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經濟規律產生了作用,主要是由供需關系決定商品的價格。再由價格決定商品的市場。從而起到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因此,總體上來說,經濟規律產生的作用和後果是客觀的。但它的客觀性也受到人為經濟行為的影響。比如各國的經濟政策,也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制約。
㈡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包含哪些內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應當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國國內市場與經濟運行方式的國民經濟學,二是研究世界市場與世界經濟運行方式的世界經濟學。《資本論》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我們說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通常是就這一部分而言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世界經濟學部分是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的,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論稱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不論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來看,或者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需要來看,新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都應該包括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研究世界市場經濟的世界經濟學部分。 一、馬克思計劃寫作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體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把用馬克思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成果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而這一部分又往往被當作是對馬克思經濟學的延伸和發展。 編寫新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整體系是什麼,二是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當代經濟問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對於馬克思眼中的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其實許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在《資本論》開始寫作之前,馬克思對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寫作有一個「六冊計劃」。 《資本論》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始於19世紀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導言」第3節「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即「五篇計劃」。 他寫道:「顯然,應當這樣來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於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私人信用)。(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國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和危機。」① 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寫作計劃。顯然,第四篇「生產的國際關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場和危機」明確地表明了馬克思將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納入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五篇」計劃雖然前後三次進行了細節的修改,但是,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作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一點始終不變。 1858年2月,馬克思在寫給拉薩爾的信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他的政治經濟學寫作的「六冊計劃」:「全部著作分為六冊:(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2)地產;(3)僱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② 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眾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冊計劃」。他寫道:「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瞭然的。」③ 很顯然,「六冊計劃」是以嚴密的邏輯聯結而成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體系中,馬克思是以「資本」這一最為抽象也是最為本質的經濟范疇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遵循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並且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和從簡單上升到復雜的分析方法來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的考察。必須注意到,馬克思用分號將這六冊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冊「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考察的重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階級即資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關系及其賴以存在的經濟范疇,後三冊「國家、對外貿易與世界市場」考察的重點則是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始終都把對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考察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前三冊與後三冊之間的邏輯關系。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後三冊分別是《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四冊《國家》研究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內的總和,或稱為「生產者國家」。④在這里,前三冊所研究的三大階級結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國家」概括起來。同時,第四冊《國家》又是研究第五冊《對外貿易》和第六冊《世界市場》的邏輯起點。在《對外貿易》中,邏輯的發展上升了一個層次,研究作為各個行為主體的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者國家」跨出一國國界所發生的對外經濟關系,包括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資本輸入與輸出、匯率等內容。接著,在《世界市場》中,邏輯進一步發展,各個資本主義國家聯結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國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發展成為「生產者國家的關系」。⑤因此,在後三冊中,馬克思也是根據邏輯與歷史的發展行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過對外貿易而實現的在世界市場上的總體發展。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世界市場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邏輯結果。 同時必須看到,馬克思對於這六冊前後兩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別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給拉薩爾的信中寫道:「整個著作將分為六冊,不過我並不準備每一冊都探討得同樣詳盡;相反,在最後三冊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而前三冊專門闡述基本經濟原理,有時可能不免要作詳細的解釋。」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資本」、「土地所有制」和「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礎和本質特徵,這些經濟范疇的內涵及其相互聯系是政治經濟學的「精髓」,必須詳細地論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最本質、最抽象的經濟范疇,才能在此基礎上去研究較為具體和復雜的「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等其他經濟范疇。此外,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總和的世界市場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還未最終形成,內在的各種矛盾尚未充分展開,因此,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但是,他認為,這樣「別人就容易在已經打好的基礎上去探討了。」⑦ 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以及後來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資本論》第二、三卷,從總體上看只是「六冊計劃」中的第一冊第一篇《資本一般》三章的內容演變而來的,但是,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論述了「六冊計劃」中其他各冊的內容。 馬克思始終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理論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把它作為《資本論》的一個「可能的續篇」。⑧他認為「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場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⑩遺憾的是,馬克思本人來不及完成其宏偉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與寫作計劃,無法親自建立其所設想的世界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二、國際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 在馬克思的「六冊計劃」中,前三冊是以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而後三冊則突破國家界限來考察各國在世界市場上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因此,可以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以研究一國經濟運行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學,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場為主要內容的世界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當然,這里所說的國民經濟學不僅僅指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學,也應該包括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 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其理論基石是馬克思在繼承和批判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勞動價值論。沒有勞動價值論,就不可能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因此,我們把勞動價值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一基石。 那麼,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完整理論體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的世界經濟學,它的基石是什麼呢?