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地保護理論問題的提出
農地保護在現實中面臨著數量和質量上的損失,進而造成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生態穩定、文化休憩和社會生活多方面的連鎖反應。看似簡單的保護農地問題,竟然與很多復雜且嚴峻的問題聯系在一起,造成了現實中嘗試解決農地保護問題的困難。所以,如果要解決農地保護的問題,還需要看看現實中的問題所對應的本質。
(一)農地保護是一個綜合的理論問題
農地保護,字面上理解是對農地資源的保護,即使進一步深入也僅僅是對一種自然資源在數量上的保護。這似乎不應該是一個如此復雜的問題。但當把農地利用過程中涉及的農地本身的自然稟賦特徵、社會稟賦特徵都放在一起考慮,則農地保護其實是一個涉及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保護、開放空間享用、國家戰略保障(如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公平維護(利益分配和農民保護)的綜合體。
因為,農地保護作為對農地被建設佔用等非農利用行為的限制,實際上就是對後者可能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的規避行為。農地的非農佔用,大多數情況下是建設和交通用地向郊區的蔓延造成的,這其實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顯著的破壞,比如造成開放空間的損失,物種多樣性的損害等(Burchell et al.,2002;E-wing et al.,2003;Bellot et al.,2007;Nuissl et al.,2009)。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農地的「過度損失」的問題,即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問題,很明顯地對空氣質量、公眾健康、社會整合和公共設施供給造成了壓力(Ewing,1994;Frumkin et al.,2004;Stone,2008)。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農地保護的重視,就是對日益嚴重的當代的和後代的環境與社會問題的重視。
同時,農地保護在中國來說,還有一些特殊的含義:即,對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的考慮和對維護現有社會體制下農民穩定的關注。雖然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現階段的農地損失並不會對糧食產量造成顯著影響,因為維持甚至提高糧食生產還有資本、勞動力、技術等方面的替代選擇(Huang et al.,1997;Deng et al.,2006),但中央政府始終為了保證中國糧食生產的自給自足而不遺餘力地要求保護農地,特別是耕地,比如,近期確定的保有18億畝耕地紅線(陳錫文,2008),這應該是一種政治和國家戰略上的要求,而不再僅僅是資源利用的問題。另外,由於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農民的比例依然很大而且生活水平和收入也相對較低。土地作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要素,不僅僅是就業的保障,也是養老和醫療的保障,因此如果大量佔用農地同時又不能妥善處理農地被徵收後的補償問題,必然造成農民的反對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因此,從上述意義上看,農地保護已經上升到一個包含資源利用、經濟效率、國家戰略和社會穩定的綜合問題。如果要解決上述農地保護的現實問題,這種綜合體的視角,是進行理論研究的前提。
(二)農地保護的配置效率:新古典經濟學的視角
如果從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上看農地保護數量和質量損失的難題,問題也很簡單。經濟增長與農地保護的本質問題就是土地資源在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的配置效率問題。而區域經濟差異與農地保護不公平的矛盾在本質上就是土地資源在空間上的配置效率問題。
部門配置效率,在經濟學上已經不是一個新的問題。要達到土地資源在兩部門的最優配置,關鍵就要使得土地資源在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的邊際收益相等,這是最基本的判定標准,也是不同經濟梯度城市周邊農地保護問題的首要前提。
許多已有的研究(張宏斌等,2001;諸培新等,2002;錢忠好,2003)都從理論上論述了同樣的或類似的土地資源在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配置的問題。如果把土地資源在非農部門的邊際收益看作農地非農化的邊際收益,把其在農業部門的邊際收益看作農地非農化的邊際成本,就可以用最基本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曲線圖來表示土地資源在兩部門的最優配置。如圖1-2所示,MR表示土地資源在非農部門的邊際收益,MC表示土地資源在農業部門的邊際收益,MC'表示考慮農地資源生態服務價值、社會價值、空間價值後的邊際收益。如果只考慮MC,則最優的農地非農化數量為Q0,若考慮MC',則最優的農地非農化數量為Q*。因此,從圖1-2可以知道,理論上合理農地損失的度應該在Q*。只要能夠合理判斷MR、MC和MC',則部門配置效率的最優,就只是一個計算上的問題。
圖1-2 農地非農化最優數量示意圖
農地保護還涉及空間配置的效率。不同空間的資源利用邊際效益相等是資源最優配置的唯一原則。即,只要滿足了不同地域的對資源利用的邊際效益相等,就可以保證整體的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否則,就存在地域間流動資源的可能性,整體的資源利用存在帕累托改善。現階段我國農地非農化的空間配置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只有保證各地區農地非農化的邊際效益相等,才能滿足全國農地非農化的空間配置效率最大化。因此,不同經濟梯度城市周邊農地保護更重要的是要滿足空間配置效率。
