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方經濟學三大基本假設是什麼
經濟人假定,資源稀缺假定,保護私有產權假定。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是支撐西方經濟學理論和西方國家政府制定經濟與分配政策的「根基」,顯然,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匹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諸多問題,人民群眾對此產生了意見與不滿,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個需符合我國而不是要符合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理論基礎。
西方經濟學三個假定不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收入分配理論如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體系框架內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擺在面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
而對經濟學假定的重新思考與探索,又使我們能夠發現我國宏觀和微觀分配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所在,促使探索經濟學假定與我國市場經濟的適應性問題。
(1)強經濟學三大要義擴展閱讀
西方國家處於經濟發展初期時,人的私慾橫流,經濟人假定是很貼切的;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從原始資本積累到壟斷資本的跨越後,經濟人的自利性就被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和企業組織結構特點所弱化。
社會化大生產要求人們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企業組織結構變革使信息傳遞更加暢通,經濟思考與決策也更加縝密,人性悄悄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這時經濟人所體現出來的單向自利性更多地被雙向或多向利益權衡性所代替。
慈善事業在這個時期產生並發展起來,工業富豪們在創業和發展階段,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壓低工人工資等手段,使資本收益最大化,勞動收益最小化,賺取了巨額利潤。
『貳』 經濟學主要講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學是一門具有階級性的科學。一般來說,持有不同階級立場的經濟學家,對同樣的社會經濟現象,往往持有不同的觀點,研究時也有不同的目的和側重點。對於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之間,就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對於作為整個經濟學科的基礎的理論經濟學,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比較流行的一個定義,認為它研究人們既定的目的與具有不同用途供選擇的手段之間的關系,即認為人們要滿足的慾望是眾多的,而一定時期作為滿足慾望手段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用於某個目的就不能用於其他目的,經濟學就是要研究人們在以有限的資源滿足眾多的慾望時怎樣作出合理的選擇。在這里,人們之間的剝削關系,資本剝削勞動的本質,就被掩蓋了。當然,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理論經濟學的對象還有其他種種說法,但是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經濟學是「超歷史」、「超階級」、「超政治」的,從而,它適用於任何社會和任何歷史時期。這類定義的主旨,顯然是要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說成是永恆的、普遍的。盡管在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有時也揭露以至譴責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質及其矛盾,但其目的還是企圖經過各種改良的、修修補補的辦法,使它永存下去。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一般稱為政治經濟學。關於它的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間,雖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數認為它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體系,即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前提下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在階級社會里,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在於揭露各個階級社會的階級剝削。有的則認為它研究人類社會各個階段上生產方式的發生、發展以及滅亡的規律,因此,它既要研究生產關系,也要研究與之相結合的社會生產力的性質、狀況及其發展規律。事實上,就是主張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經濟學家,也不把生產關系作為孤立的研究對象,而是同社會生產力結合起來研究。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政治經濟學既然是以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作為研究對象,那麼,它既是一門理論的科學,也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不僅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規律;而且要研究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特別是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性質及其運行的規律,以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或生產方式)的發生、發展及其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服務。
至於以理論經濟學為基礎的應用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經濟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等)、或涉及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如經濟計劃、財政、貨幣、銀行等)、或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如企業的經營管理)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應用經濟學就是要研究這些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特殊規律性。由於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進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有資本主義的應用經濟學,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有社會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由於所有應用經濟學都以一定的理論經濟學為基礎,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經濟學家的階級立場和觀點的制約,這樣,就有資產階級的應用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的分野。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研究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支配下的經濟活動,因而它們的某些分析內容和分析方法,撇開其資本主義剝削內容,也有可資吸取和借鑒的地方。
經濟學作為多種經濟學科的總稱,除了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外,還包括其他許多門類和分支,它們也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
『叄』 經濟學中的三大要素
西方經濟學的三要素:土地,資本,勞動。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內場容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資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問題的科學。
