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你為什麼適合經濟學會
我覺得因為我覺得我特別的適合經濟學會,因為我很喜歡這一學科
2. 面試大學。。。如果考官問為什麼你會選擇經濟學。。。該如何回答求認真的答案!
1.國際化,與世界接軌,人脈廣。
2.熱門專業。
3.就目前的經濟形勢,極不穩定,對人才需求量大。
4.學經濟,便於個人理財。
就以上方面進行詳細回答
3. 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學習了經濟學對你有什麼用。
曼昆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談到三個原因:一,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二,經濟學的學習會使人更精明地參與經濟活動;三,經濟學會使人們更加理解經濟政策的潛力與局限性。
當然 學習經濟學也有利於個人生活中的理財 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作為商品供給者 能更好的把握市場動態。
4. 為什麼跨考經濟學
我的回答如下:
1.老實說,對於沒有任何基礎的你來說,想要考經濟學的研究生,是又一定難度的,但並不是不可能。經濟學的知識系統繁雜,而且也不怎麼容易理解,僅考一年的時間想自己學習考過研究生,對我這個經濟學專業的人來說,我自己覺得我是做不到的;但考慮到你具有扎實的數學功底,又能吃苦耐勞,也許可以創造奇跡。我的建議是,慎重考慮,不防去問問專業的經濟學老師,答案可能更可靠些。
2.這個問題我幫不了你,這只能靠你自己去咨詢,自己去了解。我既不知道你的具體情況,也不知道你的具體要求,我很難幫你。這樣的事最好是自己去了解各個大學的情況,自己去選擇合適自己的。自己做最好,頂多問問了解情況的人的一些意見,自己做決定。
3.我個人觀點是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又分為兩個大方向:金融和房地產。這門課的基礎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它們是基礎理論,西方經濟學的知識都是建立在它們的基礎上的。至於怎麼學習,這是個難題,個人情況不一樣,學習方法也不一樣,但我建議,你可以去旁聽,因為微觀和宏觀兩個理論都不太好理解,去聽些課有助於你的學習,盡可能選擇上得好些的老師的課,聽課的時候,以聽為主,做筆記為輔,盡可能去理解老師的意思。在選擇課本的時候,還是選擇翻譯過來的西方的著作吧,我個人不怎麼喜歡國內編的課本。自己看書的時候要准備作業,畫畫圖,有好處。
4.我沒有考過研,也不知道具體上要做什麼准備,沒法幫你,抱歉!但想來,和其他的也差不多的吧。
5.經濟學這個專業算不上是熱門的專業,也不是冷門的專業,長期以來都是適中的,就業的前景還是不錯的。但我必須提醒的是,做專業的經濟工作,做對口的工作,一般來說對知識的要求非常高,也就是說你必須是有真才實學的,這個行業,假不來,只能考真本事。當然,以後你也未必會從事和經濟相關的工作。這個問題以後再說。
我的建議是,你應該去找專業老師做最詳細的了解,得到最詳細的答案再做決定,考研畢竟不是小事,應當慎重而為之。
5. 也談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
也談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與張維迎商榷並兼論曼昆熱應該降溫
顧海兵 人民大學、吉林大學教授
讀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為曼昆(N.G.Mankiw)的《經濟學原理》英文版在中國影印出版所寫的一篇4頁的代序(這篇代序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約1.7頁,第二部分講為什麼選擇這本書,約2.3頁。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其中文版由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99年9月出版,譯者為梁小民教授),筆者覺得如梗稿兄在喉,不吐不快,也想就為什麼學習經濟學談點自己的看法,以求教於
學界同仁。望張維迎同志海涵(以下簡稱張維迎的代序為張文)。
一、張文說,「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個人決策」。此論不能得到實證支持。
張文接著說,「在即將完成高中學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否去上大學?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你需要決定是繼續在國內讀研究生,還是出國留學,或者去工作?在工作之後,你要決定如何花費你的收入:多少用於現在消費?多少用於儲蓄?是買股票還是存在銀行?或許有一天你成了一個企業的老闆或經理,此時,你需要決定你的企業應該生產什麼產品?賣什麼樣的價格?在什麼媒體上作廣告?招收什麼樣的人員?提拔誰當你的助手?如此等等。不一而舉。為什麼決策是重要的?因為你的資源是有限的—你的時間有限,收入也有限。如果你參加工作,就可能沒有時間上大學;如果你把錢用於買房子,就可能沒有錢再買汽車。所以你必須在各種競爭性的需求之間分配你有限的資源,進一步,更為麻煩的是,你的決策常常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作陪敬攜出的。比如說,當你選擇學無線電專業的時候,你並不確定當你畢業的時候,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為了避免決策的失誤,你需要一些理論的指導。經濟學是有關個人選擇的科學,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決策。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經濟學是西方大學里聽眾最多的選修課」。
