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環境經濟學參考文獻

環境經濟學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2021-02-28 15:01:53

① 要求寫一篇論文:關於自由市場環保主義的。我上的是一門環境經濟學課程

以下這些相對是原創!由於這是我上環境經濟學課交的論文! 標題是《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剖析》~~當然,不少也是從一些經濟學書上抄來的 建議你還是不要全抄了,做個參考,自己思索思索挺好的 ~~~在這個時分要環境經濟學的論文的話。。。樓主是在上交大衛教員的環境經濟學嗎? ~~~~~~~~~~~~~~~~~~~~~~~~~~~~~~~~~~~~~~~~~~~~~~~~~~~~~~~~~ 摘要 環境污染和維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別離實例對環境污染的緣由停止剖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剖析 管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的肉體根底,也是經濟系統運轉的根底,生態環境效果是由於人類臨時的消費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惹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開展與環境維護、人與自然聯系的平衡。目前,環境效果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效果。如何處置好這一效果,聯繫到人類社會的生活。因此,採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繼續、安康開展具有十分主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剖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獨自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特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寓居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踐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由於鄰居的寓居環境也失掉了改良.此類行為都發生一些沒有方法完整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去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特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修建工程形成的樂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形成的損傷,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自身擔負.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招致市場失靈是環境效果發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經過價錢機制使資源抵達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清楚狀況下,經濟活動肯定發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招致經濟活動中的公家利息與社會利息或公家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發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自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清楚。環境損傷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比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利息一般都是由全社會獨自承當.而相應的收益卻為形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公家利息對社會利息的偏離.公家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肯定偏離社會的最優形狀.其夢想表現就是污染產品消費過多招致污染超標,超越環境自凈才幹。假定某企業在消費進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形成損傷。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公家利息(即企業在消費進程中所消耗的各種利息)低於社會利息(即社會為企業消費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維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當環境改善的部分紅本。比如,下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避免水土喪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經常不能失掉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假設沒有相應的鼓勵機制,在環境維護效果上就會發生普遍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動身都不願為環保舉措付費而會甘願坐享其成。這肯定招致環境維護行為供應的嚴酷缺乏。 假設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取得的公家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失掉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公家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理下,若有外部經濟具有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部分益處,自然不甘願消費使社會福利抵達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進程中失掉充沛的保證.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效果發生的經濟根源。 2 管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施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形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形成的喪失.使該企業的公家利息恰恰等於社會利息. 使其因此而承當污染利息從而消弭外部影響。對形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方法,使居民(或企業)的公家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不論是何種狀況.只需政府採取措施使得公家利息和公家收益與相應的社會利息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抵達帕累托最優形狀。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聯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聯系界定不清楚,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外部性效果。所以,將產權路途引入環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轉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經過想像制度、維護產權,使環境維護與公家經濟主體的利息嚴密相連。使環境維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抵達消費消耗與環境維護的諧和一致。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聯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聯系界定不清楚,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外部性效果。所以,將產權路途引入環境管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轉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經過想像制度、維護產權,使環境維護與公家經濟主體的利息嚴密相連。使環境維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抵達消費消耗與環境維護的諧和一致。 