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

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

發布時間:2021-02-28 12:43:12

⑴ 王俊豪的榮譽及成就

1、《市場調研預測學》(副主編),國內貿易部部級優秀教材獎,1995年
2、《當代市場營銷學》(副主編),國內貿易部部級優秀教材獎,1995年
3、《市場結構與有效競爭》,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9年
4、《中國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思考》,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優秀獎,2001年
5、《英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浙江省教育廳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1年
6、《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浙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
7、「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習模式的探討」,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2002年
8、《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基本理論及其在政府管制實踐中的應用》,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2003年
9、《中國自然壟斷經營產品管理價格形成機制研究》,薛暮橋價格研究獎,2004年
10、《中國自然壟斷產業民營化改革與政府管制政策》,浙江省高校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5年
11、《浙江省城市公共產品管制價格形成機制與應用研究》,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8年
12、《中國壟斷性產業結構重組分類管制與協調政策》,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8年
13、《中國壟斷性產業結構重組分類管制與協調政策》,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獎二等獎,教育部,2009年
14、《高校優質師資共享制度創新:杭州下沙高教園區師資互聘的探索與實踐》,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2009年
15、《中國壟斷性產業管制機構的設立與運行機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浙江人民政府,2009
16、《深化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研究》,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2012年
學術榮譽
(1)1996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批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家人事部等7部委
(2)1997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3)1997年,國內貿易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內貿易部
(4)2001年,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浙江省人事廳
(5)浙江省第一批「五個一批」理論人才
(6)2002年,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重點資助人員,浙江省委組織部等7部委
(7)2003年,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重點資助人員,浙江省教育廳

⑵ 陳林的教育科研

學術經歷與著作教材2007年至今,參與編著教材專著4部;在CSSCI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8篇為暨南大學A類權威期刊論文;現為碩士研究生課程「新制度經濟學」的任課教師《先進製造業知識幹部讀本》(第二編者),廣東經濟出版社,2010年5月《先進製造業基礎知識》(第一編者),廣東經濟出版社,2010年10月《產業生態學導論》(參與著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廣東工業產業發展報告》(參與編寫),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年12月行政壟斷與政府幹預《轉軌時期中國行政壟斷的經濟績效研究》 2012年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暨南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引用頻次2《行政壟斷的內涵與外延——關於學術界三大理論分歧的評述》 《經濟學動態》,2012.07:pp.35-42 中國社會科學網和人大復印資料《產業經濟》2012年第10期全文轉載《經濟國有化與行政壟斷制度的發展——基於制度變遷理論的經濟史研究》 《財經研究》,2012.03:pp.49-58 引用頻次5(1次境外引用)《經濟國有化與行政壟斷制度——基於蘇聯銀行業國有化進程的制度變遷研究》 《制度經濟學研究》,2012.01:pp.121-144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8期全文轉載《創新競爭與壟斷內生——兼議中國反壟斷法的根本性裁判准則》 《中國工業經濟》,2011.06:pp.5-15 人大復印資料《產業經濟》2011年第9期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文庫」全文轉載引用頻次3《創新、市場結構與行政進入壁壘——基於中國工業企業數據的熊彼特假說實證檢驗》 《經濟學(季刊)》,2011年第10卷第2期:pp.653-674 引用頻次9 《出口退稅和創新補貼政策效應研究》 《經濟研究》,2008.11:pp.74-87 人大復印資料《創新政策與管理》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引用頻次30《中國地區性行政壟斷與區域經濟績效——基於工具變數法的實證研究》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2.04:pp.195-204 入選2012年制度經濟學年會、2012中國生產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hinese Proctivity),中國改革論壇全文轉載《中國地區性行政壟斷的成因與治理》 forthcoming 入選第十一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和2012年全國經濟管理類博士後學術論壇 《轉軌時期中國行政壟斷的經濟績效》 forthcoming 《基於二手市場與理性預期的房地產市場機制研究》 《管理科學學報》,2011.02:pp.61-70 入選2010年第七屆中國金融學年會、2009年中國房地產學術研討會 引用頻次8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的內涵與模式研究——以廣東產業升級為例》 《經濟學家》,2011.02:pp.60-66(第二作者,導師第一作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網」、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網」和廣東經濟研究資料庫全文轉載 引用頻次22《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嗎——來自於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 《中國工業經濟》,2009.06:pp.46-56 入選2009年中國經濟學年會和2009年第四屆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學術會議,人大復印資料《產業經濟》2009年第9期全文轉載 引用頻次4《廣東省產業轉移的發展現狀與特徵》 《國際經貿探索》,2010.01:pp.24-28 引用頻次14《規模化生產:中國農業的產業轉型對策》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03:pp.75-80 入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農林經濟管理)(重慶,西南大學)、2009年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學術研討會、2009年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第23次年會 引用頻次3《國際金融危機與我國先發地區產業轉移——以外向型「東莞模式」為例》 《產經評論》,2011.01:pp.40-47 入選2009年後危機時代的改革與發展研討會暨第四屆亞洲區域合作與創新論壇、2009年金融穩定與產業發展論壇 引用頻次2《構建廣佛都市圈的產業分析——區域產業協作與布局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pp.105-107 引用頻次1 產業生態學《工業園產業生態化改造的對策與思路》 暨南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引用頻次5《產業生態學的一種經濟學解釋》 《經濟評論》,2006.06:pp.74-79(第二作者,導師第一作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研網」全文轉載 引用頻次28《生態工業園構建的思路與對策》 《工業技術經濟》,2007.01:pp.31-38(第二作者,導師第一作者) 引用頻次31《生態工業園建設與政府對策》 《生態經濟》,2008.02:pp.79-82 引用頻次15《生態工業園:工業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效耦合》 《經濟問題探索》,2011.08:pp.166-169 引用頻次2《生態工業園信任機制構建的理論與經驗》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3:pp.80-83《產業組織政策的生態工業園應用研究》 《現代管理科學》,2008.08:pp.71-72 引用頻次4參與課題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尋找企業邊界的均衡點:規模與效率」( 主持人:劉小玄)2008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現代產業體系研究」(08JZD0014,主持人:朱衛平)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企業家創新的產業演化理論與實證研究」( 主持人:朱衛平)2012年度暨南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交通網路結構和質量對產業動態和區域協調發展影響的研究」(12JNKY005,主持人:周浩)200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應對國際資源環境變化挑戰與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基於政府規制視角」(09&ZD021,主持人:張耀輝)全省各地橫向課題數十個主持課題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行政壟斷產業的政府管制體系研究」2013年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3批面上項目「自然壟斷與行政壟斷的產業規制研究」(2013M530812)2008年度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現代產業體系研究」的子課題「中國現代產業體系的制度結構研究」2011年度暨南大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僑華人研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華僑企業家社會網路、組織學習與企業競爭力:基於珠三角企業的實證研究」學術獎勵2012年廣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廣東省人民政府)2008年度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廣東省社科聯、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2012年全國經濟管理類博士後學術論壇優秀論文二等獎(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級培養對象2009年度南粵優秀研究生2011年度暨南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0年度暨南大學優秀博士生「攀登計劃」一等獎2009年度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黃德鴻獎學金一等獎《基於二手市場與理性預期的房地產市場機制研究》 獲2009年中國房地產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規模化生產:中國農業的產業轉型對策》 獲2009年廣東省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三等獎(廣東省學位委員會辦公室)

