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的背景及代表人物
亞當·斯密《國富論》 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威廉.配第:《賦稅論》、《政治算術》、《貨幣略論》這些都是古典經濟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及他們的代表作品。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是凱恩斯和薩繆爾森,薩繆爾森的著作主要有《經濟分析的基礎》等 凱恩斯的著作主要有《通論》等等~~
『貳』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起源自馬歇爾與奧地利學派。後期的成員包括了奧地利學派的第二代人物-米塞斯、哈耶克。以及由傅利曼領軍的芝加哥學派。
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有:西奧多·舒爾茨(T.Schultze)、P·鮑爾(P.Batler)、哈里·約翰遜(H.Johnson)、H·明特(H.Myint)、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迪帕克·拉爾(Deepak.Lal)、雅各布·維納(Jacob Viner)、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等人。
『叄』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代表人物有:
威廉.配第(1623—1687年)
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
西斯蒙第(1773—1842)
亞當.斯密
魁奈(1694—1774)
『肆』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簡介
已故著名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撰寫的《經濟學:新興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內典經濟學》一書,是容新興古典經濟學的代表性著作。該書試圖將古典、新古典及現今的大多數經濟學理論重新融合到一起,並用新興古典理論的模型框架予以詮釋。
『伍』 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是誰
新古典經濟學派,也就是「劍橋學派」,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創建。由於 馬歇爾 和他的忠實門生庇古、羅伯遜等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所以被稱為劍橋學派。又由於其創始人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既繼承了這個時期的庸俗經濟學傳統,以生產費用解釋價值決定,又融合了19世紀70年代後以邊際效用解釋價值決定的庸俗學說,故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 這個學派所傳播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在馬歇爾於 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該書繼承19世紀初以來的英國庸俗經濟學傳統,兼收並蓄,用折衷主義的方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經濟學體系。 該書一出版,就被吹捧為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 「 里程碑 」 ,與 斯密 的 《國富論》 和 李嘉圖 的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相提並論。馬歇爾的學說,通過其忠實門生,特別是庇古,在教學和著作中加以闡發和傳播,形成學派,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界佔有支配地位。 所以,新古典經常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
『陸』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代表人物都有誰仔細點,謝謝!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起源自馬歇爾與奧地利學派。後期的成員包括了奧地內利學派的第二代人容物-米塞斯、海耶克。以及由傅利曼領軍的芝加哥學派。
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有:西奧多·舒爾茨(T.Schultze)、P·鮑爾(P.Batler)、哈里·約翰遜(H.Johnson)、H·明特(H.Myint)、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迪帕克·拉爾(Deepak.Lal)、雅各布·維納(Jacob Viner)、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加里·貝克爾(Gary S.Becker)等人。
『柒』 新興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攜凱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鏈塵」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棚隱禪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總之,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框架、分析範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又成為催生新的理論的恰當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思想淵源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捌』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亞當·斯密、李嘉圖、布阿吉爾貝爾、西斯蒙第等等。
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歐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產生於17世紀中葉,完成於19世紀初。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並在不同程度上探討了剩餘價值的各種形式,如利潤、利息和地租等問題。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它把經濟關系和各種經濟范疇都看成是自然的、永恆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庸俗的因素。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從威廉·配第開始,中經亞顫好轎當·斯密的發展,到李嘉圖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到西斯蒙第結束。
古典政治經濟學又稱古典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一般指英國古典經濟學,其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
同時亞當·斯密批判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認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
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襪緩、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古典經濟學,經濟理論體系。17世紀下半葉產生於英、法兩國。主要代表為茄肆英國的配第、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法國的魁奈等。它反對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對經濟作了初步科學分析,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揭示了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間利益對立。但看作永恆的生產方式,沒有認識其局限性。
『玖』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
楊小凱等採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在對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揚棄的基礎版上,構建了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的架構。權新興古典經濟學從分工演化出發,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ClassicalEconomics)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作為解釋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源,打破了傳統經濟學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樊籬。新古典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即研究靜態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問題。但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克服資源稀缺限制、增加稀缺資源供給問題,即能夠改變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分工與演化問題。而分工演化與交易費用存在兩難沖突。據此,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並由「分工與交易費用」這一兩難沖突展開討論,試圖解決傳統經濟學微觀與宏觀割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