對此筆者作出如下質疑。
1、據筆者了解,國內的中學生(初中與高中)在中學階段基本不學習西方經濟學,只是在政治學科里學一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國外的中學生也僅是把經濟學作為一門選修課。因此,國內外的中學生不可能利用什麼經濟學來指導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對於是否上大學這類問題也根本不需要經濟學作指導,真正能夠指導的大概是家庭的經濟狀況而不是什麼經濟學。君不見多少人因為家境貧寒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存在決定選擇、意識。至於上了大學以後,是否繼續讀研究生,或出國留學、或去工作,亦是首先由本人經濟條件決定,其次是個人意志、興趣。筆者相信大學畢業之後的選擇,所有自然科學的大學生是一定不會用什麼經濟學來指導畢業去向的,所有非經濟科目的社科大學生也不必用什麼經濟學來指導畢業去向的,即使是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也僅是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考試科目對待,基本上不會用經濟學來指導畢業去向。甚至可以說,本科學了經濟學今後的選擇空間反而小了,因為你不太可能選擇理工農醫行業就業,而理工農醫學科的人卻可能再學經濟學而在經濟行業就業。
2、據筆者了解,全世界的家庭中,大概沒有幾個家庭是利用經濟學來指導收入花費的,多少用於消費,多少用於儲蓄,是買股票還是存款。支出首先滿足生存需要。筆者作為一名專業經濟學者,從來沒有利用經濟學來指導收入花費,也許管理學要用一些。廣大百姓原本是經濟人,是經濟學的來源主體,他們還需要經濟學來指導嗎?他們現在不需要,將來也不會需要,國內國外同理。
3、企業應該生產什麼產品?賣什麼價格?在什麼媒體上作廣告?招什麼樣的人?提拔誰當助手?此類問題與經濟學無直接關系。企業生產什麼產品首先決定於法律、政策規定,其次決定於企業的預測(與經濟學關系不大,是經濟問題,但是不屬於經濟學,或者說曼昆的經濟學不會對預測有什麼作用)、膽量等。企業產品賣什麼價格與學不學經濟學沒什麼關系,由市場來決定企業產品是什麼價格,而不是由經濟學來定,學習了經濟學也並不會指導定價,經濟學只是對這種市場行為的描述(價格是調節供求的工具,供大於求則價格降,供小於求則價格升。此類經濟學原理也只是物稀為蘆伏貴的專業化包裝,學不學經濟學對於經濟人、社會人來講無所謂,他們是經濟學的實踐者)。至於如何作廣告、招收什麼人、提拔誰那更是與經濟學沒什麼關系,也許與管理科學、政治科學關系更密切一些,當然主要是一個不斷實踐的問題。這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區別之所在(搞自然科學,招收人員時可直接利用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去檢驗他,而招收經營管理人員,則很難直接用其經濟學知識多少來檢驗他)。
4、「當你選擇學無線電專業的時候,你並不確定當你畢業的時候,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如何。為避免決策的失誤,你需要一些理論的指導。」筆者認為,全世界選擇學無線電專業(假定有無線電這樣的專業)的大學生可能沒有一個人是通過學經濟學來作出決策的,即使是學習了無線電專業,也不必通過學經濟學來進行就業選擇。一個人的就業前景關鍵取決於本人的能力,暫時找不到職位也並非是一件壞事,改行而成功者也比比皆是。也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學習經濟學專業的人未必有良好的就業前景。筆者寡聞,據說國外管理學教授、信息專業教授遠比經濟學教授工資要高得多!經濟學家中有錢的不多。馬克思相當窮。歷史上大概就是李嘉圖與凱恩斯比較富一些。不過實際上他們也不是靠經濟學專業。
5、「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作出更好的決策。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經濟學是西方大學里聽眾最多的選修課。」筆者不知道張先生的這一結論有何調查憑證?這聽眾最多是指什麼年代?80年代還是90年代?即使是聽眾最多也不等於聽課者是要通過聽經濟學來作出所謂最好決策。如果經濟學真有那麼神,可以指導人的更好決策(暫且不討論什麼叫更好的決策),西方大學生為什麼不把經濟學列作必修課?如果經濟學可用於個人擇業,這樣的經濟學是不是應該叫經濟術?筆者聽說,選經濟學可能學分比較好拿,大學生沒學經濟學就已經作出了最好決策,這是不是對學經濟學有利於決策的一種諷刺呢?筆者不曾聽說學習一門科學會有助於作出個人決策,而只聽說學習科學會有助於個人對事業作出科學的決策(如項目決策)。也許,學習經濟學對於我們這些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人更有利於作出這樣的決策:是否跳槽?跳向何處?
