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觀經濟學里的重要曲線圖
效用無差異曲線、產量無差異曲線、需求曲線、供給曲線、等產量線、LAC曲線、SAC曲線、MC曲線、還有TC 、AVC ……重點:IS-LM曲線。主要理解就行了。很簡單,希望幫到你
B. 微觀經濟學中等斜線和擴展線有什麼區別
斜線來是等產量線中斜率相等自的點的連 線,擴展線因為是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 的切點的連線,而等成本線是平行的, 因此共斜率。所以有這樣的結論:
1、擴展線一定是等斜線,等斜線不一 定是擴展線。 2、平面里的擴展線一般只有一條,等 斜線則有無數條(其中有一條是擴展 線)。
一般討論范圍內有意義的,等斜線還包 括脊線(RIDGE LINE),脊線包出來的區 域稱為「生產的合理區間」。
C. 經濟學生產理論中的脊線是什麼意思
無差異圖中各無差異曲線上使其切線斜率為零或為無窮的點的軌跡。即*技術替代率為零或為無窮的生產要素投入組合方式的軌跡。圖中,OR2曲線為一條脊線,在其上任一點處相應的無差異曲線的切線斜率為零,即生產要素X1替代生產要素X2的技術替代率為零();0R_2曲線為另一條脊線,在其上任一點處相應的無差異曲線的切線斜率為無窮,即X1對X2的技術替代率為無窮()。
在脊線OR1和OR2所包圍的區域內,無差異曲線在其任一點處的切線斜率為負值,即RTS12為正值。這表明當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時,為使特定產量水平不變,另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則必定減少。
這是兩種生產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區域,是廠商選擇生產要素投入組合的區域。在脊線OR1以下或脊線OR2以上的區域內,無差異曲線在其任一點處切線斜率為正,即月RTS12 < 0。這是由於在該區域內一種生產要素投入星過大,從而使其邊際產量為負,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仍為正。這表明在兩條脊線以外的區域內,
當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時,為使產量水平不變,
另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也要同時增加。這是兩種生產要素不能互相替代的區域,廠商不應征該區域內選擇生產要素投入組合進行生產活動。
D. 請問西方經濟學(微觀)中,脊線的准確定義是什麼
脊線(Ridge lines),在勞動位於一個軸而資本位於另一個軸的圖中,脊線是指在此之版間包括了利潤最大化的權廠商能夠選擇的全部投入品組合的線。
脊線,在UG 中是一種輔助線,用以確定曲面或曲線的變化規律,可以在脊線上的不同點設置不同的規律值達到需要的形狀。它只決定形狀,不決定所繪曲面或曲線的位置。在使用中需在脊線上確定規律值的變化方向。
E. 微觀經濟學問題,脊線怎麼畫出來的
如果產量Q由資本K勞動L決定,那麼在等產量線上△K/△L即邊際技術替代率的極值點,即邊際技術替代率變號的點是脊線上的點,不同的等產量線對應不同的脊線點,將這些點連接起來就是脊線。
PS:脊線可以有兩條
F. 微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你大概看看吧:
經濟學——研究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類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一門社會科學。
資源的稀缺性——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性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數量總是相對不足的,取用時要付出代價。
規范分析——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應該是怎樣解決的。
實證分析——描述經濟現象「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解決的。
需求——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數量。
需求量的變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
需求水平的變化——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示範方向的變動關系。
供給——生產者在某一時刻和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對某種商品或勞務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數量。
供給定律——商品價格與供給量成正比。
均衡價格——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的價格,即需求數量等於供給數量的價格。
均衡數量——需求價格等於供給價格時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稱為均衡數量。
需求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因其本身需求量的變動程度。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引起另一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
需求收入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收入的變動引起某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
蛛網模型——運用彈性原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時發生的不同波動情況的一種動態分析理論。
蛛網穩定條件——供給彈性等於需求彈性,市場價格變動對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影響相同
。
效用——商品或勞務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或慾望的能力。
邊際效用——某商品的消費量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減量。
消費者剩餘——消費者願意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的價格與其實際支付的價格的差額。
消費者偏好——影響和制約消費者行為的重要主觀心理因素。
消費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價格條件下,共賣各種商品的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所能
獲得的總效用最大的狀態。
無差異曲線——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所有組合的點的軌跡。
邊際替代率——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時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恩格爾系數——食物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
價格-消費曲線——連接所有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形成的曲線。
收入-消費曲線——在消費者偏好和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收入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者均
衡點的變化軌跡。
收入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的
