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你認為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否正確
「經濟人」假設的消極作用 ① 管理者只能指望人們所做的工作不會超過獎酬與控制制度所鼓勵並允許他們所做工作的范圍。 ② 管理者認為人們只靠金錢才能激勵,所以採取的管理策略,客觀上把人們訓練成僅僅以此方式工作的人,其後果就是多給錢多干、少給錢少干、不給錢不幹的一切向錢看的消極後果。 對"經濟人"假設的評價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企業管理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國目前的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經濟人」假設的經濟倫理意義 所謂經濟倫理,並不是指任何談論經濟活動的善惡的道德理論。實際上,經濟倫理只有在經濟學取得了學科的獨立地位之後才能產生,即通過把以前以道德哲學形式出現的利己和社會利益之間的問題系統地轉化為經濟學的偉大主題,人類把經濟活動看作是人類一項正常的、成體系、不斷擴展秩序的活動來考慮它的倫理特點、道德要求和對人的精神氣質的塑造,這樣,才會有對經濟活動的倫理考量。經濟學的自覺,是以斯密《國富論》的出版(1776年)為標志的。 斯密看到了英國當時的工商業發展,那種雄心勃勃的經濟擴張態勢、一個新興的工商業階層的生存方式和激情,各方面、各環節都逐漸整合到了一個合理的體系之中。也就是說,必須看到經濟活動不可忽視的巨大存在力量,它的完全不同凡響的合理性的行事方式。新興的工商業階層人士不是高深的學問家,也沒有騎士的浪漫風度,他們是擁有平實的普通知識和平實的理智的人。所以,經濟倫理的道德主體是這些人,在一個經濟時代,他們成為倫理實踐的主角。 第一,一種合理性的經濟追求的體系,其發展是不可限量的,它將使社會不斷走向進步。因為合理性就在於它的可普遍化的性質,可以有條理、持久地發展。它不像瞬間激情、或者偏執的宗教熱狂,或團契主義的小范圍的忠誠情感聯系,這些方式可能在短時間爆發出巨大能力,卻不能持久,也不能普及。由此,他明白,真正巨大的經濟推動力存在於一般人的最基本、最持久而又是冷靜沉著的願望之中,這種願望就是「改善自身狀況的願望咽。但是怎樣「改善」呢?「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必要的手段,這手段最通俗、最明顯」。而且,「每個人改善自身境況的一致的、正常的、不斷的努力是社會財富、國民財富以及私人財富所賴以產生的重大因素。這不斷的努力,常常強大得足以戰勝政府的浪費,足以挽救行政的大錯誤,使事情日趨改良。」他也承認,其實物質生活資料方面的追求是不難滿足的,但為什麼人們對經濟利益有無限追求的願望呢?他認為這是由於虛榮,主要是攀比和依耀之心在作怪。這真是一種絕妙的安排,似乎不是享受財富,而是取得財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才是幸福之所在。這從經濟上、文化上看都是有益的。「正是這種虛幻的財富夢激起人類的勤勉並使其保持下去」。 第二,從經濟活動已經占據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主導地位來看,人們都是「經濟人」。當然,這並不是說,人們的心理動機就沒有求利以外的動機,而是說,這種動機有了最大的發揮其功能的空間。所以,「經濟人」概念並不是對人的全面描繪,而是對經濟時代的人的特寫。它確認的是經濟時代的道德主體的最典型特徵。所以,道德評價的對象就從風度、慷慨大度等轉向謹慎、合理等。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實際上是認為自利動機在一種相對公正的環境中逐漸能演化出一種秩序,能實現社會福利、國民財富的增進。這里要明確一點,斯密決不是說政府根本就不要管經濟活動,而是指不要讓政府強力介入經濟活動,干擾經濟秩序的正常演化。政府應該成為社會公正環境的創立者和維護者,以使經濟活動不致被某些反秩序力量所摧毀。斯密也在為「經濟人」的自由競爭尋找外部制度的保障,公平、正義是這種外部制度的本質特徵,經濟人的思想情感氣質在其中受到熏染和陶冶,從而能認識、贊同這種制度的普遍性本質,這就表明獲得了與之相應的德性。 第三,經濟人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有理性。當然,這里要避免所謂「潔白無理的『經濟人」』之類的誤解。經濟人假設其實只是一種理論模型,也就是以市場經濟競爭的公正環境、經濟秩序的擴展等為目標,來理解行為主體的應有特點。在這一模型中,經濟人的理性包括兩點: (1)看重並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是理性的最基本含義,也就是說,本能地追求對自己不利的東西,那是非理性的; (2)由於利益的性質與生活、活動過程的復雜程度是一致的,所以,利益有長遠與短期、根本與細微、全體與局部之分,能很好地平衡利益的這些關系也是有理性的表現。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過程中,人們能受到市場體系的普遍現實的塑造,能夠彼此使自己的任性受到琢磨。所以,培養起在交易中的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權利等德性,與自利的理性思考並不矛盾。 如果我們考慮到社會經濟生活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那麼,我們必然可以推論出,經濟人的理性能夠容許道德偏好和道德選擇。經濟人從相互影響的互利行為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換言之,不能把人性看作是不可塑造和改善的,其實它有著很大的可塑性。從行為的主體來說,出自自由意志的尊重社會公正規則、誠實守信的行為正是以對市場體系的理性理解和情感服唐為前提的,它與純粹的利益博奔作出的行為調整還是有些不同,前者表明培養了一種道德情懷,有了德性,而後者則是偶然調整的權育夕計。所以.關鍵的還是要使這種市場交換經常化、體系化,通過這一過程,個人決策的相互作用會系統地產生出一種共R意識,這種共同意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作為一種穩定的情感氣質而留存下來,形成品質。