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原理論文

政治經濟學原理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28 10:05:00

『壹』 求「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實踐論文」一篇,急用啊!謝謝

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人們經歷了一個從探討社會主義特徵到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演變趨勢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的特徵作了科學預測: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全部由社會直接佔有;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社會主義社會有計劃地組織社會生產;社會主義社會國家開始消亡;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將獲得自由和全面的發展。所有這些設想,都是一種科學預測,是對理想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質的規定性的理論概括,是對成熟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特徵的超前研究。這種預測的科學性就在於這一學說是從全部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導出的,不是空想和幻想。而且後來的實踐也證實了這些設想的科學性。

列寧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更深入一步,提出社會主義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就是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就是消滅階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合作制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在存在多種經濟成分的情況下,要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要利用資本主義,吸取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社會主義還需要國家,國家還不會消亡;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加全國電氣化等。

斯大林發展了列寧的思想,提出社會主義公有制存在兩種形式;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把過渡時期的下限確定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36年宣布蘇聯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職能發生重大變化,組織經濟和文化建設的職能應大大加強和發展。但由於他超越階段,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認識存在重大失誤,作出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階級斗爭越來越尖銳的錯誤論斷;建立了以高度集中為特徵的社會主義模式,僵化地理解了馬恩對未來社會主義的設想,偏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軌道。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過許多有益的探索,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實行逐步和平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政策獲得成功;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等。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沒有也不可能突破蘇聯模式的基本框架。

我們黨根據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近二十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逐步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社會特徵的新概括:(1)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2)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治國家;(5)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基本特徵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表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理論概括,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形態的重要標志。

總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社會主義特徵的探索,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越來越深入。這實質上也是在不同程度地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揭示著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過去根本沒有研究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這不符合實際,是不對的。但也不像有的學者說的那樣,肯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已經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這種看法也不符合實際,也是不對的。鄧小平在談到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時,曾經明確指出:「馬克思去世以後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1頁)這一論述說得非常清楚,第一,不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第二,是說我們在變化的條件下,沒有搞清楚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第三,在現今產生的問題上,我們沒有搞清楚這一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所以應該說,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成果,又充分認識到當代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歷史責任,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念並對其作出科學概括,解決了這個根本問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是鄧小平在圍繞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深入探索什麼是社會主義根本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80年5月,鄧小平第一次使用「社會主義的本質」概念。他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3頁)1985年8月,他說:「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5頁)1987年2月,他說:「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不同。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同上書,第204頁)1990年12月,他又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同上書第364頁)1992年初,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同上書第373頁)鄧小平的多次論述,逐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最後完整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內涵。

究竟什麼是資本主義 節

『貳』 幫忙寫一分關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的論文,字數不限

經濟發展要靠良好的經濟秩序

—淺論商業信譽和商業道德的建立

上個世紀初,西方商業經歷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確立了一個牢固的信條,就是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童叟無欺這個信條在中國人頭腦當中是根深蒂固,因為我們的傳統道德是人以理自信。古話說「人無信不立」,可見中國人歷來強調信譽對於做人的意義。不過,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上信譽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信譽的作用也愈益重要。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對於現代市場經濟來說,守信行為才能保證交易能夠進行、經濟能夠運轉。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到了上個世紀的末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商業意識、現代意識進入到了中國人的頭腦中,但是童叟無欺卻沒有進去,而且明碼標價也做得很不全面。

比如這樣一個場景:我到樓下的一個小雜貨店買一罐飲料,五塊錢。我把五塊錢交給這個雜貨店老闆,我要出門。這時候那個老闆說我沒有給錢。這時應該怎麼辦呢?可能許多人沒有面對過這樣的情形,因為其實這樣的情形一般是不大會發生在雜貨店裡的,更有可能的事實是:我在某一個大街上買了點香蕉,本來應該出五塊錢,結果被迫出了十塊錢。

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雜貨店和路攤的客源性質是不同的。雜貨店的老闆欺詐,顧客不但不會再買東西了,還會告訴他的鄰居,那麼他的鄰居也不會去買東西了,那麼這個雜貨店就失去了客源。經營者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我想說的是,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是信譽。

在傳說中的原始狀態下,人們之間沒有交換,也就不會發生信譽問題;即使發生了一些偶然的交換,在這種物物交換中,信譽也不是一個重大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早期階段的小市場上,普遍實行的是現金交易,即使有一些靠未來付款的信用承諾支撐的信用交易,但由於這種市場小范圍的性質,人們不大可能互相欺騙。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的交易通常發生在整個民族國家乃至全球化的市場上,欺騙就變得方便多了。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一種使這種交易能夠長久持續下去的動力和中介-信譽。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鏈條就會斷裂,市場經濟也就無法運轉。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市場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中國面對的將是全方位的國際競爭。而讓人憂慮的是,目前我國市場上的商業信譽狀況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我們的商業秩序非常混亂,我們的商業道德非常差。例如企業間簽訂的合同履約率極低、債務人大量逃廢債務、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企業進行虛假廣告等行為屢見不鮮。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心理: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經常懷疑我們拿的葯是真的還是假的,擔心別人給我們打針的針頭是第一次使用還是回收的;我們去買肉的時候,也經常擔心這肉是不是注水的;當我們受雇一個老闆的時候,都擔心他到時候會不會給我們發工資;當我們雇一個人給我們打工的時候,我們也擔心他會不會把公司的東西拿走,帶到自己家逃跑了;我們借給別人借錢的時候,擔心他不還錢…… 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當前的情況下,商業道德、市場秩序非常不盡人意。我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面臨著「信譽危機」。

一個市場經濟要有良好的市場秩序,而這個秩序則是要建立在一個良好的信譽機制之上的。而我想,建立信譽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長期的預期。

說的明白一點,就比如:一個人的行為與他的生命預期有關。假如他預期我只活一個禮拜,他發財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也許他會去搶錢包。犯罪是要判刑的,但是他無須擔心這些事,因為法院還沒有來得及開庭,這個人就已經死了,那麼他還何必在乎法律呢?但如果他預期要活很長很長的時間,他也許就不會這么做了。一個人的生命預期越長,他的行為就越規范,他就越願意堅持兌現自己的承諾。因而我想,我們可以把信譽歸結為這樣一個東西,信譽就是人們為了獲得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要讓一個人、一個企業重視自己的信譽,一定要讓他們有一個長期預期,也就是讓他們意識到他們能夠「存活」很長的時間,因此要有一個使自己長遠的發展東西—信譽。

