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制度經濟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及與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分歧
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 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凱恩斯理論主要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與古典學派強調供給分析不同,凱恩斯強調的是需求分析。凱恩斯認為就業量的大小和國民收入 .
2. 凱恩斯主義的歷史背景
凱恩斯生平與思想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一1946年)生於英國劍橋。他對 1929一1933 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深入的思考,於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實現了經濟學演進中的第三次革命,這在西方經濟學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凱恩斯的時代背景
凱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向私人壟斷過渡的英國。當歷史進入20世紀以後,作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業制度典範的英國,開始染上今天人們所說的「英國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由於大戰中政府開支劇增,英國被迫中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擺脫金鎖鏈之後,通貨出現迅速的膨脹。大戰之後,英國開始從殖民帝國、世界工廠的峰頂一步步衰退了下來。
一個國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領先地位往往成為阻礙它進一步發展的歷史重負。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取得的巨大成就,拖拽了它在新世紀中的前進步伐。世界工廠、大殖民帝國的特殊歷史地位,通過種種機制使英國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組織的完善和經營管理方式的改進等方面,逐漸落到後起資本主義國家後面。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最終削弱了英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越地位。
對於英國這樣一個國內市場不廣闊的島國來說,一旦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喪失了在產品構成和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優勢,必然給國內經濟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從1920年開始,英國經濟就陷入了停滯狀態,煤炭、棉紡織品、造船工業等重要部門因國內市場狹窄和出口不順利而無法恢復元氣。
英國經濟在二十年代初期的不景氣由於統治者的錯誤決策而更加加深。當時的英國政府並沒有意識到英國經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維多利亞時代行之有效的原則來制定經濟政策。為了提高英國在國際金融界的信譽,鞏固倫敦作為世界金融市場的地位,英國政府於1925年恢復了金本位制,使英鎊價值固定在黃金上,結果提高了英鎊的匯率,造成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只能是通過提高利率以減少資本凈輸出,來平衡外貿方面的凈輸出的減少。但提高利率卻造成國內投資需求不振,失業人數增加。
龐大的失業大軍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降低失業率便成為英國朝野共同關心的問題,由於金本位制的恢復,很難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刺激就業,因此從二十年代起,就不斷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來減少失業,也就是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刺激就業。但是以新古典學派的理論為基調的「財政部觀點」反對用公共工程緩和失業。結果英國經濟在20年代的蕭條狀態一直持續到大危機爆發。
20年代的英國病,雖然不是凱恩斯《通論》的直接社會原因,但它對《通論》的出台起了如下的作用:(1)使凱恩斯較早便開始考慮失業問題,(2)20年代英國恢復金本位制的後果使凱恩斯更清楚地看到了通貨緊縮與失業增加之間的關系,(3)公共工程問題的討論使凱恩斯考慮了財政政策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使凱恩斯提出乘數概念,為凱恩斯日後的乘數理論奠定了基礎。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是資本主義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與以往的歷次危機相比,它有以下新特點:首先是持續時間長達5年,實際上造成了長期蕭條的局面;而以往的危機,生產下降的持續時間不過幾個月、十幾個月,如何解釋長期蕭條的形成,便成為經濟學面臨的一大課題。其次,這次危機所造成的生產下降,失業增加,都是以往的危機所難以相比的。1932年,世界的工業生產比1920年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在五年時間里,世界總失業人數由一千萬增加到三千萬,加上半失業共達四千萬至五千萬人。其中美國失業人數由150萬增加到1300多萬,失業率接近25%。這次危機使世界的工業生產倒退到1900-1908年的水平,英國甚至倒退到1897年。而以往的經濟危機,生產水平通常只倒退一、二年。第三,這場危機不僅僅是一場生產危機,同時也是一場金融危機。它的開端便是紐約股票市場於1929年10月爆發行情暴跌,事後不少國家的股票交易宣告破產。美國的股票價格平均下跌了79%。有許多銀行由於猛烈而持續地爆發擠提存款、搶購黃金的風潮而破產倒閉。更為嚴重的是,在以往的危機中時常採用的旨在擺脫危機的金融貨幣政策完全失靈。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又稱市場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3. 什麼是凱恩斯定律,凱恩斯定律提出的社會經濟背景是什麼
不要相信那個人的回答,凱恩斯定律是有的,就像牛頓的定律不適合微觀運動的物體,那怎麼不說牛頓是錯的,凱恩斯定律也是,只是那個時候的,後來不實用了,並不能否認他的。
4. 凱恩斯主義誕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對政府經濟行為的認識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或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編輯]歷史背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 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編輯]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編輯]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
(1)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4)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5. 新凱恩斯學派的產生背景
