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約束條件
1、企業是指一種利潤組織。
2、已經成為世界上普遍認可的可以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的有效組織形式。
3、大多數人通過企業獲得資本。
㈡ 經濟學中的軟約束是什麼意思啊,是指可以限制,可以
1、企業是指一種利潤組織。2、已經成為世界上普遍認可的可以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的有效組織形式。3、大多數人通過企業獲得資本。
㈢ 經濟學 約束的定義
經濟學 約束理論
1. TOC 釋義
TOC是英文Theory of Constraint的首字母縮寫,中文譯作"約束理論"。簡單來講,TOC就是關於進行改進和如何最好地實施這些改進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則,可以幫助企業識別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存在著哪些制約因素——TOC稱之為"約束",並進一步指出如何實施必要的改進來一一消除這些約束,從而更有效地實現企業目標。①一套解決約束的流程。用來邏輯地、系統地回答以下為任何企業改進過程所必然提出的三個問題:改進什麼?(Whattochange?)、改成什麼樣子?(Whattochangeto?)以及怎樣使改進得以實現?(Howtocausethechange?)
②一套日常管理工具。可用來大大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如何有效溝通、如何雙贏地解決沖突、如何團隊協作、如何進行權利分配等。這些日常管理的順利開展,是成功解決約束的必備條件和基礎性工作。鑒於這方面的內容在其他管理理論中也多有涉及,本文則不再過多展開論述,而把重點放在TOC理論不同於其他理論的方面。
③把TOC應用到具體領域的具有創新性的實證方案。這些領域涉及生產、分銷、營銷和銷售、項目管理和企業方向的設定等等。
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以色列物理學家、企業管理顧問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開創的優化生產技術(Optimized Proction Technology,OP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管理哲理,該理論提出了在製造業經營生產活動中定義和消除制約因素的一些規范化方法,以支持連續改進(Continuous Improvement)。同時TOC也是對MRPⅡ和JIT在觀念和方法上的發展。
戈德拉特創立約束理論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種條件下生產的內在規律,尋求一種分析經營生產問題的科學邏輯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話來表達TOC,即找出妨礙實現系統目標的約束條件,並對它進行消除的系統改善方法。
TOC強調必須把企業看成是一個系統,從整體效益出發來考慮和處理問題,TOC的基本要點如下:
1.企業是一個系統,其目標應當十分明確,那就是在當前和今後為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
2.一切妨礙企業實現整體目標的因素都是約束
按照義大利經濟學家帕拉圖的原理,對系統有重大影響的往往是少數幾個約束,為數不多,但至少有一個。約束有各種類型,不僅有物質型的,如市場、物料、能力、資金等,而且還有非物質型的,如後勤及質量保證體系、企業文化和管理體制、規章制度、員工行為規 范和工作態度等等o,以上這些,也可稱為策略性約束。
3.為了衡量實現目標的業績和效果,TOC打破傳統的會計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項主要衡量指標,即有效產出、庫存和運行費用TOC認為只能從企業的整體來評價改進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庫存投資和運行費用雖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產出才有可能不斷增長
4.鼓-緩沖-繩法(Drum-Buffer-Rope Approach,DBR法)和緩沖管理法(Buffer Management)
TOC把主生產計劃(MPS)比喻成"鼓",根據瓶頸資源和能力約束資源(Capac卸Constraint Resources,CCR)的可用能力來確定企業的最大物流量,作為約束全局的"鼓點",鼓點相當於指揮生產的節拍;在所有瓶頸和總裝工序前要保留物料儲備緩沖,以保證充分利用瓶頸資源,實現最大的有效產出。必須按照瓶頸工序的物流量來控制瓶頸工序前道工序的物料投放量。換句話說,頭道工序和其它需要控制的工作中心如同用一根傳遞信息的繩子牽住的隊伍,按同一節拍,控制在製品流量,以保持在均衡的物料流動條件下進行生產。瓶頸工序前的非制約工序可以用倒排計劃,瓶頸工序用順排計劃,後續工序按瓶頸工序的節拍組織生產。
5.定義和處理約束的決策方法
TOC強調了三種方法,統稱為思維過程(Thinking Processes,TP。
應用TOC獲得成功的企業很多,如美國得克薩斯食品公司深感縮短提前期在競爭上的必要性,從1992年就開始進行了TOC改善活動。它先以福特公司的電子事業部為樣板引進了TOC,結果省去了為增產所需的數億美元的投資。半導體烏耶哈工廠也引進了TOC,提前期在1年半內減少了75%,生產能力在同樣的設備條件下提高了25%
㈣ 微觀經濟學,有約束的效用最大化
劃線部分是拉格朗日乘數法求極值(帶約束條件)
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對 「多目回標變數」 求條件極值答的,很實用的一種方法!