現有的研究中大都沒有按照上述原則來判斷農地非農化的部門和空間的配置的效率。陳江龍等(2004)從土地利用比較優勢的角度,計算了省級區域建設用地和農地的產出效益比,來代替土地利用的比較優勢,結果表明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在建設用地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大部分中部地區則在農地利用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同時他還用C-D生產函數測算了我國不同區域農地非農化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結果顯示東部地區農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於中、西部地區,由此他得出應該賦予東部地區更多的建設用地佔用農地指標的結論。在這個研究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雖然理論上比較優勢理論可以解釋資源配置空間流動的可行性,但是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是對勞動生產率的衡量,勞動是一種同質的要素投入,對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優勢衡量和比較,就是對勞動的邊際產出進行衡量比較,所以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符合資源空間配置原則的。但在陳江龍的研究中只是用建設用地和農地的地均產出來衡量土地要素的邊際產出,一個重大的錯誤就是土地並不像勞動一樣是均質的,所以其地均產值並不是邊際產出,其結果必然沒有遵循資源空間配置的原則。其次,地均產值是對土地要素的偏要素生產率的衡量,高估了土地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因為其他生產要素投入會對土地要素的偏要素生產率產生影響,進而造成所得的結論產生偏差。另外,通過C-D生產函數測算農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時,他的研究沒有考慮到農地非農化對非農業GDP是正效應,對農業GDP是負效應,直接用GDP指標來衡量農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忽略了農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的成本,即農地本身的生產價值,以及農地所具備的一些非市場價值,進而高估了農地非農化的經濟效益,使得其計算結果與實際產生偏差,造成結論的不可靠。
譚榮等(2005b)的研究目的主要集中在判斷農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地區差異的來源,若差異來源於東中西三類地區之間,則在地區間調整建設用地指標將有利於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若差異來源於東中西三類地區內部,則在三類地區內部調整建設用地指標就可以達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目的。這個研究從方法上看雖然不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從對過去發生事情進行檢驗的角度看,這個研究的思路有一定的意義。該研究是通過對地均GDP增加值這個指標進行泰爾指數的分解來尋找差異的來源,雖然計算方法和結果上沒有太大錯誤,但是用地均GDP增加值也存在高估農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問題。
(三)農地保護的治理效率:新制度學派的視角
現階段中國農地非農化面臨的情況是,一方面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而需要佔用更多的農地資源,另一方面又需要保護農地資源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態環境,這是一個兩難與雙贏的問題。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只有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農地非農化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即,實現農地非農化的配置效率,才能夠緩解上述矛盾。
現階段中國政府主要是通過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市場的雙重機制來試圖實現農地非農化的配置效率。土地利用規劃是用來調控市場,避免土地市場的外部性(王萬茂等,2003)。土地市場則是用來提高配置效率,減少土地利用規劃等中央計劃配置方式的成本(周誠,1994)。然而現實問題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制定,可能常常偏離市場的規律,不僅不能滿足控制外部性的初衷,反而束縛了土地市場的作用。另一方面,土地市場因土地產權的不明晰,以及不同土地用途出讓方式的不同,造成市場本身的無序競爭,反而增加了市場配置的成本。這種在實際配置過程中因產權的模糊、管理機制的沖突等造成農地非農化收益的額外損耗,也是一種成本,而且在現實中該類成本不能小視,這種成本就是交易費用(Coase,1960)。只有通過合理的產權和管理機制的安排,盡量減少交易費用,才能真正實現農地非農化的配置效率。
這樣,現實中的農地非農化的效率問題,就不僅僅是合理的度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在執行、監督、保障這個度的過程中減少交易費用的問題,即,實現農地非農化的治理效率的問題。這既是現階段中國土地管理理論的重要命題,也是現階段中國農地非農化管理機制轉變的迫切要求(曲福田等,2005b)。因此,針對農地非農化治理效率的評價,探討合理的管理機制,對現階段中國農地非農化的效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乃至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Alexander(2001a)對城市擴張過程中交易費用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只有將減少交易費用也納入農地非農化的效率范疇,才真正實現了農地非農化的效率。這引發了歐美學者在該領域研究的全面展開。此時,農地非農化被重新理解為:土地及其地上附屬物的物理形態、產權束、物質和非物質價值等,通過具有一定目的、同時遵守一定規則的人的交換,從一個狀態轉變為另一個狀態的過程(Healey,1992)。所以,農地非農化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土地用途的改變,本質上變為在形態、權利、物質與非物質價值等方面的交換過程,而權利等的交換是否滿足效益的最大化,取決於交換過程中的交易費用是否最小化(Barzel,1989),而制度則是行為人為自己制定以規范自身行為來減少交易費用的。