我認為,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是個系統工程,當務之急是要制定出一套制度使全社會形成「失信寸步難行」的良好環境和信用秩序。我想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動員受損失方積極捍衛自己的利益

許多欺騙是發生在消費者不知產品根底的情況下,也就是銷售商隱瞞了一些「私有信息」。而作為消費者,他們需要購買的商品成千上萬,不可能對每一種商品的信息都了如指掌。因此這時候就需要一些提供信息的機構或體制來幫助他們,同時進行組織,使他們團結起來自我保護。如各地的消費者協會等一類組織,有些國家銀行業所採取的「黑名單制度」也值得仿效。如果易受侵害的方面都能積極行動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欺詐行為的活動空間就會大大縮小,「伸手就被捉」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但光是動員受損失方積極捍衛自己的利益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消費者只是弱勢的一方,只是自己保護自己,而不使加害方的失信成本大幅度增加,還是難以達到目標。而要提高加害方的失信成本就要依靠法律的手段來達到-完善規章制度。

2。完善產權制度

應該提高售假等行為的成本,使違規違法者在經濟上受到損失。而為了提高失信和欺騙行為的成本,必需要有健全的法規。沒有完善的產權制度的經濟不會是一個講信譽的經濟。產權制度就是使人們有一個穩定的長期、預期的制度。能夠使得一個人幹了壞事,就一定會受到壞事後果的懲罰;如果他做了貢獻,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如果一個人做的事,後果不一定會由這個人承擔。這時候的他也許就會有積極性去追求一種短期的利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產權制度下,欺騙、不講信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發達國家的人們都比較講信用,我想這不是種族原因使然。文化背景和道德規范固然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的還是因為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民信用體系比較完善,人們不敢以身試法,如此日積月累,才能成為社會的風尚和習慣。良好的道德風氣應該建立在制度的基礎之上。所以,第一點,如果我們要有良好的信譽制度、市場秩序,我們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產權制度。

有人也許會說,中國現在大量的民企、私營企業也不講信譽,也在坑蒙拐騙,他們已經有自己的產權,為什麼他們還不講信用呢?而這正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3。 規范政府行為

要規范市場一定要規范政府行為。

假定我們已經完善了制度,但是如果政府任何時候有權利來宣布這個企業做這個是違法的、做那個是違法的,今天能幹、明天不能幹,一個私人的企業家也沒有一個穩定的預期,所以他也會追求短期的利益。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政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個人的行為。現在我國的情況,我們的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對自己的未來並不充滿信心,他們並不預期自己企業做大之後,做好之後,有了信譽之後可以收回果實了。所以他們和國有企業一樣,也就免不了要追求短期的利益。我們的有些政策是模糊的,是不透明的,這樣使得政府的官員本身享有了好多權力,他們可以用這些權力來去干涉企業。那麼由此導致民營企業本身也不會重視信譽。

如果買了一輛富康車沒有一個月,政府突然宣布富康車不能上長安街,那人們會有什麼行為?辦了一個飯店,如果預期政府可能明天就要關閉這個飯店的時候,店主為什麼不宰一刀?所以我想,規范市場一定首先要規范政府,沒有規范的政府行為不會有規范的市場行為。

4。 建立良好的信息傳輸體制

建立一個良好的信譽制度、市場秩序,要有一個好的信息傳輸體制。

回到我們前面的例子,這個雜貨店的老闆不敢騙人,是因為他一旦騙了人,這個信息很快傳給好多人。假如他騙了人,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那麼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所以我想信息的傳輸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讓那些欺騙行為的信息盡快在市場中傳輸,傳輸得越快市場秩序的建立就越容易。因為我們現在面臨的社會和我們過去的社會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交易對象經常只見一次面,我們大概不會每天都在一個商店買東西,或者不會只向一個人買東西,我們要跟好多人進行交易。這樣的話,欺騙行為被下一個可能交易的人知道就非常重要。

為什麼在現代都市裡建立信譽要比鄉村社會困難的多?我想「閑言」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傳輸機制。所以我們在現代社會里邊怎麼能夠製造這樣一個機制就非常重要。

5。 減少政府部門的交易行為

建立信譽也要求盡量減少政府部門的交易行為。

第一個例子中的雜貨店老闆之所以不騙人,是因為騙了之後顧客會心疼,以後就不再買東西。但如果顧客沒有感覺,他自己買東西被騙卻不在乎,那麼我想這個老闆當然不會講信譽。而政府買東西就是這個意思。買東西的人對欺騙之後他本身並不受損害,因為他是給別人買東西,他不是給自己買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合謀起來。現在有那麼多回扣就是與這個有關系。所以說,如果政府部門作為一個重要的消費者、購買者,在這個事實下的秩序也就很難建立。因此我想應當盡量減少政府交易行為,或說價格操縱於人的手上的交易(如通過電腦等進行無法作弊的交易,透明度會高很多)。

我想這是我們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一個信譽制度需要解決的四個最重要的問題。

「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優化市場發展環境」這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界使用頻率最多的一句話。因為,市場經濟秩序和發展環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我們中國現在的市場秩序是比較糟糕,看看歷史,在那麼多年之前我們就有了契約關系。現在是新的世紀,和一百年前相比,現在中國的商業道德基礎可能不會比那時候更好。比如說山西票號,作為中國最初的現代銀行,它們有多少壞帳;再看一看現在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等,他們又有多少壞帳呢?「山西票號」在一百幾十年前還是借貸,已經發行我們現在的支票,他的分支店分支機構遍及國內外,那時候沒有中央銀行審批單,誰都可以開銀行,但沒有欺騙。為什麼我們現在管制越來越多欺騙也越來越多,這個問題本身就值得我們深思。建立信譽變成每一個人的最優選擇不是靠幾個口號就能解決的,我們應該實實在在的在制度上、在體制上、在政策上有大的動作。
這是我參考了一些資料才寫出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叄』 小論文: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教學內容寫一篇經濟學領域的論文