20世紀60年代後期,特別是70年代中期出現「滯脹」以後,長期占據西方經濟學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受到了來自不同流派的攻擊。新自由主義不但對凱恩斯主義進行了全面的批判,而且一度取代凱恩斯主義而成為備受矚目的「官方經濟學」。雖然新自由主義很快衰落,但它對凱恩斯主義的不少批評是合理的,揭示了凱恩斯主義的真正缺陷和致命弱點。為了擺脫理論和現實上的困境,80年代,凱恩斯主義陣營里出現了一個新的學派——新凱恩斯學派。它的主要成員有:哈佛大學的格雷戈里·曼昆和拉里·薩墨斯,麻省理工學院的奧利維爾·布蘭查德和朱利奧·羅泰姆伯格,斯坦福大學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的艾德蒙·費爾普斯等人。新凱恩斯學派一方面堅持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信條,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凱恩斯主義的某些舊框框,吸收和借鑒了包括新古典宏觀學派在內的其它流派的理論觀點和分析方法。新凱恩斯主義的青年經濟學家們刻意求新,建立起復雜的數學模型,以一種嚴謹的形式,建造了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彌補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一些缺陷,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宏觀經濟學。
為答復20世紀70年代所謂「凱恩斯主義理論危機」,80年代便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70年代興起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學者們認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理論上是不恰當的,他們斷言,宏觀經濟學必須建立在廠商微觀經濟的基礎上;他們主張,應當用建立在市場始終出清和經濟行為者始終實現最優化的假定基礎之上的宏觀經濟理論來取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早在70年代後期,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Fischer)、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Phelps)、約翰·泰勒(JohnTaylor)就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建立基礎。費希爾發表了《長期合同、理性預期和最佳貨幣供應規則》一文,費爾普斯和泰勒發表了《在理性預期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力量》一文。他們吸收了理性預期假設。80年代,美國一批中青年經濟學者致力於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組成部分提供嚴密的微觀經濟基礎。因為工資和價格粘性往往被視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題,所以他們努力的目的在於更多表明這些粘性如何由工資和價格確定的微觀經濟學而引起的。即是,他們試圖建立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微觀經濟基礎。這樣,80年代以來,就形成新凱恩斯主義經斯蒂格利茨濟學(New—KeynesianEconomics),以與其對立的研究方法,即新古典宏觀經濟學(New—ClassicalMacroeconomics)相並立。事實上,以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綜合派亦稱為新凱恩斯主義,它以「new」表明「新」的意義,因此,是對舊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和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新古典綜合」(neoclassicalsynthesis),現在,標名「新凱恩斯主義的」,英文原文為「new—Keynesian」,此詞是邁克爾?帕金(MichaelParkin)所創造的,他於1984年出版的《宏觀經濟學》一書,始創「新凱恩斯理論」(new—Keynesiantheory)這個術語,而未用「新凱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最先使用「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這一稱號的,是勞倫斯·鮑爾(LawrenceBall)、格雷戈里?曼奎(N.GregoryMankiw)和戴維·羅默(DavidRomer)。他們於1988年發表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產出量—通貨膨脹交替關系》。
6. 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1、歷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國運的轉折點。由於大戰中政府開支劇增,英國被迫中止實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擺脫金鎖鏈之後,通貨出現迅速的膨脹。大戰之後,英國開始從殖民帝國、世界工廠的峰頂一步步衰退了下來。
2、主要內容: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
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6)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背景擴展閱讀:
凱恩斯以前的主導經濟理論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
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
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7. 凱恩斯理論的產生背景、主要內容與政策主張是什麼
歷史背景: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 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主要內容: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政策主張:
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8. 凱恩斯經濟學的產生背景
凱恩斯主義(Keynesianism)或凱恩斯理論(Keynesian theory)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
1、30年代大蕭條背景下的科學理論
1929——1933年,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大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席捲了世界各國。整個世界在經歷了長達4年之久的大危機後,又陷入了長期的特種蕭條之中。西方國家成這次大危機和接踵而至的特種蕭條為「30年代大蕭條」。
2、與國家干預主義相適應的科學理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家干預主義開始出現。在大戰其間,這種國家干預迅速發展,並帶有非常時期的軍事性質。新經濟學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國家干預主義;指出「看得見的手」 政府在保障經濟平穩運行中的重要作用,不單純強調「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的作用。
3、產生的學術背景
