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含義是什麼西方經濟學
樓上說的比較官方,我就說的簡單點
比如
你吃一包子花費2元,假設得到效用為10
你吃一頓飯花費20元,假設得到的效用90
那麼你就會感覺吃飯90/20=4.5小於包子10/2=5你會感覺吃飯劃不來,
也許你就會增加吃包子的次數而減少吃飯的次數,當你吃包子次數多了,就不想吃了,就是效用遞減規律,這時你感覺包子帶給你的效應就減為8,這時包子8/2=4那你就感覺吃飯劃得來,當你吃多了,吃飯效用也會下降,那是感覺包子劃得來!
就是說消費者均衡就是MU1/P1=MU2/P2兩件事讓你感覺最一塊錢給你帶來效用相等時就是消費者均衡了!
就是這樣了打字打累了!
② 微觀經濟學:消費者理論和生產者理論
不能算是對應關系,只是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理性人,本質一樣所以兩個理論會有些相似的地方。建議你不要對應著記。
1.邊際效用遞減——邊際報酬遞減
效用遞減:消費某種產品數量越多,每一件所獲得的滿足程度越低
報酬遞減:投入某種要素數量越多,每一件所獲得的產量增加越低
2.邊際替代率遞減——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
這對是根據1引申出來的,因為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它能兌換的另一種產品也就越少。邊際技術替代率同理
3.無差異曲線——等產量線
因為2的相似,所以這對也很相似。因為邊際替代率是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斜率的走勢都類似了,曲線形狀也就類似。
4.預算線——等成本線
這倆之所以會很像是因為對於生產者來說勞動和資本就是他的消費品,就像商品是消費者的消費品一樣
5.最大化條件:都是投入量=要素價格比
上面這些都那麼像了,結論像一點也不足為奇
嗷嗷!!寫完了,給我分吧,啊啊~~~~~
③ 微觀經濟學 消費者理論
消費者理論研究的是消費行為規律,其重點是消費者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包括:效用理論、有用性理論、需求理論、消費者選擇理論等一系列理論。
消費者理論是經濟學大廈的基石,任何重要的經濟學理論背後都有消費者理論的影子。從而,構建符合消費者行為實際情況的消費者理論,是經濟學家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效用理論
效用是指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的滿足,是消費者對商品的主觀評價。
效用論用於分析消費者如何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做出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棉衣和麵包之間做出選擇。效用論不用於分析消費者如何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麵包A和麵包B之間的作出選擇,因為此時的分析的價值十分有限。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採用有用性理論來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效用論分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基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的滿足可以用一個數量來表示,例如,吃一個雞蛋獲得的滿足為10,看一場電影獲得的滿足是12,從而,看一場電影比吃一個雞蛋劃算。
序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滿足無法用一個數量來表示,而只能排序。例如,消費者知道看一場電影獲得的效用比吃一個雞蛋獲得效用高,但是效用具體數量則不得而知。
效用論用以分析消費者在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雞蛋和電影之間選擇。消費者如何在棉衣和麵包之間做出選擇。
效用論認為,消費者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做出選擇時,消費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商品的邊際效用之比與商品價格之比相等時,消費者實現了效用最大化。[1]
效用論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和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以及奧地利學派的一些其他研究作者。[2-3]
(二)有實用理論
有用性是指商品具有的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能力。商品有用性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客觀的能力,可以採用物理、化學等科學方法准確測量。
有用性用於分析消費者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行為。例如,有用性可用於分析消費者在兩個麵包中選擇哪一個更好,分析消費者在兩件棉衣中選擇那一件更好。有用性不能用於分析消費者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行為,因為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例如,有用性不能用於分析消費者在一個麵包和一件棉衣選擇那個會更好。
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可以比較有用性的高低,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
有用性分基數有用性和序數有用性。
基數有用性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可用一個數量來表示。例如對於甘蔗而言,如果甘蔗僅用於榨取蔗糖,那麼,對甘蔗而言,基數有用性就成立。我們可以用蔗糖含量表示甘蔗的有用性。甘蔗A的蔗糖含量為600克/株,甘蔗B的蔗糖含量為300克/株,甘蔗A的有用性是甘蔗B的2倍。
序數有用性是指商品有用性的高低可以比較出來,但是無法用一個數量來表示商品的有用性。例如,離市中心越近的住房越好,住房A離市中心1000米,住房B離市中心1500米,我們知道住房A比住房B好,住房A的有用性比住房B高,但是我們無法用一個數量代表住房A和住房B的有用性具體是多少。
有用性論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追求有用性與價格之比最高,也即人們常說的性能價格比最高。例如,甘蔗A蔗糖含量為600克/株,價格3元/株,甘蔗B蔗糖含量為500克/株,價格2元/株,此時消費者應該購買甘蔗B,因為甘蔗B的有用性與價格之比為250克/元,高於甘蔗A的200克/元。
有用性論的代表有華人經濟學家汪林海等。[4]
④ 宏觀經濟學 影響消費的因素包括哪些
從理論上說,影響消費的因素就是影響需求的因素。經濟學認為,需求是消費者在某一價格水平下願意並能夠購買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需求必須是既有購買慾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需求有兩個條件:一是購買慾望,二是購買能力。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由很多因素構成。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偏好和消費者對該商品價格的預期等。從社會宏觀層面看,一定時期的社會消費需求主要取決於一定時期的物價水平和人們的收入水平。因為人們的購買慾望和購買能力是受到物價水平和收入水平決定或制約的。
(一)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盡管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決定消費支出最重要的因素。經濟學通過消費函數來表示收入和消費之間的依存關系。消費函數一般以收入為自變數,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隨收入的變動而呈現同方向的變動,即收入增加,消費增加;收入減少,消費減少。
對單個商品消費需求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多數商品來說,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時,就會增加對商品的需求量;相反,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也就是說,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與其收入水平成正方向的變動。對於某些低檔商品來說,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反之,當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時,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消費者對其需求與收入成反方向的變動。不過,以上兩種情況不是絕對的,會因人、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就是消費者的偏好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消費偏好就是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喜好或嗜好。消費者對某種商品偏好,該商品的就需求大;對某種商品不偏好,該商品就無需求或需求小。廣告宣傳往往會改變人們的偏好,從而改變需求。