變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替代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
動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吉芬品——指需求量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的特殊的低檔物品。
攀比效應——較為典型的連帶外部正效應,消費者的一種趕時髦的偏好,即想擁有一種
其他消費者已擁有的商品。
虛榮效應——較為典型連帶外部負效應,消費者想擁有隻有少數人才能享用的或獨一無
二的商品的偏好。
保留工資——
洛倫茨曲線——用縱軸表示社會財富百分比,橫軸上將所有人口按照從低收入到高收入
從左向右排列,將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擁有的社會財富的百分比積累起來,相應的點連
成的曲線。
基尼系數——是用來評價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標,是經濟社會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有
了可測性和可比性。為絕對均等線OY與洛倫茨曲線之間的面積與絕對均等線以下面積之
比。G=A/(A+B)
人力資本——指人們以某種代價獲得並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一種價格的能力或技能。
機會成本——生產者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入。或者
人力資本進行其他活動所創造的最大價值。
在職培訓——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對已具有一定教育背景並已在工作崗位上從事
有酬勞動的各類人員進行的再教育活動。
一般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及可以用於原廠商,又可以用於其它廠商
。
專門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只能用於原來的廠商。
生命周期儲蓄動機——人進行儲蓄的動機來自於對生命周期的理解,通常人們喜歡將收
入均軍分配在所有時期上。為了退休後能消費而儲蓄。
鍾型收入曲線——人在青少年和老年時期的收入低於平均水平,而在中年時的收入高於
平均水平,以收入為縱軸,年齡為橫軸形成的曲線。
永久收入理論——
目標儲蓄——
確定性前景——
不確定性前景——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連續將某一生產要素地投入量增加到一
定數量之後,總產量的增量及邊際產量將會出現遞減現象。
等產量線——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組
合的軌跡。
邊際技術替代率——技術水平不變條件下,等產量線上一種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種投入要
素的比例。
產出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若其他投入量固定不變,單獨變動一
種投入的數量時,這種投入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產量的相對變動。
生產力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率變動
時的產出相對變動。
替代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邊際技術替代率的相對變動引起的投
入碧綠的相對變動。
規模報酬——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當廠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
例變動後產量變動的情況。
生產函數——一定時期內,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中所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
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
技術進步及類型——能夠使一定數量的投入組合產出更多產品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
程。分為資本使用性技術進步、勞動使用性技術進步、中性技術進步。
成本——廠商進行生產活動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或生產要素所有者必須得到的報酬或
補償。
隱含成本——應付給廠商自有生產要素,但實際上沒有付的報酬。
增量成本——由於某項生產決策而產生的相關成本,即總成本的增量。
經濟利潤——又稱超級利潤,廠商銷售產品的總收益減去按機會成本計算的生產成本的
余額。
學習曲線——也叫進步函數,是用來反映平均成本隨累計生產量增加而降低的成本變動
情況的一條曲線。
生產經濟區——在等產量途中,將分別代表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等於0的投入組合點連接
起來的曲線即為脊線,脊線之間的區域為生產經濟區。
規模經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趨勢。
范圍經濟——多產品企業的聯合產出超出單一產品企業產出的總和。即聯合成產超出分
別產出之和。
成本彈性——技術水平和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總產量沿擴展線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總成
本的相對變動。
企業——存在已久的經濟組織形式,是一個為了獲取利潤而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經濟
單位。價格機制的替代物,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組織。
交易成本——為了交換活動而耗費的成本。
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通過企業家的活動將一種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
生產體系。
利潤最大化——
現金——指企業庫存現金可以隨時用於支付的存款以及現金等價物,具體包括庫存現金
、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和現金等價物。
現金等價物——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強、易於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和價值變動風
險很小的投資。
損益表——
現金流量表——以現金為編制基礎,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表
明企業獲得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
委託-代理問題——指委託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並且兩者的效用最大化
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表現為道德風險、追求銷售收入最大化、在職高消費。是由於信
息不對稱、不確定性、不完備契約導致。
委託-代理理論——針對現代企業制度中顯示存在著的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理論。
信息不對稱——指契約關系中的一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信息的狀況。
不完備契約——指一個契約不能准確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