建議閱讀「高等數學」下冊的一開始章節內容,隨便拿一本高數書都有介紹的,但一定是高數書的下冊!
拉格朗日乘數法 : http://ke..com/link?url=ydK2nrvi0fpP--
㈤ 經濟學中「瓶頸約束」是什麼意思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關系及其歷史發展趨勢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關系:第一,從認識論上講,主觀和客觀是可以相結合的,主體能夠反映客體,在人的具有主觀形式的觀念中含有不以人、不以主體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如前所述,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自然歷史過程」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一種客觀經濟形式,「市場經濟」是它發展到成熟階段的表現形式。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形式,其經濟運行規律和法則是可以被認識的,因此它們具有客體被認知的屬性。「計劃經濟」由於自身具有形式上的主觀性和內容上的客觀性特點,表明它反映了人們從主觀上想按照經濟規律和法則要求事的自覺性,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至於能否做到這一點以及做到什麼程度,這要取決於人們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的水平及科學性。因此從形式上看,「計劃經濟」具有主體認知性的特點。由此可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在形式上不但存在著誰是第一性的問題,而且還存在著同一性的問題,即存在著一種主體認知和客體被認知的關系,這就決定了兩者完全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打上人類認識印記的社會經濟形式,它是人們自覺實踐的結果,本身同樣具有客觀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我們曾經使用過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和現在有學者提出的「有計劃市場經濟」,應該說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根據上述分析,這兩個概念之間沒有本質區別)。它表明了這是人們在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經濟規律認識後的自覺實踐形式,是一種由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自覺調節的經濟形式,意味著「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律」,「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處於人們自己的控制之下」[13]。如果我們從解放思想,突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來看,迴避和放棄對這兩個概念的使用,還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如此,也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之嫌。但是如果從科學研究上講,這兩個概念無疑是正確的表述。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我們不能採取「因噎廢食」的態度。第二,從理論研究上講,「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核心問題就是為了說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在西方國家它表現為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爭論,而這場爭論早在18世紀末就揭開了帷幕。自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以後,「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開始了經濟自由主義由興起到興盛的發展時期,與此同時對它的批判也就並步而起,從而掀起了「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的歷史辨爭。這場爭論發展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新自由主義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與最早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波蘭經濟學家蘭格之間的論戰為標志,進入了第一次爭論的高峰。此後,在世界范圍內對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的研究,即「國家干預」與「自由經濟」之間的爭論,就此起彼伏,經久不衰。在西方國家,三十年代以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為主流學派,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活動,而反對國家干預、堅持經濟自由主義的學派幾乎被打入冷宮;六十年代以後,隨著凱恩斯理論的失效,新自由主義學派逐漸佔了上風。有意思的是,三十年代由於與凱恩斯論戰,極力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主義而名譽掃地的哈耶克,40年後的1974年卻因其當年的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經濟獎,而此時的他早已轉向了社會學和倫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哈耶克的獲獎震動了當年的經濟學界,使人覺得經濟自由主義學派又回來了,大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勢。與此同時,不少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家自五十年代以後,對形成傳統的原計劃經濟模式進行了反思,分析出它的嚴重弊端,並且明確指出:商品生產不是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異己物,而是它的完全必要的有機方面;必須完全拋棄那種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是舊事物遺跡的錯誤觀念,應該把它看作是社會主義經濟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他們提出應該進行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例如,波蘭經濟學家布魯斯提出建立含有市場機制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捷克的奧塔??希克則指出,單靠市場或單靠計劃都不能保證經濟的有效和符合社會長遠利益的發展,那種用市場反對計劃,或者用計劃反對市場的認識,都是形而上學的思想;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更是明確地指出:極端的市場經濟和極端的計劃經濟都只有在一套有限制的假設條件下才能行的通,現代復雜的經濟體系既不是市場也不是計劃所能單獨可以控制的,而是需要這兩者結合起來加以控制。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實踐的發展,理論研究也必然會不斷深入。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一方面西方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經濟學家提出要重新認識市場經濟。他們認為對市場力量的作用強調得似乎過了頭,指出「自由市場經濟」並不能解決經濟活動中的一切問題,市場不是萬能的。因此他們在堅持「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強調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調節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形成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使社會經濟活動缺乏活力,應該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並且指出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這兩種情況的出現,意味著在計劃與市場關系的理論研究上,隨著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無論是何種社會制度中都使愈來愈多的學者和經濟學家由原來堅持兩者對立的狹隘觀念,轉向了強調兩者相結合發展的認識。