遵循這種新的視角來考察農地非農化過程的效率,主流的理論分析範式是根據新制度學派和交易費用等理論進行案例調查(Buitelaar,2007;Needham,2007)、制度比較(Tan et al.,2009;Webster et al.,2003)等方法,對農地非農化的制度是否相對降低了交易費用等進行事後評判,並據此對相應的制度改革提出建議。
(四)農地保護的政策選擇:公共選擇學派的視角
不論是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在兩種用途間的取捨是否得到了平衡,還是土地資源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價值是否得到了體現,僅僅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農地保護就已經成為現階段中國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土地市場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是政府在追求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舉措。然而,問題是單純地依靠土地市場是否能夠解決土地非農化乃至整個土地資源利用的效率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其實,這些問題的本質就是市場與政府在土地資源治理上的「邊界」問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當不存在外部性時,市場是資源配置最合適的方式,而政府是用來彌補存在外部性時的市場失靈問題。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市場和政府是兩種不同的治理結構,如何選擇取決於兩者產生的交易費用大小。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市場和政府分別是針對不同領域為了實現集體行動的一致同意而採取的不同手段。對於新古典經濟學來說,市場是無成本的,政府是萬能的,只需要計算邊際私人與社會成本就可以確定市場和政府的邊界,但是它因計算的理想性而受到現有經濟學的批評。對於交易費用經濟學,雖然在理論和實證的結合上得到了長足進展,這為研究土地非農化治理中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法,但交易費用本身可能存在的難以衡量的特徵,導致該學派也面臨很多困境。對於公共選擇理論來說,提供了另一個理論的角度來看待市場和政府的邊界,即,選擇合適的農地保護的政策,需要從實現集體行動或者從滿足多數人一致認同的角度來實現。因此,在設計、執行和保障農地保護的政策時,可以從公共選擇的視角,即如何促進行為人一致行動為目的,來進行相應的理論探討(Os-trom,1990;2005)。
(五)農地保護的倫理觀:社會學的視角
文化、傳統和習俗等,都屬於社會基礎的范疇。而社會基礎是整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資源之間行為規范的紐帶,是長期形成的植根於人的意識形態中的行為准則(shared mental mod-el)(North,1990)。這種行為准則通過作用於正式制度和治理結構來影響著資源配置的結果,當然它也受到其他層面的反作用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農地保護方面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工程荒漠化、濕地退縮、土地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的21世紀,探究農地保護的文化淵源,尋找農地保護的文化缺失,無論從目的理性還是工具理性來看,都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引起了很多社會學者的關注。
這些學者以社會學、社會經濟學、制度社會學等分析範式為基礎,研究文化、道德、傳統以及宗教等非正式約束(Veblen,1919;Berger et al.,1967;Scott,1995)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以及非正式制度對其他層次研究的影響。比如有研究表明,信任使得在某些小型社區內人們比較容易達成口頭性的土地租賃契約(Allen et al.,1992)。從非洲的土地的習慣性的產權(Feldman,1974),到俄羅斯政府嘗試推行土地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私有產權體系的失敗(Stahl-Rolf,2000),再到烏克蘭內部,受西歐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較大的西部地區在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私有產權改革相對於受俄羅斯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東部地區更為成功(Norbert,1994)等,這些案例研究已經表明了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建立、變遷和效果的影響。所以,從社會基礎的視角對農地保護的研究,也必然可以為現階段的農地保護提供新的思路。
(六)本書研究理論問題的提出
既然農地保護的問題,不僅僅是對農地資源的保護,其實已經包括了資源的配置效率、治理結構上不同政策手段的抉擇、各種正式制度的變遷和社會基礎上長期形成的習俗、文化和倫理的影響和反影響,因此,在農地保護問題上,只有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才可以更加清晰地辨清農地保護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同時把握現有的研究貢獻,進而為實現農地保護提供較全面的科學依據。
所以,本書在研究問題和方法上沒有太多的創新之處,所可能的貢獻就是提出了從層次論的視角來審視農地保護這一自然、社會和人文因素交互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並提出只有站在這種層次論的視角上,才能夠更好地辨清現有不同研究的貢獻和聯系,同時為解決實際中各種問題提供清晰的邏輯思路,即,什麼原因導致了農地保護(特定的資源利用)問題,並且可以通過什麼途徑解決該問題。
基於此,本書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
(1)如何構建一個「層次論」,來綜合現有不同視角對農地保護的研究?
(2)在「層次論」的每個層次上,現階段主流的研究內容是什麼,對解決農地保護有什麼新的研究?
(3)基於「層次論」的視角,對現階段農地保護有什麼實際的政策建議?
