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答題&論述題&160;1.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微觀研究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一共分為兩個市場: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消費者對產品有需求(微觀中的效用問題)企業提供的產品供給(生產論和成本論),這兩樣在產品市場得到均衡。而企業要想提供供給就需要在要素市場購買要素,企業轉為需求方而消費者則是要素的供給方,這兩樣又在要素市場尋求均衡。說白了就是一個循環,我提供勞力賺錢買東西,企業賣東西得到錢用來買勞力進行生產。微觀大致就說這些,後面還有一般均衡和市場失靈,就是講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問題。
宏觀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行為及後果。主要研究四個方面:就業,物價,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從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國際市場進行的研究。
聯系:微觀是基礎,先有的微觀再有的宏觀。他倆是局部和總體的關系.
http://wenku..com/link?url=TyeT6vUynlpWk_fr7s-1UjHvjCbgljHsJgIiY--CJ6ANBcfA-noh4x02VmioLNoKg4H7aVV0Oj9Nik-s3yJmhUMeznerdPFdFdP28ArbR2S
❷ 急!!!這是一道宏觀經濟學論述題,請幫忙做一下.....感激涕零!!!
中國很早就提出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目標,這種目標既包括經濟增長速度、也包括效益,是質和量的統一。其本質要求就是實現經濟的穩定。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提出「把促進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這與西方宏觀經濟學提出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完全一致。這種提法第一次明確地把就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置於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視野之內。
西方經濟學把政府調節經濟的目標界定為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但協調這四大目標是比較困難的,有時會發生矛盾。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重點考慮的宏觀經濟目標也是不一樣的。根據丁伯根法則,要實現這四個主要政策目標,政府就需要四個政策工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和匯率政策。除此之外,特殊情況下,也採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如限價政策。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各國常用的政策工具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英國年度財政預算都要在各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美國國會討論預算時,總要修改與1946年就業法案不協調的內容。德國1967年的「穩定規則」提出,政府的財政政策目標是價格穩定、高就業、外部平衡、適度的經濟增長,70年代初,西方國家相繼爆發兩位數的通貨膨脹。70年代末又受第二次石油價格沖擊,人們對關於失業和通貨膨脹替代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產生了嚴重懷疑。因此,80年代,西方國家政策目標的優先次序發生了重要轉變,控制通貨膨脹率代替了失業率成為政府的首要目標,實際經濟增長率的地位也下降了。在政策工具方面,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許多國家相繼放棄了通過凍結工資和物價來控制通貨膨脹的收入政策,其中重要原因是收入政策的實施結果是不成功的。結構性的微觀經濟政策部分地替代了收入政策。由於財政政策的頻繁使用,使債務佔gdp的比重不斷增長,80年代不少國家相繼把減少赤字預算、平衡財政收支當作重要的經濟目標。如日本的「鞏固財政計劃」,英國削減財政赤字和公共借款的中期戰略。柯林頓執政後,重要的政策目標是削減財政赤字,且成效顯著。
西方各工業國宏觀經濟目標的優先次序和政策工具隨著形勢的變化的實踐給我們重要的啟示是:盡管我國把促進經濟增長、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目標,但必須根據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確立不同的目標次序。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的第一要義是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鑒於我國就業形勢嚴峻,在經濟目標次序的選擇上,有學者將就業作為首要目標。也有人認為,就業政策目標,只是經濟增長的副產品。就業和失業問題,歷來是宏觀經濟分析的核心內容。在比較完善的市場制度條件下,就業(失業)的變動與宏觀經濟景氣循環密切相關。但轉軌進程的中國,就業的變動不僅與景氣循環相關,而且和就業制度及人口問題相聯。我國失業問題隨國有企業下崗分流的實施而開始突出。失業問題的突顯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剛擺脫的通貨緊縮也與之有關。就業作為一個重要的宏觀調控目標,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十六大」報告中,就業作為僅次於經濟增長的重要目標,其地位十分突出。宏觀經濟政策最重要的內容是如何營造一個穩定增長的環境,以利於就業問題的解決。沒有穩定增長的宏觀經濟環境,實現比較滿意的就業也是困難的,但要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還需要體制改革和微觀就業政策的調整。以經濟增長服務於就業目標,不僅不利於總量調控和結構性戰略調整,也不能從根本上緩解就業壓力。問題的核心不是二者誰優先,而是二者如何有機協調,即如何在增長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解決就業問題。
