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較費里德曼等西方經濟學者的貨幣需求觀點怎樣理解這些觀點的價值和實際意義
他的貨幣需求理論是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構造了新的貨幣需求函數。他的貨幣理論成為今天各國央行制定貨幣政策的基礎,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是這樣評價:「弗里德曼的思想對現代貨幣經濟理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無法估量。在經濟學家中無人出其右。」
筆者認為,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有幾個特點:
1、 引入了消費理論分析中的持久收入假說,將持久收入作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2、 將貨幣也視為一種資產,與其他形式的資產報酬率統一衡量來考慮貨幣需求問題;
3、 引進了價格水平及物價水平的預期變動率,得到實際貨幣需求,以使其理論與劍橋方程式保持一致。
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持久收入,很大程度上其變化僅僅受持久收入變動的支配。如果想正確分析和預測人們的消費行為與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就一定要嚴格區分兩種收入:持久性收入與一時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消費者可以預期到的長期性收入,它其實是每個人家庭或者個人長期收入的一個平均值。
長期來看,平均收入水平比較穩定,消費支出習慣也就相對穩定,不會因為偶然的一時性收入的增加而改變消費習慣,從而貨幣需求量相對穩定。為維持經濟穩定,就要實行貨幣增長率保持不變的穩定貨幣政策,認為貨幣當局根據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來規定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是貨幣政策的最好選擇。
弗里德曼強調:貨幣是一種資產,是保持財富的一種形式。他指出,實際貨幣需求由總財富與各種不同形式財富的報酬來決定,具體來講,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因素:一是持久收入(總財富),二是各種財富的比例與其報酬率,三是財富所有者興趣與偏好。
總財富中有人力財富和非人力財富,人力財富指個人獲得收入的能力,即人力資本;非人力財富即物質財富,指生產資料及其他物質財富。人力財富要轉化為現實的非人力財富,會受到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制約,所以在轉化過程中,人們必須持有一定量的貨幣,以應付交易等需要,這一貨幣量的多少,取決於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比例,在就業困難時,人力財富所佔比例較大,所需持有的貨幣也較多。個人的實際貨幣需求量決定於總財富和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佔的比例,弗里德曼的解釋是:非人力財富很不容易轉化為貨幣,所以總財富中人力財富比重越大,則出於謹慎動機的貨幣需求越大。
B. 西方經濟學中,對「供求規律」是怎樣定義的
供求規律(Law of supply-demand),指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變動之間的相互制約的必然性,它是專商品經濟屬的規律,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
其基礎是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勞動量必須與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相適應。供求關系就是供給和需求的對立統一。供求規律就是供求關系變化的基本法則。
(2)西方經濟學在供求方面的觀點擴展閱讀
供求規律有兩層含義:一是供求決定價格;二是價格調節供求。舉個例子:某紡織廠為了追求利潤擴大生產,而若所有紡織廠都擴大生產,產品一旦供過於求,價格會下跌。企業會減少生產;若企業都減少生產,產品慢慢供不應求,價格上升,於是企業會增加生產。
人們將「合成謬誤」視為市場失靈,理由是產品過剩會造成資源浪費。這種看法其實是一種誤解。不錯,產品長期滯銷壓庫是資源浪費,但卻與「合成謬誤」無關。
經濟學說,價格若由市場供求決定,產品供過於求價格會下降,只要價格足夠低,最後市場必能出清。由此推理,如果某個企業產品長期積壓造成了資源浪費,那麼一定是未按供求規律定價。
C. 以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回答
這個應該是以選擇中的機會成本來回答:由於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資源是有限的。專當面臨選擇的時候,你總是屬考慮效益最大化,但你不可能既選擇留在學校繼續研究生,又同時選擇參加工作。如果你選擇讀研究生,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參加工作的收益,包括工作經驗,工資,社會地位的提高等;如果你參加工作,你的機會成本就是失去了一次深造機會,這次機會可能會在將來給你帶來更高的起點和平台,但你同時也少支付了一大筆學費。