2.3 加大環境維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完成環境質量改善的主要保證 興旺國度環境管理的閱歷標明,要掌握環境好轉的趨向。環保投入須抵達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抵達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正面標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酷。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失掉改善,就必需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完成環境維護與經濟開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運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效果日益惹起人們的注重.政府部門對環境維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向。政府投入少量資金用於環保樹立.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實施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形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形式。審計部門要增強對環保資金運用狀況的跟蹤檢查.樹立環境管理項目資金運用狀況反應演講制度.對資金運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經過審計,既能監視此類資金能否失掉合理合法的運用.又能充沛發揚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增強宣揚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見地 充沛應用宣揚、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應用的方式。鼎力宣揚環境與資源維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經過宣揚,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見地。同時,還要應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植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展開環保教育.加深穩固下一代的環境見地。經過宣揚教育,提高群眾環保見地.使維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舉措。 2.6 樹立群眾社會參與環境維護監視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性。市場價錢只能反映部分性公家利息.不能充沛反映部分部分性利息,這樣,招致經濟行為失掉限制,發生市場失靈。因此。需求充沛發揚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性。增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團體和團體的監視,應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氣.樹立群眾社會參與環境維護的監視制度.補償政府控制與市場機制的缺乏。經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獨自勤勞,維護好人類賴以生活的環境。完成繼續開展的目的。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與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取得的知識和音訊,別離以上實際剖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中央。北京的西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沛,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西北部經常會起霧的緣由。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踐上天氣預告從某個時分曾經改動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紅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由於北京特地是郊區的大氣污染,曾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改動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氣氛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效果——至少對一個一般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似乎前面的剖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具有私家車,他們享用便利的同時,部分上給環境形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清楚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往常採取尾號限行的手腕,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掌握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團體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自願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約是比擬有效的。似乎造紙等聯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水平。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確實是外來要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下游,蒙古極低的植被掩蓋率也為西伯利亞暖流提供了極端豐厚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依據一些資料,某些中央所謂的防護林,實踐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樣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固然一些中央初見效果,比如多倫等等,但是義務還是很艱難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酷,那裡不是紅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氣氛效果,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處置的,這不只需求北京自己的勤勞,而且需求下游省市的協作。終究北京作為南方遠洋的鄉村,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剖析一樣,由於不用負責,假設下游地域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開展而不顧對下游鄉村的損傷,那環境效果無法處置。 另外還有一個團體建議是之前沒有清楚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揚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官方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實際上看,一個感性的集體確實都在追求取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具有不計收益的熱忱,固然他們能做的事情或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需官方加以鼓舞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效果的。而他們往常面臨的效果是,空有熱忱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舞而少有實踐意義上的支持,這也似乎經濟學一樣,集體的收益或虧空都缺乏以影響整個社會團體。所以我覺得國度在採取微觀手腕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指點,讓環保從一個「小孩兒物們的義務」改動為「每一個公民的權益」。 參考文獻 紀小衛 鄉村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剖析 中華環保別離會 2008中國環境維護年度演講 魯傳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郭遠凱、李傳裕 鄉村環境污染的管理及經濟剖析 答復時間:2011-10-24 4:51:03