二、張文說,「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理解你生活於其間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此論有誇大空泛之嫌,應說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理解經濟問題。
張文接著說,「你的生活狀況不僅取決於你自己的決策,而且依賴於其他人的決策,以及周圍環境的變化。理解你周圍的世界如何運行,自然有助於改進你的決策。你可能為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感到驚奇。比如說,當你想買一台電視機的時候,只要支付必要的價格,就可以把它從商場搬回家;當你在大街上走得飢腸轆轆的時候,走進一家飯館就可以指揮別人給你上菜,而無須回家自己做飯。而事實上,你事前並沒有告訴電視機的生產廠家為你生產一台電視機,也沒有通知飯館的老闆為你准備飯菜。那麼,是什麼因素使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經濟學是有關人們之間的決策如何相互作用的科學。學了經濟學,你就可以明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如何使自利的個人為大家服務;你也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電信的服務那麼差,而收費卻那麼高;為什麼北京的『面的』司機有拒載現象,而奧迪車司機卻不拒載;為什麼一個流行歌手演出一個晚上可以賺好幾萬元,而一個建築工人一個月卻只能賺幾百元;為什麼利率一上升股票價格就下跌;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長這么快,而下崗工人卻越來越多;為什麼國有企業設備那麼好,而就是競爭不過民營企業;為什麼那麼多國有企業廠長經理一生勤勤懇懇,一到59歲就犯貪污罪……。」
對此筆者提出如下質疑:
1、筆者對張先生「為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感到驚奇」而驚奇。張文講,「當你想買一台電視機的時候,只要支付必要的價格,就可以把它從商場搬回家;當你在大街上走得飢腸轆轆的時候,走進一家飯館就可以指揮別人給你上菜,而無須回家自己做飯,而事實上,你事前並沒有告訴電視機的生產廠家為你生產一台電視機,也沒有通知飯館的老闆為你准備飯菜。」這樣的世界究竟有何值得驚奇的?筆者驚奇的是無論想買什麼,張先生為什麼沒有想到有沒有貨幣?沒有鈔票,電視機搬不回家(現在應該是免費送到家,根本用不著搬),沒有鈔票,你豈敢指揮別人給你上菜?又豈能回家做無米之炊?有了鈔票也不一定回家做飯,也許家有賢妻!不管你有無鈔票,在你買東西(可以賒銷)時,是不需要告訴、通知廠家的,需要的是合同(文字的、口頭的)。在經濟學中大概找不到像告訴、通知這樣的術語(計劃經濟學中大概可以)。
2、「學經濟學你就可以明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如何使自利的個人為大家服務;你也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電信的服務那麼差,而收費卻那麼高;為什麼北京的『面的』司機有拒載現象,而奧迪車司機卻不拒載。」筆者認為,在經濟學中,為大家服務究竟是什麼意思?何謂自利的人?市場經濟區別於計劃經濟、封建經濟之處就是不說服務,只談交換,只談互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里無所謂溫良恭儉讓。服務不是目的,是手段,不是為誰服務,而是向誰提供服務(商品)。至於中國電信服務那麼差,收費那麼高大概主要不屬於經濟學范圍,與整個體制特別是政治體制有密切關系,全國現行的政企關系早已超出了曼昆《經濟學》的討論范圍,西方經濟學是幾乎不需要研究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系的(甚至國有企業員工屬於公務員),他們只研究政府與私企關系。因此,西方經濟學不可能告訴我們轉軌期的中國是如何運轉的?至於面的拒載那是極其微觀的問題,也和體制有關。況且張先生寫序時面的已經逐步淘汰,不需要討論了。偶而有一兩個計程車拒載也是正常的(比如司機要趕著回家,不順路等)。