這也是人類對如何組織管理好社會經濟活動認識的飛躍和歷史必然。第三,從歷史實踐上看,「純粹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知道,在經濟學說史上的重商主義時期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初期,也是早期市場經濟時期。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重商主義思想指導下,強調國家干預社會經濟活動,並且制定了許多法令,因此這一時期是以國家干預為主的市場經濟時期。按照本文上述的觀點,也可以說這是最早的「計劃」指導下的市場經濟。自從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誕生以後,作為反對國家干預的「自由放任」理論占居了統治地位,強調政府只起「守夜人」的作用,這時是以「自由放任」為主的市場經濟時期。即使如此,那些先驅者們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社會經濟活動的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並且希望通過道德和法律來約束市場經濟秩序。可見,這一時期所謂「自由市場經濟」的真正含義是指將國家干預經濟活動減少到最低程度,是最少「計劃」指導的市場經濟,而那種「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只不過是一種特定理論條件下的「海市蜃樓」,終19世紀整個之世也從未實現過。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後,「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實施,造成了資本主義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應運而生。此後,資本主義社會開始了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隨著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和政府不得不地承擔起對經濟發展的責任,因此,不斷增強國家干預的計劃性指導力度,又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徵。即使在六、七十年代掀起了以「新自由主義經濟」為導向的私有化浪潮,也並沒有放棄「看得見的手」作用,搞什麼「完全、徹底」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只不過是減少一點政府幹預經濟活動的力度。相反,在西方學者提出「重新認識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愈來愈走上了「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手,即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軌道。例如,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法國的「有計劃調節的市場經濟」、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美國的「政府調控型市場經濟」,等等。所以,就連倡導「自由企業制度」的薩繆爾森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他的《經濟學》教科書中也指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來就沒有達到過自由放任(即政府完全不幹預私有企業)的狀態,「自十九世紀後期,幾乎在我們所研究的所有國家中,政府在經濟上的作用穩步增加。」並且他把這種國家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形式稱為「混合經濟」[17]。在社會主義國家,自建立以來完全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根本就沒有存在過。所謂傳統意義上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否定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存在,但是並沒有徹底廢除和消滅商品貨幣關系,事實上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補的經濟形式。只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使人們對商品貨幣和市場經濟關系視而不見或是視而不曰。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這種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愈來愈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它促使人們進行反思,重新認識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許多學者和經濟學家認識到,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人來社會發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客觀經濟形式,並且明確指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不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它們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因此,各社會主義國家從20世紀中葉起,陸續開始了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核心是解決和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走上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道路。縱觀歷史可以看出,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是現代社會經濟活動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標志著人類對自身社會經濟運動方式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以及調控能力的增強,使「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由客觀的異己的力量,轉變為要達到他們所預期結果的自覺手段,也是人類自身能力的發展「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開端。正如馬克思預言的,隨著人類自身能力發展的提高,在社會經濟活動形式上就會表現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㈥ 《西方經濟學》中的函數有很多約束條件,現實嗎
不現實,而且很不現實,這一點在不同版本的《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多內次被提及。但《西方經濟容學》作為一種理論,他揭示的是一般規律,是一個從一般到個別,從共性到個性的過程,約束條件越多,越容易反應共性,約束條件越少則月具體,月容易反應個性。而且,你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過程中,會發現,其實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過程是一個不斷放開約束條件的研究過程,約束條件越多,函數月簡單,越容易把握一般,越容易上手。約束條件越少,函數越復雜,一般人的數學水平根本達不到那樣的層次,這一點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宏觀部分是體現的最明顯。本科之前接觸的西方經濟學約束條件少,只是入門而已,解決不了問題,而真正的約束條件少的具體的經濟函數則要在研究生以後才會涉及到。望採納,謝謝。
㈦ 經濟學,預算約束問題。
預算約束線的含義 預算約束線又稱預算線,消費可能線或等支出線,它表示在消費者收入和商品價格假定的條件下,消費者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預算約束線的圖形表示 (二)預算約束線的變動預算線是以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為條件,所以如果消費者的收入和價格發生變化消費者的預算...