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一) 古典學關於經濟學對象
政治經濟學是在古典經濟學形成的。古典經濟學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規定是政治經濟學之後的基礎,因此,探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需要從古典經濟學開始。
研究對象是對某一學科研究、范圍的高度概括。它確定學科研究的內容、范圍、方向等。確定研究對象的意義在於,它是學科研究的起點。只有確立了的研究對象,才能建立科學的學科體系。任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學科間的區別主要在於研究對象的區別。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建立是由古典經濟學完成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最初的確立也是由古典經濟學完成的。斯密和李嘉圖等人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立,是通過薩伊等人闡述的。薩伊是斯密在法國的闡釋者。由於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學專著,不適合於教學,薩伊將其改編成教科書,1803年出版。書名為《政治經濟學概論——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全書由生產、分配、消費三篇構成。此所謂「三分法」。此後,李嘉圖的追隨者詹姆斯·穆勒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分為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方面,此所謂「四分法」。
人類的經濟行為涉及到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與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前者表現為經濟行為的生產力方面或者資源配置問題或者經濟運行機制問題;後者表現為經濟行為的生產關系方面或者經濟制度問題。在古典經濟學那裡,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體現兩個方面內容的統一即資源配置研究與制度的結合和統一。或者說,古典經濟學研究研究資源配置,是在結合經濟制度及其演變的背景下進行研究的。或者說,古典經濟學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一定製度背景下的資源配置或經濟運行。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的確定受研究任務的制約。從古典經濟學以來,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基本上確定為一定製度背景下的資源配置。但是,在不同的具體任務下,具體對象會有所差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定,是由其產生的背景和面臨的任務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19世紀中葉。十九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已經確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來,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危機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利益矛盾日益激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公開化。斗爭一開始是自發的,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為了從理論上武裝無產階級,為無產階級斗爭指明方向,需要從經濟上分析資本主義制度,揭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滅亡的。適應這種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以1867年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發出版為標志。
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我在本書中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認為:「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的規律的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人類的經濟行為的兩個方面即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和人與人的關系方面被叫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這二者的結合叫做生產方式。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上述論述中,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的生產方式,但強調生產關系,這是由其所面臨的任務決定的。
(三)經濟學關於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古典經濟學中所包括的制度分析或生產關系方面的內容隨著經濟學的發展逐漸消褪。在邊際學派那裡,古典經濟學中所包含的有關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方面的內容被認為是規范的或不可實證的,從而不應該屬於經濟學研究領域。瓦爾拉斯研究邊際效用價值論和一般均衡理論的巨著取名《純粹經濟學要義》,就是要表明其研究對象與古典經濟學的不同,古典經濟學中的「政治」因素被剔除。到1890年馬歇爾出版《經濟學原理》,自孟克列欽以來的政治經濟學傳統發生了逆轉,經濟學研究中的「政治」命運終結了。一是自此以後,研究理論經濟學的著作不再冠名為「政治經濟學」而是冠名為「經濟學」;二是這種似乎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內涵著經濟學研究內容、對象和的變化。除了在研究方法上數理方法的大量引用外,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將制度分析的內容割裂出去。雖然馬歇爾關於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定義似乎是要恢復色諾芬傳統:「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P23,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但是,色諾芬傳統是無法恢復了,經濟學研究正以堅實的步伐偏離古典經濟學的軌道。
這種偏離或背叛的最明確的證據是1932年來昂內爾·羅賓斯《的性質和意義》中對經濟學對象的規定。他說:「經濟學是把人類行為當作目的與具有各種不同用途是稀缺手段之間關系來研究的科學。」(來昂內爾·羅賓斯《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P20,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從此,在西方經濟學領域,關於經濟學研究對象取得了一致的認識。經濟學就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其多種用途見選擇的科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相應被定義為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或者經濟運行機制問題。
資源配置總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完成的,制度狀況必然對資源配置的效率產生。產權制度的完善與否就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經濟學將古典經濟學傳統中的制度排除在外,忽視制度的變遷及其對資源配置的影響,暴露了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影響了理論對現實經濟運行的解釋能力。科斯將這樣的經濟學稱之為「黑板經濟學」。
(四)關於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定:
在我國傳統政治經濟學那裡,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被確定為「生產關系」或者「生產關系及其」。這種觀念,基本上是受斯大林《蘇聯主義經濟問題研究》和五十年代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影響而形成並定型的。將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確定為生產關系或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導致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虛無化、教條化和簡單化,經濟學研究和教學遠遠脫離現實。一個經濟落後,急需發展生產力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國家,其經濟學研究卻將生產力和資源配置排除在外,這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關於今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定,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遵循傳統,二是要反映現實要求。今天政治經濟學的直接來源有二:一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二是現代西方經濟學。而這二者又都來源於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傳統是研究經濟制度和資源配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研究生產方式但強調生產關系即生產的社會方面;現代西方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強調制度方面是由其面臨的任務決定的,現代經濟學抽象掉制度分析是由於其研究市場制度下的資源配置,而市場制度被假定為是穩定的。這兩者雖有其合理性也有重大缺陷。因此,遵循傳統應該是遵循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應該反映現實經濟活動的要求。我們今天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是服務於經濟建設的需要,服務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因此,經濟學研究中強調對資源配置的研究是必然的,而且,我國正在處於制度轉型和變遷的過程中,制度及其變化對資源配置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資源配置不能忽視對制度問題的研究。
根據這兩個原則,今天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制度分析和資源配置研究的結合,但強調資源配置方面。尊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和傳統,適應經濟學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功能要求,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定應當避免單純研究生產關系和單純研究資源配置兩種極端,而應當是研究一定製度背景下的經濟運行,它應當包括生產關系或制度和生產力或資源配置兩個方面,而且應當將這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

『肆』 求題目為《政治經濟學原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借鑒意義》的一篇論文,球會的大神幫幫忙。。。。

自1995年樊綱與崔之元、吳易風的「範式之爭」以來,「中國經濟學」及其建立或重建的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學界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圍繞中國經濟學的界定、歷史、現在、未來以及怎樣看待中國經濟學,學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誤區和發展方向作一簡要的分析。

一、中國經濟學的界定

也許是出於對以前過度概念之爭的逆反,現在很多論文沒有明確界定「中國經濟學」的定義,但也有少數文章有所界定。何煉成、丁文峰認為:「所謂中國經濟學,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中國經濟學是指作為一門科學的中國經濟學,即中國經濟學科;廣義的中國經濟學則是指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它應是中國經濟學科、中國經濟學人、中國經濟學派、中國經濟學工具與方法等范疇的有機統一和總稱。(1)」劉詩白認為,正在形成中的中國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和小平同志的理論為指導,以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為源泉,科學地反映和深入揭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批判地吸取西方經濟學的積極要素和繼承中國歷史上的經濟學優秀遺產,這樣具有中國的理論特色、風格和氣概的新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發展。」(2)

