdp雖然增長但是人的生活水平不能改善。
3. gdp是計算所生產出的所有產品,不是所有可以直接被消費的產品。比方說,一國生產了50萬件上衣和100件機床,也可以生產40萬件上衣和120件機床,可能gdp相同,但可以直接消費,機床不能。這樣,gdp增長也可能不改善生活水平。
(7)零花錢經濟學擴展閱讀;
加速原理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原理。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可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
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㈧ 小學生應不應該有零花錢
小學生不應該有零花錢! 1、省特級教師、西大街小學校長李莉在本校推行的政策是:不允許家長給學生零花錢,萬一有急用,學生可以找老師借。 「家長盡量不要給孩子零花錢,如果給也應該是有條件地給。」李莉說,其實小學生的吃穿用都有家長打理,孩子自己並沒有要花錢的地方。手上有了零花錢,小學生自控能力差,互相之間容易形成攀比、浪費風氣,不珍惜、不體恤父母的勞動成果,也可能拿著零花錢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例如上網、租網路書籍等。 2、小學生的心智發展不太成熟.無法控制自己如何支配金錢.有些家長沒空管孩子.以為給孩子些錢.讓他想要什麼自己買就行了.而小孩子又不能自我支配.所以很多時候錢是亂花的.浪費了金錢不說.還養成了亂花錢的習慣. 3、有可能使小孩養成惡習.有錢當然能讓他再大家面前有面子.小學生再了解世界的同時在學習著融入這個世界.那麼這個花花世界這么多誘惑.當然有錢的小孩子會更容易受到誘惑.有的小孩子可能再小學的時候就學社會上的人交女朋友.裝老大等. 4、容易出危險.如果一個小孩子經常大手大腳得在外花錢.可能會被那些社會上的人盯上.背敲詐.更有可能背綁架. 5、小學生零用錢調查報告反映出66.7%的人把零用錢用於購買學慣用品,35.7%的人用於上網或娛樂。從所佔比例最大的兩項消費可以看出,添置學慣用品仍然是作為學生的一項最主要的消費,而上網娛樂或許是e時代下的必然產物,可能這個數字會隨著信息通道的越發快捷而有所上升。 反駁: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反駁:1、理財是基於數學、經濟學等基礎知識上的綜合能力,理財能力的高低不在於有沒有零花錢。事實上證明,零花錢越多,孩子理財能力越差,生活越懶散。 綜上所述.為了小學生得健康和人身安全.不應該給小學生零花錢. 4、給對方提問 1、怎麼理解西方父母很少給零花錢,甚至生活費也不給,而是鼓勵他們自己賺取 2、認為自己的父母給自己零花錢是理所應當的嗎? 3、為什麼網吧里的孩子屢禁不止?如果沒有足夠的零花錢會這樣嗎?
㈨ 經濟學講什麼 要具體點的 謝謝了
報紙雜志整天說著經濟形勢,什麼我國經濟增長強勁、美國經濟疲軟等等,我們也常說,你有點經濟頭腦好不好?或者這么做經濟又實惠。那麼,究竟什麼是經濟學呢?經濟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系呢?
人類社會的核心就是經濟,我們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和經濟掛鉤的,小孩要素按著他口袋裡的零花錢,工薪階層要根據一個月的收入來選擇適當的消費,創業的人要考慮選擇什麼行業,怎樣獲得投資等等。現在的社會里,我們沒法離開經濟生活,現在無疑就是「經濟學的帝國主義時代」,生活中的行為幾乎都可以用經濟學來分析。經濟學的作用就是解釋世事。經濟學能夠解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你相信嗎?不信的話,我們就從經濟學是什麼、研究什麼等方面來看看它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
人活著就有慾望,慾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餓了想要吃飯,喝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覺,想與人交往,想被人尊敬,還想要干出點名堂來等,這些都是慾望。古人常說,欲壑難填,就是指人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人的慾望沒有止境的。從前有個故事:
齊國有個女兒,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丑但是很有錢,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但是很窮。父母猶豫不決,便詢問女兒,要他自己決定願意嫁給誰,要是難以啟齒,不便明說,就用袒露胳膊的方式,讓父母知道她的意思,袒露左臂是願意嫁給東家男子;袒露右臂是願意嫁給西甲男子,結果女兒袒露出兩只胳膊。父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其原因。女兒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這就是東食西宿這個成語的由來,這個故事解釋了人們總是貪得無厭,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慾望的最顯著特徵是無窮大。
經濟學產生之後,慾望便不再被視作可恥的東西,而認為是人的本性所在。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怎樣才能更快樂,更幸福!說白了,也就是怎麼滿足人的慾望,經濟學把慾望這種東西顯性化了,直接用金錢或者說資源來衡量。拿什麼是資源呢?
