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合經濟實例說明建立與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主要步驟
先要取得數據,然後根據公式擬合方程,然後是對方程進行檢驗(包括統計檢驗和計量經濟學檢驗),如果有異方差,序列相關,自相關。。。。。。先要剔除,讓後再擬合,得到一個好的模型,最後是預測
⑵ 計量經濟學模型建立的五個步驟
貌似只有四個步驟吧,,模型設定,模型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
⑶ 論述計量經濟學建立模型的基本步驟
一、理論模型的建立
⑴ 確定模型包含的變數
1.根據經濟學理論和經濟行為分析。
例如:同樣是生產方程,電力工業和紡織工業應該選擇不同的變數,為什麼?
2.在時間序列數據樣本下可以應用Grange統計檢驗等方法。
例如,消費和GDP之間的因果關系。
3.考慮數據的可得性。
注意因素和變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4.考慮入選變數之間的關系。
要求變數間互相獨立。
⑵ 確定模型的數學形式
利用經濟學和數理經濟學的成果
根據樣本數據作出的變數關系圖
選擇可能的形式試模擬
⑶ 擬定模型中待估計參數的理論期望值區間(符號、大小、 關系)
例如:ln(人均食品需求量)=α+βln(人均收入)+γln(食品價格) +δln(其它商品價格)+ε
其中α 、β、γ、δ的符號、大小、 關系
二、樣本數據的收集
⑴ 幾類常用的樣本數據
時間序列數據
截面數據
虛變數離散數據
聯合應用
⑵ 數據質量
完整性
准確性
可比性
一致性
三、模型參數的估計
⑴ 各種模型參數估計方法
⑵ 如何選擇模型參數估計方法
⑶ 關於應用軟體的使用
四、模型的檢驗
⑴ 經濟意義檢驗
根據擬定的符號、大小、關系
例如:ln(人均食品需求量)=-2.0-0.5ln(人均收入)-4.5ln(食品價格) +0.8ln(其它商品價格)
ln(人均食品需求量)=-2.0+0.5ln(人均收入)-4.5ln(食品價格)+0.8ln(其它商品價格)
ln(人均食品需求量)=-2.0+0.5ln(人均收入)-0.8ln(食品價格) +0.8ln(其它商品價格)
⑵ 統計檢驗
由數理統計理論決定,包括擬合優度檢驗、總體顯著性檢驗、變數顯著性檢驗
⑶ 計量經濟學檢驗
由計量經濟學理論決定,包括異方差性檢驗、序列相關性檢驗、共線性檢驗
⑷ 模型預測檢驗
由模型的應用要求決定,包括穩定性檢驗(擴大樣本重新估計)、預測性能檢驗(對樣本外一點進行實際預測)
五、計量經濟學模型成功的三要素:理論、數據、方法
⑷ 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研究經濟問題
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s) 是西方經濟學中關於如何計量經濟關系實際數值的分支學科,也常譯為計量經濟學,量讀liàng(《現代漢語辭典》2012年6月第6版「計量」條)。這兩種譯名的區別在於,前者試圖從名稱上強調它是一門計量經濟活動方法論的學科,後者試圖通過名稱強調它是一門經濟學科。經濟計量學在20世紀30年代誕生之初,研究多限於計量方法的探討,實際計量工作還較少,且多集中於需求分析,能夠算做實際宏觀經濟計量分析的,只有丁伯根關於美國經濟周期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經濟學家克萊因等人不斷提高丁伯根開創的宏觀經濟計量的規模和深度,到20世紀60年代形成一個向企業出售經濟計量預測服務的興旺行業。
經濟計量學的具體計量方法主要包括四個連續工作步驟:
建造模型
把經濟學在論述某一特定問題時,對有關的主要經濟變數之間存在相互關系的理論作為假說,表述成結構方程式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縮影,便於分析處理,就叫做模型。在每個結構方程式中,列作自變數的只能是起主要作用的少數幾個經濟變數,但實際影響因變數數值發生變化的,還有未列入方程式的、為數眾多但影響細微的其他因素,它們的聯合作用往往形成一個隨機干擾因素,使得因變數的每一次數值變動不可能全部由列入方程式的自變數的數值變動來解釋,而必然留下一個殘差由這樣的隨機干擾因素來承擔,從而使因變數成為隨機變數。經濟變數分為因變數和自變數,只是就它們在一個結構方程式以內的相互關系來說的,如果按照它們的數值在整個模型範圍以內如何決定來看,又分為內生變數和外生變數,前者的數值是在模型的范圍以內決定的,例如研究某地某時某種農產品的市場局部均衡問題時,該產品的供給量、需求量、價格等都是,後者的數值是在模型的范圍以外決定的,它們的數值變化影響前者的數值,但不受前者的影響,例如影響該農產品產量而不反過來受其影響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雨量;內生變數的過去時期的數值,如該農產品前一年度的價格;政府政策,如政府對生產該種產品的限制或鼓勵措施等。內生變數在各個結構方程式內不一定都處於因變數的地位,但全部內生變數的數值最終是由整個模型的全體方程式共同決定的,所以又稱聯合因變數;建造模型就是要用全體外生變數和隨機干擾因素作為已知條件來解釋全部內生變數的數值最終是怎樣決定的。