也有學者不認為將有「中國經濟學」,在行文中常出現「經濟學的中國化」、「經濟學的本土化」、「經濟學的中國學派」等。盛洪是代表之一。盛洪認為是否有一個與西方經濟學的不同的中國經濟學的問題,類似於我們要與西方人共建一座大廈,還是另起爐灶的問題。現在看來,答案很清楚,全世界的經濟學家應該是同建一座大廈(3)。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將出現新的經典、新的定義、新的理論,但這只是對經濟學這座共同大廈的貢獻,是「經濟學的中國學派」。

有的學者引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觀點,從範式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李義平認為,要建立「中國經濟學」,作為一次經濟學的革命,必須對中國經濟生活領域「能夠提出嶄新的理論,這種理論由一套范疇、概念、定律、方法組成」,對中國經濟問題做出「為學界公認的、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嶄新的說明」(4)。宋冬林進一步認為「範式是人們對實踐活動的理論認識」。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包括這樣幾個內容:范疇的創新、分析方法的創新和理論體系的創新。」因此,他認為古老悠久的傳統文化與現行制度使中國人對本國的經濟活動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外來文化必須同本國實際相結合」,形成自己的范疇、思想和理論,才有「中國經濟學」。(5)

還有的學者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指出中國經濟學或中國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並不是新近才出現的時髦名詞,它可以追溯到數十年以前。王亞南於1946年出版的《中國經濟原論》一書,就曾試圖「創建一種專為中國人攻讀的政治經濟學」,它區別於泊來政治經濟學之處,在於「特別有利於中國人閱讀,特別能引起中國人的興趣,特別能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改造途徑的經濟理論教程」;或者說,它的內容「比較更切實用」,意在「創立一種特別具有改造中國社會經濟,解除中國思想束縛的性質與內容的政治經濟學」(6)。談敏指出,王亞南的上述解釋,大致給中國經濟學這個概念從理論上劃定了一個范圍,其側重點是要求在理論體系、論斷結論、案例材料、性質內容等方面,努力形成一種全然不同於現行泊來的政治經濟學、而特別適用於中國自身情況的政治經濟學「教程」或「讀本」(7)。王亞南自己撰寫這部《中國經濟原論》,就是在實踐著這一努力。此書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以研究「中國原有的經濟形態」為其宗旨,分別從導論,即論述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的形成發展及其研究上的兩種基本對立見解開始,隨之相繼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商品與商品價值形態、貨幣形態、資本形態、利息與利潤形態、工資形態、地租形態、經濟恐慌形態,最後在結論中對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生產關系下的諸經濟傾向進行了總考察;此外,書中還以附論的形式,補充考察了政治經濟學在中國、中國經濟學界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中國商業資本論、中國商業資本與工業資本間的流通問題、中國官僚資本之理論的分析等論題。顯然,這是一部道地的中國式政治經濟學讀本,所以有人揣測說,「大概這部名著就是他自己所設想『中國經濟學』的初步嘗試」(8)。由此可見,早在50多年前,我國學者中就已明確提出了創立中國經濟學的命題,而且關於這個命題的解釋,在不少方面,與今天討論中國經濟學中的許多觀點,也是相通的。

二、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誤區

(一)教條主義

這一傾向突出表現為傳統政治經濟學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某些論述的生搬硬套和神聖化。過去不少人「僵化」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說過的話。遇到理論和實際問題時,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而是從他們的只言片語中找答案。表現在理論研究中,誤把一般的經濟關系和特定的所有制聯系在一起,誤把商品經濟的一般范疇當作資本主義的特殊范疇,誤把經典作家的個別結論當作普遍真理,誤把經典作家的規范判斷當作實證分析的基礎,誤把實現目的的手段當作目的本身。這是教條主義傾向在中國經濟學研究中的突出表現。改革開放以後,有一部分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採取了同樣的教條主義態度。

(二)急功近利

理論研究需要艱苦細致的工作和持之以恆的努力,經濟學也不例外。然而近年來的中國經濟學研究卻似乎充滿了躁動和急功近利,其表現有多種:研究題目的選擇側重於當前的需要,較多的是對策性的研究,對策性研究算不算經濟學研究。可以討論,即使算恐怕也只能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按理說,經濟學研究的成果要經過社會較長時期的檢驗,才能評價它的價值,可是我們的做法卻相反,下年評上年,下月評上月,這種評獎方式屢見不鮮。再比如說,當前中國經濟學還存在著經濟研究「政治化」、「長官意志化」的傾向。本來經濟與政治是不可分的,經濟研究也要表達長官的意志,但如果僅拘泥於這一方面,完全受這樣的約束就不妥當了。

(三)本末倒置

眾所周知,經濟活動是以人為主體的行為,經濟實踐也是人們的社會實踐。這是一般的經濟常識。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這個主體的科學,它要深入分析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利益滿足的程度,參與經濟活動的態度、情緒,以及新的願望和要求,從而促進經濟活動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從人、一切為了人。離開對「人」這個主體的分析,將人游離於經濟學之外,不僅使整個經濟活動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濟學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可是,在現行經濟學教科書和經濟學論著中,卻充斥著見物不見人的現象。似乎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實踐,與「人」這個主體本身關系不大,或者把「人」這個主體當作已經解決的問題。比如,人們研究發展生產力,談得較多的都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誠然,這些也很重要,但卻忽視了「人」是生產力的主體要素,「人」既是生產力的物質承擔者,又是生產力發展的受益者。現在我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必須與「人」自身的發展相一致,要服從於「人」的目的。我們平時研究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都不能迴避生產總是以人為主體的生產,分配也是以人為主體的分配,交換、消費亦如是。經濟學不僅要研究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誰」來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活動是否順利,當然有技術性問題,但是更多的、帶根本性的,還是「人」本身的問題。經濟學研究,首先應該研究人們在經濟過程中的情緒和願望,分析人們的勞動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發揮,是否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通過經濟活動出現的問題,仔細尋找隱藏在「人」背後的原因和答案。我們堅信,經濟學突出了人的主體性,不再從現象到現象,而是從發現人的問題入手,解決人的問題,實現人的願望和要求,中國經濟學就一定能抓往這門科學的根本,從而推動這門科學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與忽略對「人」的問題的研究相聯系,在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出現了對生產關系理論的輕視。其實,生產關系即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是基本的經濟關系。在現實經濟生活,這種利益關系幾乎無處不在,並且客觀上總是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可是十分遺憾的是,這樣一個常識性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許多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濟學界就對把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表現出比較普遍的懷疑,有提出把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的,也有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共同作為研究對象的,還有人提出乾脆將生產力放在首要地位。甚至在政治經濟學(也有叫理論經濟學)研究中,給人一種印象,即傳統政治經濟學的弊端與研究生產關系有關,似乎繼續研究生產關系理論是「左」的思想表現,是理論上的僵化。因此,許多搞了多年政治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將興趣移至生產力經濟學、部門經濟學等方面;年輕學者幾乎都迷戀起西方經濟學。現在廣泛流行的,除了各種各樣的西方經濟學譯著,以及根據西方經濟學編寫的教材和闡述的文章外,現行的政治經濟學也基本上是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的大雜燴。有關生產關系的理論,即使在那些仍將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教科書中,分析論述也相當膚淺,有關生產關系的論著則如鳳毛麟角。不過,生產關系作為人們之間客觀存在的經濟利益關系,既不會因人們在理論上的輕視而消失,更不會因人們誤解和偏見而喪失其功能作用。其實,傳統政治經濟學,並不是因為研究生產關系,而是受「左」的思想影響,滿足於教條化的理論推演,對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利益關系矛盾採取了迴避的態度,不願作深入的分析探討。當經濟發展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又誇大利益矛盾,用階級斗爭的辦法解決利益矛盾,結果搞得人人自危。這些不僅不能作為輕視和放棄生產關系研究的原因,相反恰恰說明對生產關系研究不夠,過於狹隘和膚淺。

