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經濟學是研究什麼的
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走向獨立,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發展經濟學主要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
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的經濟學家有劉易斯、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羅斯托等人。 強調資本積累的理論,從兩方面發展。
一方面,切納里等逐漸認識到,障礙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不只是投資規模的大小,還有必須用來購買進口的原料、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的外匯儲備的多少。他們提出了兩缺口模式,即國內儲備的不足需用國外資本的流入來填補。
另一方面,舒爾茨等人從智力開發作用的分析,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並非只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的發展經濟學家,有伯根、劉易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切納里等人,這種看法產生的原因是:單純的市場作用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結構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就給與了人們深刻的印象;先進的計算程序和高速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 ,使比較復雜的模式的建立和計算成為可能。
切納里等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價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價值,主張使用「會計價格」或「影子價格」去校正市場價格對稀缺程度的偏離。他們還從社會邊際生產率的觀點出發,在最優化的一般均衡體系中去研究計劃和資源配置問題,在一些特定的假設上建立起模式,在數學的意義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後這種模式又向動態規劃、非線性的方向發展。但正如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發展經濟學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認的那樣,模式的實用性是有限的。
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劉易斯等人也非常強調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普雷維希和拉美經濟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也認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工業化;哈伯勒和克爾恩克羅斯等人還依據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靜態比較利益理論,從動態觀點分析了國際知識傳播和資本流動問題,得到了國際貿易有益於發展中國家的結論。
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是採取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的戰略。這種戰略的理論根據是傳統的保護幼年工業論、普雷維希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和「中心」剝削「外圍」論,以及由繆達爾進一步強調的國際結構具有不平等性質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經濟學開始更多地採用了新古典學派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更多地採用了經驗分析的方法;較全面地注意到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進一步研究了增長和發展的目標。
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斯特里頓等提出,應當以保證基本需要,而不以國民收入最大化為增長和發展的目標。即在增長過程中,要注意改進衛生、營養和教育等條件,以直接對人力資源產生積極作用。不應當有過多的、不恰當的結構和技術變革以及資本支出,要注意採用減少消費和改進現有技術 等比較簡易的方法去提高生產率。這種看法稱為「基本需要論」。
由於發展中國家早期快速增長後出現了不少問題,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感到,用統一的理論和政策建議去指導各個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當的。應當根據各個國家的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作具體的分析,提出切合實際的政策建議。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赫希曼把這種統一理論逐漸失去作用的情況,叫做「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停滯」。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 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於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並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並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於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田難並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
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
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占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例如,關於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性質和根源,激進學派就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
2. 發展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走向獨立,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發展經濟學主要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 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的經濟學家有劉易斯、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羅斯托等人。 強調資本積累的理論,從兩方面發展。 一方面,切納里等逐漸認識到,障礙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不只是投資規模的大小,還有必須用來購買進口的原料、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的外匯儲備的多少。他們提出了兩缺口模式,即國內儲備的不足需用國外資本的流入來填補。 另一方面,舒爾茨等人從智力開發作用的分析,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並非只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的發展經濟學家,有伯根、劉易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切納里等人,這種看法產生的原因是:單純的市場作用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結構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就給與了人們深刻的印象;先進的計算程序和高速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 ,使比較復雜的模式的建立和計算成為可能。 切納里等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價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價值,主張使用「會計價格」或「影子價格」去校正市場價格對稀缺程度的偏離。