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類考研不考數學知乎

經濟學類考研不考數學知乎

發布時間:2021-02-23 16:39:29

① 蘇州大學博 經濟學理論考哪些內容 知乎

首先,要確定是考什麼該類型的研究生,專業型碩士還是學術型碩士;其次,根據類型的選擇准備復習計劃。同濟有兩個學院招金融專碩,每個學院都分六個招生方向;學術型碩士只有一個學院招,分為四個研究方向;然後,根據選擇的類型、學院、方向來了解初試科目為什麼,用什麼參考書;最後,根據自己目前的年級和自身的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切忌堅持就是勝利!補充一點,很多人認為大三準備就已經很早了,但實際情況是,考研本來就很難,你有選擇了名校熱門專業,更是難上加難,若非有超長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建議大二下學期就動手復習,著重夯實基礎,為今後沖刺打下穩固的基石,再有具體的,可以私信聯系,記得採納哦

② 考研數學怎麼考到140以上 知乎

考研視頻是單向的教授方式。與老師沒有互動的話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專業課掌握程度,面對面的講解可以幫助及時解決在復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的程度,掌握的知識點有多少。建議做好針對性的復習,有針對性的復習,可以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專業課分數。去年參加過才思的一對一輔導,對於分數提升很有幫助

③ 考研經濟學和會計學哪個好 知乎

會計適不適合考研

會計專業考研究生,但就考試來說很適合。因為會計專業本身具備很多經濟、管理學科的基礎知識,一般高校會計專業都開高等數學課,這又為考研奠定了基礎。

如果從職業規劃講,會計專業考研應該考其他專業,不應該考本專業。因為如果不是為了做學問,會計專業只能做實務,那樣的話,會計學研究生並不比會計學本科生受歡迎,還不如考幾個資格證書更有用。但話說回來,如果考管理類專業就大不相同了,牢固的會計基礎會讓你在管理中得心應手,職場中精通會計的管理人員是很受歡迎的。

個人觀點

個人認為會計專業不需要著急考研。會計這個行業和其他行業相比,更看重經驗的積累以及技能證書的級別,對於學歷相對看的少一些,有本科學歷就足夠了。

一些會計專業的學生大學畢業後直接考全日制研究生,這很沒必要。建議先工作,積累經驗,同時把該考的技能證書都考下來,之後有時間有精力的話考一個在職研究生就足夠了。當然,如果你打算考公務員,進入機關做財務的話,那考研究生非常有必要,因為機關在招聘的時候更看重學歷,絕大部分機關招聘的時候都要碩士以上學歷。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④ 考研的時候高鴻業《微觀經濟學》里效用論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那一節考嗎