② 求環境經濟學文章,要2500字左右

以下這些絕對是原創!因為這是我上環境經濟學課交的論文!
題目是《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當然,不少也是從一些經濟學書上抄來的
建議你還是不要全抄了,做個參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參考文獻
紀小衛 城市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中華環保聯合會 2008中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
魯傳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郭遠凱、李傳裕 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及經濟分析

③ 求一篇 環境經濟學論文 要有摘要 文獻參考 3000字 不要太深奧 謝謝

以下這些絕對是原創!因為這是我上環境經濟學課交的論文!
題目是《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當然,不少也是從一些經濟學書上抄來的
建議你還是不要全抄了,做個參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在這個時候要環境經濟學的論文的話。。。樓主是在上交大衛老師的環境經濟學嗎?

~~~~~~~~~~~~~~~~~~~~~~~~~~~~~~~~~~~~~~~~~~~~~~~~~~~~~~~~~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參考文獻
紀小衛 城市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中華環保聯合會 2008中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
魯傳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郭遠凱、李傳裕 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及經濟分析

④ 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試論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完善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9-11-03
15:50:00
]
作者:李勝利
編輯:studa20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和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企業必然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嚴峻形勢,分析企業管理中存在的部分管理理念,提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應樹立經營戰略、打造核心競爭力、優化企業文化等經營理念。
關鍵詞: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經營戰略;核心競爭力

1引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和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企業必然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嚴峻形勢。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勢態下,國內企業應該在強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發現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樹立現代管理理念並以此指導和貫穿於企業管理活動之中。

2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現狀及相應措施

2.1經營戰略殘缺
誰擁有戰略,誰就擁有未來的市場。在日本企業界的調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業家認為:「最占時間、最為重要、最為困難的事,就是制定戰略規劃。」
經營戰略又稱「經營單位戰略」。經營戰略是企業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環境,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它是企業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企業經營范圍的科學規定,同時又是制定規劃的基礎。更具體地說,經營戰略是在符合和保證實現企業使命的條件下,在充分利用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機會和創造新機會的基礎上,確定企業同環境的關系,規定企業從事的事業范圍、成長方向和競爭對策,合理地調整企業結構和分配企業的全部資源。從其制定要求看,經營戰略就是用機會和威脅評價現在與未來的環境,用優勢和劣勢評價企業現狀,進而選擇和確定企業的總體、長遠目標,制定和抉擇實現目標的行動方案。
企業經營戰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過制定經營戰略,對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調查分析,明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對於企業增強自身經營實力有了明確的方向;(2)企業有了經營戰略,就有了經營發展的總綱,發揮企業的整體效益,有利於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3)便於國家和有關部門對企業進行指導,有利於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4)有利於全面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
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戰略目標的確立與實現,都不能離開企業所處的環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擔的使命。企業戰略目標的確立和實現需要把握兩個關鍵和一個明確:一個關鍵是對環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個關鍵是用正確的方法和思路來整合有關信息並得出相應的論斷、決策和行動方法,以利於企業戰略目標的達成;一個明確則是企業戰略目標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業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等問題,並且明確地指出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特別是對於正處於轉型階段的中國企業,提出符合企業自身狀況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是企業統一思想、提高企業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的當務之急。
一個科學的戰略規劃必須能夠反應「戰略四步曲」,即我在哪裡、我將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國不少企業所制訂的「戰略思路」在這方面常常是內容不足過程殘缺,由於實務的需要他們聚焦精力於「如何去」的問題,對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這種偏重於行動的思考而不是偏重於過程的思考不僅使得戰略毫無亮點,而且定向思維會導致其他可能存在的優秀戰略得不到採納。
基於此,我國的現代企業應對企業經營戰略有一個深入的認識,並從以下幾方面樹立並做好企業經營戰略:(1)建立專門機構,進行市場調研和行業分析,確立本企業在國內外市場、在國內外同行業領域內所處的經濟地位,現有的主要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對企業現有經營項目和主要產品所面臨的挑戰及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與評價,對企業現實的經營環境及可能的選擇做出分析和判斷。(2)通過對多種不同方案的分析與評價,提出企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和戰略產品,提出經濟發展的基本政策、戰略方針,提出可供選擇的主要投資項目、發展目標和重大經濟指標。(3)提出實現企業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應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業的組織結構、管理體制、人才戰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訂基本的經濟發展目標和重大經濟指標,包括成長性目標、收益性目標、有效性目標和社會性目標。並將這些目標和指標分解到各所屬企業和集團的各職能部門。