(四)形式主義

這在數學方法的運用上表現得最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經濟學的引進,經濟學領域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許多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研究中比較偏重於採用數學方法,而且是相當艱深的高等數學方法和模型。不僅西方經濟學書籍和雜志是滿篇滿紙的公式,就是在國內一些早就出名的經濟刊物,也改弦易轍,刊載起大量的布滿數學公式和符號的經濟學文章。一批經濟學者沾沾自喜於數學方法的運用。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學研究領域出現的新氣象,為經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就是傳統經濟學的創新,中國經濟學的創立,是否主要依靠數學方法的推廣和運用?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質和量的規定性,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在經濟學研究中,也有定性和定量的問題,並且經濟學從定性向定量的發展,也是經濟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不過,我們感到,定性分析為體,定量分析為用,定量分析要服從和服務於定性分析,經濟學的定量分析必須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經濟學數學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准確的定性分析為前提,如果定性不準,定量分析很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甚至南轅北轍。現在有些運用數學方法撰寫的經濟學文章,往往為了表述上的方便,常常追求數學技巧而拋棄經濟學原則,好像根本不準備讓別人讀懂,或者主要是為西方經濟學者寫的。有些文章濫用數學方法,結果最後說明的理論簡單而膚淺,許多本來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的問題,卻運用了一大串的數學公式推導,給人一種故弄玄虛、華而不實之感。

因此,對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並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而這主要不是依賴於數學方法的運用。當然,如果真有誰能用數學方法說清楚和解決好中國的基本經濟問題,那也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五)時空絕對

1.中國經濟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泛時空觀。經濟體制改革在當代中國的進展,使中國的經濟運行大體上納入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之中。可是,由於舊的理論、舊的思維方式的慣性等方面的原因,指導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的經濟學體系的構建,顯然處於較為明顯的滯後狀態。這方面最有力的例證是,在中國流行的各種頗具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大體上都是由極不協調的三大板塊組成:(1)馬克思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2)列寧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理論;(3)對現實的經濟運行作淺層次描述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相對穩定的第一、第二板塊與急驟變化的第三板塊,共處於同一教科書這一事實本身,就是對中國經濟學演進尷尬處境的生動寫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經濟學家尷尬處境的生動寫照。

在我們看來,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是時空相對的,西方經濟學如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不例外。從斯密到約翰.穆勒、馬歇爾、薩繆爾遜,西方經濟學每一重要的發展階段,都使經濟學體系產生基本上是「面目全非」的變化。而中國流行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板塊,則大體上是數十年一貫制;較之一個多世紀前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人們幾乎找不到實質內容上的不同之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確實是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但它肯定不是從內容到形式都可以永遠定格不變的。

然而,由於某種思維定勢,人們基本上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否可作為中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分析框架這一問題也不作考慮,似乎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分析框架,來探討中國市場經濟運行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各層面對策。看不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時空界限,這不僅造成了中國經濟學的尷尬,中國經濟學家的尷尬,也造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尷尬。如此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堅持,只會使我們距離馬克思思想體系的本質內容更為遙遠。可以說,泛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時空界限,是中國經濟學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

2.中國經濟學對待西方經濟學的狹隘時空觀。當人們討論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借鑒意義時,尤其是在較為莊重的場合,大多採取的是這樣的評價:西方經濟學在總體上是庸俗的(非科學的),但其中亦有一些觀點或見解可供參考或借鑒。

其實,理性地分析,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產生之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尤其是邊際革命後的發展,西方經濟學對以考察市場經濟運行或發展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具有較為系統性的啟發作用。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西方經濟學較之人類文明同一大道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多「修煉」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更不是立足於西方經濟學可能比馬克思經濟學包容了更多的真理性成份,而是在於現代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處在同一時代,現代西方經濟學所研究的現代市場經濟與中國經濟學所研究的市場經濟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句話,中國經濟學之所以應當而且可以系統地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主要在於二者之間有一定的時空相似性。

3.中國經濟學對待中國現實經濟的絕對時空觀。中國經濟學當然要以中國現實經濟作為研究對象。然而,在現實的研究活動中,卻時常可以看到將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絕對化理解的現象。其一,過分誇大中國市場經濟運行與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相似性,以為中國市場經濟運行不過是或最終不過是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翻版,表現在理論上,絕對照搬和套用現代西方經濟學來解釋中國現實經濟。推崇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和私有化,否認研究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學術」意義,即是明證。其二,過分渲染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的特殊性,否認中國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定性,將中國經濟學演變為詮釋現行制度和現行政策合理性的理論工具,從而使得中國經濟學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動盪性和不確定性,失去了一般理論研究所應具有的規范性、穩定性和相對確定性。其三,忽略中國現實經濟的發展特性,拘泥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現實水平,不理解中國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演變的迅捷性和復雜性,不注意中國市場經濟也在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因而在理論研究中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失去了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一)立足於中國現時的基本國情

何煉成、丁文鋒曾指出,中國經濟學的真正的「根」,實際上是指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依據。因此,「這個『根』不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不是西方經濟學,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只能是中國經濟活動。其理由有三,一是與認識論的一般原理相符合。中國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畢竟不是經濟思想史,而是關於中國改革和發展的學問。二是有利於防止崇古主義對中國經濟學建立和發展的誤導。三是還中國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系的本來面目,以保證中國經濟學建立和發展能夠健康進行。」(9)