3、關於「為什麼一個流行歌手演出一晚上可以賺好幾萬元,而一個建築工人一個月卻只能賺幾百元;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長這么快,而下崗工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國有企業設備那麼好,就是競爭不過民營企業;為什麼那麼多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一生勤勤懇懇,一到59歲就犯貪污罪」此類問題,筆者認為,張先生把完全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問題羅列在一起是有違科學原則的。流行歌手一晚上賺好幾萬、建築工人一個月只賺幾百元這樣的事情不需要通過學習經濟學去了解為什麼,這個道理文盲都明白,經濟學也不必研究這些問題,經濟學需要研究的是應不應該如此,歌手賺好幾萬是否交稅了,如果他交稅了則不必眼紅,因為出一個歌星難,出一萬個建築工人易!至於中國經濟增長這么快,下崗工人越來越多這個問題首先要問的是這個問題是否存在而不是為什麼存在。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這么快是以什麼作參照系的,統計有無水分?下崗工人多不等於失業者多,因為下崗者有一半以上又隱性就業了(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估計)。這已超出了經濟學范圍。而關於59歲現象則一方面基本上不屬於經濟學研究對象,一方面這種描述過於淺薄。因為犯貪污罪與59歲的關系是極為次要的。現在人們已經不怎麼說59歲現象了,因為從三十、四十歲就開始貪了!
三、「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你理解政府政策的優與劣」。此論不合邏輯,脫離實際。
張文接著說:「每個社會都離不開政府,學習了經濟學,你會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什麼是政府應該乾的,什麼是政府不應該乾的,我們需要政府,是因為存在諸如外部性、公共產品這樣的場合,依靠市場不能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比如說,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自私自利的企業家也許會使你喝太多的污水;如果沒有政府,私人部門也許不會提供你諸如路燈這樣的公共產品,特別地,我們需要政府來提供市場交易所需要的規則和秩序這樣一類公共產品,需要政府保護我們的個人財產和人身安全。但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常常導致供給不足、價格扭曲、資源浪費、壟斷橫行。政府的政策選擇不僅影響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而且影響包括你在內的每個公民的福利。所以當你希望政府制定某種政策的時候,你必須謹慎考慮這種政策的不利後果。經濟學常識有助於你思考這樣的問題。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打工仔,你也許會認為政府應該制定一個『最低工資法』保護你的利益,或者向富人多征稅來補貼你,而經濟學原理會告訴你,這樣做的後果也許是你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再比如,作為消費者,你也許會認為政府應該對商品的價格作出限制,而經濟學會告訴你,這樣做的後果你也許再也買不到這種商品。常識可能會誤導你,經濟學會使你不過於迷信政府」。
對此筆者提出如下質疑:
1、任何一項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利大於弊(優)還是弊大於利(劣),僅僅理解它的利與弊而不作利弊比較是無實質意義的。任何一項政策(廣義的政策含法規)不管其內容如何,首先重要的是它的制定發布程序,程序的公正、公開、公平往往比內容本身更重要,這就是法制社會的標志。評價政策首先看程序是否合法、合理,其次看它對大多數人所帶來的真正利益(這需要用經濟學來分析,是經濟學家的任務)。但老百姓自己作為政策的受影響者並不需要用什麼經濟學來評價判斷政策對自己的利與弊。
2、斷言每個社會都離不開政府不符合實際。因為首先原始社會沒有政府,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也不存在嚴格的政府(可叫官府、或王府、或朝廷),只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社會以後才產生真正的政府,因此,人類社會有政府的時間遠短於沒有政府的時間。其次,即使是資本主義社會,由於戰爭等原因,也會存在短時間的無政府狀態,因此不是每個社會離不開政府,而是有序的社會需要政府,當然也許共產主義時代又不需要政府了。
3、並非學習了經濟學才會明白為什麼需要政府。人類社會(每個國家)需要政府首先是由於公民的權利,是政治需要,至於外部性、公共產品是後來的事情。人們已經達成的共識是:政府越小越好,最好是沒有。政府本身只是起執法功能,規則與秩序並非政府提供。不可把政府與議會、法院相混同,不要把政府等同於整個上層建築。