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貨幣政策目標相繼完成了從多目標到單一目標的轉變。即以穩定幣值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的基本取向,實行單一的「通貨膨脹目標」。中央銀行認識到,在長期內保持一個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最有利於經濟增長。1993年以前,中國貨幣政策目標是雙重的,即「穩定貨幣,發展經濟」。最終目標不明確,短期目標的隨意性就更大。1993年,國務院確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在中國經濟轉軌過程中,通貨膨脹和就業是否存在規律性的關系?90年代中期以前,通貨膨脹的每次爆發,失業率沒有隨之增減。90年代後期,通貨緊縮和失業率增加相伴生。中國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並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替代關系。理論研究表明,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無法證實的關系。(註:左大培:《通貨膨脹與失業》,參見張曙光主編:《市場化與宏觀穩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自「軟著陸」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低通脹的穩定增長時期。總體地看,物價基本穩定。雖有經濟學家不斷提醒人們注意通貨膨脹的誘因,但從短期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危險。鑒於通貨膨脹率已降到很低的程度,也需要把降低失業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政策目標。
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實質上是內外穩定的政策調控目標。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外部經濟對我們的影響逐步加大。1994年和90年代末世界經濟景氣情況以及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表現得非常明顯,對宏觀調控的影響和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對外平衡必然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
宏觀調控本質上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短期調控,主要是總量調控,如何處理短期穩定和長期增長、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政策和體制的關系,是中國經濟轉軌時期宏觀調控理論和制定宏觀調控政策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1.短期穩定和長期增長。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短期問題,但宏觀經濟學是否應把長期增長問題納入其視野之內,中國的宏觀經濟學界對此存在著重大分歧。有學者認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不過是研究如何解釋經濟波動和如何通過宏觀政策來「熨平波動」這樣一個「窄」的問題,而不是長期增長問題。這里的宏觀經濟政策,也就是短期穩定政策。並不要在短期內改變一個國家的潛在生產能力,而是盡可能使總需求與潛在總供給之間大體平衡(樊綱1997,2001)。正統的經濟學教科書對此也有明確的界定。另一種觀點認為,宏觀經濟分析雖以短期波動為主要對象,決不是不討論長期問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不能墨守成規,應把制度等長期因素引入宏觀經濟分析框架之中(盧鋒,2000;張曙光,2000)。曼昆的《經濟學》,其宏觀部分五章中就有三章討論長期問題。布賴恩·斯諾登和霍華德·r·文(2000)對「不斷發展的」關於穩定政策的作用和性質的爭論作了歷史的回顧,說明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宏觀經濟學家對供給面的問題和長期增長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盡管短期穩定對長期增長必不可少,但社會福利的增進仍有賴於經濟的長期增長。中國作為經濟轉軌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仍缺少健全的市場經濟制度和微觀基礎。宏觀調控經濟學既要研究短期問題,關注短期波動,也要兼顧長期因素(包括制度、結構)。經濟政策也要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權衡。宏觀調控既要注意短期穩定,同時也要為市場制度的建設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而不是逆市場化而動,只注意眼前,忽視長遠的發展,這方面的教訓是不少的。
2.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在轉軌經濟條件下,經濟中計劃經濟的痕跡有時還相當明顯,而且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等等),還缺乏一個有效傳遞宏觀經濟政策的微觀機制。中國宏觀經濟問題往往有其特殊的體制基礎和結構性的根源。僅立足於總需求調節的經濟穩定政策是不夠的,以短期、總量為主體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需求不足的局面。產品的相對過剩很大程度上也是結構和供給方面的問題。中國經濟出現通貨緊縮以來,在擴大需求的同時,政府也應採取一些結構性的政策措施來增加有效供給。無論是理論界還是決策人士後來都注意到這一問題。因此,宏觀調控要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必須同時有體制改革和結構性戰略調整的進展相配合。在保持宏觀穩定的同時,宏觀調控政策必須和體制改革及結構性調整保持一致。
