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西方經濟學簡述經濟學由來

西方經濟學簡述經濟學由來

發布時間:2021-02-23 19:27:07

⑴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概念是什麼

西方經來濟學指產生並自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

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1)西方經濟學簡述經濟學由來擴展閱讀:

研究內容:

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⑵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歷史

1. 奴隸社會時期的經濟思想萌芽 一般公認,世界上現存第一本經濟學著作是古希臘色諾芬(Xenophon,約前430-約前355或354)的《經濟論》,英語單詞 「Economy」、「Economics」即源於此。該書採用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形式,討論如何管理奴隸主家庭農場,堪稱「古代微觀經濟學」。他還著有《雅典的收入》,論述如何增加雅典國家收入,堪稱「古代宏觀經濟學」。此外,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國》,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和完善奴隸經濟制度,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主張限制商業、高利貸和私有財產。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論》主要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奴隸經濟制度,《倫理學》分析商品等價交換現象,認為貨幣使不同的商品等價。 2.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經濟思想 歐洲封建社會始於公元476年,終於1640年,其間戰亂、災荒和瘟疫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黯然失色,人稱黑暗的「中世紀」(Middle ages)。義大利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學大全》,根據上帝意志論證封建農奴制度的合理性,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應當受「上等人」統治。同時,提出公平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商業理論和利息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作了折衷和辯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國際貿易成為當時西歐主要經濟增長點,催生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萌芽。認為:只有金銀才是財富,主張促進商業發展,開展國際貿易,實行貿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業和商品經濟,堪稱「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義主張「貨幣差額論」,即只出口不進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於英國匿名發表的《對我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晚期重商主義主張「貿易差額論」,即少進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克列欽(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譯「蒙克萊田」,1615年發表《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柯爾培爾(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譯托馬斯·曼,1621年發表《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3.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雛形,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經濟學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著作《賦稅論》、《獻給英明人士》、《政治算術》、《貨幣略論》等)、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主要著作是1776年版《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和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主要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基於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同於重商主義的觀點:(1)財富是物質產品,勞動是財富的源泉;(2)市場自動調節比人為地調節更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即「看不見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據此主張自由放任政策。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另一分支是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發表《經濟表》,反對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比重較大,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因此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只是流通手段;工業只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是農業的附屬物;對外貿易只是一種等價交換,都不能增加社會財富。 4. 新古典經濟學 183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分化為兩支,即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school),馬克思主義者一般稱之為「庸俗經濟學」(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辯護」,認為:市場完美有效,能夠自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分配理論等。該學派沒有明確研究宏觀經濟現象,一般認為其宏觀經濟學觀點是:市場經濟能夠自動實現充分就業,不需要政府幹預。 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除馬歇爾外,早期還有英國的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法國的薩伊(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等,晚期則有英國劍橋學派的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羅伯遜(Dennis Holme Robertson,1890-1963)、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1879-1975)等;屬於洛桑學派的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和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ado Pareto,1848-1923);屬於奧國學派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Carl Menger,1840-1921)、維塞爾(Freidrich von Wieser,1851-1926)、龐巴維克(Eugen von B?hm-Bawerk,1851-1914)等;屬於瑞典學派的威克塞爾(Knut Wicksell,1851-1926)、卡塞爾(Gustav Cassel,1866-1945)等;屬於美國學派的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柯布(Charles W. Cobb)、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1892-1976)等。

⑶ 西方經濟學主要矛盾的來源

這個。。。

其實,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一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喜專歡從矛盾、從階屬級去理解經濟這個概念,從而在推出之後,非常受到列寧的推崇,進而成為共產主義的聖經。

但是,西方經濟學首先側重點是「學」,也就是所謂的社會科學。既然是科學的范疇,就不能從所謂矛盾這種哲學問題去理解經濟這個概念。西方經濟學,沒有所謂的主要矛盾。大家看經濟問題,不是從矛盾著手,而是從具體經濟數據入手,結合經濟理論,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進而推導出具體的經濟政策實行辦法。

非要去糾結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矛盾,還是看馬克思定義的西方經濟學矛盾吧。要知道,這並不是西方經濟學的定義,單單只是馬克思個人的定義:z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⑷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演變和由來是怎樣的資本主義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說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的發展後,逐步演變為現代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我們一般通稱為西方經濟學,直接來源於馬歇爾創立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理論。