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理論,應該是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國際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運用與發展,是分析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和國際利益分配等理論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由於資本的本性,當國內狹小的市場限制了資本追逐利潤的慾望時,資本就會跨越國界,在世界市場上尋求自己的增殖空間。他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抽象財富、價值、貨幣、從而抽象勞動的發展程度怎樣,要看具體勞動發展為包括世界市場的各種不同勞動方式的總體的程度怎樣。」⑿因此,在世界市場上,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才能獲得自身性質的充分發展。這里隱藏著一個深層的含義,即只有在「世界總體」或世界市場這一更普遍、更高層次的商品社會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現為人類無差異的抽象勞動的凝結,價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純粹的表現並具有普遍意義,國際價值是價值實體運行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說,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在一國相對有限的市場范圍內和一國相對有限的產品系列中,並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開,只有到了世界市場這一層次,商品內含的抽象勞動才真正表現為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這種人類抽象勞動就構成了國際價值的實體。 與國際價值這一概念隱含的內容相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所使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形成的社會價值可以稱之為國民價值。與國民價值相比,國際價值是一個更抽象的概念,它不僅抽象掉了生產者個體之間的勞動差異,而且還進一步抽象掉國家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價值真正地體現為人類社會的一般的、無差異的抽象勞動。各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在世界范圍內經過再抽象,就轉化為世界勞動。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抽象勞動構成國際價值的實體。誠然,與國民價值的實現相比,商品的國際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的實現還受到諸多因素的阻礙,如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壁壘、國際金融制度、各國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這些因素並不能否定商品的國際價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響國際價值的實現。國際價值仍然是在國際分工的背景下,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質的社會屬性。 「價值」從個別價值,經過國民價值,最終到國際價值的邏輯演繹過程,始終遵循著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從復雜中的簡單入手,再從簡單到復雜的分析方法和敘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場為研究對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自然就應該建立在世界市場層次上的「價值」即國際價值基礎之上。我們認為,國際價值論在本質上屬於勞動價值論在最高層次上的概括,它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來不及寫作完成的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後三冊」,即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理論大廈,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理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 三、關於新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問題 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直是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一直是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中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高校都在致力於政治經濟學教材的改革,出現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體系,例如將原來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合並,把側重點放在探討市場經濟一般,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特徵來探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規律等等。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使理論更加接近於現實。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同時考慮到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時代要求,我們將發現對政治經濟學教材的這種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也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本質。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結合當代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理論成果,建立包括國民經濟學與世界經濟學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按照我們的理解,新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體系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分析)。國民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論,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共性到個性的邏輯過程,研究一國國內的生產方式、市場運行機制及其內在規律。「國民經濟分析」部分可分為三篇: 第一篇,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包括商品、貨幣、資本和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資本循環與周轉、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平均利潤和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以及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發展與結果,探討一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運行機制、運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研究一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產方式、商品流通方式與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內容。 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分析)。世界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國際價值理論為基礎,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充分發展」及其運動方式,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等具體內容,從而揭示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 「世界經濟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場經濟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分工的變化、商品的國際價值、決定商品國際價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等世界經濟學的基本范疇。 第二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主要研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金融等等理論。 第三篇,世界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在對經濟全球化現象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經濟運動的內在規律,包括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場運行中產生的國際經濟矛盾及其協調機制等內容。 四、國際價值論的兩個基本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的國際價值理論,其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國際價值量的規定問題,二是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 第一,關於商品國際價值量的規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資的國民差異」中說明勞動強度對工資國民差異產生的影響時較明確地談到了國際價值的量的規定問題。馬克思寫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以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價值尺度。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⒀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了商品的國際價值的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商品的國民價值是由一國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而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由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⒁但是,具體地說,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又是如何平均而來的呢?是各國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算術平均,抑或是加權平均?如果是加權平均,如何確定各國的權數?尤其考慮到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蓬勃發展,區域集團內是否存在商品區域性的國際價值,它會對世界范圍的國際價值產生何種影響?最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戰略要求將一個商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布於各個國家,然後將各個零部件進行組裝,那麼,這種全球一體化生產格局又會如何影響商品的國際價值?因此,研究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馬克思的本意,同時要結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對影響商品國際價值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關於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變化。馬克思在談到國際價值的作用時,曾經寫道:「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⒂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上,價值規律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如此,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表現出新的特徵。這種「更大的變化」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把它主要歸結為「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國內市場上,市場供求狀況和市場結構是使得市場價格背離價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場上,除了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之外,國家利益的獨立性與各國主權的神聖性也是影響國際價值規律自發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從全球福利增進的角度看,應致力於消除限制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因素,促進全球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從各國的角度看,任憑國際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對於本國卻未必有利,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因此,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性與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既是國際價值論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也是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探討包括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利益分配的內在機制及其相互聯系,建立能夠正確反映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學理論體系。 注: ①④⑤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頁。 ②③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頁。 ⑧《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頁。 ⑨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頁。 ⑩⒀⒂《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頁。 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頁。