和題主經歷類似,我剛開始准備考研的時候指定書目是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後來換了學校,也換成了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所以就談談我讀這兩本書的感受吧。
首先簡短的回答一下題目:不,高鴻業的書不比范里安的難懂,甚至我個人認為前者要簡單得多。
評論一本書難還是不難,真的不太容易找得到統一的衡量標准,因為難易是很主觀的評判,書本身的情況只是一方面,更要受到讀者的閱讀量、知識儲備、思維方式等等的影響。題主先別急,不是說你的知識儲備啥的不夠所以看不懂,基於你認為范里安的書更簡單,我倒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思維方式上了。
我只說說在我的理解中這兩本書各自的特點,至於究竟孰難孰易,恐怕還得題主自己判斷。
高鴻業是最早將西方經濟學引入中國的學者之一,1946年就去美國讀經濟學了,《西方經濟學》這套教材是1996年印刷的第一版,我看過這套書的第四版和第五版,除了開本變大,排版、字體、頁碼、附錄略有不同以外,基本沒有什麼區別。根據我們老師的說法,最新版和第一版也沒有大的區別(他甚至覺得還不如第一版好)。羅里吧嗦說了這些,我是想表達這么個意思——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雖然你拿到手的是當年或去年的新版,但其實是一本老書了,因為老,所以它跟不上最新的經濟思想變化;因為老,所以沒有人敢輕易推翻,不斷的修訂也只是換湯不換葯;因為老,所以受政治因素影響比較深(官方評價這兩本書的兩大特點:1.參考廣泛,尊重原著;2.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關於政治因素,你看過這書,肯定記得開篇和結尾的章節講的啥,咱們就心照不宣笑而不語了吧。
這套書的編寫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教材,長句太長看不懂,短句太短看不懂。過於注重概念性的涵義而非實際應用,下定義太多描述性講解太少,通篇就像標准答案似的有一說一,不像給人講知識,倒像說明書。另外舉例死板,讀起來乏味不堪,宛如酷刑。
你說的「拼湊之作」完全是可能的,這套書雖然署名高鴻業,但實際上是一個以他為核心的編寫小組共同完成的(看扉頁,主編高鴻業,編寫還有四個人呢)。我不是要詆毀各位前輩,但想想我自己group work的經驗——如果小組里全是中國人,那肯定是把任務平均分割一人干一份最後加起來就算小組成果了——如果老前輩們也是這樣編寫這本書的,那拼湊之感當然無從避免。
另外作為一個數學不咋地的經濟學學生,我格外注意教材的數學內容。高鴻業這本書里用到了很多的數學推導,看起來很嚇人,因為沒有太多講解直接就是啪啪啪的字母公式,微分積分搞得很熱鬧,但如果你拿起筆實際劃一劃就會發現根本不難,只要高數低空飛過(比如我)的水平就能理解。我覺得經濟書里的數學要求低有三種可能性:第一,本身這個理論就不需要復雜的數學模型;第二,作者是高手,深入淺出的用簡單的數學把復雜的事兒說明白了;第三,數學模型沒有把問題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這本書里的數學模型(或者公式)我不敢說都不好,很多還是很不錯的,但仍然存在不少連我這個數學白痴都能看出的雞肋,這些內容雖然貌似頗有道理,邏輯也無懈可擊,但實際上推了跟沒推一樣,一點也沒幫助理解經濟理論。(宏觀部分講消費和儲蓄那裡有好幾個公式就是廢話,因在此僅談微觀,就不贅述了)
再來看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先從題目上就清清楚楚的能看出來,現代觀點,從現代的視角出發來談微觀經濟學,與時俱進,多好。另外不知題主有沒有看這本書的前言,我的書是第八版,書的前面不僅僅有當版的序,還收錄了之前若干版譯者的前言,裡面仔仔細細的闡述了每一個版本做了怎樣的修訂,如何考慮了最新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並且提到了很多其他經濟學家的著作作為參考。雖然譯者前言與范里安同志無關,可是稍微想想也知道,只有原書編寫的嚴謹,修訂的認真,譯者才能從中不斷體會到新的東西,像高老先生那本書,別人我不知道,反正要是讓我來寫修訂前言,恐怕只有一句話——「無他,唯臉越來越大耳。」。仔細的修訂對於書為什麼重要?