4、「沒有政府的干預,自私自利的企業家也許會使你喝太多的污水。」這樣的論斷讓人費解。第一,什麼叫自私自利?自利有什麼不好?難道還有不自私自利的企業家?如果有是否應叫慈善家?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只有兩種,一種是守法的,一種是違法的。只要是守法的,即使造成太多的污水,也不應受責備,因為他是合法的。如果要責備,那也只能是立法機構、政府沒有立好法、執好法。第二,政府的干預與太多的污水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比如,政府分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不同國家的政府。這樣不排除有些政府(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及貧困地區)在一定時期要以增加污水為代價來增加經濟效益(見沈滿洪等,一種新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浙江社會科學》2000.4,第53-57頁)。問題的關鍵在於法律限制的內容是什麼、如何限制,政府的干預也僅僅是依法行事。第三,即使沒有政府幹預,產生了很多的污水,但並沒有讓你喝,你可以遷移,你也可以組織起來用非政府的方式與排污企業斗爭。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經濟學來認識政府,經濟學可能真的會使人過於相信政府!
5、把最低工資法與找不到工作聯系起來過於草率、過於膚淺。最低工資法作為法律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最低工資法所確定的最低工資是人權的標志,根本不會影響企業的正常利潤,因此與找不到工作可以說沒什麼關系。也許現在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不是什麼最低工資,而是工資要求過高!是工資相對於能力偏高!
6、說「作為消費者你也許會認為政府應該對商品的價格作出限制」,這嚴重地脫離實際。據筆者了解,絕大多數消費者是主張放開價格的,是反對政府管制價格的,老百姓本是市場中人,當他們作為消費者時就要求限價,而當他們作為生產者時怎麼辦呢?這不是矛盾嗎?
四、張文說,「學習經濟學可以改進你的思考方式」。此論難以證實。
張文接著說:「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如同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天體現象歸納天體運行規律一樣,經濟學家通過觀測現實經濟現象歸納經濟規律。經濟學家有自己的語言和思維方式。諸如需求、供給、彈性、消費者剩餘、機會成本、比較優勢、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均衡等等,是經濟學的基本語言。掌握了這些經濟學語言,你就可以更好地思考你周圍的世界是如何運行的。外行人常常批評經濟學家看問題過於簡單,而他們忘了,科學的力量就在於把復雜的現象簡單化。經濟學就像一張指路圖,它舍棄了現實中的許多細節,卻使你更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你沒有必要成為一位經濟學家,但知道經濟學是如何思考問題是有益的,至少,你不大容易被蹩腳的經濟學家和誇誇其談的政治家所蒙蔽。無論你今後干什麼,你不會後悔自己學過經濟學」。
對此筆者有如下質疑:
1、「科學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這句話可能是張先生的獨創。據筆者了解(見新版辭海等),科學是對事物的系統化認識,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而決不是什麼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如果非要這么說,也許應該說成是「科學是正確思考問題的唯一方式」。至於說科學的力量就在於把復雜的現象簡單化,更是匪夷所思。科學的力量在於客觀性,在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既可能把復雜的簡單化以發現新規律,也可以把簡單的復雜化以發現新空間。也許張先生應該說「科普的力量在於把復雜的現象簡單化」。
2、馬克思早就說過,經濟分析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必須用抽象力。而張文卻說「正如天文學家…一樣,經濟學家…」。這實在是有違科學。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與作為自然科學的天文學具有質的區別。同是觀測它們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經濟學並不是觀測經濟現象,而是觀察經濟現象、透視經濟現象、解釋經濟現象,並不是由經濟現象歸納經濟規律,而是透過經濟現象探求經濟規律(比如社會再生產規律。至於物稀為貴或供給少了價格上升這樣的常識算不算規律需要另行研究)。如果說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什麼相同的話,那就是二者都是探索真理的,在研究對象與手段上二者質異。
