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1-02-22 15:13:26

A.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學原理三者有什麼區別

政治經濟學是從生產關系方面研究各個階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經濟學。作為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門科學的政治中的經濟學,提出兩個不同的目標: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地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第二,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總之,其目的在於富國裕民。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目前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收入理論為中心理論;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是均衡價格論。論述價格的需求一方,認為商品的市場價格決定於供需雙方的力量均衡,猶如剪刀之兩刃,是同時起作用的,從而建立起均衡價格論。

B. 西方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有什麼區別嗎

西方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區別:
所謂西方經濟學廣義上指的是區別於中國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其他各學派經濟學的總稱。這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引進西方主流經濟學思想,但是又強掉由於社會制度不同,中國不能完全照搬其理論的條件下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通俗地說,現代的西方經濟學就是有馬克思的所謂庸俗經濟學發展而來的,他們之間的本質不同是前者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而後著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
事實上,西方經濟學在其他國家就稱為經濟學(Economics)。經濟學這個名稱是由Marshall首先使用的,開始於其著名的Priciples of Economics,實際上,這本書的第一版的書名還是稱為Political Economy,在之後的改版中才改為Economics(抱歉,第幾版忘記了),但在這本書中,還是Political Economy和Economics互用的(當然,你要看原版)。在此之前,經濟學(Economics)正式的名稱是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所以,在古典經濟學著作中,書名均冠以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而不是經濟學Economics。為了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經濟學理論,通常將經濟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初級、中級和高級,而我們通常說的「經濟學原理」就是指初級課程,在西方一般就是入門課程,主要是為本科一年級的學生提供的,其特點是用事例和圖形來說明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基本上不出現或極少出現數學公式和推倒,比較著名的教材有Samulson和Mankiw的,前者是新古典綜合派的代表,其教材是Marshall之後的第二代教材的代表;後者是New Keynesian學派的代表,其教材廣泛應用於美國的著名高校,可以視為是第三代教材。順便提一下,現在西方一些高校,尤其是美國一些高校也有政治經濟學這個專業,但正式的英文名稱是Political Economics,通常這個專業都放在公共管理學院中,它的研究對象和Politial Economy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個學科也是近十年才興起的,實際上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共選擇學派,從這上面可以看出,實際上Political Economics就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分析政治市場的運作,而不是研究經濟現象,這個學科在中國被稱為「新政治經濟學」。最後,說明一下宏觀和微觀的關系。在Marshall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講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微觀」,「宏觀」的內容不存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經濟學家秉承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的觀點,認為市場能夠靠自己的力量達到均衡,同時,當時的市場化還處在比較淺層次的階段,市場本身的缺陷並不十分明顯。但隨這二十世紀初大蕭條的來臨,市場萬能論被打破了,不久,Keynes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出版了,這意味著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理論正式誕生了,他強調的是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關注的是經濟總量。但同時也給經濟學學科出了一道難題,即個體行為和總體行為如何統一在一個理論框架下。
在這方面,開始階段Samulson最為著名,他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寫了一本Principles of Economics,開創了新古典綜合學派,從這個時候開始,經濟學才區分出微觀和宏觀。但在這本教材中,微觀和宏觀的區別還是十分明顯的,後來的經濟學家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為宏觀理論尋找微觀基礎,因為只有這樣,宏觀理論的基礎才會扎實,同時也回應了其他學科對於經濟學自稱為「科學(Science)」的詬病,Mankiw在這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他的許多基本觀點都融合在他的那本Priciples of Economics中。

C.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D. 曼昆《經濟學原理》與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區別

1、主要特點: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簡單、說理淺顯,即便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也可以閱讀;

但薩氏《經濟學》全書結構宏偉,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可謂在經濟學中蘊涵著哲學氣息,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的認識框架。

(4)經濟學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對經濟學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技術經濟學都有專門的論述,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看到他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產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創見。

這部著作在內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具,他在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歷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使讀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一部有文學色彩的史書。