他們還從社會邊際生產率的觀點出發,在最優化的一般均衡體系中去研究計劃和資源配置問題,在一些特定的假設上建立起模式,在數學的意義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後這種模式又向動態規劃、非線性的方向發展。但正如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發展經濟學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認的那樣,模式的實用性是有限的。 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劉易斯等人也非常強調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普雷維希和拉美經濟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也認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工業化;哈伯勒和克爾恩克羅斯等人還依據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靜態比較利益理論,從動態觀點分析了國際知識傳播和資本流動問題,得到了國際貿易有益於發展中國家的結論。 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是採取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的戰略。這種戰略的理論根據是傳統的保護幼年工業論、普雷維希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和「中心」剝削「外圍」論,以及由繆達爾進一步強調的國際結構具有不平等性質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經濟學開始更多地採用了新古典學派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更多地採用了經驗分析的方法;較全面地注意到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進一步研究了增長和發展的目標。 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斯特里頓等提出,應當以保證基本需要,而不以國民收入最大化為增長和發展的目標。即在增長過程中,要注意改進衛生、營養和教育等條件,以直接對人力資源產生積極作用。不應當有過多的、不恰當的結構和技術變革以及資本支出,要注意採用減少消費和改進現有技術 等比較簡易的方法去提高生產率。這種看法稱為「基本需要論」。 由於發展中國家早期快速增長後出現了不少問題,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感到,用統一的理論和政策建議去指導各個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當的。應當根據各個國家的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作具體的分析,提出切合實際的政策建議。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赫希曼把這種統一理論逐漸失去作用的情況,叫做「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停滯」。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 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於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並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並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於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田難並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 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 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占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
3. 發展經濟學問題,急,等兩天。兩大題
1. 就發經來講,資本形成理論主要是哈羅德多馬模型和索羅模型的分歧。前者專的結論是投資形成屬資本增長,後者主要是說明技術進步的重要性。詳細模型你可以查看教科書。中國發展的話這兩方面都注意到了,科教興國和改革開放是兩個主要的政策,但具體實行中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引進外資中會有污染、當地工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等現象,而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始終與發達國家距離太大。
2. 這道題網上東西太多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具體做法一查就有,搬上去就是了。如果要更詳細的可以參照Sachs的common wealth,他整本書就是在講這個。
4. 發展經濟學什麼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什麼
1、人力資本,指花費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是通過勞動力市場工資和薪金決定機制進行間接市場定價的,由後天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職業培訓、衛生保健,勞動力遷移和勞動力就業信息收集與擴散等途徑而獲得的,能提高投資接受體的技能、學識、健康、道德水平和組織管理水平的總和。人力資本是由後天通過耗費。
2、作用是: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增加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增加重要的多,發達國家是最明顯的例子。美國在1990年人均社會總財富大約為42.1萬美元,其中24.8萬美元為人力資本的形式,占人均社會總財富的59%。其他幾個發達國家如加拿大、德國、日本的人均人力資本分別為15.5萬美元、31.5萬美元、45.8萬美元。1978-1995年,勞動力數量增長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略低於勞動力質量提高的貢獻。但是到20世紀末,這種情況發生重大轉變,人力資本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而勞動力數量增長率顯著下降,由1978-1995年的2.4%急劇下降到1.0%。預計未來20年勞動力增長率還將繼續下降。相比之下,人力資本增長率雖有所下降,但是依舊保持較高的增長率,並且成為勞動力貢獻於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經濟增長的這種模式轉變,對人力資本積累提出了巨大需求。而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要轉化為人力資本,關鍵在於提高人力素質,其重要途徑在於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把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的學習型社會。中國如果能夠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機遇期中全面強化人力資本投資,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質和能力,就有可能使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使得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總量更加充足、結構更加合理、質量更加提高、體系更加完善,人民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更加發展。
5. 發展經濟學中經濟增長的動力是
在經濟學中,經濟增長是指經濟的生產潛力的長期增長,可以滿足社會中個人的需求。一個國家持續的經濟增長會對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產生積極影響,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影響經濟增長的有以下原因
【1】人力資源:
指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可用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可以直接影響經濟的增長。