2.2對「核心競爭力」認識模糊
「核心競爭力」這一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專家C.
K.
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他們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書中指出:「核心競爭力是在一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於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他們認為,隨著世界的發展變化,競爭加劇,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強,企業的成功不再歸功於短暫的或偶然的產品開發和靈機一動的市場戰略,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表現。按照他們給出的定義,核心競爭力是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殊利益的一種獨有技能或技術。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會自動轉化成競爭優勢。如果沒有相應的機制和條件加以支持,核心競爭力將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如今人們又把核心競爭力的外延拓展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各個職能系統,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主要局限在研究開發和產品生產上。
核心競爭力首先能很好地實現顧客所看重的價值,如能顯著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效率,增加顧客的效用,從而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給顧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攜帶;聯邦快遞的核心能力是極高水準的後勤管理,它給顧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時運送。
其次,核心競爭力還必須是企業所特有的,並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也就是說它不像材料、機器設備那樣能在市場上購買到,而是難以轉移或復制。這種難以模仿的能力能為企業帶來超過平均水平的利潤。
最後,核心競爭力還具有延展性,能夠同時應用於多個不同的任務,使企業能在較大范圍內滿足顧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學鏡片成像技術和微處理技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成功地進入了復印機、激光列印機、照相機、掃描儀以及傳真機等二十多個產品領域;本田公司的核心專長是引擎設計和製造,這支撐了小汽車、摩托車、割草機和方程式賽車的製造。
核心競爭力不僅可以表現在技術上,還可以表現在生產經營、營銷和財務上。如蘋果電腦的產品設計創新能力,它首開使用滑鼠操作電腦的先河,它的麥金托電腦可看可感的設計,極大地促進了個人和家庭電腦市場的發展;寶潔、百事可樂優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銷能力;豐田的精益生產能力等。正是由於具有這種獨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遺憾的是,我國部分企業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方面表現得非常盲目並在核心競爭力的認識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觀念:(1)競爭力等於核心競爭力。任何企業,相對來講都有競爭力,但絕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必須有獨特性,是在企業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積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業特殊組成、特殊經歷的烙印,其他競爭對手很難復制。核心競爭力的鍛造對一個試圖做大做強的企業來講,好比它的生命。沒有競爭力的鍛造,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鍛造,一個企業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將來,不可能有客觀的市場表現,不可能有豐厚的市場利潤。(2)認為擁有核心業務就有核心競爭力。擁有核心業務並不等於自然有了核心競爭力。公司集中資源從事某一領域的專業化經營,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術、產品、銷售和服務等多方面與同行的差異。在發展這些差異時,企業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可提高消費者特殊效用的技術、方式和方法。這些「異質性(差異性)」決定了企業之間的效率差異,只是有可能構成今後公司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之一。(3)沒有核心技術,就認為沒有核心競爭力。戴爾(Dell)公司沒有個人電腦的核心技術,但並不妨礙它成為行業翹楚,因為戴爾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高效的供應鏈管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國的現代企業應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概念上要有一個准確的把握,要想真正營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唯一的辦法就是綜合分析、正確判斷企業的各方條件,尋找自己的長處,從生產管理、質量、規模、銷售模式、渠道、售後服務、品牌認知、價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優勢領域為突破點,對傳統的優勢產業進行改造升級,聘用優秀的管理者和員工,堅持技術創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強營銷知識積累,營造企業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項或多項工作,並揚優成勢,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3
企業文化沒有個性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講,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我們現在主要是從狹義的層面強調文化。
目前在我國,企業文化漫天喊,但絕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中國的企業界,真正優良、有其個性色彩的企業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現在:(1)沒有將文化建設提升到戰略的高度,領導重視不夠;(2)將企業文化工作混同於思想政治工作,認為企業文化工作就是協助所在單位黨組織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將企業文化建設混同於精神文明建設,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就是搞活動、樹典型、唱贊歌;(4)將企業文化混同於員工娛樂文化,認為企業文化就是組織員工開展業余文化生活;(5)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沒有科學具體的短期目標和中期目標;(6)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往往只注重表層硬文化建設,一味在視覺識別上做文章,而對流程再造、制度建設、育人和領導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層次文化重視較少;(7)企業文化建設往往是大同小異,缺少企業特色、缺乏自身個性,缺乏本單位、本地區的創意,陷入低水平重復怪圈。
所以,中國企業應當逐步樹立企業文化建設理念,但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米不夠水來湊」,而應該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建設自家的企業文化。從共同價值觀念的培育、企業精神的構塑、經營哲學的確立和企業形象設計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構建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代中國企業應立足我國現實國情,放眼全球市場,靜心思考在企業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之處,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使企業具有活力和競爭力,長盛不衰。