要滿足慾望就得有滿足的手段,經濟學把滿足人的慾望的手段,叫「資源」。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想得到一樣東西,就必須付出相應代價。表現在現代社會,那就是為了維持你的生活,你必須努力工作以賺取金錢,這樣才能用錢來買到你想要的東西。說白了,怎麼賺錢、怎麼花錢這個跟錢打交道的事情都跟經濟學有關系。
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因為畢竟有些東西是有限的,為什麼我們不能無所顧忌的用水、用電?為什麼市場上的白菜土豆有時多有時少?這些為什麼作為我們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東西都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廣而言之,連我們自身所能提供的勞動力、還有用作生產基礎的原料和土地等等生產資料,都是有限的。把這些東西統一取個名字,就叫做「資源」,資源是有限的,可是誰都想要擁有資源,那麼如何分配資源便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經濟學就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
資源的特點跟慾望相反,跟人的無窮的慾望比起來,資源總是顯得不夠,經濟學家把資源的這個特點叫做「稀缺」。每個人都面臨稀缺問題。窮人的稀缺問題就是缺錢,富人也有稀缺問題。窮人的稀缺問題就是缺錢,富人也有稀缺問題,比如想想活得更長久或者生活中有更多的閑暇,也就是說時間這個資源對於他們來說是稀缺的。每個社會也都面臨稀缺問題,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美國是最富裕的國家,難道美國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強大了嗎?當然不是。所以,稀缺是普遍現象。
慾望人人有,而且還會膨脹,但是資源卻是稀缺的,滿足慾望的手段沒有那麼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
經濟學的英語Economics是由希臘文而來,意思是家庭、家族、財產權以及法律,從字面上來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一般經濟學的教材都會開宗明義的講,經濟學就是選擇和資源配置的學問。
斯密在他的教材里,通過美國汽車工業歷史的演變,給出了經濟學的定義,即經濟學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研究生產者行為,也研究政府經濟政策問題。
先來說說經濟學怎麼研究消費者。我們都是消費者,我們賺錢是為了花錢。經濟學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收入來決定消費,多掙多花,少掙少花,這是最簡單的道理。經濟學還告訴我們不要看今天賺了多少錢,而要在一生的時間跨度內來看收入和消費,現在年輕力壯,掙得多花的少,但是要想到老了退休了那天是沒有收入的,所以要未雨綢繆給自己留點後路,不要等到老時不名一文,那樣的下場可不好。經濟學還告訴我們,其實也不必拘泥於按收入來安排消費,只要有實力。你也可以透支一下未來,借款消費,只要你能夠在將來還上就可以了。同樣的,掙的錢也不必全花出去,有多少用於消費有多少用於儲蓄,這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了。消費也有一些特點,比如古人常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說消費是有慣性的,一時半會兒還改不過來。這些都是經濟學研究消費是涉及的問題,看看,真的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吧!
經濟學也研究生產者。因為慾望太大,而資源又總是那麼稀缺,他永遠比慾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麼發展生產,也並不是所有慾望都能得到滿足,而只能滿足一部分。那人類就要決定讓那些慾望得到滿足,那些慾望不能滿足,至少是暫時不能滿足。
生產什麼,就意味著讓什麼慾望得到滿足。比如生產糧食,就是為了讓吃的慾望得到滿足。因為資源稀缺,不可能什麼都生產,所以,生產一種東西,就意味著放棄另外的東西。你有一張白紙,如果用來折紙鶴,就不能再畫成水彩畫掛在牆上了。還不如一畝地,中了玉米就不能同時再種水稻。這都是關於「生產什麼」的問題,屬於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怎麼生產也就是如何生產的問題。生產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同樣是一個杯子,可以是流水線統一製作的玻璃杯,也可能是手工製作的陶瓷杯,那麼那一種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慾望呢?哪一種更有效率、事半功倍呢?對企業來說,賺錢才是硬道理。這個說明,用什麼方式生產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細考量,做出抉擇,經濟學家把這叫「如何生產」。
東西生產出來以後,就該讓它去滿足人的慾望了。但是怎麼把東西分到每個人手裡呢?要靠規則。規則怎麼定?說白了就是價格問題,是誰出價高就給誰,類似於拍賣?還是誰權力大就給誰?價格是最直接的分配方式,但是卻不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說是公平的,所以還有一個為誰生產、如何分配的問題。
經濟學研究這些問題的核心思想是講求效率,即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經濟學效率的含義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如果想讓某個社會成員狀況變的更好,就只能讓其他某個成員的狀況變得比現在查。這個狀態很像「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只有達到有效的狀態,才是最好的。迄今為止,人類找到了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一個是計劃,一個是市場。主要用計劃方法配置資源的經濟較計劃經濟;主要用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叫市場經濟。計劃方式,就是計劃部門的人說了算,只有他們有卻決定資源怎麼配置,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是計劃實現規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須服從,不不能各行其是。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手段是市場價格機制。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買什麼、買多少,由消費者根據市場價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決定;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要看生產什麼更賺錢,市場經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經濟。而選擇是計劃還是市場,就是政府的問題了,所以經濟學也要研究政府的行為。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是人的行為。可是經濟學常常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這使得經濟學對世界的解釋更精確,對於指導人類實踐也更有效。經濟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實用學科,一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經濟學必須回歸本質,無條件地服務於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