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經濟學,漏出法公式推導 為什麼i=s=-a+(1-b)y=io
西方經濟學露出發工資推導。因為是而又等於20家弟弟外的一個過程。
Ⅱ 求解釋!關於注入效應和漏出效應的宏觀經濟學問題。。
進口屬於漏出,因為進口是用本國的收入購買外國產品,收入要留到外國而不能專流入本國最終產品市場來購買屬本國產品,等於這些錢從本國國民收入體系中消失了。
出口則是外國的錢買我國的商品,外國的收入流到本國,等於是外國的錢注入到本國國民收入體系中。
Ⅲ 經濟過程中的「漏出現象」是什麼意思
漏出:指脫離經濟循環的收入流量。與之相對應的是注入,指新加入經濟體的內收入流量。譬如,個人容或企業在開戶銀行增加儲蓄存款,對於宏觀經濟來說是漏出;而銀行將這些存款放貸出去,借款者又將其用於實業投資,這就是注入。 如注入大於漏出,則經濟活動規模會擴張; 如注入小於漏出,則經濟活動規模會收縮。 家庭的全部收入在兩部門模型中分為消費和儲蓄兩部分,這樣,家庭的消費支出小於其收入,即c<y,因此,消費支出相對於國民產出而言會相對不足,企業的存貨勢必增加,這樣儲蓄使國民收入不能全部流入最終產品市場,因此,儲蓄是國民收入的漏出量。 企業生產再進行的條件之一就是投資。投資指實際資本存量的增加。投資是固定資本投資和存貨投資的總和。投資會使因儲蓄而漏出的那部分國民收入又回到最終產品市場上,因此,投資是國民收入的注入量。
Ⅳ 漏出量與國民收入成反向關系嗎
漏出量抄與國民收入是成反向關系的。
漏出量是指脫離經濟循環的收入流量,與其相對的注入量。個人或企業在開戶銀行增加儲蓄存款,對於宏觀經濟來說是漏出;而銀行將這些存款放貸出去,借款者又將其用於實業投資,這就是注入。
在經濟學意義上,如注入大於漏出,則經濟活動規模會擴張;如注入小於漏出,則經濟活動規模會收縮。這是因為,漏出對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和消費產生抑制。從投資看,企業生產再進行的條件之一就是投資。當個人或企業在開戶銀行增加儲蓄存款時,會導致投資的減少;從消費看,由於儲蓄使國民收入不能全部流入最終產品市場,造成消費支出減少,使消費需求不足,沒有消費動力則難以拉動經濟增長,而即期產品銷售不能完全實現,也影響到即期國民收入的增加。
Ⅳ 關於儲蓄是漏出項的問題
西方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個說法:儲蓄和投資對等。不少人就開始疑惑了,實際投資和實際儲蓄一定相等嗎?既然收入一部分是消費一部分是投資,或者說一部分是消費一部分是儲蓄,但是儲蓄和投資是一回事嗎?難道到存銀行了的錢是投資?
