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經濟學的批判與借用——可資借鑒的若干學術流派
歷史學派
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遠遠落後於英法。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以國家主義F.李斯特為先驅的德國歷史學派。歷史學派分為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兩個階段。以W.羅雪爾為創始人的舊歷史學派活動於19世紀40~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經濟學,以歷史歸納法反對抽象演繹法;以歷史反對理論,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存在;以國家主義反對世界主義;以生產力的培植反對交換價值的追求;以國家干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隨著7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出現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納(1835~1917)、L.布倫塔諾(1844~1931)等為主要代表的新歷史學派,他們在上述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改良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因而被稱為「講壇社會主義者」。
邊際效用學派
這是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西歐幾個國家的一個庸俗學派,以倡導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為共同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為基礎的心理學派或稱奧地利學派,其主要代表為奧國的C.門格爾、F.von維塞爾和E.von柏姆-巴維克等;一是以數學為分析工具的數理學派或稱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傑文斯、法國的L.瓦爾拉斯和V.帕累托。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生產力分配論。這個學派的主旨是宣揚主觀唯心主義,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為「邊際主義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運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後來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兼收並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J.S.密爾之後庸俗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他用漸進的觀點分析經濟現象;用力學的均衡概念和數學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的決定;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在靜態、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框內引進時間因素等。他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並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佔份額的分配論。他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這個理論體系的實質是在掩蓋資本主義的剝削,抹煞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態及其他許多矛盾。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範。批判地吸收資源配置的思想工具,可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
制度學派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的歷史學派變種。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倫、J.R.康蒙斯、W.C.米切爾等。他們把歷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為制度演進的研究,否認經濟理論的意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的姿態出現,提倡改良主義政策。
瑞典學派
北歐的以K·維克塞爾(1851~1926)為代表的瑞典學派。其提出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說中,佔有特殊地位。
總之,廣納流派,多路發展,百川歸海,中國政治經濟學方可獲得繁榮的春天。當傳統政治經濟學的教條主義仍沒有消散的同時,西方主流經濟學教條主義在中國經濟學界卻又繁盛起來,這種教條主義不僅嚴重威脅著中國經濟學的多元化發展道路,也阻礙了中國經濟學的原創性之發展。西方主流經濟學教條主義的盛行和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呼喚著中國的經濟學革命,西方異端經濟學研究傳統、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實踐、現代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有機主義哲學和中國創造主義新文 化等是這種經濟學革命的主要思想來源。中國經濟學革命不僅要完成達爾文主義經濟學研究傳統的中國綜合,還要把一種新型的視野和高瞻遠矚的想像力引入到經濟學之中,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延續和超越,是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經濟學,也是中國經濟學時代到來的先聲。
Ⅱ 現行主流西方經濟學受到哪些挑戰
石榴庄進去,穿什麼馬子竹徑雪月還有些什麼期望政治經濟學的東西都是有條件的。
Ⅲ 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在什麼情況下需要
目前西方仍然以凱恩斯理論為經濟基礎,此理論產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又名為超貿易保護主義。在外界經濟不好的時候需要,但此種理論有較大缺陷,具體可以查看一下網路。
Ⅳ 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可以看成相同嗎
在基本假設上,馬克思認為價值的來源是唯一的,只有勞動才創內造價值,叫做「勞動價值論容」,西方主流經濟學則認為價值來源是多元的,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
都創造價值,這是繼承自現代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觀點,而馬克思是批判了斯密的價值多元論的,稱之為「斯密教條」,但現代主流經濟學承認的是斯密的觀
點。就這一個基本假設,最起碼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沒得到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承認。
Ⅳ 哪些經濟學大牛反主流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其中,尤其以研究「資本」的理論學家為突出。
馬克思主義主流經濟學家和西方主流經濟學家。
凱恩斯主義在中國的主要倡導者是政府主導改革派。
Ⅵ 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假設是什麼,(與行為經濟學的矛盾點)
主流假設是「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都是理性和自私的。此外還包回括完全信息、效用答最大化及偏好一致等假設。
行為經濟學修正了這些假設,因為很多人類現實的行為和經濟學實驗並不符合這些假設。而行為經濟學很重要的一個假設就是「錨定」,這個是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而得來的。
Ⅶ 談談你對當代西方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理解。
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十大原理,它們分別是:
(1)人們面臨回權衡取捨;
(2)某答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漲;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這十大原理,原理一、二、三、四是關於人們如何決策的,原理五、六、七是關於人們是如何互相交易的,原理八、九、十是關於整體經濟如何運行的。