每種狀態下契約雙方的義務。
剩餘索取權——企業收益在支付要素報酬和投入品價格之後的剩餘收入的索取權。
市場——一組為買賣某種商品而相互發生聯系的廠商和個人,或指同種商品由供求雙方
作用形成價格的「地方」。
市場結構——指某種商品或勞務在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影響其主要因素:廠商數目多寡
和產品的差別程度。
完全競爭——純粹競爭,不存在任何壟斷因素的市場情況,不受任何障礙和干擾的市場
結構。
停止營業點——市場價格為MC與AVC的交點時,只能收回可變成本,是停止營業點。
廠商短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上,MC曲線位於AVC曲線最低點以上的部分。
平均收益——廠商出售一定數量商品後,從每一單位商品中得到的貨幣收入。
邊際收益——廠商每多銷售一單位商品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值。
邊際物質產品——生產技術以及其他生產要素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
時總產量的增加量。MPP
邊際產品價值——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時增加的邊際物質產品的銷售值。VMP=P.MPP
邊際要素成本——最後追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所引起的廠商總成本的增加量。
一般均衡——所有市場同時達於均衡的狀態。
帕累托最適度——生產資源的任何配置已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處境變好,並使另一個
人的處境變壞,已使集合體的效用達到最大值的狀態。
壟斷——獨占,是市場處於完全由一家廠商所控制,市場上只有一個供給者的市場結構
。
壟斷競爭——廠商間存在著產品差別,競爭與壟斷因素並存,以競爭因素為主的市場結
構。
自然壟斷——某些產品需大量固定設備投資,規模經濟十分顯著,成為自然壟斷。
銷售成本——
尋租——通過尋求或維持在行業內的壟斷地位來尋求和維持業已存在的租金的活動。
寡頭壟斷——寡佔。壟斷與競爭因素並存,並以壟斷因素為主的一種市場結構。市場上
存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壟斷性廠商,進行著激烈的競爭。
古諾均衡——雙頭市場上的廠商反應曲線相交的點,稱為古諾均衡,各廠商在給定競爭
對手的產量時,實現了自己最大利潤的產量,此時任一廠商都不會有改變產量的沖動。
價格領導——一個行業的價格通常由某一廠商率先制定,其他廠商跟著定價或變價。
卡特爾——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如果少數廠商在統籌分配市場份額,決定出售產品的價
格或條件,控制出口的數量和質量,分享利潤或收益,交換技術、商標或專利等方面達
成公開的聯合協定。
差別定價——價格歧視,指廠商在相同時間內以相同產品向不同的購買者所取不同的價
格,或在充分考慮生產、銷售以及風險的變動後,相同產品的銷售價格與其邊際成本不
相稱。
撇油法——在開始階段採用高價的短期定價策略,以便將浮在面上的油先撇起來。
成本加成定價——所定的價格應能涵蓋取得或生產產品的成本,再加上足以使企業按目
標回報率獲得的利潤。
基本競爭模型——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消費者;理性的
、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完全競爭的市場。
市場失靈——現實經濟運行中,市場機製表現出自身難以克服的許多缺陷,市場經濟沒
有達到經濟效率的運行狀態。
外部性——當廠商或者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卻沒有得到補償或給予支付的情況
。
時間外部性——目前的某項經濟活動對未來時期可能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
空間外部性——某項經濟活動在一定空間上對周圍經濟主體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
貨幣外部性——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
技術外部性——不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
科斯定理——如果產權是明確界定的,而且談判協商的交易成本為零,則無論初始有哪
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資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有極
端正外部性。
准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競爭性,但可以排他,如消防、醫療、交通等。
公共資源——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益物品——政府強制消費的物品,如義務教育等。
公害物品——政府禁止消費的物品,如毒品。
污染許可證交易——政府對付污染造成的外部性的手段,使廠商擁有許可證才能排污,
但是許可證可以交易。
G. 微觀經濟學圖線裡面D SR和D LR分別什麼意思 SR,LR是腳標
D 代表demand 需求的意思。
H. 經濟學中何為脊線他是如何分析生產所處的階段和區域
無差異圖中各無差異曲線上使其切線斜率為零或為無窮的點的軌跡。即*技術替代率為零或為無窮的生產要素投入組合方式的軌跡。圖中,OR2曲線為一條脊線,在其上任一點處相應的無差異曲線的切線斜率為零,即生產要素X1替代生產要素X2的技術替代率為零();0R_2曲線為另一條脊線,在其上任一點處相應的無差異曲線的切線斜率為無窮,即X1對X2的技術替代率為無窮()。 在脊線OR1和OR2所包圍的區域內,無差異曲線在其任一點處的切線斜率為負值,即RTS12為正值。這表明當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時,為使特定產量水平不變,另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則必定減少。 這是兩種生產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區域,是廠商選擇生產要素投入組合的區域。在脊線OR1以下或脊線OR2以上的區域內,無差異曲線在其任一點處切線斜率為正,即月RTS12 < 0。這是由於在該區域內一種生產要素投入星過大,從而使其邊際產量為負,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仍為正。這表明在兩條脊線以外的區域內, 當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增加時,為使產量水平不變, 另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也要同時增加。這是兩種生產要素不能互相替代的區域,廠商不應征該區域內選擇生產要素投入組合進行生產活動。
I. 微觀經濟學 生產的經濟區域 脊線
根據脊線的定義,類比地理學科中的」高壓脊線「
是不是消費者理論中的偏好內曲線,廠商理容論中的」等產量曲線"都是脊線
脊線和生產擴展線都是用於描述企業的最優生產所需滿足條件的術語。(1)脊線是指:將等產量曲線上斜率為正值的區域與斜率為負值的區域分開的曲線。具體而言,脊線是指連接等產量曲線上邊際技術替代率為0與連接等產量曲線上邊際技術替代率為無窮大的線。脊線以內的區域為生產的經濟區域,也叫做生產的相關段,脊線以外的區域為生產的非經濟區域。之所以稱為生產的經濟區域是因為如果把生產選擇在這一區域,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J. 微觀經濟學基礎問題:為什麼脊線以外區域的勞動邊際產量或者資本邊際產量為復值呀誰能給個詳細的分析看看
脊線上任一點處相應的等產量曲線的切線斜率為零,即生產要素X1替代生產要素X2的技術替代率為零(MRTS=0),線內MRTS>0 線外MRT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