如果說,這種共同意識只是一次伯的,那麼,就表明人們並不善於學習,不能形成一種理性的人生態度。 第四,斯密曾經就經濟人的其他素質的經濟價值作過探討《他顯然認識到了純粹自利的行為是狹隘的,與市場體系不相涅應的。他轉向道德心理來尋求幫助,他認為人除了自利情感、反社會情感之外,還有一種社會情感。只有具有豐富的社會情慰的人才能具有「這種多同情別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這和抑制自私和樂善好施的感情,構成盡善盡美的人性。」田他通過對兩個著名的觀念即「同感」和「旁觀者」的闡釋來整合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通觀《道德情操論》,我們可以看到,斯密對經濟人道德品質的思考集中在個人利益的合理獲取上。於是,他對作為最高德性的「仁愛」並不抱有太高的奢望,而更注目於一般6t以自利為中心的「謹慎」和「正義」德性。所謂謹慎,就是長遠地考慮自己的利益,以使這種利益不能最後自相矛盾,這就要求能顧及他人,能維護自利之所以可能的市場秩序,它是所有美德中對個人用處最大的美德;而正義則是同等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利益,從而期望人們都在社會的公平規則中競爭。
『貳』 假設人都是理性的,會發生什麼事
在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內經濟人」的假設條容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但實際上由於受到市場信息不對稱效應的影響,完全「合乎理性的人」不可能存在,只能作為一個理論上的抽象概念。
『叄』 什麼是理性人假定為什麼要把它作為經濟學的分析前提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也被稱為「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抽象的基本特徵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
而經濟學研究需求,研究供給,研究均衡,就是為了找到利益最大點,在經濟學會中各種理論只為獲得利益最大化,不考慮別的東西。
所以把理性人假設作為經濟學的分析前提
『肆』 經濟人假設是否就是理性人假設
不是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理性人」假設(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 既不會感情用事, 也不會盲從, 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 其行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 主體所追求的惟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優化。如消費者追求的滿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理性人」假設實際是對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的延續。 在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人」是對經濟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 一是自私。即人們的行為動機是趨利避害,是利己的。 二是完全理性。即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成本—收益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 具體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條件下: 第一,理性人具有關於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第二,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後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於具備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准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所以,所謂「理性人」就是會計算、有創造性、能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李嘉圖將數理方法運用到經濟分析中,用抽象的邏輯演繹系統代替現實經濟運動。由於引入了邊際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質就有了量的表示,即個人追求財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觀地表示為對經濟變數求極值。至此,「理性人」假說的內容被轉化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產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後,瓦爾拉斯和帕累托分別發明了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量化了「理性人」的價值目標;希克斯解決了效用與貨幣收入之間的聯系,並且用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確定最優消費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價值判定。 20世紀50年代,「理性人」假說發展到了極至,獲得了純粹工具主義的屬性,徹底放棄了任何道德倫理觀。阿爾欽提出完全「自利性」作為一種工具主義假設,放棄任何利他考慮;弗里得曼認為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必受到現實檢驗,但一定要有猜測能力,假如理論的假設能夠用來猜測未來,那麼從理論導出的各種命題就是對世界的正確描述。一切命題只要推導邏輯正確,都是現實世界一部分,只不過有的命題尚未從現實可能轉變為現實。