3.政策和制度(包括體制)。實質上是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中的一個方面。宏觀調控政策是短期政策,制度建設是長期的因素。西方宏觀經濟學爭論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政府採取相機抉擇的政策還是規則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相機抉擇有其政策靈活性的特點;規則性的政策有其制度方面的優勢,能減少濫用權力,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避免較大隨意性,減少通貨膨脹預期。從經濟政策本身看,在宏觀經濟政策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在保持政策靈活性的同時,避免政策決策和實施過程中的隨意性,加強決策和實施的程序化和規范化是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時應該加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❸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
1、失業的主要類型
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其主導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
(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
(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2、我國的失業問題分析
(1)經濟高增長與事業率高增長並存,就業彈性開始下降。所謂就業彈性系數,是指由國民經濟變動帶來的就業量的變動占國民經濟變動量的比例。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32,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320萬人就業。但到2002年我國的就業彈性已經下降到0.10。這種現象不同於傳統的周期性失業。
(2)失業率不斷上升,再就業率不斷下降,失業回滯開始出現。失業回滯是指由於失業率長時間居高不下,自然失業率開始上升的現象。我國近幾年來的失業率(實際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從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業率上升與再就業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導致就業弱勢群體出現 。出於就業若是的勞動者由於長期失業或者頻繁失業狀態,最終形成「失去信心的勞動者」,使得自然失業率上升,進而成為解決我國事業問題的一大障礙。
(3)失業與空位並存,結構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總量上明顯共大於求,另一方面,高級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技術型勞動力則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結構性失業的存在造成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障礙,進而大大削弱了企業進一步吸收就業的能力。
(4)知識型失業出現。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2003年。這一年全國高校擴招後第一批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使得高學歷的勞動力供給突然增加,原來基本均衡的供求關系被打破,由此引發了高學歷低工資、高學歷低就業等許多非正常現象,並且最終造成60萬大學生不能就業,處於摩擦型失業狀態。
❹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 我國目前經濟情況如何,談談自身對我國經濟觀點,和一些問題的建議解決辦法
四、論述題1.如何理解「節儉的悖論」?年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節約悖論」(Paradox of thrift),即節約對於個人來說是好事,是一種值得稱贊的美德,但對於整個國家來講,則是一件壞事,會導致國家經濟的蕭條衰敗。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凱恩斯還引用了一則古老的寓言:有一窩蜜蜂原本十分繁榮興隆,每隻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後來一個哲人教導它們說,不能如此揮霍浪費,應該厲行節約。蜜蜂們聽了哲人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迅速貫徹落實,個個爭當節約模範。但結果出乎預料,整個蜂群從此迅速衰敗下去,一蹶不振了。 凱恩斯上述觀點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界得到了相當普遍的認同,許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都相當醒目相當鄭重地向讀者介紹闡述這一思想。 凱恩斯上述思想也可通過數學方式推導出來。以最簡單的兩部門經濟為例: 其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是I=S,即投資=儲蓄。 其中 S=Y-C,即儲蓄=國民收入—消費 而消費則被假定為一線性函數:C=C。+cY,其中C。為不受收入影響的自發消費,c為邊際消費傾向,即增加的消費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於假定邊際消費傾向不變,c同時也為平均消費傾向,即消費占收入的比重。 2.請論述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A.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即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B.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又稱為供給型通貨膨脹,即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C.