Ⅷ 西方經濟學的演變過程
一、起源於古希臘的家政管理
亞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的經濟思想主要見之於《政治學》和《倫理學》。他認為,經濟一詞應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研究家庭關系,除夫妻關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二是研究致富技術。
二、古典經濟學階段(Political Economy)
1. 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集大成者(經濟學的第一次綜合或革命)
亞當·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國倫理學家,經濟學家,集重農學派和重商主義理論之大成而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主要著作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國富論》。斯密研究經濟問題的出發點是「經濟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繼承了英法古典經濟學家把研究的重點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的傳統,同時批判了重商主義認為對外貿易是致富源泉的錯誤觀點,也擺脫了「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重農主義的片面看法。他系統地闡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並據此提出了利潤和地租是勞動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自由放任,其「看不見的手」的著名論斷至今仍是經濟學家們熱烈爭論的話題之一。
2. 古典經濟學的分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庸俗政治)經濟學
斯密對經濟學的發展貢獻很大,薩伊等人致力於分離斯密中的庸俗成分,將其發展成為一個庸俗的經濟學體系,即現在的西方經濟學體系。馬克思則一方面吸收斯密學說中介的科學成分,一方面對其學說中的錯誤成分給予中肯的批判,創建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體系。
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特點: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的政治經濟學。因此,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質生產相關的或其後面的生產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同時,也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著重在不同階級的行為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而疏於對具體人的行為和經濟行為分析。在馬克思那裡,人是階級性的人,是社會的人,抽象的人,只有階級性,而又具體的人性。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很好地解釋生產關系變化和發展規律,解釋歷史變動規律,卻沒能解釋人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經濟行為,經濟發展和經濟運行規律。
(庸俗政治)經濟學:作為資本主義上層建築之意識形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至18世紀下半葉開始,其主要任務轉到為資本主義秩序辯護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上,從而形成馬克思所稱的庸俗政治經濟學或當今經濟學。在學術淵源上,庸俗政治經濟學繼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視資本主義社會為永恆的社會,是歷史的終結,因而只研究經濟現象的外在聯系,為資本主義制度(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辯護。並最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經濟學取代政治經濟學,而將政策經濟學視為政治經濟學。
三、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派(從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綜合)
1. 「新古典學派」
是19世紀末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創建的一個有較大影響的學派。他們以局部均衡論為分析工具,著重研究價值和分配理論,分析經濟體系中的價格形成過程和資源配置的過程。馬歇爾在英國傳統的庸俗經濟學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新的庸俗經濟學的學說,寫成了《經濟學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價值論、邊際生產力論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經濟學體系。其特點是:用主觀心理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用社會達爾文進化論和「連續原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在方法論上吸收邊際效用學派的邊際分析方法和力學上的均衡概念。關於價值、價格的決定問題,古典經濟學家一般是從供給即生產費用方面進行解釋的,而邊際效用學派則側重從需求即效用方面來加以解釋。馬歇爾將兩者綜合,認為商品的價值、價格決定於供給和需求的均衡點。當代西方經濟學界稱劍橋學派為「新古典學派」,主要就是指在這一點上「新」於古典學派。在政策主張上,是自由放任的積極鼓吹者。
2. 凱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現代最有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多次擔任英國政府要職,曾任英財政部高級官員,主要著作為《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於三大基本心理規律(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導致消費需求不足,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即容易流動的資產為人們所偏好因而喜歡以現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資產-導致投資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資「乘數」理論,認為如果投資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導致國民收入成倍增加。據此,凱恩斯強調實行國家宏觀調控,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府刺激消費、投資和提高「資本邊際效率,擴大商品與資本輸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調節國內階級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經濟波動,促進資本主義持續穩定發展。
由凱恩斯開始,西方經濟學便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宏觀經濟學更多地涉及到社會經濟問題,涉及國家如何管理社會經濟的問題和採取何種經濟政策促進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解決社會中不同利益矛盾實現社會穩定問題。
四、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薩謬爾森,新古典綜合學派,第三次綜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薩謬爾森,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代表學者。其自1948年與耶魯大學教授威廉·D·諾德豪斯合作的《經濟學》教科書,於1998年出版了第16版,為世界上最暢銷的經濟學教授書,共有40多種文字的譯本。
以薩謬爾森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綜合」,在堅持新古典學派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做到了與時俱進。其《經濟學》涵括了(評述或反映了)當代經濟學的最前沿領域,因而成為當代西方的主流經濟學。
Ⅸ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期末考試
1. 新劍橋學派的政策主張有什麼特點?