『伍』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理性經濟人假設是什麼
理論經濟學的假設主要有三個:稀缺性假設、理性人假設、最大化假設。當然還有其它一些假設,比如完全信息假設、有效市場假設、完全競爭假設等等。
之所以說那三個是基本假設,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大部分是建立在這幾個假設的基礎上的:
稀缺性假設,經濟學是研究有限的資源如何合理分配,達到收益最大化的學科。如果一個東西是無限的,那它不在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內,比如空氣可以說是無限的,經濟學不會研究如何分配空氣;但如果以後空氣是有限的,或者說干凈的空氣是有限的,那它就具備稀缺性,可以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碳排放額,以前隨便排放的時候,沒人會研究如何分配才是最優的,但是現在碳排放有額度限制了,變成稀缺資源了,所以就要研究如何分配對社會才是最優的。
理性人假設,就是假設人是自利的,在對己不利和對己有利之間,會選擇對己有利的一個方案。所以義工不是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但是要注意,某些慈善捐款是,因為部分慈善捐款是出於改善企業形象、積累品牌名聲所做的,最終屬於利己行為。
最大化假設,就是如果存在兩個或多個收益不同的方案,假設人們會選擇收益最大化的方案。
其實提到理性人假設,就不能不提到囚徒困境。近代經濟學漸漸對理性人假設提出了很多質疑和挑戰,囚徒困境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例子,它充分說明了由於個體的理性,導致集體無法達至最優的結果,最終導致個體損失,即個體的理性不能形成集體的理性。
『陸』 在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
經濟學中,所謂的復「理制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柒』 經濟學中什麼是理性人假設
理性人假設,抄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西方經濟學者指出,所謂「經濟人」假設,也稱為「合乎理性人」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抽象。
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7)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擴展閱讀
行為
1、理性人具有關於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2、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3、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後果;
4、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於具備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准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
『捌』 什麼是理性經濟人假設
這種人具備關於其所處環境各有關方面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此外,這種人還被假設為具備一個很有條理的、穩定的偏好體系,並擁有很強的計算技能;他靠這類技能就能計算出在它的備選方案中,哪個方案可以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此類人擁有起碼的道德底線(利己但不損人)
是西方經濟學模型的基本假設之一!
『玖』 西方經濟學的理性人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中,所謂的「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拾』 為什麼經濟學中會出現經濟人就是理性人
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就是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資源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潤或社會效益的個人、企業、社會團體和政府機構。
理性人概念的形成與經濟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義與經濟學的產物。這種人不但是有理性的,同時也是經濟人,即能夠認識並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在尋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這個人又受「無形之手」的影響。「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發展了理性人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法律上的人總是屬於一定身份的。如果不擁有一種身份,那麼就幾乎不可能擁有任何財產。在這種情形下,私法自治就無法作為一種基本理念存在。因而在私法自治中,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作為能夠認識自己私權利的人,也就是理性人。
但經濟人最大化行為假設是以完全理性為條件的,也就是說「理性人假設」把經濟利益作為人的唯一需要,而事實上人類追求的利益目標是一個多元的效用函數,所以「理性人假設」是脫離現實的,這也是經濟學理論常常不能解決經濟領域實際問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