『貳』 美國AAR質量體系
就是美國鐵路協會(AAR)對材料、產品和服務的認證
『叄』 2018年英國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生申請條件及學費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建校於1826年,位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頂尖高等學府,為擁有頂級科研水平的綜合研究型大學。它是倫敦大學聯盟(University of London,簡稱UOL)的創校學院,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是英國規模最大、學科最多的綜合性大學。UCL下屬有72個系。下面請看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整理的2017-18倫敦大學學院研究生學費詳情。
收費標准:2017-18學年研究生授課型專業費用信息
以下所有的費用都是針對於倫敦大學學院2017-18學年入學的授課型研究生專業新生而言的。
在專業修讀時間超過1年的情況下,所有的費用滿足以下條件:
a) 提前說明單獨年份的專業費用,並且從說明專業修讀時間開始,費用不會改變;或者
b) 代表第一年的專業費用,後續幾年的費用將可能會因為通貨膨脹、市場調節、運營成本等原因有所增加。每一年增加的費用不會超過5%。
1、系:藝術和人文
學部:多學科和跨文化研究中心
非洲研究, 理學碩士(TMSAFRSSTU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19,390,非全日制:無
非洲研究和環境, 理學碩士(TMSAFRSSTU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19,390,非全日制:無
非洲研究和健康, 理學碩士(TMSAFRSSTU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19,390,非全日制:無
非洲研究和遺產, 文學碩士(TMSAFRSSTU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19,390,非全日制:無
比較文學, 文學碩士(TMACLTSING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20,540,非全日制:£10,430
學部:英語
英語語言學, 文學碩士(TMAENGSLIN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20,540,非全日制:£10,430
英語語言學, 研究生文憑專業(TPPENGSLIN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12,950,非全日制:£6,445
英語:現代文化中的問題, 文學碩士(TMAENGSIMC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20,540,非全日制:£10,430
英語:歷史中的莎士比亞, 文學碩士(TMAENGSSHK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20,540,非全日制:£10,430
中世紀文學專業, 文學碩士(TMAENGSMED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20,540,非全日制:£10,430
學部:希臘和拉丁
古典學, 文學碩士(TMACLASING09)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20,540,非全日制:£10,430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學部:希伯來語和猶太研究
猶太研究, 文學碩士(TMAJWSSING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70;海外學生:全日制:£20,540,非全日制:£10,430
2、系:大腦科學
學部:精神科
臨床心理健康科學, 理學碩士(TMSMHSSCLI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0,430,非全日制:待定;海外學生:全日制:£25,490,非全日制:待定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心理健康科學研究, 理學碩士(TMSMHSSRES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0,430,非全日制:待定;海外學生:全日制:£25,490,非全日制:待定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學部:心理學和語言科學分支
人類溝通障礙的應用研究學, 研究生證書(TCPHCSSDIS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3,93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無,非全日制:無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行為變化, 理學碩士(TMSBCHSING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9,840,非全日制:£4,915;海外學生:全日制:£23,710,非全日制:£11,800
3、系:建成環境
學部:建築學院
高級建築研究學, 研究生證書(TCPARCSAAR12)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3,93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7,870,非全日制:無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建築計算, 理學碩士(TMSARCSACO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2,950,非全日制:£6,445;海外學生:全日制:£25,130,非全日制:£12,570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4、系:工程科學
學部:生物化學工程
生物化學工程學, 理學碩士(TMSBENSING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1,80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無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學部:化學工程學
化學工藝專業, 理學碩士(TMSCENSCPE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1,80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5,130,非全日制:無
全球管理和自然資源, 理學碩士(TMSCENSGMN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4,91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7,540,非全日制:無
請注意:澳大利亞學生將會歸類為海外學生來計算學費。學生需要支付從倫敦大學學院和南澳大學到任何一個實地研究地點的之間的交通費用。
學部:土木、環境和地球數學工程
土木工程學, 理學碩士(TMSCIVSING14)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1,800,非全日制:£6,010;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12,570
學部:計算機科學
商務分析學, 理學碩士(TMSBUSSANL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4,91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無