克萊因
估算參數數值
通常是用普通最小平方法對觀測統計資料配合線性回歸方程式。這種方法要求回歸方程式的因變數是隨機變數,自變數是作為已知條件的外生變數。因此要按照代數學解聯立方程式的原理,將原模型的結構方程式體系化為以內生變數為因變數、以外生變數為自變數的簡化式才能進行。因而要求原模型的結構方程式互相獨立,不相矛盾,其數目必須等於內生變數數目,而且能從簡化式的系數估算值還原成結構式的參數值,即具備能夠被識別的條件。
驗證理論
即檢驗估算結果是否符合模型根據的經濟理論,主要是運用數理統計學關於統計假設檢驗的原理,檢驗估算的參數值是否顯著地大於零。只有大於零,有關變數之間存在相互關系的理論,才得到證明;否則須繼續收集資料,再進行估算;或修改模型,甚至修訂根據的理論,再進行估算,直到得出顯著的參數估算值為止。
庫普曼斯
使用模型
估算出參數值的模型,主要用於三個方面:①對所研究的經濟體系內潛在的相互關系進行結構分析,以便了解和解釋有關的經濟現象。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偏微分原理進行所謂比較靜態分析,即對模型的兩個均衡點進行對比:一個是原來假定達到的均衡點,另一個是假定只有一個外生變數(或結構參數)的數值發生變化而其他情況不變時,模型達到的新的均衡點,兩點對比可以看出外生變數或參數值變化時對內生變數發生多大影響。通常所謂各種彈性和乘數等都是用的這種分析方法。②用於預測。可利用已經估算出系數值的簡化式進行,因為簡化式的因變數都是內生變數,自變數都是外生變數,把預期將來某時期外生變數可能達到的數值代入簡化式,就可以得到有關的內生變數在將來同時期的預測值。③用於規劃政策。即對各種政策方案的後果進行評價,以供決策人擇優採納。常用辦法是把代表各種政策方案的外生變數(又稱政策變數,如稅收)在將來某時期的各種不同數值代入模型,然後計算作為因變數的內生變數(即政策目標,如國民收入)的各種相應預測值,以便對比。這叫做模擬運算,實際上是一種以政策變數的給定數值為條件的預測。
⑸ 建立與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主要步驟有哪些
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大體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1結構分析,即研究一個或幾個經濟變數發專生變化及結構參屬數的變動對其他變數以致整個經濟系統產生何種影響。其原理是彈性分析、乘數分析與比較靜態分析;
2經濟預測,即用其進行中短期經濟的因果預測。其原理是模擬歷史,從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中找出變化規律;
3政策評價,即利用計量經濟模型定量分析政策變數變化對經濟系統運行的影響,是對不同政策執行情況的模擬模擬;
4檢驗與發展經濟理論,即利用時機的統計資料和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分析某個理論假說正確與否。其原理是如果按照某種經濟理論建立的計量經濟模型能夠很好地擬合實際觀察數據,則意味著該理論是符合客觀事實的,反之則表明該理論不能解釋客觀事實。
⑹ 建立與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的主要步驟有哪些
建立與應用計量抄經濟學模型的主要步驟有:
1、設計理論模型,確定模型所包含的變數,確定了被解釋變數後,如何正確地選擇解釋變數,確定模型的數學形式,擬定理論模型中待估參數的理論期望值;
2、收集樣本數據,包括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虛變數數據,而且要考慮樣本數據的完整性、准確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3、估計模型參數,包括各種模型參數估計方法,如何選擇模型參數估計方法以及關於應用軟體的使用;
4、檢驗模型,包括經濟意義的檢驗、統計檢驗、計量經濟學檢驗、模型預測檢驗。
⑺ 簡答題 如何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其基本步驟有哪些
1秒前 我的回答 1、經濟學理論分析,提出可能存在影響的變數
2、建立模型,模型選版擇,是線性還是非線性?還權是用Log?