對社會消費需求總水平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在物價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時期人們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費水平越高;收入水平越低,消費水平也越低。二者成正比。
考察收入水平對消費的影響需要綜合考慮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人們的工資收入並非都是可以由消費者自由支配的收入,比如要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等。同時,勞動者和居民也會享有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險以及商業保險等帶來的收入。因此,即使在物價和工資收入不變的條件下,由於以上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可支配收入也會發生變化,所以,影響人們消費需求水平的不是勞動者的全部收入,而是可支配的收入。人們可支配的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成正比。
考察可支配收入對人們消費水平的影響,不僅要考察當期收入的影響,還要考察未來收入的預期對消費水平的影響。正如價格預期對需求的影響一樣,收入預期也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需求,這是心理因素對消費的影響。如果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樂觀,就會鼓勵人們消費;如果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不好,人們就會增加儲蓄而減少消費。
收入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還表現為社會收入差距對消費的影響。西方經濟學認為,在人們的收入與消費需求的關系中存在著一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即當人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呈遞減趨勢。這時,政府為了刺激消費增長而提高居民收入的做法往往不能奏效。但是,如果政府選擇給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則會帶來有效需求的增長和社會消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社會收入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既有利於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於社會有效需求的增長。
(二)物價水平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物價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和直接因素。我們在前面已經從單個商品的角度分析過價格因素對消費需求的影響,這里不再贅述。從社會宏觀角度看價格因素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當其他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一定時期的物價總水平越高,社會消費水平越低;反之,物價總水平越低,消費水平越高。因為,在人們的收入不變時,物價水平越高,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物價水平越低,貨幣的購買能力越高。也就是說,貨幣的購買力與物價水平成反比,而人們的消費水平與貨幣的購買能力成正比。
一定時期的物價水平是通過物價指數來表示的。物價指數是指本期物價水平對基期物價水平的比率,是用以反映物價漲跌的幅度。反映消費品物價水平的指標是消費物價指數。消費物價指數(CPI)一般又稱零售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是指報告期與基期商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比率,它反映了一國消費品和勞務價格上漲或下跌的幅度,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在一年中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了2.3%,那就表示,生活成本上升了2.3%;當生活成本提高時,消費者的貨幣購買力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現在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商品或服務了。可見,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對於保持和提高消費者的實際生活水平與社會消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影響消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因素以外,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因素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請學員們搜集相關資料,分析說明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其他因素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作用。
⑤ 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問題,經濟學方面~~
生產者必須與其他生產者競爭來獲得更多的利益,生產者都想自己的市場份額比競爭對手高所以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達到目的,比方說提供比競爭對手更高質量的產品。由於消費者是自利的,所以消費者只會購買質量高的商品,導致質量差的產品將退出市場,所以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自利讓社會的商品質量更高了。
⑥ 經濟學中 消費者九大權利指的是什麼
1、安全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2、知情權,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3、自主選擇權,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權利;
4、公平交易權,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
5、求償權,消費者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
6、結社權,消費者享有依法成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的權利;
7、獲知權,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
8、人格尊嚴受尊重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
9、監督權,消費者享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
⑦ 研究人們的消費問題是屬於微觀經濟學還是宏觀經濟學的對象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其中微觀是對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的研究;宏觀是對整個社會的研究。
故研究人們的消費問題既屬於微觀經濟學又屬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⑧ 經濟學里,消費和需求的區別
需求就是指消費者具有貨幣支付能力的實際需要。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者的實際需要。二是消費者願意支付並有能力支付的貨幣數量。前者取決於消費者實際需要的商品的價格(P) 和替代商品的價格(P )。後者取決於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I)和消費者的支付心理(E)。於是, 消費者需求可以用函數模型表示為:
Q =f(P、P 、I、E)
根據函數模型,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消費者需求由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決定。
2.消費者需求量總是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做為理性的消費者總是希望用較少的錢去獲得盡可能多的商品。因此,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比例關系。
3.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有利於消費支出的增加。但是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願意用更多的錢去購賣與過去完全同質的商品。因此,只有提高商品的檔次,才能滿足收入增加後的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4. 只要有替代商品存在,相互替代的商品的價格由商品的差異決定.