⑶ 微觀經濟學的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1.2 經濟學內容
1.3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第2章 需求與供給理論
2.1 市場特徵
2.2 需求分析
2.3 供給分析
2.4 均衡分析
第3章 彈性理論
3.1 需求彈性
3.2 供給彈性
3.3 彈性理論的應用
3.4 蛛網理論
第4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4.1 偏好與效用
4.2 消費約束
4.3 消費者均衡
4.4 消費者均衡的變動
4.5 個人需求曲線與市場需求曲線
第5章 生產者行為理論
5.1 廠商及其目標
5.2 生產要素與生產函數
5.3 廠商的短期生產
5.4 廠商的長期生產
5.5 生產要素投入與規模報酬
第6章 成本、收益與利潤
6.1 成本
6.2 短期生產成本
6.3 長期生產成本
6.4 收益與利潤
第7章 完全競爭市場下的價格和產量
7.1 市場結構及市場類型
7.2 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面臨的需求與收益
7.3 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短期均衡
7.4 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長期均衡
7.5 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均衡
第8章 完全壟斷市場下的價格與產量
8.1 完全壟斷市場
8.2 完全壟斷廠商面臨的需求與收益
8.3 完全壟斷廠商短期與長期均衡
8.4 完全壟斷與價格歧視
8.5 壟斷的代價與政府管制
第9章 壟斷競爭市場下的價格和產量
9.1 壟斷競爭市場
9.2 壟斷競爭廠商短期與長期均衡
9.3 壟斷競爭廠商的非價格競爭
9.4 壟斷競爭市場評價
第10章 寡頭壟斷市場下的價格和產量
10.1 寡頭壟斷市場
10.2 博弈論初步
10.3 寡頭間的競爭
10.4 寡頭間的合作
10.5 寡頭壟斷市場各種模型比較與評價
第11章 技術進步的作用
11.1 技術進步
11.2 市場結構和技術進步
11.3 技術進步與效率
第12章 要素市場與收入分配
12.1 完全競爭市場的生產要素需求曲線
12.2 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生產要素需求曲線
12.3 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
12.4 勞動的供給曲線和工資率的決定
12.5 土地的供給曲線和地租的決定
12.6 資本的供給曲線與利息的決定
12.7 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測定指標
第13章 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13.1 非對稱信息與市場失靈
13.2 外部性與產權配置
13.3 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

