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典經濟學有哪些代表人物
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同時亞當·斯密批判了內重農學派認為只容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認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
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
⑵ 現代主義經濟學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激進政治經濟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激進政治經濟學把凱恩斯左派或後凱恩斯主義、新制度經濟學、斯拉法主義或新李嘉圖主義、馬克思經濟學都囊括在內。理由在於:他們都以「左」的姿態批判正統經濟學,揭露現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弊端和不良現象。持這種觀點的有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家謝爾曼和英國激進政治經濟學家馬爾科姆.索耶。狹義的當代西方激進政治經濟學專指產生於60年代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自稱運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觀點批判正統經濟學和資本主義制度並代之以社會主義的經濟思潮。這一學派直接繼承「老左派」的思想傳統,西方大多數經濟學文獻認為這種激進政治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並無根本性區別,因此往往稱之為「新左派政治經濟學」、「新馬克思主義」、「激進的社會主義」。「新左派運動」是狹義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產生的直接根源。這一學派就其發展過程而言,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60年代)並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其成員在一些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上並不一致,中經70、80年代的冷遇期之後,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出現在度復興的跡象,逐漸趨於成熟。並在對正統經濟學和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中,逐漸形成一套較完整的學說體系。激進政治經濟學已發展成為一種國際性思潮,它在美、法、英、比利時、西德、日本等國都有其代表人物、刊物、學派或組織。西方經濟學普遍認為對激進政治經濟學下定義並非易事。《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辭典》(1987年)中的「激進政治經濟學」辭條則強調:「激進政治經濟學是一個十分廣泛和形式多樣的流派,它既沒有形成前後一致的理論框架,也不存在一致贊同的合法的框架。然而,激進政治經濟學突出了有關階級問題這一獨特的研究課題。對於從經濟學史到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問題,都從勞動和資本關系這一角度進行了重新構造。在這一過程中激進政治經濟學家承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出發點,但同時,他們又用現代的激進世界觀,重構了馬克思主義」。80年代至90年代,激進政治經濟學理論取向又有了新的變化,首先,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爭論在激進政治經濟學內部仍然普遍,而價值和分配理論、剝削、帝國主義、種族和性別歧視等等。仍然是最有爭議的研究領域。此外,還有馬克思的理論遺產問題、積累和危機理論、經濟發展理論(其中還包括一個中心——外圍理論)。其次,用以代替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模式的探討和論戰,格外引人注目。
一般而言,廣義的當代激進政治經濟學的共同特徵是對正統派經濟學和資本主義制度持批判態度,當然這並不否認其中絕大多數激進政治經濟學者是改良主義者,並從正統派經濟理論中吸取營養。狹義政治經濟學或「左派」激進政治經濟學,除具備上述特徵之外,其成員大多以馬克思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自居,並且還力圖主張以社會主義、公產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下面我們將分別介紹西方各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概況:
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正式打出「激進」旗號,是1969年在美國成立「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當時,在美國各大城市爆發的黑人抗暴斗爭,美國人民反對侵越戰爭的浪潮和美國大學中興起的進步運動,促使美國部分人民的思想趨向革命化。於是,在美國西部以加利福尼亞大學為基地,不少具有激進思想的大學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等組織起來,成立了這個組織,其宗旨是「研究發展和應用激進政治經濟學,作為美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工具」。聯盟迄今還定期出版《激進政治經濟學評論》季刊和不定期的附刊。到70年代,聯盟有成員2000多人。4樓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
1. 斯威齊、巴蘭
斯威齊和巴蘭是美國「老左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奠基者,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的領袖人物。
保羅.斯威齊(1910——)的成名作是《資本主義發展理論》,斯威齊在該書的序言中說,世界上迄今尚未出現過一本用英語撰寫的合理地綜合的分析研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著作,而這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這本書對戰後激進政治經濟學的崛起起過重要作用。
寶羅.巴蘭(1910——1964)的成名作《增長的政治經濟學》首次提出經濟剩餘理論。他還是西方第一個從事當代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激進政治經濟學家。此外,斯威齊和巴蘭合著的《壟斷資本》(1966年)也是當代激進政治經濟學先驅者的代表作。
2. 馬格多夫
「老左派」馬格多夫的《帝國主義時代》(1968年)以及他和斯威齊共同撰寫的《日益加深的美國資本主義危機》(1977年)等著述是《壟斷資本》一書的重要補充。
3.馬克.林德
他是美國年輕一代的激進政治經濟學家。他的《反薩謬爾森論》是70年代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對資產階級主流經濟學體系的第一次切中要害的認真而有力的挑戰。4.寶羅.阿特韋爾
他的《60年代以來的激進政治經濟學》(1984年)80年代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作,他對60年代的激進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其著作發展了系統的論述,實際上是一部激進的政治經濟學說史著作。
5.謝爾曼
他是美國著名激進政治經濟學家,「激進政治經濟學聯盟」的創始人之一。代表性著作是《激進政治經濟學基礎》,被視為美國激進學派的主要教科書之一。
三.美國激進政治經濟學派的特點是受制度主義經濟學的影響。作為廣義激進政治經濟學或資產階級經濟學派的制度主義經濟學,它的特徵是對主流經濟學的批判以及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但是,從總體或性質上看,號稱激進政治經濟學或資產階級經濟學派的制度主義,是在激進的幌子下兜售改良主義的貨色。