不僅僅是糾錯或者加入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修訂應該是作者回頭重新思考這本書的過程,我記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老師說,他每個學年都要重新備一次課,其實講的內容不變,面對一無所知的新學生,根本沒有重新備課的必要性,但從頭重新做一遍,能夠迫使自己對所有問題再做一次分析,也許這一次就能有不同的看法,修正之前的錯誤,發現新的觀點,或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於自己和他人都是提高的過程。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感覺到看范里安的書很順暢——因為范里安自己已經把這本書梳理了八次了。
再看看范里安這本書的數學內容。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范里安對於數學模型的巧妙處理,首先他摒棄高數講完了所有的知識點,然後在每章的附錄里補充了高等數學的推理和模型,而且配套練習冊也是這樣安排的,大多數題目用初等數學就可以做出來,但每一章大概還有一兩道題需要用高數,旁邊也都做了標注。打個比方,同樣是算矩形面積,小學生可以用長乘以寬做,大學生可以畫個坐標軸用定積分做,但殊途同歸,都能得到正確答案。數學只是工具,大家選趁手的就好,不用盲目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但對於作者來說,必然需要水平很高才能給讀者提供樣式不同但效果都不錯的武器。不知題主是否知道有一本書叫《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我覺得范里安這本書可以叫《低起步的中級微觀經濟學》。
開頭我說了難易是主觀判斷,不好說哪本書難哪本書易,我仍然堅持這個觀點,但如果從經濟理論的角度來說,高鴻業的書講的是初級微觀經濟學,范里安的書是中級微觀經濟學(當然還有些書講高級微觀經濟學)。我曾經問過老師區別在哪裡,他說一般認為數學模型要求較高,分析較為復雜的就等級更高。比如說斯勒茨基方程在范里安的書里用了整一個章節來講,很明顯是重點,但在高鴻業的書里只在頁腳附註里提到了而已,並不做要求。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可以認為范里安的書比高鴻業的更難。
首先是要勤動筆勤畫圖,這一點對兩者都一樣。數學推理且不談,反正這事兒我也不擅長,但好好畫圖真的給我幫助很大,很多圖看一遍過去你覺得理解了,其實你沒有,耐下心來自己畫一遍才能體會到裡面的精華。比如高鴻業書里的壟斷競爭廠商的長短期均衡那兩套圖,如果你畫線的順序錯了最後很難恰好均衡;而要畫對順序,就必須理解長短期內的均衡到底是怎樣的過程,究竟是誰決定誰的。還有斯勒茨基方程,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光看書上的幾條線似乎不難,但合上書很容易又攪亂了,不如動手把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自己推一遍,馬上就門兒清。有時候我覺得理解好一幅圖,就能很輕松的弄明白整整一章的內容。
第二,看高鴻業的書要背,一定要背。當然背到什麼程度請參考你報考學校的歷年真題,但我想選擇這本書作參考的學校恐怕就是願意考名詞解釋這種「死」題的學校,所以相信我,對待這本書切不可看懂了就算,條條框框的東西該記就辛苦一點記吧。而看范里安的書呢,一定要理解,做做配套的練習冊你就明白了,光知道書上在講啥可不行,甚至全背下來也不行,練習冊有些題目貌似簡單(主角都是小花小熊瑪麗傑克之類的,特可愛),但如果沒有真正搞懂做出來就一塌糊塗。
既然高老先生的書有那麼多缺點,為什麼眾多學校將它定為考研參考書呢?我個人的感覺就是,容易備考,容易出題。范里安的書噼里啪啦就讀過去了,學的是很開心,但要找出考點很難,也就是說雖然你感覺自己學會了,可拿不準會怎麼出題;老師也一樣,看了半天不知道該怎麼考。但高鴻業的書就很好,隨便一翻就全是考點:先從附錄中英文對照表裡搞幾個名詞解釋,再把黑體字一二三四五拖出來搞一道「請問XX有幾點意義」的簡答題……對於中國的考試,還是中國的教材比較配套。
以上分析僅針對高鴻業的微觀部分和范里安微觀的對比,宏觀不談,宏觀理論分歧太大,你看不同的書有可能講的完全不一樣,要比較起來太困難了。另外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很有名,不是說那本書比這兩本就更好,風格不一樣,曼昆的書基本不像教材,可以放到床頭隨手抓來看一看。
對經濟學認識淺薄,僅僅是因為和題主的經歷相似,才有感而發羅嗦了這么多,希望你看的還滿意。另盼高人批評指教。