2. 略述帕廷金的非均衡失業理論和克洛爾的雙重決策規則。
3. 貨幣主義的主要理論觀點是什麼?什麼是「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4. 略述哈耶克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
5. 簡要評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的根本分歧。
6. 什麼是「凡勃倫傳統」?新制度學派的研究重點是什麼?
7.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戰略與大推進理論有什麼區別?
8. 舉例說明積極的外部性和消極的外部性;如何克服消極的外部性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9. 舉例說明行為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新認識。
二、論述題
1. 在政府對經濟進行規制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2. 你認為你在本門課程中學到了一些什麼樣的思想,請闡述你所喜歡的一部分內容。
一、簡答題
1. 在對「滯脹」的解釋上,新古典綜合和新劍橋學派有什麼區別?
2. 托賓如何解釋通貨膨脹與失業並發症。
3. 供給學派經濟理論的兩大特徵是什麼?他們是怎麼論述稅率和稅收總額之間的關系的? 4. 哈耶克提出的「中性貨幣」和傳統的「中性貨幣」概念有什麼異同?他是怎樣用「中性貨幣」的概念來闡述經濟周期理論的?
5. 試述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觀點。
6. 什麼是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它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7.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思想是什麼?意義何在?
8.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9. 公共物品有哪些特徵?
二論述題
1.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政策含義有哪些?為什麼它比貨幣主義更堅決地反對國家干預經濟
2. 怎樣理解公平和效率的關系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兼顧公平與效率?
Ⅹ 勞動價值論為什麼會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和借鑒西方經濟學方面取得很大進展。那麼,還要不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是不是應該退役,下課了呢?一政治經濟學的名稱並不是馬克思的首創,它最早出自法國重商主義經濟學家蒙克萊田的《獻給國王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政治經濟學誠然與政治有著密切關系,但是它是研究涉及國家和社會的經濟問題的學說,並不是政治加經濟的意思,更與極左的突出政治無關。所以政治經濟學也可稱經濟學,但不必諱言甚至廢棄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馬克思生在德國,在當時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完成了《資本論》這部政治經濟學的偉大著作,從而在批判地繼承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的副標題和該著的前身都叫「政治經濟學批判」。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地域上說也是一門西方經濟學,一門西方的無產階級經濟學。不過它後來在俄國、中國等東方國家傳播、發展,並取得全國的指導地位。我們現在所說的西方經濟學則是指古典的、庸俗的、當代的非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不同流派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重要部分,它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和體現,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就不能不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著作。馬克思用畢生精力撰寫的,由恩格斯編篡完成的巨著《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的歷史總結,系統、嚴密、完整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是經濟學發展至今最偉大的理論著作、最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不能離開「老祖宗」,不能不學習《資本論》和其他馬克思主義的原著。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不清楚,還談什麼創新和發展。由於《資本論》這部巨著博大、精深,很多人包括理論家和領導人在它面前望而卻步,是可以理解的。對於不是專門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人選讀一些馬克思著作和嚴謹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來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可行和有效的。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高度概括的、綜合性的理論經濟學,它是研究生產關系發展規律的科學。要求他直接回答一切具體經濟問題,顯然是不合理的。如同自然科學中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關系一樣,政治經濟學是所有經濟學科的基礎學科。除了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還有各類分枝,有部門經濟學、經濟管理和經濟核算方面的應用經濟學、計算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政治經濟學和這些經濟學科是基礎和分枝的關系,它們又各自擔負著不同的使命。拿經濟統計學來說,它的目的是用統計數字來說明經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規律,它要研究的是如何提供科學的統計方法和數學模式。這當然是政治經濟學不可能也不必要解決的任務。但是經濟統計學離不開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指導。經濟成分的統計分析,離不開所有制理論;對商品價格的統計分析,也離不開價值規律的理論,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有人因浮躁之風和從實用出法,急功近利,當然覺得政治經濟學無用,這顯然是一種誤解。自然科學領域不是也存在忽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傾向嗎?理論要結合實際,基礎理論要為實用科學服務並不是要輕視理論、不要基礎科學。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切科學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是一切經濟學科的基礎。但是,它不可能直接回答應用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也不可能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隨手找到回答今天實際問題的現成答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在19世紀,《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於1867年。當時社會主義制度遠未產生,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英國與今天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相差甚遠。現在要求馬克思的著作回答今天市場經濟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由此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具體結論,由於歷史條件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實際。