針對這些問題,理財師分析說,現實生活中,投資和儲蓄是不相等的。
至於西方經濟學中所說的投資和儲蓄相等是兩部門模型狀態。就是,整個社會不存在政府,不存在別的國家。整個社會就只有企業和家庭。企業從家庭購買生產資料,付給家庭錢,企業將買來的資料進行生產,賣給家庭,家庭把錢給企業,企業賺到的錢要給工人工資。家庭的錢一部分用來儲蓄,一部分用來消費。儲蓄的錢被用來貸給企業購買生產資料。此時,投資是一個外生變數。就是說短時間是不變的。因為影響投資的最重要因素是利率,既然不存在政府,也就沒有利率,所以投資數額短期不變。等於儲蓄。
進一步擴展到三部門模型,就是加上政府。政府是收稅的,而政府收的稅變成政府支出,我們在交稅後,扣除消費的部分用於儲蓄。由於政府可以改變利率,所以投資數是會變的,變少。因為利率相對於企業來說是成本。利率越高,企業生產成本越高。還有就是存款准備金制度,就是每個銀行必須把一定數量的錢存在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所以很顯然存進銀行的錢相對我們來說不是投資,相對銀行來說銀行把錢貸給企業,屬於投資。這種投資實際上又不是投資,因為它是構成一項負債,而不是作為企業的股東。
儲蓄和投資不是一回事。因為儲蓄是漏出量,投資是注入量。數量上也不等。
Ⅵ 經濟學的注入漏出和國民經濟有哪些關系
資本注入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反之如果資本漏出則削弱國民經濟發展速度
Ⅶ 1.各種注入量和漏出量的變化對均衡國民收入有什麼影響
注入量是刺激經濟增長,使國民收入增加;漏出量使國民收入收縮。當注入量大於漏出量時,國民收入擴張,反之收縮,相等時均衡。
Ⅷ 各種注入量和漏出量的變化對均衡國民收入有什麼影響
「一線兩段」宏觀分析模型——含義和應用
張國忠
在《宏觀經濟學:一個簡明方法》一文中,筆者提出了關於市場經濟宏觀運轉的一個模型:
E(AD)——P×Q——Y(AS)——E(AD)
在這里,筆者把它正式命名為:「一線兩段」宏觀分析模型。本文中,筆者將對這一模型的含義和應用作一些說明。
在《宏觀經濟學:一個簡明方法》一文中,筆者對該模型是這樣描述的:
「這是模擬現實宏觀經濟運轉的一個基本模型。式中,AD為總需求,以買者購買商品時的貨幣總支出E來衡量,合並記為E(AD)。AS為產品的總供給,以生產者的產品銷售總收入Y來衡量,合並記為Y(AS)。P為產品的價格,Q為產品銷售量。」
「這一圖式表示的是一個循環過程。總支出E(即總需求AD)使生產和出賣產品成為必要,產品的出賣(P×Q)形成總收入Y(AS),總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經過貨幣資金的安排和配置過程後,形成了總支出E(AD),總支出又作用於生產和價格(PQ),如此循環不已。」
這個循環流轉不已的過程,就形成了一個環形線,也就是「一線兩段」分析模型中的「一線」。把這環形「一線」從E(AD)部分斷開抻直,就是上面的形式。
這「一線」可分為兩部分。
從E(AD)到Y(AS),即E(AD)——P×Q——Y(AS)為第一部分,它有兩層含義。
第一,GDP(即P×Q)和總供求的關系。關於這種關系,在《宏觀經濟學:一個簡明方法》一文中,我是這樣說明的:「顯然,邏輯應從P×Q開始。這是因為,第一,P乘以Q的結果是GDP,即國內生產總值,一定時期內一國生產的財富總值;第二,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目標是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而在P×Q中,Q與前者(就業)密切相關,而P本身就是物價水平。……P與Q是市場經濟中的P與Q。P與Q是市場概念,它們是由供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按木桶理論的邏輯,需求和供給是同一木桶上的兩塊木板,它們對P×Q的影響,完全遵守「短邊規則」,即最短的一塊木板決定了木桶的盛水量。加長短板,消除此短邊制約,木桶的盛水量即可增加。」