⑷ 請大家幫忙想一個topic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產業組織理論(Theory of Instrial Organization),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又稱產業經濟學,是國際上公認的相對獨立的應用經濟學科,是國外經濟學核心課程之一,也是近年來經濟學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之一。
產業組織理論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微觀經濟學是它的理論基礎。不過,產業組織學雖然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經濟學科,但在近1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相當理論化的學科。(註:參閱Tirole,J.,1988,The Theory of Instrial 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pp.1~10。中譯本參閱〔法〕J.泰勒爾著,張維迎校譯,1997,《產業組織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p.1~20。)關於產業組織學的學科範圍在主流經濟學界意見也是基本一致的,199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曾出版過一部由阿寧德亞·森(Anindya Sen)主編的《產業組織學論文集》,匯集了19篇產業組織學領域的名作,森在導言中指出:「產業組織學(IO)的定義可以較寬,包括企業理論、規制、反壟斷政策、合同理論以及組織理論的某些內容」。(註:參見Sen,A.,1996,Introction to Instrial 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簡單地說,產業經濟學以市場與企業為研究對象,從市場角度研究企業行為或從企業角度研究市場結構。
在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不僅使自己的理論體系日臻完善,而且還影響了其他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發展,如規制經濟學(Regulation economics)就是在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些應用性微觀經濟學科如勞動經濟學、國際貿易學、比較經濟體制也從產業經濟學的發展中受益良多,此外,與產業經濟學聯系較多的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市場營銷學、公司治理結構、公司理財學、企業戰略等領域也深受其影響。(註:想進一步對此了解的讀者可參閱馬廣奇,「產業經濟學在西方的發展及其在我國的構建」,《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年第10期。)
一、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主義觀點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認為馬歇爾(A.Marshall)的新古典經濟學是產業組織理論的源頭,其後如20世紀前半葉的斯拉法(P.Sraffa)、張伯倫(Chamberlin)、瓊·羅賓遜(J.Robinson)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競爭理論」都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產生起了推動作用,但當時的產業組織理論還處於萌芽階段,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產業組織理論產生於美國,作為一種理論體系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歷史。產業組織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是伴隨著上個世紀大型製造業公司的大量涌現,與新古典微觀經濟理論在解釋壟斷或不完全競爭問題上的失敗分不開的。
產業組織理論體系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美國以哈佛大學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貝恩(J.Bain)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論界稱為哈佛學派。哈佛學派的主要貢獻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論範式,(註:所謂SCP是Structure(市場結構)-Conct(市場行為)-Performance(市場績效)的簡稱,哈佛學派認為結構、行為、績效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所以,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這一範式的最初形式是貝恩(1956)的市場結構、市場績效兩段論範式。貝恩編寫的著名教科書《產業組織論》(1959)的出版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形成,(註:參見Bain,J.S.,1959,In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ain,J.S.,
1956,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並在其後的20年間成為國外許多著名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影響了整整一代學者和決策者。這一階段產業組織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鮑爾(R.Heflebow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編的《產業組織與公共政策論文集》中。至於現代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中流行的SCP三段論範式則是由謝勒(Scherer)在貝恩兩段論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謝勒在1970年出版了《產業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SCP範式的形成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初步成熟,產業組織學因此而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那時,哈佛大學成了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中心,哈佛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產業經濟學的主流學派,但哈佛學派的組織理論具有經驗主義的性質,強調經驗性的產業研究,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理論分析。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觀點對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反壟斷政策的開展與強化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日本著名的產業組織理論權威馬場正雄就將自己的主要理論稱為「反壟斷的經濟學」。
二、SCP範式的衰落
自60年代以來,SCP分析範式成為理論界和經濟界討論與批評的熱點,這些批評主要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們,包括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茲(H.Demsetz)、波斯納(R.Posner)等人,正是在這一批判的過程中,芝加哥學派崛起,並逐漸取得了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還由於其對產業組織理論的開創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註: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蒂格勒的獲獎公告中指出:「斯蒂格勒為市場運行的研究和產業結構的分析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市場和產業結構運用研究領域(產業組織)的學術帶頭人」。引自馬廣奇,2000,10。)芝加哥學派繼承了奈特(F.Knight)以來芝加哥大學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市場競爭過程就是市場力量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是一個「生存檢驗」的過程。(註:關於產業組織的芝加哥學派理論的評述可參見夏大尉,「西方產業組織流派:方法論與基本觀點」,載於於立主編,《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問題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版,pp.10~17,及蘇東水主編《產業經濟學》一書第4章第3節的有關內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該學派在理論上皈依新古典經濟理論,堅信瓦爾拉均衡和自由競爭理論依然有效,廠商行為是廠商預期的函數,政府無需干預。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產業組織》(註:Stigler,G.J.,1968,The Organization of Instry,Illinois:Irvin Press.中譯本見〔美〕J.施蒂格勒,潘振民譯,1996,《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一書問世,標志著芝加哥學派理論上的成熟。該學派特別注重市場結構和效率的關系,而不像結構主義者那樣只關心競爭的程度,故被理論界稱為效率主義者。
在芝加哥學派形成的過程中,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波斯納為代表的學者們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法學家與經濟學院和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們共同合作,應用價格理論對反托拉斯法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不僅推動了美國反托拉斯政策的重大轉變,而且推動了新興邊緣學科——法學經濟學的誕生。芝加哥學派對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另一重要貢獻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茲和佩爾茲曼(S.Peltzman)等人對政府產業規制的分析,這一分析的結果是開創了經濟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規制經濟學。
作為對傳統的SCP範式的批判,鮑莫爾(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韋利格(R.D.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學派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於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競爭市場與產業機構理論》一書,系統闡述了所謂的「可競爭市場理論」(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該理論以完全可競爭市場和沉沒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為中心,來推導可持續的、有效率的產業組織的基本態勢及其內生的形成過程,對貝恩的進入壁壘理論提出了強烈批評,認為問題不在於是否存在進入壁壘,而在於是否存在人為的進入壁壘,這一理論對80年代鮑莫爾(1982)提出的「進退無障礙理論」(Contestability Theory,又譯「可競爭性理論」)有很大影響。在政策上該學派主張政府的競爭政策與其重視市場結構,倒不如說更應該重視是否存在充分的潛在競爭壓力,而確保潛在競爭壓力存在的關鍵是要盡可能地降低沉沒成本。(註:參見〔美〕約翰·伊特韋爾主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第2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67~872頁。)