商務分析學(計算機科學方向), 理學碩士(TMSBUSSANL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4,91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無
計算金融學, 理學碩士(TMSCOMSCFI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8,58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7,540,非全日制:無
計算統計和機器學習, 理學碩士(TMSCOMSSML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1,80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無
學部:電子與電氣工程
溝通研究, 理學碩士(TMSEENSCMR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1,80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無
網路工程學, 理學碩士(TMSEENSINT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1,80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無
網路工程學, 研究生文憑專業(TPPEENSINT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8,195,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16,610,非全日制:無
學部:管理科學和創新
商務分析學(管理科學方向), 理學碩士(TMSBUSSANL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4,91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4,610,非全日制:無
4、系:教育研究所
學部:博士生教育中心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研究生文憑專業(TPPSSCSRES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3,33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7,320,非全日制:無
學部:文化、傳媒和溝通
應用語言學, 文學碩士(TMAEDUSLIN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7,925,非全日制:£3,930;海外學生:全日制:£17,190,非全日制:£8,470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教育和技術, 文學碩士(TMAEDUSEDT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7,925,非全日制:£3,930;海外學生:全日制:£17,190,非全日制:£8,470
請注意:該專業也提供模塊化學習(靈活學習)。
5、系:法學
學部:法律
法學, 法學碩士(TMLLAWSING12)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4,370,非全日制:£7,320;海外學生:全日制:£20,820,非全日制:£10,710
6、系:生命科學
學部:生物科學分支
生物醫學科學, 理學碩士(TMSBMDSSCI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2,950,非全日制:£6,445;海外學生:全日制:£25,130,非全日制:£12,680
計算與基因組醫學, 理學碩士(TMSMEDSCAG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2,95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5,130,非全日制:無
實驗葯理學和治療學, 理學碩士(TMSPHASEPT01)
英國/歐盟學生:全日制:£12,950,非全日制:無;海外學生:全日制:£25,130,非全日制:無
『肆』 考研數學無論考數一還是數三,教材用的都一樣只是考的內容有區別
教材用的一樣,考的內容有區別。數一、數二、數三的公共考點包括:
一、函數、極限、連續
常考題型有:復合函數、極限的概念與性質、無窮小量階的比較、極限的運算、極限中參數的確定、漸近線的計算、函數的連續性、間斷點的類型、有界性的判斷。
二、一元函數微分學
常考題型有:導數的定義、導數的計算、切線與法線、單調性及其應用、極值與拐點、函數最值的討論、函數與其導函數性質的關系、高階導數的計算、羅爾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柯西中值定理(續)。
三、一元函數積分學
常考題型有:不定積分的計算、定積分的性質、定積分的計算、反常積分、對變限定積分的討論、含有積分的方程、定積分的應用、積分恆等式或不等式的證明。
四、多元函數微積分學
常考題型有:連續、偏導數與全微分;偏導數的計算;極值;二重積分的性質;二重積分的計算。
五、常微分方程
常考題型有:一階方程的求解、二階線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質與結構、二階線性微分方程求解、含有變限積分的方程、微分方程的應用。
六、無窮級數(數一、三)
常考題型有:常數項級數的收斂性、冪級數的收斂半徑與收斂域、冪級數的展開、冪級數的求和、與微分方程結合。
(4)AAR經濟學擴展閱讀:
考研數學的試卷形式和結構: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內容結構
高等數學56%
線性代數22%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22%
4、試卷題型結構
試卷題型結構為:
單選題 8小題,每題4分,共32分
填空題 6小題,每題4分,共24分
解答題(包括證明題) 9小題,共94分
『伍』 農地保護層次論的現實聯系
(一)資源配置層次關注的農地保護的配置效率
1.農地保護的配置效率
近幾十年來由於農地資源面臨的城市化壓力日趨激烈,土地資源在農村和城市兩個部門配置的效率是農業、資源和環境經濟學關注的重點,他們根據土地資源邊際效益在不同部門相等的原則來研究農地保護的效率問題。近年來,該方面的研究關注如何在傳統的邊際計算方程中加入更多的變數,比如增加更多衡量不同土地用途的正(負)外部性的變數(Lopez et al.,1994)。這些研究在評價方法、模型和計量方法上不斷深入,取得了很多進展。
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問題受到城市經濟學的關注(Brueckner et al.,2001)。城市的增長是農地保護的主要壓力,為了避免城市無序擴張帶來的農地保護低效,實踐中提出了城市理性增長的目標,即實現商業、居住、景觀、公共設施等多功能用途土地的合理配置(Haff,2003)。城市理性增長既實現了發展城市的目標,又保護了土地景觀,體現了土地資源利用的效率。為了尋找理性增長的模式,這類研究致力於在城市增長、工業和人口的集聚、城市的空間結構、擁塞的影響等方面探討了城市土地資源利用的效率問題(Turne,2007)。
上述對農村和城市土地配置效率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在資源配置層次的農地保護現實問題之一。
2.農地保護的外部性
農地保護對環境的影響也是資源配置層次考察的重點。Racevskis et al.(2000)最近從農業部門的視角,提供了農地非農化造成的生態服務和美學價值損失的文獻的綜述。綜述顯示,現有的研究已經能夠提供農地非農化造成農村開闊空間的減少,宜人的田園風景的消失,農村水資源質量的下降,及其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破壞等環境問題的證據。另一方面,Johnson(2001)從城市部門的視角進行的文獻綜述,提供了城市的無序擴張帶來了空氣污染加重、更多的能源消費、物種多樣性的減少、城市廢棄建成區的增加、垃圾及其掩埋物中有毒物質的擴散等環境問題的證據。為了尋找解決這些負外部性的辦法,農業和環境經濟學家嘗試各種方法來評價農地的非市場價值或者環境退化的成本(Beasley et al.,1986;Costanza et al.,1997)。城市經濟學家嘗試找出那些在城市擴張分析過程中被忽視的成本和收益,比如,對擁塞造成的成本和開闊空間的價值(Brueckner,2001),公共服務設施成本(Carruthers,2003)。