需求和成本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在實際中,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因各種原因同時推進的價格水平上漲,就是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3.請討論貨幣政策的局限性。一、從貨幣結構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筆者認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建立在擴張貨幣供給總量和提高貨幣流動性的基礎之上的。而一般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所實現的貨幣供給量的增長是僅就廣義貨幣而言的,在消費及投資需求不振,市場低迷的社會經濟環境中,企業和居民會減少現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幣存款等廣義貨幣的形式持有其資產,由此在貨幣總量增長的同時卻引起貨幣流動性的減弱,如1994年底M1佔M2的比率為43.8%,1999年則降為35%,致使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應大打折扣。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1997年以來擴張性貨幣政策對有效需求的拉動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 政策建議:(1)在繼續執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基礎上,要緩解通貨緊縮、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貨幣政策方面必須改變一味增加貨幣供應總量的做法,在維持廣義貨幣M2增長率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將工作重點轉向調控貨幣供給結構即提高貨幣流動性方面,鼓勵儲蓄存款、定期存款等准貨幣轉化為現金及活期存款,使M1的增長率相對高於M2的增長率。(2)通過鼓勵消費和投資,對高達6億多的儲蓄存款進行分流,而鼓勵消費的基礎性工作在於建立穩定的社會保障機制和社會化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而鼓勵投資,一方面要加強我國的金融工具創新以增加金融投資的渠道,另一方面必須進一步降低投資限制以鼓勵實業投資。 二、從貨幣供給的影響因素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當中央銀行為刺激社會需求而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時,主要是通過基礎貨幣的投放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辦法來實現的。但是,在微觀經濟主體消費和投資意願低下的經濟背景中:(1) 由於物價水平持續下跌情況下「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心理及名義利率水平尤其是名義儲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對低下,居民的經濟行為往往表現為持幣待購 ,由此導致社會現金流通量的增加和現金漏損率的提高,客觀上起到了降低貨幣乘數和抵消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作用。(2) 因為銷售不暢和生產經營的萎縮,企業對於活期存款的交易性需求減少,加上其投資行為受到遏制,企業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會轉化為定期存款,如上所述,定期存款比率的上升同樣起到降低貨幣乘數、抵消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作用。(3)商業銀行在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和中央銀行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的情況下,可用資金大量增加,與此同時其貸放規模並未隨之相應增長,原因有二:第一,企業和居民貸款意願低下使得全社會貸款需求不振;第二,貸放風險尤其是信用風險增加,商業銀行出於風險控制和資產安全性的需要嚴格控制資金貸放,出現銀行「惜貸」現象。最終體現出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化,即超額存款准備金的超常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貨幣乘數,抵消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中央銀行為刺激社會需求而試圖擴張貨幣供給的過程中,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在客觀上卻與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向背道而馳,進而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貨幣政策效應的實現。 政策建議:(1)在擴張性貨幣政策中的制定和實施中注重中央銀行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必須將調控重點放在引導商業銀行、工商企業及居民的經濟行為上,使之「順對貨幣政策的風向」,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效應。(2) 在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注重諸多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投資政策及產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的綜合協調運用,過度依賴於少數經濟政策如貨幣及財政政策的做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可行的。(3) 加快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這是走出通貨緊縮,推動經濟增長所必不可少的。 