與哈佛學派相同,芝加哥學派對美國反托拉斯活動和政府管制政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學派的許多經濟學家都曾在里根政府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聯邦貿易委員會等重要部門擔任要職,直接參與反壟斷商業活動的司法實踐。
SCP範式的衰落是多種原因的綜合結果,一方面該範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確的理論基礎,正是由於「舊產業組織學」與30年代就被普遍接受的微觀經濟學理論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對大型企業的成長與行為和日益突出的產業集中趨勢缺乏解釋能力,才導致70年代後期SCP範式在產業組織理論中的地位不斷衰落;(註:J.卡布爾:「導論與概覽: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近況」,載J.卡布爾主編(於立、王旬譯),《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版,第4頁。)另一方面,人們在實踐中無法發現那種穩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型關系,導致對統計結果的解釋自相矛盾。還有就是博弈論(Game Theory)的廣泛運用,企業在市場中的策略性行為以及企業內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為,為博弈論的應用提供了廣泛的機會,如斯賓塞(Spence)、薩洛普(Salop)、泰勒爾都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預示了產業經濟學的發展方向。(註:參見Spence,A.M.,1977,Entry,Capacity,Investment and Oligopolistic Pricing,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8,pp.534~544.Salop,S.C.,1979,Strategic Entry Deterr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69,pp.335~358.)最為重要的是,SCP範式的衰落正是產業組織理論迅速發展的結果。
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論經濟學家們的注意和興趣。他們不斷地加入研究的行列,極大地彌補了產業組織理論研究主要來源於經驗研究,缺乏理論基礎的缺陷。尤其是博弈論的應用,「使產業組織學成為7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學中最富生機、最激動人心的領域」。(註:J.卡布爾,「導論與概覽: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近況」,載J.卡布爾主編,《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第2頁,英文版見Cable,John(ed.),1994,Current Issues in Instrial Economics,New York,Macmillan.)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研究對象明確、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應用性強的相對獨立的微觀經濟學科。
三、產業組織理論的修正與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可競爭市場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和博弈論等新理論、新方法的引入,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理論基礎、分析手段和研究重點等發生了實質性的突破,大大推動了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
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一方面沿著SCP範式的方向發展成為「新產業組織學」。新產業組織理論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力量,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數,並且不存在反饋線路,尋求將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後,以泰勒爾、克瑞普斯等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將博弈論引入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領域,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對整個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改造,逐漸形成了「新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體系。新產業組織理論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從重視市場結構的研究轉向重視市場行為的研究,即由「結構主義」轉向「行為主義」;突破了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單向、靜態的研究框架,建立了雙向的、動態的研究框架;博弈論的引入。
另一方面是近年來崛起的以科斯(R.H.Coase)等人的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從制度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的「新制度產業經濟學」,也被稱之為「後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諾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爾欽(Alchian)等人。(註:這方面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威廉姆森(O.E.Williamson)的著作之中,可參見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
Williamson.O.E.,1989,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in Schmalensee R.,and Willig,R.D.,(eds.)Handbook of Instrial Organization,Amsterdam,North-Hol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該學派組織理論的主要特點在於它引入交易費用理論,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基本假說、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圍作了系統的闡述,徹底改變了只從技術角度考察企業和只從壟斷競爭角度考察市場的傳統觀念,為企業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對產業組織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如果說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注重產業組織之間的關系的話,新制度經濟學則將研究重點深入到企業內部,從企業(公司)內部產權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企業行為的變異及其對市場運作績效的影響。
產業組織的新奧地利學派在理論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門格爾(Carl Menger)、龐巴維克(Eugen Von Bohnbawark)始創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傳統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奧地利學派注重個體行為的邏輯分析,在理解市場時著重過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義的均衡分析,其研究目標是從個人效用和行為到價格的非線性因果傳遞,而不是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義數學函數的相互決定,與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在基礎理論上的區別構成了新奧學派的最主要特徵。針對新古典學派通過均衡對市場進行分析,把經濟學當作客觀的科學並模仿物理學的分析方法來構築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方法,新奧學派對此進行了批評。他們從主觀主義的立場出發,把經濟學看作是不同於自然科學的「人類行為科學」的一個領域,認為自然科學研究對象的自然現象通常存在某種規律性,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表示,還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而經濟規律是通過對一些不言而喻的公理進行邏輯推論而發現的,歷史事實是由多種因素發生作用的復合結果,因此難以用來檢驗經濟理論。所以該學派極力否定作為經濟分析工具的現代數學方法,主張經濟現象應運用人類行為科學的方法,按「人類行為是實現其目的的合理行為」這一公理,通過語言進行闡述。(註:參見哈耶克,1982年,《知識的虛偽》,《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新奧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是奈特式的不確定性概念,新奧學派從不完全信息出發,把競爭性的市場過程理解為分散的知識、信息的發現和利用過程,而市場不均衡就是因為存在著未被發現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決策失誤所導致的利潤機會的喪失。
在政策上,新奧地利學派對傳統的哈佛學派的反壟斷政策基本持批判態度,強烈反對政府幹預,認為政府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哈佛學派建立在SCP分析框架基礎上的反壟斷政策著眼於形成和維護競爭的市場結構,而市場結構又由市場集中度、產品差別化、進入壁壘所決定,新奧學派認為,市場競爭源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只要確保自由的進入機會,就能形成充分的競爭壓力,惟一能真正成為進入壁壘的就是政府的進入規制政策和行政壟斷。因此最有效的促進競爭的政策首先應該是廢除那些過時的規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壟斷,實行自由放任政策。新奧學派認為,社會福利的提高源於生產效率而非哈佛學派強調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賴行政干預,壟斷企業實際上是生存下來的最有效率的企業,這導致新奧學派對大規模的企業組織持寬容的態度,認為市場競爭過程本來就是淘汰低效率企業的過程,反對企業分割、禁止兼並的結構主義政策主張。(註:對產業組織新奧地利學派理論的進一步評述可參考於立主編,《產業經濟學理論與問題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3頁。)
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是泰勒爾(法國)1988年出版的《產業組織理論》,這是近10年來國外大學最具權威性的產業組織學教科書。此外,1987年《產業經濟學雜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論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編出版的《產業組織學論文集》,以及1994年由英國威爾士大學教授卡布爾主編出版的《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這些著作包括了產業經濟學的經典文獻、「新產業組織學」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學派」和「新制度經濟學」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個80年代西方產業經濟學各個流派取得的最新進展。