⑤ 求一篇: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論文。

西方發達國家環境經濟政策實踐與啟示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的環境管理還主要以行政指令管理方式為主,環境經濟政策還不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的地位還遠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因此,迫切需要廣泛借鑒發達國家的經
驗,積極開展環境經濟政策研究,使得環境經濟政策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支撐。
[關鍵詞]環境;環境經濟政策;實踐經驗;啟示。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生態文
明」明確列為新時期全黨全國人民的奮斗
目標,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需要強大的社會
理念、政策法規、技術手段做支撐,其中環
境經濟政策就是重要的政策和制度保
障。目前,我國的環境管理還主要以行政指
令管理方式為主,環境經濟政策還不完善,
環境經濟政策的地位還遠沒有真正發揮
出來。因此,迫切需要廣泛借鑒發達國家的
經驗,積極開展環境經濟政策研究,使得環
境經濟政策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
要支撐。
一、西方發達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的實
踐經驗
所謂「環境經濟政策」是指按照價值規
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信貸、收費、保
險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市場主體的行
為,以較低的成本達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
的,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與傳統的指令性行政控制手段的「外部約
束」相比,它是一種「內在約束」力量,具有
降低環境治理成本與行政監控成本、促進
環保技術創新、鼓勵清潔生產、協調經濟利
益關系等優點。
早在20世紀70年代,面對日益嚴重的
環境問題,市場經濟比較完善的西方發達
國家就積極應用環境經濟政策來實現經濟
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取得很好效果,在實踐
上也積累一定的經驗。
1.確立環境經濟政策的目標和基本原
則。為實現以較低的成本達到有效控制污
染問題和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的目標,
西方各國基本確立全方位多領域的宏觀環
境經濟政策的基本原則:(1)環境治理與污
染控制並重,治理環境污染開始由末端治
理向源頭治理轉變。如德國於1986年實施
的《廢棄物限制及廢棄物處理法》,發展方
向從「怎樣處理廢棄物」提高到了「怎樣避
免廢棄物的產生」,使生活垃圾回收率已達
70%,垃圾再利用行業每年直接創造410億
歐元的價值,約佔全國GDP的2%。(2)遵循
污染者付費和使用者付費原則,「胡蘿卜」
和「大棒」手段並用。西方各國普遍利用稅
收、信貸、價格等經濟手段引導企業將污染
成本內部化,從而達到事前自願減少污染
的目的。如通過環境保護稅的苛征加重污
染者的稅收負擔,使其外部成本內部化,促
其減輕或停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3)由
「事後治理」向「全程監控」轉變,使產品收
費、注冊管理、補貼和押金制度等經濟手段
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如美國國家環境表
現跟蹤計劃(NFT)是近年來實行的一項鼓
勵性的污染預防新政策。
2.多種環境經濟政策工具聯合運用。
根據政策工具的類型的不同,環境經濟政
策工具包括:(1)市場創建手段,如排污權
交易;(2)環境稅費手段,如環保稅、排污收
費等;(3)金融和資本市場手段,如綠色信
貸、生態保險等;(4)財政激勵手段,如對環
保技術開發和使用給予財政補貼;(5)其他
手段,如罰款手段、押金制度等。其中以環
境財政政策、環境稅收與收費、綠色金融與
保險、排污權交易等最為成功。如美國國會
在1990年推出涵蓋全國的二氧化硫排污權
交易政策,有效地保證環境目標的實現。據
統計,參加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的電廠
199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
45%,而沒有參加交易體系的電廠1995年
比1990年排放量增長12%①。
3.保證環境經濟政策實施的環境法律
保障體系比較完善。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
種法治經濟,參與指導市場運行的環境經
濟政策只有在相應的法律保護下,才具有
合法性和權威性。為此,西方各國普遍建立
保證環境經濟政策實施的環境法律保障體
系。如荷蘭環境立法涉及污染控制和自然
資源保護的各個方面如地表水污染控制
法、空氣污染防治法、危險物質法、化學廢
料法、雜訊治理法、廢棄物污染防治法、核
能法等構成了荷蘭環境法比較完整的體
系,特別是1995年制定一部目前除法國《環
境法典》外世界上綜合性最強的一部綜合
性環境法———《環境管理法》,對各項法律
制度在基本法的層次上進行了協調統一。
4.環境經濟政策實現一體化,包括縱
向一體化與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是指
政策的連貫性與穩定性。橫向一體化是指
不同部門環境政策的協調性與一致性。由
於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
程,需要多部門的參與合作,因此只有實現
環境政策一體化才能使各部門的工作圍繞
一個明確而穩定的政策核心。如荷蘭一貫
堅持環境經濟政策的連貫與穩定,並規定
實現各部門環境政策的協調是荷蘭住房、
空間規劃與環境部的重要職責。
5.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鼓勵公眾
參與,注重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提高
公眾執行環境經濟政策實施的自覺性。西
方各國普遍認為,僅憑政府自身是不能解
決環境問題的,只有實現政府當局與各級
部門、社會團體和民眾的攜手合作,才是實
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如荷蘭環境政
策中目標群體的廣泛性與環境組織機構的
廣泛性使政策的推行有社會基礎,環境信
息運動更進一步提高了公眾的環境意識,
使環境價值與標准成為公眾自覺的價值判
斷,從而改善全社會的環境行為。
二、西方發達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的啟示
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的成
功經驗,解決我國目前日益激化的資源與環
境矛盾,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環境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必須多種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的聯合運用。西方發
達國家實踐經驗表明,只有建立多種環境
經濟政策工具,形成一種合力,才能保證環
境治理目標的實現。而我國目前以已實施
三十多年的排污收費制度的使用最為廣泛
和最具有影響力。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等
政策處於試點階段,環境經濟政策工具單
一,政策體系不完善,環境經濟政策的合力
還未形成。如「與國外相對完善的環境稅收
制度相比,我國缺少針對污染、破壞環境的
行為或產品苛征的專門性稅種,即環境保
護稅。現行的環境保護稅收措施不健全,規
定也比較粗糙,稅制綠色化程度比較低,多
數稅種的稅目、稅率和稅基選擇都沒有直
接考慮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對環境保
護的調節力度不夠」②。即使是排污收費制
度亦存在收費標准過低和只對超標准排放
污染物的企業徵收的問題,沒能建立資源
價格與環境稅費體系,按照「排污費高於治
理成本」的原則徵收排污費。據統計,我國
收取排污費的標准僅為污染治理設施運行
成本的50%左右,某些項目的排污費甚至
不及治理成本的10%。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這種超標排污費低於治理費的環境經濟政
策,必然導致企業選擇「超標排污、超標繳
納排污費」而不積極治理污染,無法實現企
業污染治理的內部化。
2.環境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必須構
建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法律保障體系。為了
使環境經濟政策具有合法性和權威性,西
方發達國家普遍構建以環境基本法為基
礎的涉及污染控制和自然資源保護的各
個方面的環境法律保障體系。而我國環境
法律體系也算完備,截至2006年,已頒布
實施的環境保護法9部、資源法15部、行政