2、薩氏《經濟學》全書總共34章,前23章是微觀部分,後11章是宏觀部分,該書第一章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以此作為全書的中心。在全書中,曼昆盡可能地經常回到應用與政策方面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章節也包括了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的案例研究。

E. 理解經濟學原理:什麼是經濟學原理

F. 經濟學原理主要有哪些內容

《經濟學原理》內容精要:《經濟學原理》全書共分為六篇。第一篇為「導言」,主要闡述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范圍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是研究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經濟學在研究社會財富和經濟現象的同時,也對人本身進行研究。馬歇爾還強調從人的心理因素和動機兩個方面來研究經濟,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活動的動力和阻力這兩個方面。馬歇爾認為經濟規律就是對經濟傾向的敘述,它較自然科學來說是不精確的。他還指出研究經濟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取經濟知識,二是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對一系列的經濟學概念進行定義和解釋。在這一篇中,馬歇爾介紹的基本概念和范疇主要有財富、市場、消費、生產、勞動、收入、資本、利息和利潤等。他將人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稱為財貨,但並不是所有的財貨都是財富,所謂財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於人們獲得產業效率的精力、才能和習慣。他還認為並非所有的勞動都具有生產的性質。

第三篇「論慾望及其滿足」,主要研究消費及需求理論,具體理論有用貨幣間接衡量貨物的邊際效應、需求規律、需求彈性、消費者的選擇原則和消費者剩餘等。馬歇爾的需求理論是以人的慾望為出發點的,他的需求規律是:需求量隨價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隨價格的上漲而減少。馬歇爾認為.消費者購買某物所得的滿足通常會超過他為此付出的代價及所放棄的滿足,從而在購買中得到多餘的滿足。如果對它進行經濟衡量,則是消費者為購買此物而願付出的價格減去購買此物實際支付的價格之剩餘額,這個剩餘部分就稱為消費剩餘。

第四篇「生產要素」,著重闡述了生產與供給學說。馬歇爾認為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四大類,其中組織指企業經營和工業組織。

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主要論述了均衡價格理論。馬歇爾用需求、供給和價格三者之間的函數關系來論證他的均衡價格論,這種理論是經濟學中價值決定問題上供求論的另一種表述。馬歇爾將均衡價格按時間長短分為三類:極短時間內暫時的市場價格,短時期內正常市場價格,長時期的正常價格。除此之外,馬歇爾還討論了壟斷與均衡價格之間的關系,並對壟斷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滿信心。

第六篇「國民所得分配」,共分為13章,主要研究分配問題。這部分介紹了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四種分配形式。在工資理論中,馬歇爾認為工資決定於勞動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勞動要素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利息是資本的價格,分為純利息和毛利息兩種,資本的價格指的是純利息。利潤是資本家經營管理企業的組織生產以及承擔風險的報酬,它包括三個方面:資本供給、經營能力供給、組織管理能力供給。

G. 常用到的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1、社會主義本質和生產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2、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沒有價值.

H. 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人們面臨選擇的過程,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當做一件事對自己的收益,大於另一件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比如午飯吃什麼,熬夜追劇還是早睡早起。再比如拖延,不作為,也許是當下所處環境中,對自己來說,最好的一種狀態。因為「懶」實在太特么爽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如果我周末的時間沒有出去玩,而是選擇宅在家裡睡覺,也就意味著我放棄了一次與街角美女邂逅的機會。

就如小時候作文選里寫的,比爾蓋茨掉地上5元錢都不撿,說的不是真不撿,而是說比爾蓋茨撿5元錢這個動作,所用的時間成本價值,遠遠大於5元錢。

剛畢業的時候,我很懷疑讀書的用處,以為高中大學多讀了那麼多年,畢業後賺得還不如初中輟學的朋友賺得多。我大學同學的想法,也基本和我一樣,以為讀大學不如早工作。隨著工作時間的沉澱和行業積累,讀過大學的朋友90%以上在各自的領域都小有成就,工資和職位都有所提升,生活質量也遠比初高中輟學的同學好。才逐漸意識到,讀書還真是有用。