更加註重對產業組織理論政策含義的研究也是其發展的一個新特點。瀏覽近年來西方學術界關於產業組織研究的文獻,可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是探討公共經濟政策中有爭議的問題,如兼並與效率的關系問題、掠奪性定價問題、反托拉斯法是否有利於競爭等問題。(註:參見Hay,D.,Morris,D.,1991,Instrial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at]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演進
20世紀產業組織理論的長足發展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的巨大變化上,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產業組織理論上的諸多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研究方法的演變,研究方法的演進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脈絡。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取決於它所研究的內容和對象,單一的方法難以滿足各個領域的需要,所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一個研究方法的集合,包括實證方法和規范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統計分析和比較分析、博弈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以及系統動力學方法等。
實證方法是產業組織理論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在整個產業組織學的方法論集合中居於核心地位,實證研究又分為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兩部分。就方法論而言,產業經濟學也是一門具有強烈規范經濟學色彩的應用經濟學,在有關理論的研究分析中,其有關判斷或結論的得出都是以一定的價值觀標准為前提的。
產業組織學中的經驗性規律,大多是綜合應用靜態和動態分析方法的結果,靜態分析常被稱為橫斷面分析,雖然一般而言靜態分析是動態分析的起點和基礎,但產業組織學研究進行的主要是動態分析和時間序列分析。產業組織學中有許多研究成果是通過大量的統計分析總結出來的,歸納一般規律需要運用統計分析方法,而在研究具體國家產業問題時又往往需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與相應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狀態進行比較。
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十分重視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認為系統的行為是由系統的結構所決定的,所以十分注重研究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以及產業內各企業相互作用的關系結構,並由此結構出發研究整個產業的整體行為。
系統動力學方法是通過分析社會經濟系統內部各變數之間的反饋結構關系來研究整個系統整體行為的理論。系統動力學認為系統的行為是由系統的結構所決定的,這一點與結構主義分析方法一致。系統動力學進一步指出,系統的結構是動態反饋結構,可用控制論的方法來研究,所以系統動力學尤其注重各經濟變數之間的動態反饋結構,而對變數的精確度要求不高,因此特別適合於像產業經濟這種許多方面難以定量的復雜系統的研究。國外已有許多學者運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來研究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等諸多產業經濟對象,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從時間上看,20世紀50年代案例分析是產業經濟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都曾廣泛使用,並且取得了許多重大的研究成果。案例法特別適用於無法精確定量分析的實際的復雜經濟事例,非常有助於揭示出普遍經濟規律在不同的實際環境中表現出的不同形式,有助於培養經濟研究人員對實際經濟事務中所蘊涵的經濟規律的敏感性。
20世紀60年代以後,經濟計量學方法成為產業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產業經濟學轉入實證以後採用的主要方法,目前仍是主要的實證研究方法。「60年代中後期,隨著在經濟計量學方法方面受過良好訓練的(或匆匆武裝起來的)新一代學者的出現,也由於電子計算機和經濟計量學軟體的迅速普及,利用結構—績效模式橫斷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一時間幾乎成為產業組織問題研究的時尚」。(註:J.卡布爾,「導論與概覽: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近況」,載J.卡布爾主編:《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總之,這一時期研究的基本脈絡是運用案例研究和計量分析來建立和驗證SCP範式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
五、博弈論在產業組織理論中的運用
產業組織理論是應用博弈論方法較早的一個領域,特別是在寡頭壟斷、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定價、企業兼並、反壟斷規制等領域。博弈論方法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產業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說,產業組織經濟學過去幾年來在理論方面的重大進展都是由於博弈論的廣泛運用而取得的,同時,博弈論及機制設計、不完全合同理論的應用也使得產業組織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大大加強。如果說經濟計量學方法主要適合於實證研究的話,那麼博弈論方法則主要適用於理論分析,80年代以法國學者泰勒爾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就應用博弈論分析的方法對整個產業組織理論體系進行了再造。博弈論被引入產業經濟理論的分析中,意味著那種過去認為只能依靠市場實現的瓦爾拉斯均衡現在可以通過組織內部結構調整等來解決市場問題。理性預期學派為這一客觀事實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企業行為不僅僅取決於市場結構,還取決於企業對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致的其他企業反應行為的預期,即企業的行為是其心理預期的函數。用博弈論的術語來說,企業的行為是各個企業所共同擁有的信息結構或判斷概率的函數,這些突破性的進展使產業組織理論對現實經濟中廠商的行為有更強的解釋力。
現在博弈論已成為產業組織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研究工具,常用於研究寡頭壟斷、不完全市場的定價、企業兼並、反壟斷規制等問題,也正是由於博弈論的應用,才使產業經濟學成為經濟學中進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並吸引了一大批一流經濟學家投身其中,「我們開始找到一個對豐富多彩的行為的某些方面進行處理的理論方法……我們現在有了能從策略性行為和信息方面對種種現象給出解釋的理論模型,這些現象包括:價格戰、不真實廣告、限制性定價、各種默契合作與合謀、討價還價的破裂與協議的延誤、擔保和服務合同的作用、寡頭壟斷企業選擇的定價方式、供貨商與顧客之間的合同性質、各種交易制度的採用等,對這些現象的解釋在5年前幾乎是無法得到的……」。(註:Roberts,D.J.,1987,Battles for Market Share:Incomplete Information Aggressive Pricing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in Bewley,T.(ed.),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Fifth World Congr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57.)
但也有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謝勒(Scherer)就認為「『新產業經濟學』的成績被大大高估了……現在人們普遍認識到,我們需要基於堅實的實證研究,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兩個方面……」。(註:Scherer,F.M.,1988,The Economics of Market Dominance,Basil Blackwell:Oxford,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ial Organization,6,pp.517~518.)施馬蘭西(Schmalensee)也同意這種看法:我們對許多古典問題的認識,包括進入障礙和卡特爾穩定性問題,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博弈論方法在分析不完全競爭方面的兩個不足:首先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即使簡單的多階段博弈也有多重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但如何處理精煉貝葉斯—納什均衡的一般方法尚不清楚,而且認為具有有限理性的人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面臨的復雜的多階段博弈問題這種假設,也似乎把理性原則推得過遠了;其次,大量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結果對假設的細微變化都很敏感,使得均衡非常脆弱,對博弈論模型的檢驗也變得相當困難,博弈論模型的預測看上去很微妙,但往往難以檢驗,這樣除非博弈論分析能夠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般性預測或者被能做到這一點的其他理論所取代,否則就應相信,產業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成果主要來自於實證研究,只有實證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論模型是「空盒子」,哪些理論模型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註:Schmalensee,1988,Instrial Economics:An Overview,Economic Journal,98,pp.675~676.)這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組織理論又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產業組織學家們又轉向依靠實證研究來解決分歧、填補漏洞和提煉思想」(註:J.卡布爾,「導論與概覽: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近況」,載J.卡布爾主編:《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過去截然區分理論研究者和實證研究者的界線消失了,實證研究者越來越願意吸納和利用經濟學理論和經濟計量學方法的新成果,實證研究的技術和手段整體上都具有更高的水準,理論研究者也比過去更多地接觸實際,實際數據更加准確並且更易於獲得。所以,伴隨著理論層次上對博弈論的廣泛重視,案例研究方法繼續受到青睞,其重要性相對提高,但橫斷面回歸分析有所衰落。(註:J.卡布爾,「導論與概覽:產業經濟學的發展近況」,載J.卡布爾主編:《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頁。)除了非合作博弈論仍將在產業組織理論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外,網路博弈和合作—非合作混合博弈將日益滲透到產業組織的分析中。