法規50件、環境標准800多項、地方性法律
900多件,但問題在於:(1)我國環境法律
的有關規定原則性強,操作性差;(2)門類
較為齊全,但環境基本法還不夠完善;(3)
法律數目較多,但執行力度遠遠不夠,影響
了法律效力;(4)特別是當前西方國家一些
新的環境保護政策思路,在我國的環境法
中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3.環境經濟政策的有效實施必須實現
各職能部門的高度參與密切合作和鼓勵公
眾參與。而我國環境經濟政策在實踐中沒
有全面推行和完善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環
境經濟政策涉及到各個部門、各個行業和
各個地區之間的權能和利益調整。當理論
的前瞻性與分割管理體制下的利益格局發
生沖突時,環境經濟政策就難免「知易行
難」③。同時,雖然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較以
前有一定的提高,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公眾參與在觀念上、機制上、深度和廣
度上都還存在一定差距,如公眾參意識和
信心不強、機制不健全、參與度較低。這都
影響環境經濟政策實施效果。
三、完善我國環境經濟政策的幾點建議
1.盡快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法律保障體
系。當前的重點是:(1)在《環境保護法》中
增加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
的內容,完善法律制度和規定,協調各單項
環境和資源法律,使其真正成為一部綜合
性的環境基本法。(2)抓緊制定《環境影響
評價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對一些關乎
全局的政策、規劃和計劃要實行環境影響
評價,真正從源頭遏制對環境的破壞。(3)
要盡快在我國環境法中體現循環經濟的思
想,把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控制有機結
合起來,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4)尤其要確立最嚴厲的環境保護制度,包
括嚴格的法律制度、環境標准、訓練有素的
執法隊伍、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核心要
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要讓任何對環境
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補償環境損失,絕
不允許「少數人發財、人民群眾受害、全社
會買單」的情況出現④。(5)注重解決環境經
濟政策實現一體化問題。令人欣慰的是,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明確要組建環境保
護部,以加大環境經濟政策規劃和重大問
題的統籌協調力度。
2.加強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盡快建
立和完善我國環境經濟政策工具體系。在
制定相關的政策時要從政府的宏觀調控職
能轉換及與其他有關政策相協調等角度考
慮,在經濟結構調整、能源發展戰略、財稅
金融、農業和交通等政策中引入有利於環
境的經濟激勵手段,改變目前以排污收費
制度為主的單一手段。但由於我國正處於
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過渡的時期,實際經濟情況與美國發達市
場經濟國家相比有許多特殊性,不可能一
蹴而就地建立完善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而「我國嚴峻的環境形勢不允許我們在萬
事具備下再去實施那些理想的環境經濟政
策,只能邊研究、邊試點、邊算賬、邊總結,
聯合各方力量,全面推動建立有中國特色
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框架」⑤。
3.鼓勵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只有社
會公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形成全社會保護
環境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減少環境經
濟政策的有效實施的阻力。為此,一要加強
全民生態科學知識的教育和普及,以戰略
性視角構建全社會生態人格教育體系,提
高全民生態意識水平。除利用大眾傳媒和
網路廣泛宣傳及通過每年的世界氣象日、
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等紀念活動日對公眾
進行宣傳和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將生態
教育納入到教育系統,培養生態教育人才。
二要在制度上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制度
與聽證制度。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健全完
善聽證制度,使有關生態及環保項目在實施
前舉行聽證會制度化和程序化。尤其要進
一步擴大環境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
性」,擴大公眾的知情權,把環境質量狀況、
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污染事故及處置、
環境決策的信息全面公開化,並建立和完
善生態道德教育的評估、獎懲和獎勵等方
面的機制,把環境保護作為各種評估、考
核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同時,注重政府、企
業、公眾加強溝通,變單向的政府監督管
理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自覺行動,形成
長效的良性互動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為公
眾有效參與提供基本條件和前提,在最大
限度上激起公眾對於生態文明現狀的關
注熱情和支持態度。
4.轉變傳統的「兩高一低」的粗放式
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
把環境治理與污染控制與我國當前「節能
減排」的約束性指標相結合,以利環境經
濟政策發揮更大作用。

⑥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2]樊傑.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2): 193~206.

[3]劉衛東,金鳳君,劉彥隨,等.2011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307.

[4]孫曉宇,蘇奮振,呂婷婷,等.黃河三角洲濕地資源時空變化分析.資源科學.2011,33(12): 2277~2284.

[5]路曉,吳莉,應蘭蘭,等.北部灣經濟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5):23~26.

[6]劉巧玲,王奇,李鵬.我國污染密集型產業及其區域分布變化趨勢.生態經濟.2012,(1): 107~112.

[7]何龍斌.國內污染密集型產業區際轉移路徑及引申.經濟學家.2013,(6): 78~86.

[8]陳夢熊.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1~655.

[9]李紹武,周國雲.中國城市地面沉降研究概況及存在問題.中國地質.1988,(10): 27~29.

[10]陳夢熊,曾祥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歷程與主要成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9,(6): 1~5.

[11]地礦部地質環境管理司.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回顧和發展前景.中國地質.1989,(10):1~5.

[12]朱耀琪.中國沿海開放城市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見:陳元普主編,中國地質礦產年鑒(1986),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15~19.

[13]孫培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的成就與發展.中國地質.1992,(8): 9~12.

[14]段永侯.我國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21世紀可持續發展.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9(2): 1~5.

[15]程光華,翟剛毅,庄育勛,等.城市地質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256.

[16]哈承佑.環境地質學進展與展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9,(5): 24~29.

[17]壽嘉華.調整思路,明確目標,認真做好地質調查工作的部署與實施.國土資源通訊.2002,(10): 31~39.