所以,外部性問題是資源配置層次農地保護現實問題之二。
3.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
農地保護的另一面就是需要提高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在農地損失的源頭進行控制。所以,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城郊結合部的開發區的集約利用,對實現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為了實現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分析人口密度、土地市場和土地集約利用等因素之間的關系,是現有研究關注的重點(Stern,1994)。同時,研究影響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探尋城市用地擴展中集約水平的評價方法和規律總結也是主要的內容(Arnott et al.,1979)。另外,控制城市蔓延,也是土地集約利用的一個重點,這在美國研究更為深入。比如城市蔓延所造成的低密度連續擴展、沿交通幹道帶狀發展(ribbon development)和非連續的蛙跳式(leap-frog)發展三種形式,並導致人均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上升、農地流失、城市中心到郊區之間的土地閑置等問題。因此,對城市蔓延的測度也是研究的一個重點。總體上看,土地集約利用可以使土地利用達到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應,實現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
所以,建設用地效率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資源配置層次農地保護實際問題之三。
(二)治理結構層次關注的農地保護的手段選擇
1.土地規劃與土地市場的選擇
是通過土地利用規劃,還是通過土地市場,能夠更好地治理農地保護,實現其質量和數量上的效率?這個方面的研究吸引了新制度經濟學家和受到新制度經濟學影響的規劃學家的注意。盡管從這個角度審視農地非農化或城市化擴張問題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Ellickson,1977;Fischel,1978;1987),但真正通過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或者說這個角度的研究逐漸增多,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情(Buitelaar,2004)。土地市場被看做是一種在明晰的產權制度下的治理結構,而不是新古典經濟學假設的用於交換物品或服務的「瞬間交易場所」。土地利用規劃同樣被看做是一種治理結構而不僅僅是政府的干預行為。在土地市場和土地利用規劃之間,還存在一種結構,即兩種不同程度的結合,對農地非農化同時產生作用。這種中間結構被稱為「協作(coordination)」(Buitelaar,2003),或者是「關系(network)」(Thompson et al,1991),或者是「混合(hybrid)」(Williamson,1985;1996;1999)。
所以,在土地規劃和土地市場兩者之間的方向選擇,是治理結構層次農地保護的現實問題之一。
2.農地保護的績效評價
當農地保護與「土地及其地上附屬物的物理形態、產權束、物質和非物質價值等,通過具有一定目的同時遵守一定規則的人的交換,從一個狀態轉變為另一個狀態過程(Healey,1992)」相聯系時,過程效率(process efficiency)(Webster,1998)將比傳統的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重要得多。評價農地保護這種過程效率,將成為評價農地治理結構效率的一個主要的標准(盡管不是唯一的標准)。因此,比較各種成本,尤其是農地非農化各階段的交易費用,成為該層次研究領域迫切的需要(Bu-itelaar,2004),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所以,農地保護績效評價是治理結構層次農地保護的現實問題之二。
3.治理結構視角的外部性
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在討論如何減少農地損失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上也產生了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在設定農地損失相應的規章制度中(即,治理結構的安排)是否應該增加更多的規章制度來限制農地損失對環境的危害?公共福利學說(pub-lic interest theory),即庇古(Pigou,1932)的觀點認為,政府制定更多的旨在減少市場失靈和保護公眾利益的規章制度有利於實現社會效率。然而,公共選擇學說(public choice theory)並不同意把政府看做是仁慈的和萬能的,同時認為政府的規章制度是低效率的。在公共選擇學說的內部也包含了兩種意見(Djankov et al,2002)。一種意見是「俘獲理論」(capture theory)(Sti-gler,1971),意思是更多的規章制度只能造成某些利益集團得到更大的市場(壟斷)勢力和市場利潤,而不是社會利益。另一種意見是「過路費理論」(tollbooth theory)(Shleifer et al.,1998),意思是規章制度只是政治家和官僚階級追求利潤的工具。上述兩種學說的辯論實質上也屬於「政府幹預對解決外部性的作用和效果」的辯論,也就是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的辯論。
所以,新的外部性的爭論是治理結構層次農地保護的現實問題之三。
4.農地保護治理結構探索
中國農地保護所限制的農地非農化的治理結構符合國家正式法律安排的只有一種,即通過國家徵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將土地的所有權轉變為國有後,在城市土地市場出讓,完成農地非農化(Lin et al.,2005)。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對建設用地的大量需求和集體土地被徵用過程中產生的農地補償、失地農民安置等社會問題,現行的單一的治理結構模式出現了一些阻礙經濟發展和妨礙社會穩定的問題。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在地方范圍內試行一些新的治理結構模式,比如土地股份合作制為特徵的「南海模式」、以土地換社保為特徵的「嘉興模式」、以農村建設用地入市為特徵的「蕪湖模式」(趙奉軍,2004),以及最近的「重慶模式」(莫於川,2007)等。除了這些地方公開的試驗,還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不惜冒著被法律制裁的危險,通過違法方式進行農地非農化。
所以,選擇何種合適的治理結構,是治理結構層次農地保護現實問題之四。
(三)制度環境層次關注的農地保護的制度設置
1.正式制度的作用
土地的產權制度和相關的法律,構成了農地保護的制度環境。在西方國家,產權是私有的,存在充分的市場環境,當然農地保護,還受到土地利用規劃(或者空間規劃)等正式制度的限制(Needham,2007;Wiegandt,2004)。這樣,在土地產權、土地市場、土地規劃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國家在農地保護的質量和數量上都有著良好的表現,並沒有出現類似於中國的在農地數量上的過度損失。特別是德國和荷蘭,雖然也存在著和中國類似(甚至比中國更高)的人口密度,但對於這兩個國家的農地非農化的效率,數量上的低效率不是主要問題,政府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將農地資源的非市場價值通過土地規劃來「內化」到現有的市場體系中(Vlist,1998;Haaren et al.,2006),同時這兩個國家也很少出現違反土地規劃的情況。在中國,土地產權是國家所有和農村集體所有,這是與西方國家不同的地方。在土地相關法律法規方面,比如土地規劃制度等,有著和西方國家類似的正式制度。然而,在中國的正式制度安排下,卻存在著數量和質量上的過度非農化(曲福田等,2004),以及大量的土地違法行為(談明洪等,2005)。