⑸ 求推薦!運營管理和產業組織理論的好書

國外著作中譯本
1. [美]謝佩德,1980:《市場勢力與經濟福利導論》,易家祥譯,商務印書館。
2. [日]植草益,1988:《產業組織論》,盧東斌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 [美]喬治·J·施蒂格勒,1989:《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譯,上海三聯書店。
4. [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羅傑·勒魯瓦·米勒,1989:《產業組織:理論、證據和公共政策》,華東華工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譯,上海三聯書店。
5. [英]勞傑·克拉克,1990:《工業經濟學》,原毅軍譯,經濟管理出版社。
6. [日]植草益,1992:《微觀規制經濟學》,朱紹文等譯,中國發展出版社。
7. [日]今井賢一、小宮隆太郎,1995:《現代日本企業制度》,陳晉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
8.[法]泰勒爾,1997:《產業組織理論》,張維迎總譯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美]丹尼斯·卡爾頓、傑弗里·佩羅夫,1997:《現代產業組織》,黃亞鈞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美]奧利弗·E·威廉姆森,1999:《反托拉斯經濟學》,張群群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
11.[英]卡布爾,2000:《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於立等譯,中國稅務出版社

國內專著與教材
1. 楊治,1985:《產業經濟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胡汝銀,1988:《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上海三聯書店。
3.陳小洪、金忠義,1990:《企業市場關系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應用》,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
4.鄧偉根,1990:《產業經濟:結構與組織》,暨南大學出版社。
5.王慧炯,1991:《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經濟出版社。
6.盧東斌,1991:《中國產業組織分析》,延邊大學出版社。
7.丁敬平,1991:《產業組織與政府政策》,經濟管理出版社。
8.董守才等,1992:《工業組織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鄭林,1992:《產業經濟學》,河南人民出版社。
10.馬建堂,1993:《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1.方甲,1993:《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芮明傑等,1993:《產業經濟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3.夏大慰,1994:《產業組織學》,復旦大學出版社。
14.李賢沛等,1994:《工業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
15.黨興華,1994:《產業經濟學》,陝西人民出版社。
16.汪斌等,1995:《產業經濟學》,浙江人民出版社。
17.於立、王詢,1996:《當代西方產業組織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8.毛林根,1996:《結構·行為·效果——中國工業產業組織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龍茂發等,1996:《產業經濟學概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余暉,1997:《政府與企業:從宏觀管理到微觀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
21.張維迎,1997:《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2.王惠臣,1997:《論運輸管制:公共性與企業性的悖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23.陳秀山,1997:《現代競爭理論與競爭政策》商務印書館。
24.鄔義鈞等,1997:《產業經濟學》,中國統計出版社。
25.楊公朴、夏大慰,1998:《產業經濟學教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6.史忠良等,1998:《產業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
27.李悅,1998:《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8.謝地,1998:《產業組織經濟學》,吉林大學出版社。
29.吳漢洪,1998:《西方寡頭市場理論與中國市場競爭立法》,經濟s科學出版社。
30.王俊豪,1998:《英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31.劉樹傑,1999:《壟斷性產業價格改革》,中國計劃出版社。
32.金碚,1999:《產業組織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
33.王俊豪,1999:《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