[18]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成果總結報告(1999—2010年).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1~220.

⑦ 跪求有關《環境經濟學》的論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sf/X196/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⑧ 畢業論文設計:有關環境經濟學論文的題目幫忙介紹一下

希望能幫到你!
一、
綜合類
1、藍之韻論文
http://www.21blue.com
門類較全。
2、學生大論文中心
http://www.studa.com/newpaper/
3、蜂朝無憂論文網
http://www.51lunwen.com/main/index.asp
門類很全。
4、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paper/
門類很全。
5、論文帝國
http://www.papersempire.com
知。


快車網[
http://www.lun-wen.com
(各專業論文下載)


論文網[
http://www.bylw.com
(論文發表等,不錯的地方)
論文下載!
www.chinaeinfo.com/download

⑨ 英國經濟學參考文獻去哪裡找 參考文獻怎麼寫

2008年的春天,世界經濟形勢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呈現融融暖意,相反,次貸危機愁雲仍未消散,美國經濟仍在低谷徘徊,並將拖累歐洲和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基礎原材料,尤其是石油和農產品價格飆升不止,全球范圍通脹壓力顯著上升。糧食問題和通貨膨脹已對不少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構成不容忽視的威脅。從目前形勢看,世界經濟還需走過相當一段崎嶇不平的道路。次貸危機:已接近尾聲?次貸危機自從去年夏天大規模爆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的信貸危機一直在擴散之中,其負面影響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由於美聯儲大手筆提供流動性,不斷為金融機構慷慨輸血,美國的一些大金融機構的危急形勢已有所緩解。近期的美國股市開始走穩向上,金融市場開始顯現些許活力。美國金融界的一些重量級人物表示,最糟糕的階段可能就要過去。甚至有市場分析人士樂觀地預計,次貸危機很快就要結束,美國經濟在下半年將重拾升勢,美元也將重新走強。不過,不容樂觀的是,目前信貸市場的緊張局勢並沒有明顯緩解,美國中小金融機構的問題在未來幾個季度將要集中暴露。尤其是住房市場作為麻煩的源頭,還遠沒有見底的跡象。最新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單戶型住宅銷量下降8.5%,創1991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經濟仍處於衰退的邊緣,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僅為0.6%(按年率),房價仍持續下跌,這些都可能使其他信用產品出現問題,甚至使大量優質按揭進入負資產狀態,從而對金融市場形成更猛烈的沖擊。此外,在歐洲,由於經濟周期落後於美國的原因,次貸危機的影響現在可能才剛剛展現。有專家預計,在可預見的幾個月里,次貸危機對歐洲的沖擊可能比美國還要嚴重。美國房地產的寒流已明顯波及歐洲市場,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房地產市場在多年飆漲之後正開始下挫。歐洲經濟已顯現疲態,歐盟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月度調查顯示,歐元區4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出人意料地大幅下挫,創2005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數據顯示,德國、法國的商業景氣指數4月份也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歐國家消費需求的下降,將影響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尤其是美國超量提供流動性,美元不斷貶值,推動基礎商品價格上漲,新興國家通脹壓力陡然上升,經濟穩定增長明顯受到威脅。因此,可以說,在作為次貸危機風暴中心的美國金融市場,一些大金融機構或許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仍在發展之中,而且肯定要持續相當一段時期,只是影響有多嚴重還有待觀察。油價和糧價:還要狂飆多久?伴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原油價格和糧食價格的持續攀升一再挑戰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糧食價格的上漲已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社會動盪,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關油價和糧價持續上升的原因,解釋各種各樣,且爭議一直不斷。關於油價上升的原因,西方比較流行的解釋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增長強勁,對原油的需求增加;由於地緣政治、氣候異常、採油成本上升以及產油國增產不積極等因素,原油生產能力難以增加;此外,美元貶值、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也對油價上升有推動作用。而事實上,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原油的比例僅在1/5左右,且原油的對外依存度並不高,倒是各金融機構近年來紛紛進軍商品交易業務使得石油市場變得更加深不可測。有分析人士指出,油價上漲,的確有供需面的因素,但其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許多投資者將資金轉投石油等大宗商品,推動價格上升,進而又進一步鼓勵了投機行為。近年全球糧食產量一直溫和增長,並未出現嚴重的歉收,2007年達到創紀錄的21.3億噸。糧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如氣候變化引起某些地區出現減產,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的政策加劇了國際市場的供需矛盾,使糧價波動加大。甚至有人說糧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提高,對肉類食品需求增加,需要消耗的糧食生產飼料。但原油價格上漲其實是更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油價上漲使化肥和柴油等價格上漲,提高了產糧成本;另一方面,油價上漲刺激了生物燃料的需求,要消耗玉米。有資料顯示,本世紀以來,美國玉米工業消費逐年猛增,截至2007-2008年度,玉米工業消費的增量已達2469萬噸水平,相當於整個東南亞玉米飼料消費總量(1540萬噸)的1.60倍、歐盟27國整個飼料消費量(4819萬噸)的51.33%。可以說,飼料消費的增減對玉米價格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各類投機行為無疑也是推動糧價上漲的生力軍。