所有為努力讀書付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都將在經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有所回報。

那麼,是花一天時間邀請朋友砍價拼多多省錢的收益高,還是花一天時間去向朋友借錢,然後拉黑的收益高?我建議多去交朋友,多讀書。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說的是某種情況下,人的付出與回報並不總成正比,甚至會因為用力過猛,而造成收益減少。

一個實例,比如考慮一個只能容納3人的廚房出餐效率,在分工合理的情況下,1人2人做飯的效率要比3人做飯的效率低。當加入第4個人的時候,因為作業空間不足,工具器械不夠,廚房出餐的效率並沒有因為增加1人而增長,甚至可能由於場地限制,使實際效率減少。

否極泰來。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如原理一,選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只是每個人對「利害」的解讀不同,而做出的表現不同。

拿午飯舉例,比如你想吃火鍋,你的朋友想吃烤肉,你因為你的朋友而選擇了一起吃烤肉。這個時候,表面看是吃火鍋的收益大於了吃烤肉的收益,內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更珍惜和朋友一起的時光,大於了吃火鍋的收益。

再拿興趣愛好培養舉例,比如小朋友第一次唱歌,無論好壞,媽媽都會說很棒,鼓勵繼續唱,那麼唱歌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小朋友的興趣愛好。反之,媽媽說唱得真難聽,很可能小朋友一輩子都不會再拿話筒。

養成一種習慣的最好方式,是給予適當的激勵。

第二部分: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這絕對是一個刷新認知的原理,也是支撐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比如: A生產1gk牛肉需要2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0分鍾; B生產1gk牛肉需要6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5分鍾;

那麼假如兩個人都工作8小時,如何分配生產,使作業產量達到最大呢?

絕對優勢: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此原理說明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讓強者越強,創造更多價值。然後通過再通過貿易交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變得更高。

對了,強者越強,也越來越累。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在不受外力干擾的同時,每種商品會根據市場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相應調節價格,以使整個市場的供給量等於需求量。

比如食用豬減少,導致豬肉漲價,豬肉漲價,導致願意飼養豬的人增多,飼養豬的人增多,導致食用豬增多,食用豬增多,導致豬肉增多,價格下降(經濟周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的一些政策行為,很多時候是影響了商品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的變化,因而導致價格波動。

如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那麼井的所有者(壟斷者)可以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限制最高價格),以使更多的人花最少的錢,喝到水,以提高經濟效率。或者再造一口或多口井,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提高市場效率。

第三部分:整體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一國的貧富差異,主要取決於其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生產率高,意味著公民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參考供給需求原理,「看不見的手」會根據市場對整個經濟需要的貨幣力量進行調整,以達到貨幣量的供給與需求相當。當貨幣量增加時,而市場對貨幣量的整體需求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原來1元錢可以買1根雪糕,現在需要2元錢買一串雪糕,造成通貨膨脹。

當一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價值下降,比如國民時期用一麻袋錢,買半袋大米。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意味著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多,當公民手中的錢大量流向企業,企業為了更高的利潤,會抬高商品價格,同時招收更多的工人,擴大生產。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創造了就業機會。所以,一定程度上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對社會發展有好處的。

當流向企業的錢越來越多,公民手中的錢越來越少,開始減少支出時,同時由於企業擴大生產和公民減少支出之間的供求關系存在一定滯後性,使得企業生產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導致生產力過剩,企業開始裁員,導致失業率升高,甚至爆發經濟危機。

所以,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往往會通過刺激市場的貨幣量和流動性,或者加大國家基礎建設開支,促使企業增加工作崗位,緩解國民工作壓力,緩解危機。

從這個角度考慮,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工作、項目,或許毫無意義,但還是有人在做。那麼有些事,是不是單純只是因為需要有人「做」的過程,而並不需要結果呢?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