⑤ 讀mba課程需要經濟學基礎嗎 知乎

經濟學基礎不是就讀MBA必須掌握的知識 ,當然有一定的基礎對於學習MBA是有幫助的。
MBA入學考試不考察管理知識和經濟學的知識。MBA的課程提供的是一個系統的商業和管理方面知識的補充和梳理,鍛煉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包括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會涉及到大量真實的商業案例,這可以給學員理論知識之外的實戰經驗。

⑥ 怎樣學好經濟學的數學方法 知乎

最重要的是微積分!經濟學裡面的東西不外乎求一階導數,二階導數,線張規劃,線性最優,非線性最優,動態最優化等等...微積分的知識真的很重要.另外就數理統計,要學好經濟學,計量的知識是很重要的.這就需要數理統計與概率知識.線性代數也經常用到..

⑦ 考研數學全書好還是張宇的好知乎

用好了,誰的都行~從傳統備考的角度上來說,大家都推崇全書的,但全書很多內容都專比較老了~沒有屬做系統更新升級;張宇從新的角度考慮備考,內容非常新,且更新及時,所以比較適合適應張宇或是楊超的課程節奏的同學,建議先聽聽公開課~

⑧ 考研金融類什麼專業知乎

經濟學類,例如宏微觀、金融學、數學等

⑨ 考研時,西方經濟學應該怎麼復習

考研成績剛出來,數學栽了,不過西經120+,故手癢膽大來回答這個問題。 類似的問題之前答過,照著這個具體問題改改放上來。 復習西經之前先保證學過一些高等數學,不要求水平很高,但完全不會的話還是有影響。 然後就是根據報考學校好好復習教材,大部分題目還是書上的,另外如果教材有配套練習冊最好做做。 現在說教材。 我剛開始准備考研的時候指定書目是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後來換了學校,換成了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另外大二的時候看過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先談談我對前兩本的認識吧。 高鴻業是最早將西方經濟學引入中國的學者之一,1946年就去美國讀經濟學了,《西方經濟學》這套教材是1996年印刷的第一版,我看過這套書的第四版和第五版,除了開本變大,排版、字體、頁碼、附錄略有不同以外,基本沒有什麼區別。根據我們老師的說法,最新版和第一版也沒有大的區別(他甚至覺得還不如第一版好)。羅里吧嗦說了這些,我是想表達這么個意思——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雖然你拿到手的是當年或去年的新版,但其實是一本老書了,因為老,所以它跟不上最新的經濟思想變化;因為老,所以沒有人敢輕易推翻,不斷的修訂也只是換湯不換葯;因為老,所以受政治因素影響比較深(官方評價這兩本書的兩大特點:1.參考廣泛,尊重原著;2.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關於政治因素,翻翻開篇和結尾的章節就會懂得,咱們就心照不宣笑而不語了吧。 這套書的編寫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教材,長句太長看不懂,短句太短看不懂。過於注重概念性的涵義而非實際應用,下定義太多描述性講解太少,通篇就像標准答案似的有一說一,不像給人講知識,倒像說明書。另外舉例死板,讀起來乏味不堪,宛如酷刑。 另外作為一個數學不咋地的經濟學學生,我格外注意教材的數學內容。高鴻業這本書里用到了很多的數學推導,看起來很嚇人,因為沒有太多講解直接就是啪啪啪的字母公式,微分積分搞得很熱鬧,但如果你拿起筆實際劃一劃就會發現根本不難,只要高數低空飛過(比如我)的水平就能理解。我覺得經濟書里的數學要求低有三種可能性:第一,本身這個理論就不需要復雜的數學模型;第二,作者是高手,深入淺出的用簡單的數學把復雜的事兒說明白了;第三,數學模型沒有把問題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這本書里的數學模型(或者公式)我不敢說都不好,很多還是很不錯的,但仍然存在不少連我這個數學白痴都能看出的雞肋,這些內容雖然貌似頗有道理,邏輯也無懈可擊,但實際上推了跟沒推一樣,一點也沒幫助理解經濟理論。(宏觀部分講消費和儲蓄那裡有好幾個公式推來推去全是廢話) 再來看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先從題目上就清清楚楚的能看出來,現代觀點,從現代的視角出發來談微觀經濟學,與時俱進,多好。另外不知題主有沒有看這本書的前言,我的書是第八版,書的前面不僅僅有當版的序,還收錄了之前若干版譯者的前言,裡面仔仔細細的闡述了每一個版本做了怎樣的修訂,如何考慮了最新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並且提到了很多其他經濟學家的著作作為參考。雖然譯者前言與范里安同志無關,可是稍微想想也知道,只有原書編寫的嚴謹,修訂的認真,譯者才能從中不斷體會到新的東西,像高老先生那本書,別人我不知道,反正要是讓我來寫修訂前言,恐怕只有一句話——「無他,唯臉越來越大耳」。