一方面,西方國家成功的例子說明合適的正式制度具有減少交易費用(制定、執行、監督、懲罰的費用)和彌補農地非農化外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國暫時的或者局部的失敗,也說明即使是借鑒於成功的正式制度,它是否能夠發揮作用還受所處的社會基礎、相應的治理結構以及資源實際配置層次因素的影響。分析正式制度變遷、制度缺陷以及缺陷導致的經濟社會不良後果的研究,對正式制度的本質———土地制度在節省交易費用進行探討,推動了產權等正式制度理論發展的研究,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借鑒它們研究方法中先進的一面,並運用到關於中國土地的正式制度的研究中。
因此,探究正式制度的作用是制度環境層次農地保護現實問題之一。
2.土地產權的變遷過程
中國的土地產權制度是特殊的,進而在這種產權制度下的農地保護也是特殊的。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雖然憲法規定土地屬於國家和農民集體所有,但是現實中無法找到所有權人的具體代表。所以它既不是私有,也不同於國有,更不是共有,它的產權很「模糊」(Ho,2005)。模糊的產權有好處,直接且有力的證明就是,無論要求對產權制度進行改革的呼聲多大,但政府至今仍然沒有(或者不願意)消除產權的模糊,只是在土地的使用權及其派生的各種用益物權上增加了新的規定(這在新頒布的物權法中可見一斑)。在這個模糊的產權體系下,農地保護效率的研究還沒有成為重點,土地產權的本身以及在此產權安排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民的行為引起了更多的興趣。比如,作為一個經典的自下而上的誘致性變遷的案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供了如何避免土地產權安排上的局限,同時充分發揮了本只屬於私有產權在配置效率上的作用(林毅夫,1991;王小映,2000)。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副產品」就是土地的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的正面效應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賦予了農民不僅僅是傳統的生產功能,更是一種社會保障功能,農民的就業、醫療、養老等都凝聚在那塊有限的土地上(姚洋,2000;Yao,2001;Ho,2005)。然而,平均分配的負面後果就是土地的細碎化(Tan et al.,2006)。土地的細碎化導致了土地生產的規模受到限制,造成農業生產配套設施建設的困難性,也引起了土地肥力的退化。在這些負面影響顯現後,中國的農村地區自發地組織並實踐了一些利於規模經營的集體土地產權安排,先後產生的模式有:兩田制、集體農場、家庭農場、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四荒」拍賣等。這些模式都是因為現有條件下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額外利益所驅動,促使農民、集體和地方政府自發地進行新一輪的土地使用權的「誘致性變遷」。然而,實踐也證明,並不是所有的「誘致性變遷」都成功了,兩田制、集體農場、家庭農場、反租倒包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都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現階段,比較受重視的與產權有關的制度研究是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的問題(張安錄,1999)。
所以,土地產權的變遷過程是制度環境層次上農地保護的現實問題之二。
3.政治利益對制度變遷的影響
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為什麼相同方向的產權改革卻形成了不同的改革後果,政治的原因也佔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在政治上有優勢的利益集團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則這種產權改革不可能成功,或者被政治集團利用,造成改革的後果與初衷相反。很多案例表明了土地改革後的制度績效可能低於改革前(Janvry et al.,1989;Deininger,1999;Lerman,1999;Deniz,2003)。所以一些研究開始討論如何把政治的因素也加入土地改革的策劃中(Horowitz,1993;Grossman,1994)。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土地改革不僅取決於是否考慮了改變土地的產權結構,還取決於是否考慮了如何與政治權力結構相配合。只有滿足了大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需求,才可能實現土地產權的重新分配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增加。
對中國土地產權變遷的研究(Li et al.,2000;Schwarzwalder et al.,2002;Lohmar,2006)也印證了上述觀點。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土地所有制根據政治集團的目的,經歷了一個從私有到公有然後又逐漸向私有靠攏的過程(Bramall,2004)。第一個私有的過程是指1947~1952年的第一次土地改革,這個過程是將原來資本家和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所有,實現了所謂的平均地權。1952~1980年可以看作是一個土地產權公有化的階段,這個階段政府通過合作社、學大寨等政治經濟運動把農民所有的土地在沒有引起農民反對(甚至得到他們支持)的情況下收歸國有。1981年後,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政府又在探尋如何在不影響國家和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實現市場配置土地資源———把使用權從所有權中分離。農村的土地所有權和承包權(Ho et al.,2006;Ho,2006;Ding,2003)、城市土地的使用權(Zhang,1997;Li,2003)是現階段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的重要內容。正因為改革正在進行,所以改革產生的成效和弊端也是同時的,但這正是給了政府一個「摸石頭過河」的機會(Lohmar,2006)。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關注農地保護效率的正式制度的討論並沒有產權制度其他角度的研究那麼活躍,僅僅是對征地制度改革的研究(Ding,2005;2007)。或許是因為這個論題更偏向於治理結構層次的內容,而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這個過程涉及巨大的經濟利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問題),進而關繫到政治集團的利益。現有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體系使得增值收益成為現階段國家完成工業化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在中國,政治利益也決定了農地保護制度的變遷。目前看,各方面對農地保護制度的安排都是非常謹慎。然而,正是因為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農地保護也成為政府幹預和市場配置矛盾最激烈的地方,解決了這個矛盾才代表了整個產權結構安排的成功。
所以,政治因素是制度環境層次農地保護現實問題之三。
(四)社會基礎層次關注的農地保護的非正式制度
1.非正式制度對土地利用效率的影響