第二,國民收入核算原理。把一國一定時期內各項最終產品的購買支出加總求出總支出即E(AD)的方法,就是國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支出法;而把一國同時期內各項最終產品的銷售收入加總求出總收入即Y(AS)的方法,就是國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收入法。GDP恆等式就是總支出流量和總收入流量之間的恆等關系。因為買者的支出就是賣者的收入,這一恆等式總是成立的。在總支出流量(產品流量)中,除了用於消費部分外,其餘都是用於投資;在總收入流量中,沒有用於消費的部分,就是儲蓄。由此得出投資儲蓄恆等式。從核算意義上看,任何時期內,實際發生的投資和儲蓄必然相等。
「一線」中的第一部分,我們稱之為「核算部分」,或稱「核算段」。
「一線」中的第二部分,即Y(AS)——E(AD)部分。在《宏觀經濟學:一個簡明方法》一文中,這一部分被具體化為封閉型經濟圖式和開放型經濟圖式兩種情況。為簡明起見,我們以封閉型經濟圖式為例。該圖式為:
Y(AS)——個人收入+企業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文中對此圖式的解說是這樣的:「在沒有對外貿易的封閉經濟中,廠商們的產品銷售收入Y(AS),經過初次分配後,形成居民個人收入、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個人收入和企業收入又分別變為消費(C)和儲蓄(S)①兩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主要是稅收)來表示,則初次分配的結果變為C+S+T。通過儲蓄轉化為投資(I),政府收入變為政府支出(G),C+S+T經過再分配變為C+I+G。C+I+G就是對本國產品的總需求(AD),用總支出(E)來代表,在圖式中為E(AD)。」 這是個國民收入經過分配、計劃、安排形成總需求E(AD) 的圖式。「一線」的這個部分我們稱之為「分配和總需求決定部分」,簡稱為「分配部分」或「分配段」。
在分配部分,C、S、T均由收入而來。我們按一般宏觀經濟學教材的演算法,舉個例子來說明。設收入Y=1000,稅率為0.2,自發性消費a=100,邊際消費傾向b=0.8,則T=0.2Y=0.2×1000=200,C=a+b(Y-T)=100+0.8×(1000-200)=740,S=-a+(1-b)(Y-T)=-100+(1-0.8)×(1000-200)=60,最後,C+S+T=740+60+200=1000=Y。這樣,收入被個人、企業和政府等經濟單位依據一定的規則和方法分配成C、S、T三個部分,我們稱C為計劃消費,S為計劃儲蓄,T為計劃稅收。在收入分配為C、S、T三個部分後,只有C仍是將要購買商品的貨幣量,而S和T則已變成不能直接購買商品的貨幣量,故稱S和T為漏出量。
Ⅸ 西方經濟學中為什麼投資和儲蓄相等
現實生活中,投資和儲蓄是不相等的。
你講到的投資和儲蓄相等是兩部門模型狀態。就是,整個社會不存在政府,不存在別的國家。整個社會就只有企業和家庭。企業從家庭購買生產資料,付給家庭錢,企業將買來的資料進行生產,賣給家庭,家庭把錢給企業,企業賺到的錢要給工人工資。家庭的錢一部分用來儲蓄,一部分用來消費。儲蓄的錢被用來貸給企業購買生產資料。此時,投資是一個外生變數。就是說短時間是不變的。因為影響投資的最重要因素是利率,既然不存在政府,也就沒有利率,所以投資數額短期不變。等於儲蓄。
進一步擴展到三部門模型,就是加上政府。政府是收稅的,而政府收的稅變成政府支出,我們在交稅後,扣除消費的部分用於儲蓄。由於政府可以改變利率,所以投資數是會變的,變少。因為利率相對於企業來說是成本。利率越高,企業生產成本越高。還有就是存款准備金制度,就是每個銀行必須把一定數量的錢存在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所以很顯然存進銀行的錢相對我們來說不是投資,相對銀行來說銀行把錢貸給企業,屬於投資。這種投資實際上又不是投資,因為它是構成一項負債,而不是作為企業的股東。
儲蓄和投資不是一回事。因為儲蓄是漏出量,投資是注入量。數量上也不等。
Ⅹ 什麼是國民收入的注入量與漏出量
家庭的全部收入在兩部門模型中分為消費和儲蓄兩部分,這樣,家庭的消費支出回小於答其收入,即c<y,因此,消費支出相對於國民產出而言會相對不足,企業的存貨勢必增加,這樣儲蓄使國民收入不能全部流入最終產品市場,因此,儲蓄是國民收入的漏出量。 企業生產再進行的條件之一就是投資。投資指實際資本存量的增加。投資是固定資本投資和存貨投資的總和。投資會使因儲蓄而漏出的那部分國民收入又回到最終產品市場上,因此,投資是國民收入的注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