⑹ 一篇勞動社會學領域范圍內的任一主題的論文,題目自擬。 2500字以上。 發我郵箱 [email protected]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回顧與展望

產業經濟學屬於經濟學中應用經濟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其內容體系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產業關聯、產業政策、政府規制與反壟斷等主要領域。在國外,關於產業經濟學的內容體系,一直存在寬派與窄派兩種理解。以英國為代表的寬派認為產業經濟學除了產業組織理論以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理論等內容。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窄派堅持認為產業經濟學就是產業組織學。在中國,基本上是按照寬派來理解的。
一、中國產業經濟學科發展階段的回顧
從總體上說,產業經濟學作為在中國一門經濟學分支學科,始於改革開放之後,與國際產業經濟學主流接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至今不過十多年的時間。其間經歷了從部門經濟學(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向以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到現在以產業組織理論為主的演化過程。
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發展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軌跡,是與中國經濟社會特定的發展狀況,以及人們對產業經濟理論的認識相關的。中國的產業經濟學學科體系是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的,那時「產業」的概念主要指計劃經濟中的行業或部門,學科專業相應地也設立了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門類,但沒有明確的「產業經濟學」名稱。直到改革前,一直缺乏對產業組織理論進行系統的研究,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但由於在經濟建設中我們仍然遇到與產業組織有關的一些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因此,經濟學界還是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對產業組織問題在蘇聯範式下進行過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對工業經濟領域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與協作問題、對工業生產的聯合化和集中化等問題所進行的研究。總的來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以市場經濟運行為制度背景的產業經濟學,在改革開放以前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
第一階段:產業結構經濟學為主導的產業經濟學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產業經濟學在中國迅速成為經濟學界的顯學之一,但其研究對象,卻不是國際上作為主流的產業組織理論,而是與日本相似的產業結構經濟學。長期的計劃經濟使中國的產業結構陷入極為失衡和不合理的境地,調整這種產業結構,使國民經濟走出瀕臨崩潰的境地,成為當時決策當局和整個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間必然經歷一個政府主導型經濟階段。在政府主導型經濟中,政府如何採用非指令性計劃的手段有效地控制經濟運行,是決策當局極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產業政策成為當時決策當局認可的調控經濟的重要政策手段。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80年代國際經濟學界對「通產省奇跡」的稱贊,使正處於困境中的中國看到了一個似乎可資模仿的樣板。當時的很多學者和政府官員都認為,借鑒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對中國擺脫經濟困境,實現經濟振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正是在以上社會經濟背景下,當時中國的產業經濟學研究,借鑒了日本產業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形成了以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及其政策為主的產業經濟學研究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等研究機構是這一時期產業結構與政策的研究重地。
第二階段: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引進吸收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
西方國家產業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在英美國家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這個理論起源於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提出了「馬歇爾沖突」,即自由競爭與規模經濟和壟斷的兩難選擇問題。後經1933年的「壟斷競爭革命」,到1959年產業組織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哈佛大學教授貝恩《產業組織》一書出版,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的正式誕生和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的形成。此後,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又催生了產業組織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派和新奧地利學派的興起。最早介紹到我國的產業組織著作是美國學者W.G.Shepherd的《市場勢利與經濟福利導論》,該譯著於1980年出版時並未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更談不上深入研究了。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楊治編著的《產業經濟學導論》出版,是國內第一本以產業經濟學為名的著作,在國內影響較大,而且它影響了以後的產業組織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研究框架,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1985年,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學院和清華大學經濟學院聯合舉辦經濟管理講習班,編印了《產業組織經濟學》,比較系統地對西方產業組織理論進行了介紹。1988年,日本學者植草益的《產業組織論》出版,成為國內第一本系統介紹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譯著。隨後,國內又陸續翻譯出版了幾本西方學者研究產業組織的著作,如丹尼斯·卡爾頓和傑佛里·佩羅夫著的《現代產業組織》、J.施蒂格勒的《產業組織與政府管制》等著作的翻譯出版,對我國產業組織研究在中國的興起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學術界積極引進國外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學家也開始嘗試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蔣學模主編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專門設了一章「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競爭與壟斷」。谷書堂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也大量討論了競爭與壟斷問題。1988年出版的胡汝銀的專著《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完全以中國經濟的競爭與壟斷為研究對象,蔣學模評價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研究社會主義競爭和壟斷的專著,填補了一個空白點」。1989年出版的鄒東濤和楊秋寶的專著《經濟競爭論》,系統論證了中國經濟競爭模式問題。與此同時,《經濟研究》1987年第10期發表了史正富的論文《產業組織的轉換與產權制度的改革》,《經濟研究》1988年第10期發表了陸德明的論文《改造產業組織,建立壟斷競爭市場》,復旦大學課題組發表了《通過產業組織的改革與創新,建立社會主義壟斷競爭市場》等專著和論文,開創了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範式對中國現實產業組織問題(特別是壟斷與競爭問題)進行研究的先河。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還是個別的和初步的,還沒有出版一本產業組織專著,屈指可數的研究成果所涉及到的產業組織問題也是夾雜在其他問題當中。
第三階段:中國產業經濟學的初步形成階段(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壟斷與競爭之間以及競爭與效率之間的關系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並日益引起學者的關注,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成為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產業組織研究成果。1990年,陳小洪、金忠義出版的《企業市場關系分析——產業組織理論及其應用》是針對國內讀者的第一本系統介紹產業組織理論和國外產業組織狀況的專著。1991年,王慧炯主編的《產業組織及有效競爭——中國產業組織的初步研究》與1993年馬建堂的《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於1994年同時榮獲了第六屆孫冶方經濟學獎。1994年,夏大慰編寫的《產業組織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和分析產業組織理論、方法以及產業組織政策的教材。此外,《經濟研究》等期刊也發表了不少有關產業組織的論文。1997年,國際上最流行的泰勒爾的教科書《產業組織理論》和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斯·卡爾頓等著作的《現代產業組織》的中譯版均被出版。其中《產業組織理論》的最大特點是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分析產業組織問題,為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帶來了新的分析方法,從此,應用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方法研究中國產業組織問題的文獻逐漸增多。總之,這一時期的研究趨於多樣化,在研究的理論框架上,既有在西方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框架內展開的分析論著,也有在新制度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的框架內進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規范性的分析在減少,實證和案例分析的論著增多;在分析的廣度上,既有綜合性分析,又有行業分析和專題性研究;在研究內容上,有關市場進入與退出、反壟斷、政府規制、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問題都不斷地進入了經濟學家的視野和研究工作,可以看出中國產業組織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
第四階段: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繁榮階段(21世紀至今)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按照國際上通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範式進行的研究越來越多,這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的研究漸漸與國際主流接軌。SCP分析框架是中國學者研究產業組織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較多的研究者以中國經濟轉軌作為研究背景,引入制度變數,對特定產業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檢驗。隨著研究的深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開始針對國際貿易、金融、保險、證券、中介機構、出版等具體行業領域進行研究。此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的深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政府規制體制改革、產業競爭力等問題日益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這方面的成果開始大量涌現。
產業經濟學繁榮與深化還體現在專業學術團體和專業期刊的繁榮上,國內目前有2個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團體——中國產業經濟學會、中國工業經濟學會。主要專業出版物有《中國工業經濟》、《產業經濟研究》、《產業經濟評論》、《中國產業組織評論》、《產業組織評論》和《規制與競爭前沿問題》。在國外,眾多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活躍在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在《美國經濟評論》等世界頂級經濟學期刊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中國,產業經濟學經過30年的發展得以迅速普及和提高。中國經濟學界的頂級期刊《經濟研究》大量刊載有關產業經濟學領域的論文,其研究成果對政府產業政策、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WTO新一輪談判(貿易與競爭議題)、壟斷行業改革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學科建設上,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覆蓋產業經濟學)和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產業經濟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全國擁有產業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有30家,擁有產業經濟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達到172家(含上述30家)。此外,產業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和方法已經滲透和體現到法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內容中。可以說,如果說經濟學已經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學」,那麼,產業經濟學則是經濟學中的「顯學」,成為研究生學科專業中的熱門專業。1996年,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新的研究生專業學科目錄,正式把產業經濟學列為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與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勞動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國防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並列為應用經濟學的組成學科,這也標志著中國產業經濟學在學科設置上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目前,產業經濟學已成為中國綜合性大學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和財經類院校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但隨著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的調整,產業經濟學何去何從,目前爭議分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產業經濟學在學科目錄上的歸屬如何調整,產業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已經較為普及,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一定會繼續深入下去,產業經濟學對推動經濟學的進步和推動中國產業經濟振興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二、中國產業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展望和建議
(一)學科內容應進一步凝練和集中
目前,在產業經濟學學科建設上,由於內容體系沒有界定清晰,導致學科之間相會入侵,不僅其他大量的學科入侵產業經濟學領域,產業經濟學也大量入侵其他學科領域。如有些大學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中,設有產業組織研究方向;如發展經濟學專家大量研究本屬於產業經濟學范圍的自然壟斷產業的競爭和規制問題;如有些大學在產業經濟學專業博士和碩士招生中,設有產業核算(會計學)、產業管理(企業管理學)、區域經濟、國際貿易、體育產業、品牌管理、期貨貿易、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消費經濟等研究方向,均是普遍反映的現象。
(二)產業經濟學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在市場結構研究方面,對我國市場結構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水平、集中度和進入壁壘的實證性研究明顯不足,無法深入了解市場結構對企業行為進而對市場績效的影響;在企業行為研究方面,多數成果是沿著市場結構——企業行為——市場績效這樣一種分析範式展開研究,忽略了產權結構、治理結構、技術結構、業務結構等相關因素的深入分析。在市場績效研究上,多數成果對績效缺乏全面性和動態性的了解,忽略了績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和綜合的結果。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已有的成果研究方法較為落後,只有定性研究,缺乏實證研究,博弈論方法和計量分析方法等目前尚未被產業經濟學研究者廣泛採用。對於產業經濟學來說,不重視對計量分析和統計研究,確實很難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防止產業經濟學研究中「數學崇拜」現象,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用眾所不知的語言講述眾所周知的道理」,以至於有的經濟學家發出「經濟學將興於數學也必將於數學」的感慨。因此,在今後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上,一方面需要注重形式上的規范化,同時也要強調在規范化的背後,選題是否重要,方法是否恰當,結論是否可靠等「問題導向」。相信伴隨著中國國際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隨著學術界研究基礎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國產業經濟學「命題本土化,方法規范化,水平國際化」的「三化」趨勢和特徵一定會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來。
(三)產業經濟的現實問題應受到關注
1. 產業經濟學的基本范疇研究
產業經濟學一些基本的界定和實證檢驗一直缺乏深入研究。以傳統的自然壟斷為例,人們都在廣泛使用自然壟斷概念,可究竟何謂自然壟斷,自然壟斷在質上和量上如何界定,自然壟斷的產業范圍是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國內外學術界始終是模糊不清的,以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定義自然壟斷,不僅自身難以邏輯一致,而且也難以解釋活生生的自然壟斷產業以引入競爭為主題的改革實踐。另外,產業組織學基本範式的基本邏輯關系,特別是制度范疇在其中的作用機制,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2. 結合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深化對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演變規律的研究
目前我國對產業結構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基本上是還是「舶來品」,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理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稱為「中國奇跡」。「中國奇跡」背後一定會隱含著中國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演變動力和演變規律,對此問題的研究將會有重大理論創新的空間和可能。
3. 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和反壟斷問題
國外壟斷行業改革已經有了30年的歷史,中國壟斷行業改革也已經有了10餘年的歷史。如何總結國內外壟斷行業改革的經驗教訓,如何確立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的模式和路徑,這些命題自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政治報告就已經提出,十七大政治報告再次提出,但總的來看,中國產業經濟學界對壟斷行業改革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即將實施,如何有針對性地禁止和反對形形色色的壟斷行為,對企業集中的審查標准如何確定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產業經濟學家提供理論依據。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僅供參考,自己修改)