非正式制度在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中主要集中於社會資本、信任、互惠、人際關系等對效率的影響。比如有研究表明,信任使得在某些小型社區內人們比較容易達成口頭性的土地租賃契約(Allen et al.,1992)。對中國非正式制度影響的研究多集中於信任對貿易、對企業關系的影響(Child et al.,2003;Buchan et al.,2004),人際關系對企業、對組織形式的影響(Li,2005)。幾乎還沒有研究對土地產權形成過程中非正式制度的作用進行考察。但應該指出的是,現有的對「關系」、「面子」兩個概念的研究,為理解土地制度、土地交易等提供了思路。「關系」是中國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滲透整個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最基本聯系網路,關系可以減少人與人交往、交易等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降低搜尋等交易費用,提供有用的、及時的和連貫性資源(Wang,2007)。「面子」是指某個人被別人認可的社會地位,當然不要誤認為是簡單的虛榮心,而重要的是在中國只有擁有「面子」才能發展、維持「關系」(Buckley et al.,2006)。
所以,非正式制度的影響是社會基礎層次農地保護現實問題之一。
2.非正式制度對其他層次的影響
Denzau et al.(2000)通過理論和實踐試圖將文化、道德、傳統以及宗教等非正式約束通過共享道德模型(sharedmentalmodel)進行解釋,來探討非正式制度對其他層次制度的影響。其他已有的案例研究,也為非正式制度對其他層次的影響提供了證據。從非洲的土地的習慣性的產權(Feldman,1974),到俄羅斯政府嘗試推行土地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私有產權體系的失敗(Stahl-Rolf,2000),再到烏克蘭內部,受西歐歷史文化等因素影響較大的西部地區在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的私有產權改革相對於受俄羅斯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東部地區更為成功(Norbert,1994)等,這些案例研究已經表明了非正式制度對正式制度建立、變遷和效果的影響。
在中國,有的學者也找到了一些習慣性產權的案例(Ho,2003;2005),沖突的當事人認為自己雖然是在產權有爭議的土地上種植了作物,即使國家不承認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這些當事人,但當事人應該得到一定的賠償以彌補自己的作物的損失。沖突最後結果是政府息事寧人地處理了這個案例,種植作物的當事人得到了一定的補償後沒有繼續爭論土地的權屬問題。雖然,法律上中國是不存在土地習慣性產權的,但上述案例表明,正是農民在只要可以謀生的條件下,不會對政府的政策、制度等產生過分的要求的「習慣」,使得政府在處理沖突的時候也會考慮變通的方式和符合「習慣」的方式來處理現實中與正式產權產生矛盾的沖突。這種習慣,與中國的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生活其他方面的習慣相互聯系,對現今中國的產權制度的建立、執行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所以,非正式制度對制度環境、治理結構的影響是社會基礎層次農地保護現實問題之二。
『陸』 注冊企業風險管理師國際認證機構: 亞洲風險與危機管理協會(AARCM) 國家批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
然而獲得CFA資格並不容易。應考人員可以不具備證券投資實際經歷。考生必須依次通過三個級別,每次六個小時的考試。考生想要通過資格考試至少需要三年。即使通過三級考試後,考生還必須獲得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三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遵守CFA《道德操守》並且是CFA協會會員
CFA協會投資人士薪酬調查顯示,擁有10年或以上投資工作經驗的人群中,有特許金融分析師稱號的人比沒有此資格的同事薪酬高出24%。
『柒』 微觀經濟中,MC,ATC怎麼求
MR=MC=AR=A
AR:平均收益、MC:邊際成本、MR:邊際收益、AC:平均成本。
盈虧平衡的短期均衡AR=AC,廠家獲正常利潤;當供求平衡時,MC與MR的焦點也正好是與AC的焦點,即MR=MC=AR=A。
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劃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
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高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指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7)AAR經濟學擴展閱讀: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短期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決定的。當產量增加時,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變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
以後,隨著平均固定成本越來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來越不重要,這時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又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
『捌』 AAR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特點在什麼地方應用
平均會計報酬法=平均凈利/平均帳面價值,用於項目評估時,計算評估回報大小的一專種方法。
平均屬會計收益率(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簡稱ARR)平均會計收益率是指為扣除所得稅和折舊之後的項目平均收益除以整個項目期限內的平均賬面投資額。
這是一個優缺點共存的資本預算方法,在公司理財中經常使用。
(8)AAR經濟學擴展閱讀
優點:
①是一種衡量盈利性的簡單方法,使用概念易於理解;
②使用財務報表的數據,易於取得;
③考慮了整個項目壽命期的全部利潤
④揭示了採納一個項目後財務報表將如何變化。使經理人員知道業績的預期,便於項目的後評價
缺點:
①使用賬面收益而非現金流量,然而現金流量在一個項目周期中更重要。
②忽視了凈收益的時間分布對項目經濟價值的影響。
③沒有考慮項目規模大小的影響
④ 沒有考慮時間對金錢本身價值的影響
⑤沒有考慮長期項目增長的風險
『玖』 微觀經濟學中MC和AC怎麼求
MR=MC=AR=A
AR:平均收益、MC:邊際成本、MR:邊際收益、AC:平均成本。
盈虧平衡的短期均衡AR=AC,廠家獲正常利潤;當供求平衡時,MC與MR的焦點也正好是與AC的焦點,即MR=MC=AR=A。
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於邊際成本時,是劃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於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於邊際成本,即使高於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
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指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9)AAR經濟學擴展閱讀: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決定的。當產量增加時,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變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
隨著平均固定成本越來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來越不重要,這時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又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