三、從貨幣政策的傳導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於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貨幣供給,影響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從而對全社會的投資水平和消費支出規模產生影響,並最終影響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使之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由此,從中央銀行具體制定和實施貨幣調控到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之間,必然有一個相關的傳導過程。以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傳導為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層次: 1、中央銀行根據刺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既定貨幣政策目標,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增加基礎貨幣投放,提高商業銀行派生存款創造能力,並降低利率水平。這是擴張性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礎。但是,在現階段中央銀行投放的基礎貨幣有相當一部分並未進入多倍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其原因在於銀行資金的內部短路現象,它是指銀行體系增加的准備金沒有最終用於向工商企業和居民的放款,而是滯留在了銀行體系內部,或是用於銀行之間的資金拆借和證券買賣,或是以超額存款准備金的形式存在。這種現象在客觀上起到了減少基礎貨幣的作用,基礎貨幣的減少又通過多倍存款貨幣的緊縮進一步縮減了貨幣的實際供給,導致社會資金相對減少。 2、商業銀行在接受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大量增加的基礎上,對中央銀行的具體調控做出反應,即根據中央銀行擴大貨幣供給的意向相應調整其業務,動用超額准備金擴大向工商企業和居民個人放款的規模並調低放款的利率水平,同時通過派生存款創造機制影響貨幣供應總量的增加。作為在中央銀行和工商企業及居民之間充當傳導媒介的商業銀行,在利益驅動的基礎上,能否對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意圖做出「順對政策風向」的迅速反應,是貨幣政策順利傳導的基本保證。但是,由於現階段商業銀行資產的單一化以及現存的銀行信貸配給機制自身抑制需求和減少流通中貨幣的作用,加上銀行出於風險控制的目的,在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放鬆銀根時,出現了日益普遍的「惜貸」和前文提及的銀行資金內部短路現象,大量資金滯留於銀行體系內部而未形成對投資和消費的拉動效應。 3、工商企業和居民個人根據中央銀行發出的放鬆銀根的政策意向,在商業銀行擴大放款規模,金融市場上資金供給充裕、利率水平下降的情況下,相應擴大其投資和消費支出,最終實現貨幣政策刺激社會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目標。這一層次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關鍵,近年我國宏觀金融調控的實際效應業已證明,現階段,即使在積極財政政策的配合下,無論是社會消費支出,還是投資支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均無法有效拉動。應該說,當前我國出現的通貨緊縮趨勢其實質是體制性的,是我國現行經濟包括金融體制中諸多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嚴重的阻塞現象,它不僅存在於對實質經濟有著最終影響的第三層次上,也存在於貨幣傳導的前兩個層次上,使得擴張性貨幣政策對經濟的有限拉動作用又打折扣。 政策建議:(1) 改變當前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過度依賴於再貸款渠道的局面,中央銀行應在更大的規模和范圍內運用再貼現及公開市場業務,以此拓展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手段和途徑,增強宏觀金融調控的有效性。(2) 必須加快我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貨幣市場的建設,改變當前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發展的不均衡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為建立順暢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創造良好的基礎。其中,完善票據市場、拆借市場和短期國債市場是當務之急。(3) 充分利用當前有利的經濟環境,加快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以消除對消費和投資的體制性約束。就金融體制改革而言,必須盡快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根本性改造,以消除現行銀行體制抑制需求,減少流通中貨幣的作用。
❺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均衡國民收入是怎樣變化的,跪求詳細答案。
可以用IS-LM曲線分來析。因為現在沒法自畫圖,提供詳細思路吧。
建議你先回答什麼是均衡的國民收入,即與總需求相一致的國民收入。
再畫出IS-LM曲線
(1)先分析IS曲線,R =(a+G+e) / d – {[1-b(1-t)]/d }Y,主要決定於產品市場,y=c+i+g,若消費、投資或政府支出增加,會使得IS曲線水平向右移動,由於LM曲線是由貨幣市場決定的,所以不會移動(可以畫圖輔助分析),使得均衡的國民收入增加,反之減少。
(2)再分析LM曲線,R = M/hP + kY/h,主要決定於貨幣市場,貨幣供給量增加,會使LM曲線豎直向下移動,而由產品市場決定的IS曲線不會發生移動(可以畫圖輔助分析),使得均衡國民收入增加,反之減少;再分析貨幣需求(交易需求,投機需求)增加,使得LM曲線豎直向上移動,同樣畫圖分析。
最後簡單總結均衡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等完成論述。
注意:一定要結合曲線圖形分析哦!