仔細的修訂對於書為什麼重要?不僅僅是糾錯或者加入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修訂應該是作者回頭重新思考這本書的過程,我記得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老師說,他每個學年都要重新備一次課,其實講的內容不變,面對一無所知的新學生,根本沒有重新備課的必要性,但從頭重新做一遍,能夠迫使自己對所有問題再做一次分析,也許這一次就能有不同的看法,修正之前的錯誤,發現新的觀點,或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於自己和他人都是提高的過程。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看范里安的書很順暢——因為范里安自己已經把這本書梳理了八次了。 再看看范里安這本書的數學內容。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范里安對於數學模型的巧妙處理,首先他摒棄高數講完了所有的知識點,然後在每章的附錄里補充了高等數學的推理和模型,而且配套練習冊也是這樣安排的,大多數題目用初等數學就可以做出來,但每一章大概還有一兩道題需要用高數,旁邊也都做了標注。打個比方,同樣是算矩形面積,小學生可以用長乘以寬做,大學生可以畫個坐標軸用定積分做,但殊途同歸,都能得到正確答案。數學只是工具,大家選趁手的就好,不用盲目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但對於作者來說,必然需要水平很高才能給讀者提供樣式不同但效果都不錯的武器。不知題主是否知道有一本書叫《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我覺得范里安這本書可以叫《低起步的中級微觀經濟學》。 從經濟理論的角度來說,高鴻業的書講的是初級微觀經濟學,范里安的書是中級微觀經濟學(當然還有些書講高級微觀經濟學)。我曾經問過老師區別在哪裡,他說一般認為數學模型要求較高,分析較為復雜的就等級更高。比如說斯勒茨基方程在范里安的書里用了整一個章節來講,很明顯是重點,但在高鴻業的書里只在頁腳附註里提到了而已,並不做要求。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可以認為范里安的書比高鴻業的更難。 首先是要勤動筆勤畫圖,這一點對兩者都一樣。數學推理且不談,反正這事兒我也不擅長,但好好畫圖真的給我幫助很大,很多圖看一遍過去你覺得理解了,其實你沒有,耐下心來自己畫一遍才能體會到裡面的精華。比如高鴻業書里的壟斷競爭廠商的長短期均衡那兩套圖,如果你畫線的順序錯了最後很難恰好均衡;而要畫對順序,就必須理解長短期內的均衡到底是怎樣的過程,究竟是誰決定誰的。還有斯勒茨基方程,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光看書上的幾條線似乎不難,但合上書很容易又攪亂了,不如動手把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自己推一遍,馬上就門兒清。有時候我覺得理解好一幅圖,就能很輕松的弄明白整整一章的內容。 第二,看高鴻業的書要背,一定要背。當然背到什麼程度請參考你報考學校的歷年真題,但我想選擇這本書作參考的學校恐怕就是願意考名詞解釋這種「死」題的學校,所以相信我,對待這本書切不可看懂了就算,條條框框的東西該記就辛苦一點記吧。而看范里安的書呢,一定要理解,做做配套的練習冊你就明白了,光知道書上在講啥可不行,甚至全背下來也不行,練習冊有些題目貌似簡單(主角都是小花小熊瑪麗傑克之類的,特可愛),但如果沒有真正搞懂做出來就一塌糊塗。 既然高老先生的書有那麼多缺點,為什麼眾多學校將它定為考研參考書呢?我個人的感覺就是,容易備考,容易出題。范里安的書噼里啪啦就讀過去了,學的是很開心,但要找出考點很難,也就是說雖然你感覺自己學會了,可拿不準會怎麼出題;老師也一樣,看了半天不知道該怎麼考。但高鴻業的書就很好,隨便一翻就全是考點:先從附錄中英文對照表裡搞幾個名詞解釋,再把黑體字一二三四五拖出來搞一道「請問XX有幾點意義」的簡答題……對於中國的考試,還是中國的教材比較配套。 以上分析僅針對高鴻業的微觀部分和范里安微觀的對比,宏觀不談,宏觀理論分歧太大,你看不同的書有可能講的完全不一樣,要比較起來太困難了。另外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就不展開了,通常考研不考這本,但是很適合放到床頭隨手抓來看一看,淺顯易懂,嚴謹清晰。 經濟學備考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是找對方法,別走彎路。

⑩ 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哪個難 知乎

看你對哪個比較感興趣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類考研不考數學知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