D. 西方經濟學中,對「供求規律」是怎樣定義的
供求關系 供求關系曲線供求關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供求關系指在商品經專濟條件下,商品供給屬和需求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它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在市場上的反映。 在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占統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通過價格與價值的偏離自發地調節供求關系,供大於求,價格就下落;求大於供,價格就上升。 廣義供需關系 廣義供需論 基本觀點:供需差動 (需求與供給產生差距,便有動力或動機尋求供給滿足需求,這樣的動力與供需差值有關) 實驗例子:牛頓慣性定律實驗 推動裝有不同量的內容物的容器,加速度不同 人的需求:判斷對錯的根據(高不高興, 要不要) 人的供給:人際關系的利用和被利用(送禮讓對方產生虧欠感) 邏輯需求:判斷 邏輯供給 對應與否的 邏輯根據 邏輯供給:等等 供需開拓思維 看清偏見的原因 固定需求尋求對應供給。要考慮問題全面,必須得打破思維定勢,明白 是非 僅僅是由供給的對應程度決定,而不是絕對的。
E. 用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觀點說明企業如何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大化,麻煩各位親幫忙做一下,我給分的
首先需要更正一下,企業不是追求實現資源配置最大化,而是資源配版置最優化。
企業運行權的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投入要素可以分為土地、勞動、資金和其他。
企業運行具有外市場內計劃的特點。一般企業都不是市場的壟斷者,所以市場價格信號是決策的主要依據,價格變化可以反映產品供需關系的變化。
如果產品市場價格上升,說明需求大於供給,企業需要增加生產,從而增加資源投入,在相應的市場上增加購入資源。
如果產品市場價格下降,說明供給大於需求,企業需要減少生產,從而減少資源投入,在相應的市場上減少購入資源。
供求均衡的情況下,企業需要維持生產穩定,從而需要穩定的購入資源。
需要說明的是,技術進步可以使得企業降低生產的邊際成本從而提高其利潤率,因此對於資源配置合理投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F. 西方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均衡的價格是由供給需求平衡時決定的,人為限制價格會導
第一題選AC
第二題選ABCE
G. 西方經濟學中的供求和供求量有什麼區別,怎麼理解
需求量的變動: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本身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消費者購買量的變動。僅內僅由價格引容起的是需求量的變化,也即是同一需求曲線上的點的位移。
需求的變動:商品本身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消費者購買量的變動。需求的變化是整個需求表的變化,是需求曲線的移動。這是由價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變動。
供給同理
H. 西方經濟學需求規律和供求規律的特例,請舉例說明
宏觀經濟學貨幣財政政策四目標,本題佔了兩個——物價穩定、低失業率。
這兩者存在一種矛盾,即「菲利普斯」曲線。
根據凱恩斯或新古典綜合派觀點,可分別對此運用相機決策的財政、貨幣政策(兩者作用不一致)。
根據貨幣主義觀點,失業率自行穩定,貨幣政策時滯加劇通貨膨脹,央行穩定發幣即可。
I. 關於西方經濟學供求原理
1.Ed=1.2 Dp=0.1 P=0.9
需求彈性系數Ed=Dq/Dp*P/Q
1.2=Dq/0.1*0.9/1+Dq 得Dq=0.31即需求量會增加31%
2..Ed=0.15 P=1.20 Dq=0.1 Q=0.9
需求彈性系數Ed=Dq/Dp*P/Q
得Dp=0.89(美圓) P=1.20+0.89=2.19(美圓)
即汽油價格上漲為2.19美圓一加專侖才能使其消費量減少屬10%
3.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需將兩方程聯立得均衡價格為5,均衡產量為7500。需求價格彈性-(dD/dP)*(P/D)=500*5/7500=0.33
第三題用上面的了,有急事
J. 問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供求問題
從市場角度看,完全壟斷的價格由廠商決定,原則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版益,完全競爭是權由市場決定,寡頭則由博弈產生,同時政府也有價格干預的能力,總之西方經濟學都的研究價格本身就有很多流派,存在不同看法,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