需求是無限的,消費是有限的。
⑨ 經濟學,征稅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
征稅使市場規模縮小,扭曲了市場,導致無謂損失,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狀況變壞,政府的狀況變好,但消費者和生產者福利變壞得比政府得到的福利多,社會總福利減少
一、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不具有外部性,對企業的生產或銷售征稅會引起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減少,兩個減少量之和大於政府的征稅額,即引起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二、如果企業的經濟活動具有外部經濟性,為鼓勵企業生產而給予免稅,可以增加消費...
在一般情況下 無論是向誰征稅,結果都一樣,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承擔,承擔的多少取決於雙方的彈性。比如在供給完全彈性的情況下,稅收全部由消費者承擔,在需求完全彈性,則有生產者全部承擔。 不過對廠家和征稅和對消費者征稅導致的均衡價格變...
沒有關稅前,s和d兩條線相交的點就是國內價格也就是原國際價格,加了出口稅後,國際價格=國內價格+出口稅。 就是說這條國際價格線就是你想找的那條線。 出口稅如何影響國內消費者的福利、國內生產者的福利以及政府收入? 因為出口稅,國際消費者...
的確征稅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由廠商和消費者共同負擔 只有極少數情況是由一方負擔 這都取決於彈性 即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 你說的應該是價格稅 此時需求供給曲線中供給曲線左移(橫軸是Y 縱軸是P) 這時候價格升高 均衡產量下降 但是價格升高的幅度並...
以宏觀經濟學原理分析稅收政策對普通消費者的影響 (原創並首發於天涯經濟論壇) 按:本文僅以曼昆《宏觀經濟學原理(第三版)》(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 N. Gregory Mankiw)中有關稅收歸屬(Tax Incidence)和彈性...
微觀經濟學中稅收對均衡價格的影響的理解: 在市場價格既定的情況下,對買者征稅時,因為買者比原來多支出,此時,一些邊際買者就會選擇退出市常 需求量減少,需求曲線向左移動。而此時供給並沒有因為需求量的變動而相應的調整(這也就是市場盲目...
這不是一個有效的分配系統,並未最大化總體福利。 這其實是設置了一個價格限制(price ceiling或 price floor )。我們假設,如果按照「出價高者得之」的市場化原則來處理超級杯大賽的門票分配,也就是按照價格從高到低,進行拍賣,那麼最後一張票...
經濟學十大原理- -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經濟學原理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它可以幫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可以使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無論你今後身處何方,你都會為學習過經濟學而感到欣慰。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
從納稅人角度看,生產者是有些情況下市納稅人,有些情況下市負稅人,消費者是負稅人,納稅人是直接向稅務機關繳納稅款的人,負稅人是實際負擔稅款的人,如果納稅人能夠通過一定途徑吧稅款轉嫁或轉移出去,納稅人就不再是負稅人,否則納稅人同時...
⑩ 經濟學里,消費和需求的區別
需求就是指消費者具有貨幣支付能力的實際需要。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者的實際需要。二是消費者願意支付並有能力支付的貨幣數量。前者取決於消費者實際需要的商品的價格(P) 和替代商品的價格(P )。後者取決於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I)和消費者的支付心理(E)。於是, 消費者需求可以用函數模型表示為:
消費者需求
Q =f(P、P 、I、E)
根據函數模型,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消費者需求由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決定。
2.消費者需求量總是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做為理性的消費者總是希望用較少的錢去獲得盡可能多的商品。因此,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比例關系。
3.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有利於消費支出的增加。但是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願意用更多的錢去購賣與過去完全同質的商品。因此,只有提高商品的檔次,才能滿足收入增加後的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4. 只要有替代商品存在,相互替代的商品的價格由商品的差異決定。需求是無限的,消費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