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表明,經濟學的發展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有極強的同步性。近代以後,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並且不斷地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種結合一方面在於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或科學體系,更重要的則在於馬克思主義適應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經濟傳統,或者說是適應了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國,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歷史、理論和實際的統一。在當前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對馬克思主義的准確、全面理解,才能建立真正「全新的」中國經濟學。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總的思路是對「經典的」社會主義模式的實踐探索,但是更多地停留在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注釋上;另一個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實現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方法,使得經濟學開始探討現實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科技、管理、學說不斷地引入,使中國經濟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然而,中國經濟學在與西方經濟學融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某種盲目引進、機械嫁接甚至全面接受的傾向。這表現在濫用西方經濟學的概念、范疇來剪裁中國經濟發展實際。一些理論完全無視中國的實際,「言必稱希臘」,導致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混亂。理論的混亂必然導致實踐的盲目,政策變動頻繁,改革成本加大。從中國經濟學自身的發展來看,呈現出對過去的過多的定性分析的「矯枉過正」的現象,要麼過於追求經濟模型的形式上的完美,忽視其實踐指導性,要麼以晦澀的理論來片面地提出改革方案。中國經濟學的「貴族化」傾向明顯加大,經濟理論與經濟發展實踐的背離越來越大。對此如無清醒的認識,必將把中國經濟學引入歧途。因此,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必須立足於中國現時的基本國情,在中國經濟傳統與現代經濟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發展。

(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時代需求所組成的三維空間中把握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

1.注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導向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揭示了經濟運行(包括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正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關於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耦合關系的原理對以改革問題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可以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社會生產均衡發展的原理等也必將對以市場經濟運行為考察對象、以經濟發展問題為主旋律的中國經濟學產生重要的導向作用。

2.以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中國經濟學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現代西方經濟學之所以能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基本框架的重要方面,主要是因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較為貼近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生活的實際;作為尋求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資源配置機理以及優化各層面對策的經濟學,與我們要構建的經濟學大體上屬同一類別,在研究對象、基本使命、基本方法等方面均有大體的同構性。

3.順應時代要求,實現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跨越式發展。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經濟學正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其意義可能會遠遠超出經濟學的邊際革命和凱恩斯革命。其主要誘因是因為經濟能量流動模式的變遷(10)。古典經濟學家生活的時代,主要是以手工勞動為基礎、以再生資源為主體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邊際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面臨的則是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非再生資源在經濟資源中佔有較大比重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今天,科技革命一方面是顯著放大了經濟運行中經濟能量的流量,另一方面則是,較之邊際革命時代,非再生資源在經濟能量流動模式中佔有更大的比重,從而使非再生資源的枯竭化前景以極為引人注目的形式凸現出來。如果說邊際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對他們那個時代的、與古典經濟學家面臨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具有基本異質性的、新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的深切反思,導致了經濟學的邊際革命,那麼,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切反思,也就必將會產生能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能量流動模式深刻變遷的新的經濟學革命。

中國市場經濟的後起性,使中國沒有能產生與古典經濟學相對應的經濟學;也沒有能產生與邊際革命及其之後的西方經濟學相對應的經濟學。中國經濟學的發展當然沒有必要像西方經濟學那樣,經過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國經濟學家可以也應該在以西方經濟學尤其是邊際革命後的西方經濟學為基本構件或分析框架的同時,順應時代需求,走一條非常規的發展路徑,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現代經濟學,以相當一部分資源具枯竭前景假設為中國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從而使中國的經濟學家在新一輪的經濟學革命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11)

(三)時空相對地把握中國經濟學

首先,中國經濟學必須以現實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演進為基礎,以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和將要面臨的問題為導向,體現中國經濟學的時代特色。其次,中國經濟學必須廣泛吸取古今中外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的精華,用之於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此基礎上體現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特色。第三,中國經濟學必須摒棄西方主流經濟學和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在既定製度下研究人們行為關系的做法,回應中國現實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合理兼顧制度分析和行為分析,體現中國經濟學的方法特色。第四,中國經濟學必須正視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不規范性,比如說,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城鄉不對稱二元結構問題,商品市場化與要素市場化不同步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區域經濟保護問題,經濟、科技、社會、政治體制改革不協調問題,等等,既要用規范的方法分析比較規范的問題,也要用規范的方法分析不規范的問題,還要用「有規范」的方法分析不規范的問題,體現中國經濟學的研究特色。第五,中國經濟學必須考慮知識經濟的挑戰問題,這不僅在於中國遲早也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而且在於知識經濟正在全面沖擊著現有的經濟學理論,因此,在我們接受並從現代經濟學中吸取養分的時候,就不能不有所鑒別,有所取捨,從而對知識經濟可能對中國經濟學的沖擊早做准備。比如說,關於作為現代西方經濟學基本假定和理論基礎的經濟人理性行為假定,且不談眾多學者對其頗有微辭,也不談這一假定與中國傳統觀念是否融合,即便是著眼於中國經濟的長遠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經濟體制改革所激發的個人、組織和地方的自利傾向對於生態、環境和社會、政治等方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以及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徵,我們也有必要考慮這樣一個價值判斷問題:盡管我們不能迴避人的自利傾向,但是,我們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以此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藉以進一步渲染和擴張這種自利傾向,而不是以同樣無法迴避的人的合作傾向和多目標導向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注釋:

(1)(9)何煉成、丁文鋒:《中國經濟學從何處來》,《經濟學動態》1997年第7期。

(2)劉詩白:《中國經濟學構建的若干問題》,《經濟學家》1997年第3期。

(3)盛洪:《會有經濟學的中國流派嗎》,《南方周末》1997年10月10日。

(4)參見歐陽文和、周成名:《』97「中國經濟學」研究動態》,《財經研究》1998年第3期。

(5)宋冬林:《從範式危機看經濟學的發展》,《當代經濟研究》1997年第2期。

(6)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附論——政治經濟學在中國」,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296-325頁。

(7)談敏:《中國經濟學的過去與未來——從王亞南先生的「中國經濟學」主張所想到的》,《經濟研究》2000年第4期。

(8)胡寄窗:《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43

『伍』 有關「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寫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在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解決的辦法只有實行計劃經濟。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一種科學的觀點,是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中經年累月,用鞋子在座位底下磨出一道槽才研究出來的。他沒有提出如何實行計劃經濟的具體辦法,雖然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行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偏差,甚至導致蘇聯的解體,但目前仍不能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什麽錯誤,任何市場經濟仍然要不斷地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作斗爭,而解決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斷地加強政府調控,即對經濟進行計劃。