阿弗里德·馬歇爾(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1890年代,馬歇爾綜合了這一時期各學家,特別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微觀經濟理論,成為有代表性的、廣泛流行於西方的經濟思想。特別是運用一系列數學方法從供求角度分析市場價格,以解決資源配置、資源報酬等問題,主張市場自發調節,頌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諧、高效率。

自馬歇爾提出微觀經濟學後,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補充。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形成,使原來的以完全競爭市場類型為條件的微觀理論受到挑戰,於是在1933年,英國的羅賓遜、美國的張伯倫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壟斷競爭理論,填補了微觀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後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進一步補充了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之後關於市場失靈與微觀政策調節的研究可以說是對微觀經濟學的總結。當然,戰後直至當今的由對寡頭壟斷市場分析引申的博弈論以及與企業產權分析相聯系的制度經濟學可以說是微觀經濟研究的最新發展或成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1930年代大危機使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受到挑戰,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並全面論述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這既是對傳統微觀經濟學的一大補充,也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當然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問題的不斷出現,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新的觀點和政策主張,出現了對傳統宏觀理論進行抨擊、責難的不同學派——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劍橋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學者,把微觀理論和宏觀理論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現代流行的西方經濟學主流的思想體系。

事實上,西方學者的理論,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而不斷改變其說法,本身表明理論的演變性質,理論總是要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是怎樣的

演變形式如下:抄

1、西方經濟學說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的發展後,逐步演變為現代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我們一般通稱為西方經濟學,直接來源於馬歇爾創立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理論。

2、自馬歇爾提出微觀經濟學後,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補充。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形成,使原來的以完全競爭市場類型為條件的微觀理論受到挑戰,於是在1933年,英國的羅賓遜、美國的張伯倫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壟斷競爭理論,填補了微觀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後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進一步補充了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學者,把微觀理論和宏觀理論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現代流行的西方經濟學主流的思想體系,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而不斷改變其說法,本身表明理論的演變性質,理論總是要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⑹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由來和演變是怎麼樣的呢

西方經濟學說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的發展後,逐步演變為現代的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我們一般通稱為西方經濟學,直接來源於馬歇爾創立的微觀理論和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理論。
阿弗里德·馬歇爾(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1890年代,馬歇爾綜合了這一時期各學家,特別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微觀經濟理論,成為有代表性的、廣泛流行於西方的經濟思想。特別是運用一系列數學方法從供求角度分析市場價格,以解決資源配置、資源報酬等問題,主張市場自發調節,頌揚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諧、高效率。
自馬歇爾提出微觀經濟學後,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補充。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的形成,使原來的以完全競爭市場類型為條件的微觀理論受到挑戰,於是在1933年,英國的羅賓遜、美國的張伯倫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壟斷競爭理論,填補了微觀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後希克斯、瓦爾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論、序數效用論、福利經濟學等,進一步補充了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之後關於市場失靈與微觀政策調節的研究可以說是對微觀經濟學的總結。當然,戰後直至當今的由對寡頭壟斷市場分析引申的博弈論以及與企業產權分析相聯系的制度經濟學可以說是微觀經濟研究的最新發展或成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1930年代大危機使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受到挑戰,凱恩斯於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並全面論述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這既是對傳統微觀經濟學的一大補充,也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當然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問題的不斷出現,也有不少學者提出新的觀點和政策主張,出現了對傳統宏觀理論進行抨擊、責難的不同學派——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劍橋學派、理性預期學派等等。

⑺ 西方經濟學簡答題

1 理解市場理論中不同市場理論的劃分,不同市場類型的條件
答:市場理論中,按照競爭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是指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壟斷競爭市場是指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類產品,市場中既有競爭因素又有壟斷因素存在的市場結構。
寡頭壟斷市場是指少數幾個廠商控制著整個市場中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
完全壟斷市場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生產者的市場結構。
四種市場比較而言有一下特點:
完全競爭:產品數量多,價格低,效率高
壟斷競爭:數量多,價格略高,效率高
寡頭:數量少,價格高,效率低
壟斷:數量最少,價格最高,效率最低
2 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之間的關系
答: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占收入的比例,用APC表示,即:APC=b=C/Y。
例如,一個社會收入為2萬億元,消費支出為1.5萬億元,平均消費傾向就是0.75(1.5/2)。