『肆』 西方經濟學三要素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的三要素抄:土地,資本,勞動。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資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問題的科學。
『伍』 經濟學是如何回答三大基本經濟問題的
經濟學有三條基本假設。第一個叫做「短缺」假設。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市場,市場買賣的東西必定是短缺的,不短缺的東西沒有買賣。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空氣,空氣不短缺,所以沒有空氣市場,經濟學也不研究。第二個假設叫做「經濟人」假設。假設在經濟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無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都是自私自利的,謀求自己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人人都學雷鋒,那麼經濟學就不適用於這種社會現象,是其它學科研究的。第三個是「完全信息」假設。也就是假設,消費者充分知道企業的成本和生產產量、產品質量,等等。另一方面,企業也充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的購買力,等等。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沒有商業秘密。這就簡化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要不然不好研究
『陸』 三大經濟學是什麼
以研究的方法為標准
經濟學可以劃分為
1.數理經濟學專、2.非數理經屬濟學
3.制度經濟學
(在數理經濟學中,又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以研究的深度為標准經濟學則又可以分為
1.初級經濟學、2.中級經濟學
3.高級經濟學
以研究的范圍為標准經濟學可以分為
1.綜合經濟學、2.部門經濟學3.專題經濟學
『柒』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7)強經濟學三大要義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捌』 經濟學問題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
人們何以會選擇工業化,何以會選擇官僚化,聰明人為什麼並不一定會選擇聰明的政策,科學技術何以成為生產力,德國經濟學家范伯格在《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一書試圖找到答案,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是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預權利與金錢博弈的契機。
《經濟學中的規則和選擇》綜合了三大學派的經濟學思想:奧地利學派(哈耶克為代表)、弗萊堡學派(也稱秩序自由主義學派)和憲政經濟學學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財政規則和憲政規則)。反映了經濟學中兩個層面的核心對象:第一?層面是選擇(解決稀缺),即一般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第二個層面則更高,研究規則及選擇。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
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
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闆,你看中了兩種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
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玖』 經濟學三大定律
人們在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的活動,表現為各種經濟現象。各種經濟現象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經濟規律。公認的經濟學十大定律有: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效應、二八定律、木桶效應。
1、蝴蝶效應
▲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2、青蛙現象
▲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里,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
▲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幸。
4、鯰魚效應
▲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 。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5、羊群效應
▲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也稱「從眾效應」。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6、刺蝟法則
▲
兩只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想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7、手錶定律
▲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
8、破窗效應
▲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9、二八定律
▲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
10、木桶效應
▲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只桶就無法盛滿水。
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也可稱為短板效應。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 因此,整個社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盡早補足它。
『拾』 經濟學需要解決的三大基本問題
任何一個經濟體,都面對著三個基本問題,即「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能自發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市場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市場經濟的自組織過程。
1.市場怎樣解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
如果市場上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稀缺,其價格會過高,傳遞出供不應求的信息,生產者就會產生多生產該產品的動機,而消費者就產生少用或不用該產品的動機,進而引起價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
如果某種產品相對於其用途過於豐裕,其價格又過低,傳遞出供過於求的信息,消費者就產生多使用該產品的動機,而生產者則產生少生產或不生產該種產品的動機,進而帶來價格上漲,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為止。
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
2.市場怎樣解決「如何生產」的問題
「如何生產」是指生產者如何組合配置資源。是多用勞動力,還是多用機器設備;是用普通材料,還是用高檔材料;是用一般技術,還是採用較高技術。關鍵是要看其要素組合成本價格是高還是低。如果使用資本比使用勞動力成本低,就採用相對資本密集的生產方式;如果採用一般技術比採用較高技術成本高,那就採用較高技術。企業會通過成本核算,選擇成本最低的方案進行產品生產。通過市場競爭,促使生產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如何生產」的問題。
3.市場怎樣解決「為誰生產」的問題
「為誰生產」是指產品在社會成員之間如何分配的問題。它取決於市場上的家庭、個人的收入狀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決於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貢獻以及生產要素的佔有結構。收入格局將決定人們對各種產品的消費意願和支付能力,並使產品在社會成員(要素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由此,市場自動解決了「為誰生產」,即產品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