必須看到的是,最近數十年來,美國和歐洲政府對農產品實行的大額補貼,已讓許多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無利可圖,世界糧倉已從北非、東南亞等地轉移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糧價的上升,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實質性的沖擊。尤其是國際油價和糧價定價權主要在美國,而高油價和高糧價對美國的沖擊相對要小得多,只要美國的通脹壓力還可以忍受,資金鏈不出問題,就不能指望美國會積極採取行動遏制油價和糧價的上漲,投機資金製造價格泡沫的黑手就不會停歇。中國經濟:逆風起飛才有新輝煌美國為拯救次貸危機中的金融機構而採取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美元泛濫和美元貶值,石油、農產品和貴金屬價格在全球性的連鎖反應中彼此借力不斷被推高,引發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壓力上升。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現有經濟結構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在維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找到平衡點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把外界壓力轉化為動力,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好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中國經濟就能逆風起飛,迎來更為持久的新輝煌。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可能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從戰略的高度,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營造良好的環境,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從根本上擴大消費。在對外貿易方面,更加註重質量,不以犧牲勞動力福利、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出口。促進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使第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更加協調合理。在目前情況下,要有效增加就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可能比經濟增長速度更為重要。再者,切實加強對熱錢的監管,結合我國國情穩妥有序地推進金融體系改革。根據有關數據,去年年底和今年以來,流入我國境內用於短期套利的熱錢數量驚人,熱錢一旦迴流,必然會對經濟正常運行產生巨大沖擊。因此,加強對熱錢的監管已是當務之急。此外,還要不斷完善金融體系,科學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強抵禦外來沖擊的彈性。在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同時,通過政策激勵,拓寬民間投資渠道,鼓勵和引導資金流入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緩解結構性流動性過剩。此外,要把發展農業提到更高的戰略高度。近些年來,我國一直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目前不會出現糧食危機。盡管如此,當今世界出現的糧食危機還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農業產出占國家GDP的比例並不高,對解決就業問題作用似乎也不大,但其經濟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要樹立糧食安全國家大戰略觀,摒棄「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糧食」的政治幼稚觀念;摒棄所謂「土地價值最大化」的戰略短視觀念。用新的思路、以更長遠的眼光統籌城鄉發展,在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前提下,切實保護耕地,有序推進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

⑩ 環境經濟學的章節目錄

前言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第二節 環境經濟學的研究范疇第三節 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第四節 環境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復習題第二章 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第一節經濟系統第二節環境系統第三節 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關系復習題第三章 環境惡化的經濟原因第一節 不完全市場與環境惡化第二節 外部性與環境惡化第三節 共有資源、公共物品與環境惡化第四節 信息不對稱與環境惡化復習題第四章 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第一節 最優污染水平的經濟分析第二節 環境經濟手段的作用機理及一般形式第三節 環境經濟手段的基本類型第四節 環境經濟手段的評價標准第五節 環境經濟手段的實施條件復習題第五章 排污收費第一節 排污收費的基本原理第二節 排污收費的經濟效率第三節 異質污染與排污收費第四節 排污收費的問題復習題第六章 排污權交易第一節 排污權交易的基本理論第二節 排污權交易的經濟效率第三節 異質污染與排污權交易第四節 排污權交易的問題復習題第七章 環境評價:費用效益分析第一節 費用效益分析的產生和發展第二節 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的步驟第三節貼現率選擇第四節環境評價的其他方法與未來發展復習題第八章 環境經濟價值評估第一節 環境的經濟價值第二節市場評估方法第三節 非市場評估理論第四節 非市場評估方法復習題第九章 自然資源經濟學第一節 自然資源分類第二節 自然資源的存量和流量第三節 自然資源稀缺性的衡量第四節 自然資源的跨時期配置第五節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復習題第十章 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分析第一節 完全競爭市場與不可再生資源開采第二節壟斷市場第三節完全競爭市場與壟斷市場的比較第四節 不完全競爭市場第五節 技術與開采成本第六節 不可再生資源開採的稅收政策復習題第十一章 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分析第一節 漁業資源數量增長模型第二節 靜態漁業開發模型第三節 比較動態模型第四節 漁業政策第五節 森林資源的經濟分析復習題參考文獻

閱讀全文

與環境經濟學參考文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