3、找數據
4、用計量軟體回歸分析(回歸方法選擇,OLS?還是MLE?)
5、檢驗結果分析
⑻ 實證分析步驟和流程是什麼
實證分析方法:實證的分析工具
實證分析要運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諸如個量分析與總量分析、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邏輯演繹與經驗歸納、經濟模型以及理性人的假定等等。我們這里著重介紹在經濟學中應用最多而在前面又未曾有過說明的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經濟模型。
先找一篇同類型的實證論文,模仿著寫,
數據要改,圖要重新畫形勢變一下,企業資料要換。
大學畢業季,很多同學都寫不好論文。寫不好論文,不僅影響成績,也影響畢業。所以,我在此分享一點經驗給同學們。
分析論文題目。大家在選定一個論文題目之後,一定要分析論文題目的寫作重點,分清主次。
收集材料,寫讀書筆記。當大家分析過論文的主要寫作方向後,大家要開始收集與論文相關的論文材料。把自己找到與所選論文相關的材料記到讀書筆記上,以備將來寫論文的時候作為參考。
國內外研究現狀。大家要將論文中的主要研究目的找出來。然後尋找分析國內外對此題目的分析與研究。
列舉大綱。結合論文題目。開始列舉大綱。先解釋論文中相關的知識點。然後寫當前的研究現狀,接著寫某題目的問題與不足,再寫針對該問題的對策。注意,問題和對策要相對應。論文中要列舉事例、添加數據、分析的圖片等等。
開始寫論文。按照大綱開始寫論文,但是要在必要的地方加上過渡段。然後是論文的腳注,引用、參考資料、結論等。
最後,大家把排版做好。未盡事宜,請大家斧正。祝大家把論文寫得更優秀。
特別需要注意:
注意,問題和對策要相對應。
必要的地方加上過渡段
在經濟學論文中,經常會出現實證分析,那麼什麼是實證分析呢?實證分析也可稱為經驗分析,目的在於用事實來支持論文所提出的觀點或證明某一種理論,具體包括兩種分析方法,一是統計分析,其中案例分析是其中的特例(樣本只有一個),二是回歸分析。那麼畢業論文撰寫實證分析都有哪些呢?