㈢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具有什麼性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具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離開了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也就不存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更不會產生反映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客觀經濟規律,因此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人們要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這些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才能獲得。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從事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因此物質資料生產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馬克思是政治經濟學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和恩格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政治經濟學,使政治經濟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他們第一次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劃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生產關系來,指明它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根本最本質的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建立在以客觀經濟規律為依據的堅實的基礎上,使政治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當時創立的政治經濟學規定的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從而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和趨於瓦解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並從趨於瓦解的資本主義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㈣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什麼
是馬克思主義抄思想的三個襲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另外兩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在政治經濟學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家進行壓榨工人的秘密——剩餘價值理論。這也是馬克思一生中兩個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另一個是唯物史觀。
找一本研究一下吧。最好看 《政治經濟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逄錦聚、林崗、洪銀興主編。不要看社會主義部分,那個都是騙人的。只看共同的理論和資本主義部分。
㈤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四部分,即勞動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再生產理論、資本主義發展理論。
19世紀30年代以後,庸俗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去研究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系,放棄了斯密和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描述從經濟表面現象所見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聯系,賦以學究氣味,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產方式,從而把它宣布為永恆的真理。
從一方面來說,庸俗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反叛和批判。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代表社會進步的,庸俗政治經濟學是反對工人階級,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前者透過表面現象分析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後者以現象掩蓋本質,美化剝削。
西尼爾的「節欲論」(效用是能直接或間接產生快樂或避免痛苦的能力,價值由三因素構成,供給受三種手段制約,「勞動」是工人放棄自己的安樂和休息所作的犧牲,資本是資本家的犧牲。工資是勞動的報酬,利潤是節制的報酬。最後一小時論,評論,辯護性)。約翰·穆勒的經濟學說(折衷主義,反對經濟規律永恆不變的觀點,財富的分配取決於社會的法律和習慣,評價,把分配規律與生產規律割裂起來,把商品分為三類),巴師夏的經濟學說主要是經濟和諧論(社會就是交換,價值就是交換著的兩種服務的關系,價值即服務的尺度就是服務提供者所作的努力和服務接受者所節省的努力,勞動就是努力緊張,社會上的一切收入都只是歷史的別名。否認工資和利潤的對立,把資本和勞動的關系說成是相互交換的兩種服務的關系,是和諧的。)
歷史學派是庸俗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流派,但同英法庸俗政治經濟學比較起來具有自己的特點:第一,英法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對於國家的態度基本上是站在自由放任的立場上,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則極力宣揚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除了為資產階級辯護外,還力圖把封建制度及其殘余理想化。第三,德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帶有極為明顯的沙文主義色彩。德國歷史學派借口各個民族經濟都有自己的特點,否認科學政治經濟學揭示的經濟規律具有普遍的意義。
㈥ 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濟學而不是政治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濟學,而不是政治學。其精髓是運用它所提供的世回界觀,基本答原理和方法論對不同時代的任務和不同的問題做出不同的研究和答案,因而它是一種開放的,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因此,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在方法論而不在某些結論。
㈦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什麼(謝謝回答)
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發點——物質資料生產(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生產關系(經濟制度;經濟體制)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揭示經濟規律
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該社會的——生產力、上層建築(注意:不聯系經濟基礎)
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任務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經濟規律的客觀性: 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
1、經濟規律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這里講的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市場條件等等。
2、經濟規律的作用是客觀的,無論人們對它認識或不認識,它都會按照自己的要求發揮作用。
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可以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1、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按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
2、人們可以研究各種經濟條件下經濟規律的作用,結合現存的經濟條件,選擇和利用經濟規律對自己有利的實現形式。
(8)馬克思是政治經濟學的擴展閱讀:
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方法,以及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研究與敘述的方法等。
1、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從而揭示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本質及其發展運動的本質。
2、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研究政治經濟學,還必須運用科學的抽象法。科學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的統一,它是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進行的。
3、科學思維邏輯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
科學思維邏輯方法,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按照經濟范疇的邏輯關系,從比較簡單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逐步上升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經濟關系和經濟范疇,闡明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邏輯發展進程。
歷史方法,則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時,按照它的歷史發展的真實進程來把握其規律。
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揭露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經濟根源,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望採納,謝謝
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是什麼
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及其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
任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具體則有揭示資本家剝削本質,揭示生產力發展規律,揭示資本運動規律。
拓展資料: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以社會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優秀成果,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剝削的秘密;
揭露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和斗爭的經濟根源,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