1970年成立於英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學家聯合會是英國最大的激進派機構,它擁有自己的專門雜志《社會主義經濟學家聯合會通訊》(1977年更名為《資本和階級》(季刊))。另一家激進雜志是《新左派評論》,英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聯合會、《資本和階級》編輯部以及《新左派評論》編輯部發起召開的關於勞動價值理論的討論會引起了英國、美國、比利時、日本等國的一批激進政治經濟學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並且結集出版了《價值問題的論戰》。
⑶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代表人物有:
威廉.配第(1623—1687年)
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
西斯蒙第(1773—1842)
亞當.斯密
魁奈(1694—1774)
⑷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倫敦學派:愛德溫·坎南、T·E·G·格雷高里、萊昂內爾·羅賓斯、哈耶克,倫敦學派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貨幣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認為:對通貨膨脹的要求不同於一般商品的需要;物價水平並非只受貨幣數量的影響;通貨膨脹管理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恢復金本位制有助於穩定經濟;引發經濟危機的原因是工資過高,資本供給不足。現代貨幣學派:弗里德曼,他認為利率的變化對人們持有貨幣量的影響微不足道理性預期學派:小羅伯特·盧卡斯,羅伯特·巴羅,托馬斯·薩金特,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根據過去價格變化的資料,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對價格做出預期,這樣,他們的決策是有根據的。市場會發生一些偶然情況,成為干擾因素,但可以事先計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選出最小風險的方案,以預防不利後果的侵害。例如在確定房租,債券利息,議定工資,規定供給價格時,都可把未來價格波動估計進去,訂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貨膨脹而降低實際收入。因此合理預期起了加速通貨膨脹的作用。同時,由於政府對經濟信息的反應不如公眾那樣靈活及時,所以政府的決策不可能像個人決策那樣靈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項穩定經濟的措施,都會被公眾的合理與其所抵消,成為無效措施,迫使政府放棄實行。因此,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國家干預經濟的任何措施都是無效的。要保時經濟穩定,就應該聽任市場經濟的自動調節,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所以,一般認為理性預期學派是比貨幣學派更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供給學派:費爾德斯坦、埃文斯,供給學派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報酬或利潤。因此,對報酬和利潤的刺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實際工資的刺激將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對儲蓄和投資報酬的刺激會影響資本的供給和利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能夠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應當消除不利於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
弗萊堡學派:瓦爾特·歐根、弗蘭茨·伯姆、漢斯·格羅斯曼、盧茨、艾哈德、羅布凱,此學派反對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反對實行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主張國家採取措施,實行自由競爭和價格自動恢復均衡的機制,政府的職能限於為企業創造自由競爭的環境。認為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保障生產效率、自由和人類文明生活的理想體制。因其反對國家干預或過多干預經濟,一般被視為西方經濟學中的「右派」。公共選擇學派:布坎南, 主張經濟市場中的主體標簽是消費者和廠商,而政治市場中的主體標簽是 政治家、政客、選民和利益集團,但他們的行為目標並無差別,區別僅在於,在經濟市場交易的私人物品,而在政治市場交易的是公共物品;前者的最大化目標表現 為效用和利潤的最大化,後者的最大化目標表現為公共物品利益和政治支持的最大化。
⑸ 經濟學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經濟學抄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襲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⑹ 微觀和宏觀經濟學各學派及代表人物
宏觀學派的最出名的代表當然是凱恩斯,至於微觀人太多了,在致有亞當.斯密,馬爾薩斯,馬歇爾,邊沁,薩繆爾森,...
⑺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
威廉.配第(1623—年)
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
西斯蒙第(1773—1842)
亞當.斯密
魁奈(1694—1774)
⑻ 經濟學的歷史階段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或主要人物貢獻
1. 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農學派「自由放任」思想影響。
A. 時間:大約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創始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C. 學派精神:
a) 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涉
b) 人類皆有「利己心」,經濟體系自動會達成均衡
c) 充份就業是社會常態,失業是短暫社會現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亞當斯密:
1) 出版「國富論」,為經濟學奠定基礎,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後人尊稱為「經濟學之父」
2) 提出「價格機能」,即「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決人類基本的經濟問題
3) 提出「絕對利益法則」,主張國際間的分工與專業,強調自由貿易。
b) 馬爾薩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論》,提出悲觀的經濟學論調,即糧食以等差級數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級數增加,所以人類終會有糧食不足的慘象,可喜的是其預測與現況差距頗大。
c) 賽伊(J.B.Say):1803年《經濟學泛論》,提出「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認為充分就業是常態。與現今「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亦背道而馳。
d) 李嘉圖(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提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差額地價說、比較利益法則及生存費用說。
e) 約翰密爾(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