一系列新現象、新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現成的答案。這正是要我們用馬克思的觀點去著力研究的。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俄國、中國等地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進行了長期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走了不少彎路,在一些問題上產生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和歪曲。有些理論和觀點,雖然為進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礎,但是由於有的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給社會主義實踐帶來了負面效應。今天,我們應該努力澄清、正本清源。不過,這些問題是學生沒有學習好、理解好,加上歷史條件的限制產生的,怎麼能歸咎於馬克思主義和它的創始人,甚至因此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呢?二西方經濟學在當前我國是否已經成為、是否應該成為主流經濟學,有各種不同看法。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廣為引進和傳播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何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呢?引進和傳播西方經濟學是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過去對西方經濟學說也進行過介紹和研究。不過主要是為了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解,圍繞馬克思所引用和批判的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進行的。所以當時大學經濟系開設的課程叫「經濟學說史」。介紹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批判,不存在吸收和借鑒的意思。對於當代西方經濟學說則很少過問。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量引進東歐經濟改革理論之後,當代西方經濟學隨之更快地被引進和傳播。長期封閉的國門打開以後,大量人員的交流,留學生的派遣,外國經濟學著作的翻譯出版,外國企業和外國管理模式的引進,為西方經濟學的引進和傳播創造了條件。首先,為了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和政府的經濟政策,必須學習和掌握西方當代的經濟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運行和經濟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經濟學說指導下進行的。當代西方經濟學說流派林立,眾說紛紜。資本主義不同國家、不同時期處於主導地位的經濟學說和實行的經濟政策也各有不同。而且西方經濟學其實是各種理論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實用經濟學的總稱。所以西方經濟學的引進介紹,顯得量大面寬,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為了學習借鑒西方國家長期實行市場經濟的經驗和方法,需要學習和引進西方經濟學。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學習引用的是與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經濟學說和經濟方法(如綜合平衡法、經濟核算體系)。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化,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它們已經不再適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實行市場經濟,形成了完整的市場經濟體制,積累了系統的經驗,實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不同流派,正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總結了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經驗,形成了各自的理論和一系列具體的方法和模式。這些對我們缺乏市場經濟經驗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有的則是實用有效的。在和西方國家經濟交往和開展國際競爭當中,更是必須了解和掌握的。不過,在借鑒、引用西方經濟學說和管理模式的時候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對它們進行科學的評估、鑒別和實事求是的分析。這是因為西方當代經濟學是從資產階級的立場和資本主義的實際出發的,各派學說本身既有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共同性,又有各自不同、相互矛盾的方面。它們既包含了正確反映市場經濟規律的內容,也存在著重大的缺陷和偏頗。要拿西方經濟學來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評估和鑒別,更要從我國實際出發來借鑒和吸收。西方資本主義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推崇和奉行的經濟學說也是不一樣的。他們實行的市場經濟也有自由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等的區別。新古典綜合派也好,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也好,他們的觀點既有共同點,又各有差異,在經濟舞台上是你唱罷來我登場。發達的西方國家、亞洲的日本和「四小龍」、拉丁美洲和亞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和政策趨向也各有不同。何況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正處在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怎麼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成做法,不加鑒別的崇尚西方經濟學呢?為了正確評估和鑒別西方經濟學,就必須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因為它反映了客觀經濟規律,它是評估鑒別各種經濟學說的科學天秤。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也應了解西方經濟學,學習研究西方經濟學的更必須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有些基本觀點是共同的,是和馬克思主義對立的,我們不應該吸收。一個觀點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經濟人的一切經濟活動是由此出發的。馬克思主義並不否定個人利益。不過人的「本性」、人的利益是客觀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是發展的。為什麼奴隸主、封建主用極其殘酷的剝削手段來實現他的個人利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用平等交換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資本家要在勞動力等價交換的形式下剝削無產階級的剩餘勞動呢?而且,個人利益不能離開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目前利益必須服從長遠利益。商品生產者為獲得個人利益,光靠坑蒙捌騙、假冒偽劣終究是不行的,還要靠優質商品、優質服務。就是說為了「人人為我」,還得「我為人人」。至於為了社會的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志士仁人和英雄人物,既是道德精神高尚的表現,也是有客觀社會的基礎的,他們更無法用「人都是自私的」來解釋。另一個觀點是主張「私有化」,反對公有制。馬克思「剝奪剝奪者」,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實現形式和歷史進程還有待進一步實踐。