⑺ 王俊豪的主要作品

發表論文
1、《中國市場結構理論模式研究》,《經濟學家》1996年第1期
2、《發達國家的市場結構政策及其啟示》,《世界經濟》1996年第9期
3、《市場國際化與中國市場結構戰略》,《國際貿易問題》1996年第11期
4、《中國基礎設施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經濟研究》1997年第10期
5、《發達國家基礎設施產業價格管制政策及其借鑒意義》,《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第11期
6、《西方國家的政府管制俘虜理論及其評價》,《世界經濟》1998年第4期
7、《中英電信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改革比較》,《中國工業經濟》1998年第8期
8、《論自然壟斷產業的有效競爭》,《經濟研究》1998年第8期
9、《區域間比較競爭理論與其應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年第1期
10、《中英自然壟斷性產業政府管制體制比較》,《世界經濟》2001年第4期
11、《A-J效應與自然壟斷產業的價格管制模型》,《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0期
12、《China Modernizes Public Utilities》,《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2001年NO.7
13、《Utility Regulatory Reform in China》,《World Economy &China》2001年NO.7
14、《我國電信普遍服務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經濟管理》2002年第2期
15、《美國本地電話的競爭策略及其啟示》,《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12期
16、《特許投標理論及其應用》,《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17、《中國電信管制機構改革的若干思考—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為鑒》,《經濟管理》2003年第8期
18、《自然壟斷產業市場結構重組的目標、模式與政策實踐》,《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1期
19、《中國壟斷性產業管制機構改革》,《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1期
20、《審視我國的電力管制機構》,《經濟管理》2005年第1期
21、《壟斷性產業市場結構重組後的分類管制與協調政策》,《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11期
22、《我國城市公用產品管制價格模型的構建》,《經濟管理》2006年第11期
24、《壟斷性產業管制機構的幾個理論問題》,《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第5期
25、《大部制背景下壟斷性產業的管制機構改革》,《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7期
26、《民營經濟進入壟斷行業的制度性壁壘評價》,《中國工業經濟》,2011年第3期
27、《民營企業應對環境管制的戰略導向與創新行為:基於浙江紡織行業調查的實證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9期
28、《醫療機構績效改善的制度安排》,《經濟學家》2009年第1期
29、《自然壟斷產業市場結構重組的目標、模式與政策實踐》,《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1期
30、《中國壟斷性產業普遍服務政策探討》,《財貿經濟》2009年第10期
出版著作
1、《市場結構與有效競爭》,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英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3、《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4、《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5、《自然壟斷產業的政府管制理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基本理論及其在政府管制實踐中的應用》,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7、《中國自然壟斷經營產品管理價格形成機制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及其運行機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國自然壟斷產業民營化改革與政府管制政策》,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0、《中國壟斷性產業的結構重組、分類管制與協調政策》,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11、《中國市政公用事業監管體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12、《中國壟斷性產業管制機構的設立與運行機制》,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
13、《深化中國壟斷行業改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4、《管制經濟學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5、《產業經濟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⑻ 求行政管理專業課外應該看那些方面的書

要是真想學好,並且想學的專業一點的話,下面的書都是經典,大多國外的,因為國內的有自己見解的實在不多,中國的都編成教材了·····
1.〔英〕洛克.政府論.商務印書館,1993
2.〔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商務印書館,1998
3.〔英〕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三聯書店,1997
4.〔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5.〔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
6.〔美〕羅伯特·A·達爾.論民主.商務印書館,1999
7.〔美〕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1
8.〔美〕邁克爾·羅斯金等.政治科學.華夏出版社,2001
9.〔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為:管理組織決策過程的研究.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10 〔美〕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1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2 〔美〕戴維·H·羅森布魯姆等.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3 〔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美國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上海三聯書店,1999
14 〔美〕F·E·卡斯特等.組織與管理:系統方法與權變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5 〔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6 〔美〕羅納德·克林格勒等.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與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7 〔美〕保羅·C·納特等.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領導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8 〔美〕愛倫·魯賓.公共預算中的政治:收入與支出,借貸與平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19 〔美〕特里·L·庫珀.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0 〔美〕威廉·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1 〔美〕羅伯特·丹哈特.公共組織理論.華夏出版社,2002
22 〔美〕珍尼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3 〔美〕詹姆斯·W·費斯勒等.行政過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學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4 〔美〕E.S.薩瓦斯.民營化與公私部門的夥伴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5 〔美〕菲力普·科特勒等.非營利組織的戰略營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6 〔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聯書店,2000
27 〔美〕拉塞爾·林登.無縫隙政府:公共部門再造指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8 〔美〕史蒂文·科恩等.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變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9 〔英〕簡·萊恩.新公共管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30 〔美〕格羅弗·斯塔林.公共部門管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31 〔英〕克里斯托夫·波利特等.公共管理改革:比較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32 〔法〕夏爾·德巴什.行政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33 〔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34 〔美〕戴維·奧斯本等.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5 〔美〕麥克爾·巴澤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願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6 〔美〕B·蓋伊·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7 〔美〕藍志勇.行政官僚與現代社會.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38 〔美〕威廉·N.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9 〔美〕詹姆斯·R·湯森等.中國政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0 〔美〕康芒斯.制度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97
41 〔美〕R·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7 〔美〕丹尼爾·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8.孫耀君.西方管理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9.俞可平.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7.彭和平等.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68.竹立家等.國外組織理論精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69.世界銀行.變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70.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部.西方國家行政改革述評.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
71.左 然等.新興現代化國家行政改革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9
72.陳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述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3.竺乾威等.公共行政學經典文選(英文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74.胡 偉.政府過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5.任 曉.中國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6.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7.郭定平.政黨與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8.施雪華.政府權能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79.唐興霖.公共行政學:歷史與思想.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80.丁 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精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1.謝慶奎.中國政府體制分析.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82.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83.傅小隨.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9
84.馬 駿等.西方公共行政學理論前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85.王俊豪.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基本理論及其在政府管制實踐中的應用.商務印書館,2001
86.〔美〕戴維·奧斯本.政府改革手冊:戰略與工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7.〔美〕簡·芳汀.構建虛擬政府:信息技術與制度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88.〔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9.〔英〕約翰·麥克里蘭.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
90.〔美〕肯尼思·F·沃倫.政治體制中的行政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1.〔美〕菲利普·J·庫珀等.二十一世紀的公共行政:挑戰與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92、毛壽龍 西方行政學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政府管制經濟學導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