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增加的消費在增加的收入中所佔比例,用MPC表示,即:MPC=△C/△Y。
例如,收入增加到3萬億元(增加了1萬億元),消費增加到2萬億元(增加了0.5萬億元),邊際消費傾向就是0.5(0.5/1)。

APC和MPC的變化有如下基本規律:

(1)平均消費傾向APC和邊際消費傾向MPC是遞減的,即由於收入增加,消費也增加,但消費增長幅度要小於收入增長幅度(APC遞減),並且越來越小(MPC遞減)。APC和MPC遞減是凱恩斯的重要觀點,是凱恩斯解釋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規律之一。

(2)MPC是消費曲線C= C0+bY的斜率,消費曲線上每一點的斜率應相等,但是長期來看,消費曲線的斜率越來越小。

(3)APC>MPC,從表10-1中的APC和MPC數字對比可以看到這一點。這是因為即使收入為零,也會有基本消費C0。MPC應該小於1,但大於零。

(4)消費和收入的關系,可有三種情況:

C>Y,APC>1

C<Y,1>APC>0

C=Y,APC=1

⑻ 西方經濟學的歷史

西方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可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階段: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李嘉圖、西尼爾、穆勒、馬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經濟學階段: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20世紀初期,張伯倫、羅賓遜和維克賽爾推翻了正統經濟學的三個假定前提,即排除了壟斷的完全競爭、排除了經濟危機的充分就業以及把貨幣因素置於從屬地位的實物經濟,從而促成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從混沌大一統狀態中裂變而出。
現代經濟學: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而薩繆爾森的1948年開始發行的《經濟學》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書。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在應對新自由主義學派尤其是其中的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對凱恩斯主義批評的過程中,斯蒂格利茨、布蘭查德、阿克洛夫和曼昆等人吸收了論戰對方的研究方法,維護了凱恩斯主義的理論與政策觀點,由此促成新凱恩斯主義的誕生和發展。西方經濟學因而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形成了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兩大學派並駕齊驅的局面。這兩大學派同屬主流經濟學,採用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並且都主張將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以理性與自利為基礎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也都堅持理性預期理論。兩者的區別是,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從市場出清出發,得出市場機制穩定和政策無效的結論,而新凱恩斯主義從工資與物價的剛性出發,認為市場不能出清,因此經濟政策是有效的。

⑼ 經濟學的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慨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範式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屬於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 古典經濟學在19世紀初發展到頂峰的同時,也開始著它的科學化過程。法國的J.-B.薩伊和英國的T.R.馬爾薩斯是把古典經濟學科學化的創始者。薩伊擯棄勞動價值論,發展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交換價值的科學觀點;他還從效用價值論出發,轉到生產費用論,進而建立「三位一體公式」的分配論。他還提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場法則,根本否認經濟存在供求脫節和普遍生產過剩的可能性,是為「薩伊定律」。馬爾薩斯在將斯密學說科學化的同時,同李嘉圖進行激烈論爭,他抓住李嘉圖在價值論上無法解決的難題進行抨擊,並否定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關於利潤來源的學說。J.密爾和J.R.麥克庫洛赫是斯密和李嘉圖的信徒,注釋和通俗化他們的學說,卻把李嘉圖學說推進了死胡同。
19世紀後期,在實證主義思潮的沖擊下,經濟學拋棄古典經濟學或對古典經濟學進行批判,建立了新的科學的經濟學,成為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思想來源,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學。

⑽ 西方經濟學發展史

西方經濟學自發展到現在就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卻深深的震撼著世界,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為之瘋狂。

在最初,人們認為經濟學是關於財富的研究,研究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財富,而在早期,人們認為財富就是貴重的金銀,而他們又直接來源於流通領域,所以經濟學家們就得到了結論要保護流通領域,也就是要保護商業的發展。

這就似乎最初的重商主義,也是最原始的國家干預主義。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他首次提出了勞動價值論。

(10)西方經濟學簡述經濟學由來擴展閱讀:

研究內容: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的解釋為:看不見的手英語為「invisiblehand」。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應由政府幹預,而應由整個社會需求進行選擇。這種社會需求被認為是調節市場的「看不見的手」。

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經濟學是15世紀經濟學產生,18世紀經濟學建立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為止認為是能夠說明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其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

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財經類和管理類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主要介紹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

閱讀全文

與西方經濟學簡述經濟學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