㈧ 什麼叫做稟賦約束經濟學上的問題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另一種觀點是生產要素稟賦論。在其提出者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決定於該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由於各種產品生產所要求的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國在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較低,而生產密集使用別國比較豐裕的生產要素的產品時,成本就比較高,從而形成各國生產和交換產品的價格優勢。進而形成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此時本國專門生產自己有成本優勢的產品,而換得外國有成本優勢的產品。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決定於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比較豐裕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生產要素稟賦論是瑞典的兩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提出的,奧林在他的老師赫克歇爾提出觀點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單純從技術差異的角度解釋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的局限,而是從比較接近現實的要素稟賦來說明國際貿易的原因、結構和結果。1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是以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或成本差別作為國際貿易的原因和動力的。因此盡管兩種理論在產生的時間上相距約150年的時間,但是其理論淵源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我們衡量這種變化的基本尺度是:它們藉以立論的經濟學基礎是否有根本性的變化;它們的理論本身是否建立在不同的動力機制上,即是否改變了價格差作為貿易原因或動力的基本觀點。在我們看來這兩個方面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2 因此我們將技術差異論和生產要素稟賦論統稱為比較利益理論,從而構成古典貿易理論的內容。
我們知道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假定:只有兩個國家;生產中使用的生產要素是一種,或兩種;兩國都能生產兩種商品;在各國范圍內,生產要素在部門間轉移時,增加生產某種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變;生產要素在本國的各部門間自由流動,而在各國之間不能自由流動。這些假定條件在理論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距離解釋現實還有一定的距離。
㈨ 宏觀經濟學 約束條件是什麼
中國經濟改革從一開始就面臨三個重要約束:權力結構約束,意識形態約束和知識約束。
這三個約束有關對改革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權力結構約束: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的權力集中在政府部門,民間不僅沒有財產權,甚至連最基本的選擇工作的權利都沒有,改革實際上就是要把資源配置的權力由政府轉向民間,用企業家代替政府官員制定經濟決策。但改革本身意味著這種權力的轉移必須通過政府自身進行,也就是說,政府是改革的對象,同時又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自然,任何改革措施都會受到一些政府官員或明或暗的抵制。在這種情況下,計劃經濟下政府部門擁有的一些權力常常在「改革」的名義下被保留或以新的形式(如「規范管理」、「宏觀調控」)出現。所以我們看到,改革二十多年後,計劃經濟下權力最大的政府部門今天仍然是權力最大的部門。
中國改革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是高層改革領導者,但那些參與過80年代改革的人們都能清楚的回憶,當時的改革領導人對中央政府部門官員的權威是非常有限的,並沒有足夠的權威完整地實施改革措施。這是因為,中國的權力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分割型的,不只是上層領導者之間有權力分割,不同級別的政府都有著不同的權力范圍。幾乎每個部門都有制定政策的權力,都有保護傘,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主要的政策制定不僅僅要高層取得一致,還需要很多環環相套的政府部門有積極的合作態度。用現代經濟學理論講,改革方案只有在滿足相關政府部門的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約束時才能得以實施。由於政府官員的利益要求是多樣性的,所以不可能有這樣都滿足的方案。改革領導者為了換取政府部門官員對改革的支持不得不做很多妥協,一些政府部門也試圖按照他們自己的利益利用手中權力操縱改革,這經常會使得本來很大膽的改革舉措最後變得謹慎小心敷衍了事,甚至半途而廢。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些改革派經濟學家提出中國需要「新權威主義政府」的主要背景。
上世紀80年代,國家體改委是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由於體改委是一個新的部門,沒有計劃經濟下的既得利益,所以改革最堅決,在政策制定中能形成對原有政府部門的重要制約。但自90年代以後,體改委的權力被大大削弱,甚至名存實亡,最後連名也沒有了,對既得利益部門的重要制約沒有了,各部門可以自行制定「改革方案」,「深化改革」也就很容易變成一些政府部門重新攫取權力的借口。