對於某一種的觀點,只要舉出一個例子來證實就可以了(暫時可以被接受),而如果驗證的結果是事實與理論不符,應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事實與理論不對應,該理論本來就不是解釋這種現象的;②理論不正確,只要一個反例就可否定一個理論(用事實來證偽),沒有反例的理論被認為是暫時可以接受的假說;③理論提出的背景與我國當前的現實不一致,要分析不一致的地方,然後改進理論,或提出改變現實的政策建議。
與理論分析相比,實證分析應成為寫作、選題的重點。因為理論創新很難,而實證分析則可以且能夠體現論文寫作過程中付出的工作量,使論文可較易通過。畢業論文(尤其是學士、碩士畢業論文)應以實證分析為主,實證分析的內容可包括:
1、案例的調查、分析,可包括: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案例分析,如果該案例可以否定一個理論,或者說明這個理論在某個領域不適用;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調查,如當前有關「三農」問題的調查;在一個新的領域內做的調查,別人沒有做過或很少做過,如結合自身情況對大學生借貸狀況進行的調查。
2、發現一個證據,可以證明別人已經提出的但尚未被人證明過的理論,如林毅夫(2000,p.261~295)的文章「食物的供應量、食物獲取權與中國1959~1961年的飢荒」,是第一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檢驗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Sen的理論(「食物獲取權的被剝奪是飢荒發生的最根本原因」)的論文,屬於實證分析中的創新。
3、用大樣本的數據來驗證一種理論,或用一種新的方法驗證一種理論或觀點,雖然他人曾經用過同樣的數據,但自己使用的數據更多、周期更長(如利用每年都在增長的股市數據)、論證更有效率(證明更簡短)、更有說服力(如使用計量經濟學的最新成果來證明),則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
4、進行歷史分析或比較分析,收集的資料比別人全,或發現新的證據、能夠提出新的觀點,或有第一手的資料(如直接翻譯的外文或自身調查得來的資料),這樣的實證分析往往會成為論文中的出彩點。
5、研究結論及政策含義。這是論文中所佔比例最少的部分,大約占論文整體的5%。研究結論是論文各部分得出結論的總結,政策含義(建議)則是根據結論自然延伸、推導出來的,後面不需要再解釋原因。因而,各條研究結論、政策含義可能只需要一句話。
6、論文寫作中其他應注意的問題。論文的寫作是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基礎上的,肯定涉及他人的觀點、資料(包括外文資料),但引用時均應註明出處,切忌抄襲;論文不要寫成說明材料或教科書,而應有自己的觀點,因為論文是給導師以及這個領域內的專家看的;也不要將論文寫成領導報告或政策建議,論文的重點在於其創新之處。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提出自己的見解並對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做出預測。
三、文獻綜述規定
1. 為了使選題報告有較充分的依據,要求碩士研究生在論文開題之前作文獻綜述。
2. 在文獻綜述時,研究生應系統地查閱與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關的國內外文獻。通常閱讀文獻不少於30篇
3. 在文獻綜述中,研究生應說明自己研究方向的發展歷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等。
4. 文獻綜述要條理清晰,文字通順簡練。
5. 資料運用恰當、合理。文獻引用用方括弧"[ ]"括起來置於引用詞的右上角。
6. 文獻綜述中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鼓勵研究生多發現問題、多提出問題、並指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
⑼ 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步驟有哪幾步
計量經濟學,是結合經濟理論與數理統計,並以實際經濟數據作定量分析的一門學科。 主要內容包括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經濟計量學。理論計量經濟學主要研究如何運用、改造和發展數理統計的方法,使之成為隨機經濟關系測定的特殊方法。應用計量經濟學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反映事實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用經濟計量方法研究經濟數學模型的實用化或探索實證經濟規律。
計量經濟學(英文:Econometrics),是以數理經濟學和數理統計學為基礎,對於經濟問題試圖對理論上的數量接近和經驗(實證)上的數量接近這兩者進行綜合而產生的經濟學分支。
該分支的產生,使得經濟學對於經濟現象從以往只能定性研究,擴展到同時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新階段。
「計量」的意思是「以統計方法做定量研究」,所以「量」字應讀作「亮」,而不讀作「良」。
計量經濟學
據說在經濟學中,應用數學方法的歷史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的《政治算術》的問世(1676年)。
「計量經濟學」一詞,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R. Frisch)在1926年仿照「生物計量學」一詞提出的。 隨後1930年成立了國際計量經濟學學會,在1933年創辦了《計量經濟學》雜志。
人們應如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含義?弗里希在《計量經濟學》的創刊詞中說到:「用數學方法探討經濟學可以從好幾個方面著手,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與計量經濟學混為一談。計量經濟學與經濟統計學決非一碼事;它也不同於大家所說的一般經濟理論,盡管經濟理論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數量特徵;計量經濟學也不應視為數學應用於經濟學的同義語。經驗表明,統計學、經濟理論和數學這三者對於真正了解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數量關系來說,都是必要的,但各自並非是充分條件。而三者結合起來,就有力量,這種結合便構成了計量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