歷史上沒有一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一貼萬應靈葯,人類對經濟規律的理解還只是處於一種大致定性的狀態,馬克思發現了經濟規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經濟學領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一)勞動價值論是剖析資本主義經濟濟的理論基礎

資本主義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
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價值是在物屋的外殼掩蓋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貨幣的產生。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貨幣流通規律。價值與價格,供求關系與價格。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主要作用。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二)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生產

貨幣轉化為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剩餘價值的本質和來源。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剩餘價值率。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超額剩餘價值。勞動力和勞動的科學區分。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僱傭勞動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內容。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深化與擴展。資本積累。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資本主義積累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及其對工人就業的影響。

(三)資本循環和周轉,社會資本再生產

資本再生產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產業資本運動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資本循環和資本循環形式。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資本周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制約資本運動速度的因素。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社會總資本運動。社會總產品。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社會總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和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與企業內部生產有組織性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狹小的矛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實質和根源。危機的周期性。

(四)平均利潤學說和剩餘價值分割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生產價格。平均利潤學說的意義。商業資本及其職能。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銀行和銀行利潤。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價格。資本主義地租及其本質。土地價格。

(五)現代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

1.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生產集中和私人壟斷的形成。二次大戰後生產集中、壟斷程度的提高。壟斷和競爭並存。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壟斷利潤及其來源。壟斷價格。
2.金融資本的形成和金融寡頭的統治
銀行業的集中和壟斷。銀行的新作用。金融資本的形成。
金融寡頭在經濟上的統治和對國家政權的控制。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形式、實質和作用。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干預和調節的內容、形式。
4.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危機的特點
5.壟斷資本在國際經濟領域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輸出的新特點。資本輸出的雙向影響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第二次大戰後國際壟斷的新發展。跨國公司是當代國際壟斷的重要形式。跨國公司的新特點、新作用。

(六)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關系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矛盾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種趨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既斗爭又聯合。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矛盾的加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關系的實質是一種控制與反控制、剝削與反剝削的關系。發展中國家力爭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七)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的特點及其對抗性質。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與歷史局限性。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

『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亦稱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規律,研究社會經濟運動,揭示其本質及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論原理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看作一種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用它來評價社會經濟制度的先進和落後,評價某一階級的進步與反動,看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

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發展時期(而我們的課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活動叫做商品生產,商品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

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糧食可以吃、衣服可以禦寒、遮體、鋼鐵可以造機器武器等,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和衣服被作為商品大量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初期它大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強盛之時,國與國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換活動,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產生了。最初有戰國的刀幣、小銖等,發展到後來由白銀、黃金、珠寶等稀有物品作為貨幣。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的封時期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尤其是世界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國家敗落,清政府用白銀買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戰敗,後來的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等。充分體現了貨幣的作用。

價值規律的基礎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進行等價交換。

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存在,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在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之下,艱難的發展,由於資本主義的出現,勞動力開始大量的成為商品,很多沒有土地的人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中國的資本家也是通過榨取勞動者的剩餘價值致富的,資本主義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為不變資本,一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是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和動機是追求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為達到這一目的,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擴大和加強對僱傭勞動和剝削。資本主義的生產的實質就是生產的剩餘價值,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亦如此。

剩餘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全部過程,在中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資本主義走到了盡頭。

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剝削問題。紙幣本身沒有實際價值,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使國家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和引導更加有力有效。

為促進經濟發展,中國先後進行了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強有力的推動措施,從而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引進了經濟發展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在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新生產工藝、新生產理念的引進對激活全國經濟有巨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後,科技人員愈來愈成為主要勞動者,電子計算機和監制的自動化機械體系日益成為主要的勞動工具,合成材料和擴展型資源正在成為主要勞動對象。

當今社會出現高失業這一現象,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應客觀的面對這一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龐大的失業隊伍存在,這支失業大軍會有利地促進社會發展,當有新興行業時它們會馬上進入其中促進新興行業發展,失業大軍本身的地位,亦會激發非失業者的工作態度促進社會生產。當然事物總有兩面,如果失業大軍過於龐大,就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比如失業者的生活保障,失業者的人生引導等,如處理不當會起社會動盪,所以正確的處理失業者是一個迫切的問題。

『柒』 求一篇《學習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意義》的1000字論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編輯本段]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在專馬克思的重要著作資本論屬中,馬克思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和英國歷年的經濟統計資料,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無產階級的「全部理論內容是從研究政治經濟學產生的。」從1843年開始,馬克思、恩格斯長期地、深入的研究經濟理論,為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建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貢獻了畢生的精力。馬克思提出了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勞動的付出沒有得到同樣的回報,剩餘價值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剝削。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產品的社會

『捌』 關於2010的大一政治經濟學論文範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科學地揭示客觀經濟規律,揭示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成功的認識經濟規律,便可以利用經濟規律能動地改造世界,為人民大眾謀利益,對經濟規律認識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動就越自由,越能發揮主動能動性,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經濟利益的目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論基礎上的辯證方法亦稱唯物辯證法,在經濟學的研究中運用辯證法就是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規律,研究社會經濟運動,揭示其本質及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論原理應用於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看作一種客觀必然的歷史過程,用它來評價社會經濟制度的先進和落後,評價某一階級的進步與反動,看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中國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幾個發展時期(而我們的課本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的分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全面的看問題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直接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活動叫做商品生產,商品的出現標志著封建社會的開始。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比如糧食可以吃、衣服可以禦寒、遮體、鋼鐵可以造機器武器等,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糧食和衣服被作為商品大量的交換,在封建社會初期它大大的促進了社會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強盛之時,國與國也有大量的商品交換活動,例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到一定階段,貨幣產生了。最初有戰國的刀幣、小銖等,發展到後來由白銀、黃金、珠寶等稀有物品作為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的封時期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尤其是世界貨幣,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國家敗落,清政府用白銀買了大量的武器,依然戰敗,後來的戰爭賠款,向別國借款等。充分體現了貨幣的作用。

『玖』 求一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論文

馬克思經濟學說與當代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100多年來它對客觀世界的深刻改造上,而且體現在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上。今年3月14日,是馬克思逝世120周年。為了紀念馬克思,緬懷馬克思,今天本報刊發此文。作者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研究經濟現象、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我們堅持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當代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經濟情況。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但不能由此認為,它對社會主義沒有指導意義。雖然馬克思沒有留下專門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論著,但他的經濟學說對社會主義的意義,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研究和把握。下面分別舉例闡述。