意識形態約束:意識形態的約束對中國的改革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改革領導人沒有辦法提出一個顯性的、明確的改革目標。這使得許多改革措施必須在「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下進行,許多事情是能做不能說,改革者常常不得不「打左燈向右轉」,甚至關掉燈摸著黑往前開,自然,出事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第二,意識形態的約束使得不同的人對同一改革措施做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釋,使得下級執行部門無所適從,等待觀望,延誤了一些改革,也加大了政府部門權力尋租的空間。第三,意識形態的約束使得改革者在政治上處於非常脆弱的地位,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主張「左」的觀點的人在政治上最安全,主張改革的人經常受到來自「左」的攻擊。為了政治上的安全,一些改革者也就變得束手束腳,不敢大膽地往前走,延誤了改革的良機。一些機會主義者頻繁地以「政治上正確」謀取私利,無形中擴大了反改革的勢力范圍。第四,意識形態的約束使得改革政策在形成過程中不能公開討論,集思廣益,增加了實施中的風險。特別是,意識形態的約束使得除了經濟學家外其他社會科學的學者難以參與改革的討論,貢獻他們的智慧,無形中把他們中的一些人推到了改革批評者的陣營。過去,我們用「不爭論」的辦法迴避爭論,但這種辦法可能只適用於強勢領導時代。第五,意識形態的約束使得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難以與經濟改革同步進行,使得一些經濟方面的改革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意識形態約束制約中國改革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國有企業改革。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的約束,我們可以公開討論國有企業如何改革,誰也不能用意識形態的棍子打人,不同的意見都可以擺在桌面上,最後形成一個包含目標和實施步驟的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國有資產就可以賣出更好的價格,無論改制前還是改制中的資產流失都可以大大減少。但由於意識形態的約束,國有企業改革常常只能由地方政府偷偷摸摸地進行,一些不規范的操作反倒沒有辦法避免。
應該說,在整個改革的過程中,改革領導人和學術界一直試圖通過「理論創新」突破傳統意識形態對改革的約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三個代表理論」等,就是這方面的典範。現在看來,為了進一步突破傳統意識形態對改革的約束,我們必須有更大膽的理論創新。
知識約束:中國改革面臨的另一個重要約束是知識約束。設計一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規劃並非易事。中國沒有市場經濟傳統,絕大部分人缺少對市場經濟的切身感受,在很長一段時期,即使改革領導人和經濟學家都不清楚市場這個機器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家只能從教科書上學到一些市場經濟的理論,但是他們沒有實際的體驗。老一輩經濟學家可以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回答為什麼必須改革,但無力回答改革應該如何進行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期,年輕的經濟學家活躍起來了,他們少了很多意識形態方面的條條框框,更追求實用性的東西,因此他們能夠不管「姓資」還是「姓社」,而是專心地研究經濟如何更好地運轉。他們對1984年以後的改革規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些人甚至直接參與了規劃的設計。然而,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存在理想主義,他們也無力觸動當權的政府官僚體系。
科學知識是制定改革規劃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之所以沒有人知道如何去改革,部分原因就像很多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改革是一個「干中學」的過程,改革不同部分的相互依賴性只能陸續地顯現出來。既然沒人知道如何去改革,「摸著石頭過河」也就是唯一的選擇了。中國經濟改革所具有的實驗性特徵多少反映了這一點。並不是所有專項改革的後果都是可以事先預料的,一些事後的逆轉肯定是必要的。地方政府被允許自主改革,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央政府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有關市場經濟知識的缺陷使得改革中出現一些失誤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當然,改革進行到今天,我們有關市場經濟的知識大大增加,民眾有理由要求政府拿出更好的改革方案,避免新的失誤。
以上三個約束是相互加強的,比如說,知識約束使得舊體制下掌握權力的政府官員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按照自己的利益操縱改革,因為他們有理由借口「經濟學家不懂實際運作」或「改革措施沒有可行性」而否定一些改革方案或使方案在執行中走樣;而意識形態的約束使得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學者沒有辦法大膽地探索,難以做出知識創新;而由於知識缺乏導致的改革中的一些失誤又進一步強化了意識形態的約束;如此等等。
㈩ 經濟學中的預算約束是指什麼
預算約束線的含抄義
預算約束線又稱預算線,消費可能線或等支出線,它表示在消費者收入和商品價格假定的條件下,消費者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商品的不同數量組合。
預算約束線的圖形表示
(二)預算約束線的變動預算線是以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為條件,所以如果消費者的收入和價格發生變化消費者的預算約束線也會隨之變動。
第一種情況,價格不變,收入變化,預算約束線平行移動,收入增加預算線向右移動,如果消費者的收入減少,則預算線向內移動。如圖a
第二種情況,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價格變化,會改變預算線的斜率,使預算線旋轉,如:Py不變,Px變化,如圖,如果Px下降,則,預算線AB' 旋轉則至AB,反之如果Px上升則AB移至AB''。(如圖B)
第三種情況,如果所有商品的價格以同一方向同一比例發生變動,則消費者預算約束線位置不發生變動,如果商品價格及消費者收入發生相對變化,則預算線的斜率發生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