3、把需求、供給、彈性、消費者剩餘、機會成本、比較優勢、外部性、信息不對稱、均衡等說成是經濟學的基本語言需要斟酌。筆者認為,首先要定義什麼是經濟學的基本語言,其次列入基本語言范圍的應是同一數量級的,像消費者剩餘顯然與供求不屬於同一級次。再次,像比較優勢、機會成本、外部性、信息不對稱之類的語言並非經濟學專用,也並非最早產生於經濟學,他們或者屬於常識,或者屬於其他學科,經濟學也只是借用而已。依筆者之見,能夠列入經濟學基本語言的還應該是馬克思所說的商品、勞動、勞動力、資本、利潤、再生產等。
4、對於「經濟學就像一張指路圖,它舍棄了現實中的許多細節,卻使你更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這樣的語言,筆者真是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什麼時候經濟學變成了一張指路圖?為誰指路?指什麼路?經濟學是指路圖,數學是什麼圖?政治學是什麼圖?科學就是科學,科學一方面是對己有知識的總結,一方面還有更多的未知領域,這就需要科學家探索。科學上從來就沒有平坦的大道,何來指路圖?如果說它是指路圖,卻又舍棄了許多細節,它如何使我更清楚要去的地方?正如我打開一張城市地圖,上面舍棄了細節,如公交線路、支路、路況、地形等,我如何安全快速到達彼地?
5、說知道經濟學是如何思考問題是有益的,這真是違反了張先生的經濟學原理:作出更好的選擇。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絕大多數人沒有必要花時間知道經濟學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即使它是有益的。人們不會後悔學過經濟學,但可能後悔學習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太高。再說,經濟學不是人,怎麼思考問題?即使承認經濟學能思考問題,面對如此眾多不同版本甚至完全對立觀點的經濟學,甚至當經濟學家們自己都沒有弄清經典之作凱恩斯的《通論》的時候,一般人應該怎樣學習經濟學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呢?學習與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20餘年的我,不知道經濟學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只知道科學思考的方法就是實事求是。也許我屬於「蹩腳」的經濟學家?
行文至此,讀者會問,你不同意張文關於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的觀點,那麼你認為學習經濟學究竟是為什麼呢?回答這一問題實際上首先要回答經濟學是什麼?經濟是什麼?關於這一前提,筆者不擬在此討論(另有專文講述)。假如大家都已經明白這一前提。由此,筆者認為,學習經濟學究竟是為什麼應該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可以分為四種情況回答:首先是對於非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經濟學或者是由於是必修課,或者是由於好拿學分,或者是由於某種共識,或者是由於他人影響,或者是由於所學專業與經濟學有某種關系;其次,是對於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講,學習經濟學是由於興趣,是由於該專業易考(據陳岱老自己講,他當年去美國學經濟學是因為該學科對數學要求低),是今後好找工作,是為了弄清貧窮之原因,是為了中華民族之崛起,是為了個人發財,是由於某種潛意識;再次,是對於非從事經濟類工作的人來講,學習經濟學可能是由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由於讀任何書之快樂,或由於對經濟問題之業余愛好;最後是對從事經濟類工作的人來講,學習經濟學可能是由於工作需要,或由於晉升(職稱)需要,或由於教學需要,或由於科研需要,等等。如果不分具體情況,把某一種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強加於另一種人身上是不合適的。如果非要做一個一般學習目的的歸納,則可以說,學習經濟學有助於了解經濟問題、分析經濟問題、解決經濟問題。但歸根到底任何人學習經濟學都是出於自益自利需要,不同的人讀同一本經濟學,正像看同一部電影一樣,會有不同收獲、不同的動機。
曼昆熱應該降溫了!實際上它已經降溫了!
中國經濟學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斷不能依靠拿來、拿來主義的!