❻ 一個關於宏觀經濟學的論述題,求解答。
為何我覺得這更像是個政治題=。=
GDP(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這一指標的缺陷在於:
GDP是一個流量概念,而不是一個存量概念。一個高的GDP並不意味著人民高質量的生活水平,也不意味著宏觀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這條是結合協調)
GDP沒有將生產活動對環境的破壞考慮進來,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經濟永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證。(這條是結合綠色)
GDP沒有很好地反應一國經濟結構層面上的深層次問題,比如一國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可能一個以創新型產業為主導的國家與一個靠落後產業為主導的國家GDP相同,但顯然前者的經濟結構更為合理。(這條是結合創新)
GDP並沒有反應一國經濟分配方面是否公平,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做大蛋糕」固然重要,但當前如何「分好蛋糕」才是解決當前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這條是結合共享)
GDP中核算了凈出口的產出部分,固然開放的商品經濟在順差的情況下能為一國帶來更高的GDP,然而GDP的核算並不包含資本市場的開放以及文化方面的開放與否。(這條是結合開放)
❼ 宏觀經濟學的論述題 請各位幫忙
(1)凱恩斯的理論有個假設,就是需求決定生產,這顛覆了薩伊的生產決定需求的觀點。在大蕭條出現以前,薩伊的理論被當時主流的經濟學家推崇,但是為了解釋資本主義出現的危機,凱恩斯採取的新的觀點來解決經濟學上出現的問題。根據凱恩斯的理論,上述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消費決定生產,而生產能帶來國民收入的增加,如果我們過多儲蓄,那麼投資就會減少,社會生產就會萎縮,從而使國民收入減少,經濟陷入蕭條境地;但是,如果我們消費率上升,就會進一步促進廠商投資,使社會生產擴大,國民收入增加,從而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凱恩斯的理論明顯與以前的古典經濟學家相悖,如果按照古典經濟學生產決定消費的觀點,上面的那個說法是荒謬的。
(2)(呵呵,這個可是長篇大論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
從目前中國國內來看,中國的儲蓄率的確過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這個問題更加嚴峻,因為就是由於我國的儲蓄率過高才會造成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過高,生產的產品國內消化不完,造成在發達國家經濟蕭條的時候,我們的出口飽受打擊,可以說凱恩斯的理論在解釋我國現在面臨的困境時還是有一定得借鑒意義的。但是我國的實際國情我們無法用凱恩斯的理論解釋所有的問題,上述說法並不是百分百正確。我國之所以儲蓄率不高,不是所謂有些人說的「不愛國」,用比較通俗的話說,那就是我國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中國人「窮怕了」,再加上現在我國的社會福利保障還做的不顧好,國人需要儲蓄來預備不測,借節儉對中國人來說,暫時是一種比較明智的選擇。而且發達國家的教訓告訴我們,經濟發展並不僅僅是單純一昧的依賴消費來拉動的,依賴消費,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從長遠來看,經濟要發展靠的是處理好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我國要擺脫經濟危機,走上經濟繁榮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儲蓄與消費的關系,這要有很多的事要做,並不是簡單地靠消費來拉動就能解決的,因此,「增加儲蓄將減少國民收入,引起經濟蕭條;增加消費回增加國民收入,引起經濟繁榮。因此,節儉對經濟不利」。這句話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不能滿目的一概而論。
以上是我的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目前經濟形勢,應該採用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按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狀況,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增速約為6.5%,是全球可比大國中增速最高的,總體宏觀經濟狀況還是不錯的。但是,國際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美國的經濟增速3.8%左右,德國僅1.5%,而且由於全球商品已經呈現「供過於求」狀態,再依靠投資和擴大生產能力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常規做法已經無法持續,同時,我們是一個對外貿易依賴性很高的國家,一年的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0萬億元,但我們的全球主要貿易夥伴們的經濟狀況都不樂觀,這就更不利於我們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好在我們國內消費強勁,一年的商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這奠定了我們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石。也就是說,在這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只有國內消費是強勁增長,而那兩大因素投資與外貿都是緩慢增長,在國內整體通脹率只有2%多一點的情況下,在今後採取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方面,仍應以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一定的預算赤字,擴大政府采購量,即穩妥地刺激經濟發展。在貨幣政策方面,仍應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擴大新增貸款發放規模,繼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保持市場比較充裕的流動性,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傾斜力度,保持一個較低的貸款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利於刺激經濟發展。相信在採取這樣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後,加上國家發改委保持較大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力度,中國的宏觀經濟在未來兩年或更久的時期內,以6%左右的合理的增速發展是完全可期的。(這是以我曾經在省級工業經濟管理部門工作過的體會作出的判斷,都是真實國家發布的數據。你可以放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