有關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一般原理,對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適用

馬克思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原理,對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一切社會都適用。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中,對待這一原理,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原理,明確了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恢復和發展了非公有制經濟,實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繁榮。

馬克思關於社會再生產諸環節間相互關系的原理,對處理好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的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的關系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在社會再生產諸環節中,生產具有支配和決定作用。關於這個方面,過去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強調得比較多。但對於分配、交換與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產的決定作用,則認識不足。然而,馬克思的有關原理是:「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所謂「單方面形式」的決定作用,是相對於生產在總體上和多方面形式上的決定作用而言的。比如,消費不能從總體上對其他諸環節及其相互關系起決定作用,但對生產這一方面來說可起決定作用。馬克思指出:「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近些年來,我國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明顯地體現了消費需要對生產的決定作用。過去片面強調生產的決定作用,而忽視消費的需要,搞為生產而生產,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還論述了「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的道理:一方面,「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出現了超常的生產過剩,大量產品積壓,不能被用於消費,它們就不是現實的產品,等於沒有生產,其實還不如沒有這部分生產,因為它浪費了資源。另一方面,「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生產應根據社會的消費需要而進行,生產規模與生產結構應與消費需要的規模與結構相一致。

交換與分配也會在「單方面形式」上決定生產。市場擴大,交換范圍擴大,生產規模也就擴大。允許私人資本參與分配,才有私人資本參與生產。這種關系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得很明顯。

關於商品生產及其規律的一般理論,適用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馬克思的商品生產及其規律和勞動價值理論,適用於一切商品經濟。商品與價值,是一種中性的范疇與關系。但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人們曾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看作是產生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的土壤,把發展商品市場關系看作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認識是不科學、不符合實際的。

馬克思關於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深化和發展。近些年來,相關論述較多,這里不再贅述。

馬克思分析商品生產所揭示的有關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價格運動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中依然存在和發生作用。就拿價值規律來說,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搞「一平二調」,違反價值規律,造成了經濟損失。實踐證明,當違反價值規律、破壞等價交換原則時,經濟發展就受到損害;而遵循價值規律時,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就順利。

我國的經濟活動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國際貿易關系中,國內商品價值會轉化為國際價值。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國際價值的概念和原理,指出決定國際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各參與國家之間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國內成本低、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較少的國內價值可還原為較多的國際價值,增加收入;反之,則減少收入。因此,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要重視與遵循國際價值的原理與規律,力求降低國內成本,利用先進技術,提高國內勞動生產率與國際競爭力。

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提出的一些原理和規律,如果抽去其資本主義的特定關系,對社會主義也有意義

馬克思關於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對於說明資本主義相對人口過剩、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工農業差別及絕對地租等問題,具有理論前提的意義。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在某些方面或輕或重地也會在我國出現。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意味著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但隨之會出現結構性矛盾,使就業難度增大。考慮到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高,而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機構成低,就業崗位多,因而需要處理好產業結構升級中不同類型產業的關系。資本有機構成高低不同的企業利潤率高低不同,而部門之間的競爭引起資本向利潤率高的部門轉移,最終形成平均利潤率與生產價格。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理論界把平均利潤與生產價格看作是資本主義的范疇和關系。實際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競爭機制、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的作用下,也會形成平均利潤率與生產價格。如果資本有機構成高的先進行業利潤率低,而有機構成低、生產技術落後的行業反而利潤率高,就不利於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不利於科技進步和各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理論,包含社會化再生產的一些一般原理。諸如國民經濟合比例發展的原理,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對比關系的原理,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及其價值補償與實物補償的原理,社會再生產中外延的擴大再生產與內涵的擴大再生產的原理等,也適用於社會主義再生產。關於外延與內涵的再生產原理,我國經濟學界經常引用,但存在理解不完整、不準確的情況。馬克思曾從兩個角度論及外延及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問題。一是從固定資本的折舊基金用於擴大再生產的角度論述:「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這種規模擴大的再生產,不是由積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引起的。」有的學者以此把場所的擴大與效率的提高截然分開,似乎有場所的擴大就沒有效率的提高,有效率的提高就沒有場所的擴大。但實際情況並非這樣。二是從剩餘價值用作追加資本的角度論述:「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按其實際內容來說,就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過程,而不論這種擴大是從外延方面表現為在舊工廠之外添設新工廠,還是從內涵方面表現為擴充原有的生產規模。」添設新工廠是外延擴大,但並不妨礙利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這是投資形式上的外延擴大,經營方式上的外延與內涵並舉。這里把追加投資用於原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視為內涵擴大,但可以有兩種經營方式,一是只增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規模擴大卻沒有效率提高;二是進行技術改造與革新,增添先進設備,提高效率。不能把外延擴大再生產同粗放經營等同,把內涵擴大再生產同集約經營等同。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其中有些是科學預見,對社會主義有直接意義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和商品生產等問題時,為了對比,有時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方面,提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對於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某些特徵,有些曾在我國宣傳得比較多,如公有制、按勞分配、消滅剝削、計劃調節等,而有些則宣傳得比較少,有的甚至不宣傳。比如,馬克思反復強調的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下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問題,就曾在理論宣傳工作的視野中消失。近些年來,我們已注意並重視這個問題。《共產黨宣言》提出:代替「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又指出:在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更高級的社會中,「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而實現這一原則,要以生產力和物質條件的發展為「現實基礎」。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論述由社會主義社會轉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必要條件時,提及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可見,馬克思強調個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不僅是從人文的角度去考慮,而且是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財富源泉的充分涌流聯系在一起的。

再比如,社會主義的要求和任務之一,是要盡快地發展生產力和滿足人們需要,實現共同富裕。這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著作中,是很明確並作過突出論述的。《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經濟學手稿》中又說:在新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發展了馬克思的上述理論,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搞社會主義如果離開了這兩條,那就只能實行貧窮的公有制,貧窮的按勞分配,短缺的計劃調節,一句話,就是貧窮的社會主義。然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對待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一方面要繼承和堅持,因為馬克思主義既是我們進行革命的理論依據,也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老祖宗不能丟」。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展的;不是宗教教義,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是研究經濟現象、經濟利益關系,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國內外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際經濟情況,而不能拘泥於他在特定情況下所做的個別論斷和具體結論。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原理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