關於西方經濟學筆者曾說過三句話:借鑒而不借用,緊跟而不緊追,崇敬而不崇拜!筆者願與同仁共勉!
二000年八月三日子夜
於陽光書舍
6. 你選擇經濟學基礎微觀部分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經濟學專業必修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7. 從資源的稀缺性和選擇性,闡述你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
從資源的稀缺性和選擇性闡述,你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沒事兒經濟學必須我們學習,否則的話我們不懂情趣簡直是太奧
8. 能告訴我你喜歡經濟學的原因嗎
我是從小受父親影響就很喜歡經濟類的,所以長大後也就堅定地選了這個學科。
我現在正在讀本科的經濟類,讀了工商管理和國際金融,在讀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喜歡經濟學,因為我發現了很多現實中很多經濟類梁謹的很有趣的事情,也發現了經型衡濟人的聰明。
例如說你知道為什麼會對學生打折嗎,為什麼機票提前訂往往打的折很低嗎?因為這是經濟家實行的價格歧視。你又知道嗎,當所有商卜渣做家打著全市最低價,否則退款什麼的旗號的時候,其實這個舉動是暗示了其他商家,他們組成了卡特爾對消費者實行最高價。很多很有趣的東西都得你學了後你就會發現很有趣。
不過本科的經濟類很理論性,而且有些書出的不好,入門復雜而且難,廢話一堆,一些老師教的也不怎麼好,所以有時候讓學生往往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
所以也得看看你讀的是什麼教材,還有遇到什麼老師。但和同學聊了一下,發現好的大學那些教授其實還是講的不錯,不過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好好看書。
我是過來人,讀過國內的教材,現在也在讀經濟,但是讀國外的教材,也遇到了一個好的老師,所以通過書有趣,簡單但所有難點和知識系統都有的教材,加上好老師的講解,讓我更深刻理解經濟的奧妙,所以我很喜歡。
9. 我為什麼喜歡經濟學
我喜歡經濟學,是因為我感覺學習經濟學會給人一種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的能力!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與其他學科有些區別,就在於它分析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它分析問題很抽象,但不全面。它主要是教會人們如何用一種新的角度來看問題,但我想最主要的是辨證的看問題。就像謝作詩,謝老師說的那樣:高手看世界永遠是和諧的!就是因為高手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所以感覺一切都是和諧的,公平的!就比如拿腐敗來說吧,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公眾環境下大罵腐敗!罵腐敗正常,但是往往人們罵的不是腐敗本身而是罵腐敗的人,相信一個正常的經濟學家是不會這樣罵的,因為他頌搜們知道腐敗的心理是人的正常心理。不要否認,如果你現在當上莫莫局的局長的話,你會不會腐敗呢?(如果你可以不在我面前說的話)我敢肯定的說我會的,現實一點,在這個世界上有誰願意為別人而損害自己的利益的?!也許你會說自己愛的人,那麼如果你愛的人不愛你而註定和別人走你還會那樣只是付出嗎?是的,每個人都是利己的這是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既然這樣我們還有必要罵莫莫人晌悶腐敗無恥之類的話嗎?是不是很沒不要?!不過我們是可以批判腐敗的現象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把視角放在社會的制度上呢?何必要針對莫些腐敗的人呢?制度搞好了還會有腐敗的現象嗎?所以我們在以後評價或是考慮莫些現象時還是把自己考慮進去能更好的把握事情的來龍去脈。所以說學經濟學的人說話能給人一種成熟而又不空洞,客宴櫻彎觀而有不散亂的感覺。有人說學經濟學的人說話少有漏洞,每一句話都很嚴密,而切很少說話(廢話)。是的就拿「也許」這個詞來說吧,學經濟學的人是不會輕易說「也許」這個詞的因為說也許就是本身就是對自己說的話的一種不肯定,那麼你為什麼還要說出來呢?你完全可以保持沉默了不是嗎?要不說「是」或是「不是」不要和我說也許!言都有散話多畢失!所以沉默也是自我的陶冶。就不再多舉例子了,所以我認為經濟學最主要的還是教人怎麼去用辨證的方法來看待事物,去為人處事。就是因為經濟學本身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門學科而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