資本主義國家其實也有過私有變國有的實踐,雖然國家性質不同,國有化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股份制的出現雖未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但也說明私人資本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必須實行這種「揚棄」。我國國有企業存在的弊病並不能作為取消公有制的證明。其實私有企業的弊病也可以羅列一大堆。社會主義公有制將在改革中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也在進行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應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搞得好的國有企業也不乏實例。不過從理論上進一步論證這個問題,不是說些老話套話就能服人的,還須作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論述。另一個問題是否定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透過市場現象把握了事物的實質,被現象迷惑就無法理解勞動價值論,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通病,根子是要否認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剩餘價值論。承認按要素分配,決不是承認要素價值論。他們所講的「價值」,有的其實是「價格」,什麼「價值工程」、「土地價值」,都是講的價格,認清這層,西方經濟學進一步推導出的公式、定律,有的還是可用的。評估鑒別西方經濟學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分清哪些是我們可以直接採用的,哪些是可以借鑒的,哪些是不能採用的。要從西方經濟學的大師斯密、李嘉圖、凱恩斯那裡搬用現成的公式來解決今天的具體問題也是要碰壁的。要是把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公式定律生搬硬套到當前我國的經濟生活中,也會「水土不服」。一位教授在談及有關貧富差別的基尼系數這個西方經濟學的概念時說:「都說0.4是貧富差別的警戒線」,「其實這是西方經濟學者根據他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經驗統計和總結出來的,在中國很可能更高或更低」。不結合中國實際,即使在國外是合理可行的,拿到中國來也會行不通。對待西方經濟學,馬克思進行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給我們樹立了輝煌的榜樣。他在浩繁的經濟學手稿、三大卷《剩餘價值理論》和《資本論》中對他以前和同時代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刻、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在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今天需要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三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尤其是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途。在歷史新時期,正是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引我們撥亂反正,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從我國現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界定到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立,從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改革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建立,無不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運用和發展。這些年來關於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改革、按勞分配和多種分配形式,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等問題的探討,無不是圍繞著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的。至於「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新的理論課題又怎麼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進展和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運用和創新的成就。可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非但不能退役,而且任重道遠。首先,要准確掌握、正確詮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理論。要澄清對它的誤解和歪曲,准確分清它們的原意和後人的附加。要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今天有用的科學預見。拿市場經濟來說,馬克思的《資本論》既把商品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作了詳盡的解剖,也對細胞組成的整個機體作了深入的分析。《資本論》就是一本市場經濟的網路全書,對今天的指導意義是無可限量的。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確實有過不再存在商品、貨幣的設想。但是,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交換關系的形式上也為後人留下了空間。在《評阿61瓦格納的》一文中說:「商品的『價值』,只是以歷史上發展的形式表現出那種在其他一切歷史社會形式內也存在的、雖然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東西,這就是作為社會勞動力的消耗而存在的勞動的社會性。」《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以後,但社會生產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價值決定仍會在下述意義上起支配作用: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最後,與此有關的簿記,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在《資本論》第一卷的一個注中還指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是極不相同的生產方式都具有的現象,盡管它們在范圍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我們應從中得到深刻的啟示。其次,運用馬克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對西方經濟學進行評估和鑒別,前面已經說過。歷史需要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三,運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回答新現象、新問題,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方面要總結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另方面,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探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創造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科學理論。在探索過程中,有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教科書,有孫冶方的社會主義經濟論,有大躍進年代的編書組,文革時期的寫作班子,後來又有南方、北方等教科書。今天又有建設研究工程的編書組,人們寄於很大期望。馬克思的《資本論》放在面前,要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體系,實在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