在凱恩斯經濟學產生和傳播以前,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以馬歇爾、庇古(A.C.Pigou)等人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而凡勃侖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詞來描述馬歇爾經濟學。後來經濟學普遍接受「新古典學派」「新古典經濟學」這些固定含義的用語來稱馬歇爾、庇古等人和他們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著主流學術界。凱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凱恩斯經濟學批判了新古典經濟學裡面的就業理論,繼承了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孟德維爾的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說和霍布森的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學說。
9. 急求!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歷史背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對當時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設和理論越來越受到沖擊的思想家,作家和藝術家之一。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伊法則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里區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陶醉於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平前進。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沖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斗艷。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 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10. 新凱恩斯主義的歷史背景
為答復本世紀70年代所謂「凱恩斯主義理論危機」, 80年代一個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的新學派——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西方學術界出現了, 便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70年代興起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學者們認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理論上是不恰當的,他們斷言,宏觀經濟學必須建立在廠商微觀經濟的基礎上;他們主張,應當用建立在市場始終出清和經濟行為者始終實現最優化的假定基礎之上的宏觀經濟理論來取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已壽終正寢了!事實上,這種診斷是極大地誇張。早在70年代後期,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 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約翰·泰勒(John Taylor)就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建立基礎。費希爾發表了《長期合同、理性預期和最佳貨幣供應規則》一文(載《政治經濟學雜志》1977年2月號), 費爾普斯和泰勒發表了《在理性預期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力量》一文(載《政治經濟學雜志》1977年2月號)。他們吸收了理性預期假設。80年代,美國一批中青年經濟學者致力於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組成部分提供嚴密的微觀經濟基礎。因為工資和價格粘性往往被視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題,所以他們努力的目的在於更多表明這些粘性如何由工資和價格確定的微觀經濟學而引起的。即是,他們試圖建立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微觀經濟基礎。
80年代以來, 就形成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New—Keynesian Economics),以與其對立的研究方法, 即新古典宏觀經濟學(New—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相並立。以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綜合派亦稱為新凱恩斯主義,它以「neo」表明「新」的意義,因此, 是對舊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和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新古典綜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現在,標名「新凱恩斯主義的」,英文原文為「new—Keynesian」,此詞是邁克爾·帕金(Michael Parkin)所創造的,他於1984年出版的《宏觀經濟學》一書,始創「新凱恩斯理論」(new—Keynesian theory )這個術語,而未用「新凱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最先使用「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這一稱號的, 是勞倫斯·鮑爾 (LawrenceBall)、格雷戈里·曼奎(N.Gregory Mankiw)和戴維·羅默(DavidRomer)。他們於1988年發表了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產出量—通貨膨脹交替關系》(載《布魯金斯經濟論文集》1988年第一期)。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主要的還有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Stiglitz)、 本·伯南克(BenBernank)等。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並非關於人們實際生活世界的理論。它的研究方法實質上是真正未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一種數學上的構思。對比而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決未想成為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要成為解決起初世界問題的實際政策模式。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在理論上是凌亂的,他們認為,經濟理論應當切合於真實世界、真實世界的制度和現實行為。因此,必然發生凱恩斯主義復興。正如阿蘭·布林德(Alan Blinder)說道:「宏觀經濟學已處於另一次革命之中,這次革命等於凱恩斯主義的再現,但是具有更加嚴密的理論風格。」(註:以上論述, 參見:曼奎和羅默主編:《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第一卷,1991年英文版)第1頁。戈登著:《什麼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文獻雜志》1990年9月號第1115頁。布林德:《凱恩斯主義復興》《挑戰》1992年9—10月號,第18頁、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