人力資源的質量取決於其技能,創造能力,培訓和教育程度。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熟練並且訓練有素,那麼產出也將是高質量的。
另一方面,技術工人的短缺阻礙了經濟的增長,而剩餘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較小。因此,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應數量充足,具備所需的技能和能力,以實現經濟增長。
【2】自然資源: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自然資源涉及大自然在土地上或土地下生產的資源。土地資源包括植物,水資源和景觀。
土地或地下資源以下的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金屬,非金屬和礦物。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取決於氣候和環境條件。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自然資源較少的國家享有良好的增長。
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或開發取決於人力資源的技能和能力,所使用的技術和資金的可獲得性。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熟練和受過教育的勞動力的國家,可以使經濟走上了增長之路。
【3】資本形成
涉及土地,建築物,機械,電力,運輸和通訊媒介。生產和獲取所有這些人造產品被稱為資本形成。資本形成增加了每個工人的資本利用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資本/勞動力比率。因此,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最終導致了產出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
【4】技術發展:
指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技術涉及科學方法和生產技術的應用。換句話說,技術可以定義為一定數量的勞動所使用的技術手段的性質和類型。
技術發展有助於利用有限的資源來提高生產率。與較少關注技術發展的國家相比,從事技術發展的國家的發展迅速。正確的技術選擇對於經濟增長也起著重要作用。相反,不適當的技術會導致高生產成本。
【5】社會和政治因素:
在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社會因素涉及風俗習慣,傳統,價值觀念和信仰,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例如,一個有傳統信仰和迷信的社會反對採用現代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實現變得困難。除此之外,政治因素,例如政府參與制定和執行各種政策,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作用。
6. 簡述勞動經濟學與職業發展經濟學 人事管理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勞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和政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及其他專業經濟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也有一定的聯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的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勞動力再生產。包括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包括勞動力資源的人口基礎,勞動力的結構,勞動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長期平衡。勞動就業。包括就業的宏觀經濟目標和宏觀社會目標,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就業與工資的關系,待業及其類型,就業前培訓和就業後培訓。勞動力的宏觀管理。包括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勞務市場及其管理,勞動力管理體制。勞動力的微觀管理。包括勞動的分工與協作,勞動組織與人員配備,勞動定額與勞動計量,勞動環境與人體保護。工資。包括影響工資的因素,工資職能,工資形式,工資水平,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最低工資與最高工資,工資差別。勞動保險中的經濟問題。包括疾病、工傷、老年退休等社會保險中的經濟問題。勞動效率。包括影響勞動效率的因素,提高勞動效率的途徑,微觀勞動效率與宏觀勞動效率及其相互關系。
1. 以業務類型來分主要有:管理類、經營類、素質類、技能類
2. 以專業模塊來分:戰略組織、經營管理、項目管理、財稅管理、人力資源、市場品牌、營銷銷售、生產運營、工藝工程、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體系管理、環境安全、行政管理、公關關系等
一、培訓師資格證書獲取:
1.職業資格基本條件:
(1)獲取人社部職業資格證書:助理企業培訓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企業培訓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企業培訓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2)TTT培訓證書:參加TTT培訓認證,獲得人社部CETTIC職業師資培訓證書
2.更高級職業資格證書:聯合國訓練研究所GPST全球專業人才認證中心頒發《GPST-TT國際培訓師(高級)證書》
3.更權威職業資格證書:美國培訓認證協會AACTP:國際注冊培訓師、國際注冊行動力學習促動師
二、企業培訓師分類:
1.企業講師按規模分類:
(1)中小企業培訓師:企業內部培訓師的要求相對綜合,要求的知識面更廣,業務模塊深度要求稍低,主要是通用型的,工作也主要是培訓調研管理、通用課程開發及授課、培訓基礎評估、培訓管理和組織,專業深度部分可外聘內訓或者外訓。
(2)大型企業內部培訓師:由於大型企業由於經濟實力好,培訓模塊多,培訓講師人數相對較多,專業分工明確,因此業務模塊專業要求更高。
2.企業講師按業務模塊分類:
(1)組織戰略經營類:戰略管理、經營管理、運營管理、市場品牌、組織管理等
(2)管理類:領導力、非人力資源管理、中層管理、團隊管理、自我管理、目標管理、壓力、情緒等
(3)專業支持類:財務、人力、供應鏈、技術、工藝工程、營銷銷售、客戶服務、行政管理、公共關系等
(4)素質執行類:心態、禮儀、執行力、凝聚力、堅韌、細致度等
三、企業講師執業要求:
1.知識體系
(1)具備企業管理學基本知識,可以通過社會進修、大學進修學習,因為社會上關於管理學學科書籍太多,如果想系統學習管理學,推薦大學裡面的數,系統基礎性較好:學習參考書籍:《管理學》、《運籌學》、《管理決策模型及方法》、《組織行為學》、《管理經濟學》、《財務學》等,有能力的可以購買《管理哲學》、《行為科學》、《管理心理學》、《系統管理理論》等,選擇人大、復旦、清華、交大、南大、浙大幾個學校的管理本科教材系統學習。
(2)具備一定企業專業基本知識:就是指企業經營環節鏈的專業系統基礎知識,推薦書籍,大學本科段企業管理主幹課程書籍:《經營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勞動人事管理》、《營銷管理》、《技術管理》、《物質管理》、《設備管理》等
(3)自身專業知識體系:如果你是想未來在專業上發展,可選擇專業方向,如未來想從事人力資源專業方向培訓,可購買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或中國人大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系統14門書籍奠定系統化專業知識。
7. 《發展經濟學》1、簡述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2、為什麼說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
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通過教育來提高勞動者版的素質。隨著教育職能權的逐步演變,現代教育成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主要途徑。它的作用具體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育是培養勞動者道德價值觀念的最主要手段。道德價值觀念是勞動者素質中最重要的方面。所謂道德價值觀念,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社會價值標准;二是有關個人的價值標准;三是有關國家和世界的價值標准;四是認識過程的價值標准; 第二,教育是提高勞動者智力素質的最重要途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可以把非熟練勞動力培訓為熟練勞動力;二是教育可以改變勞動者的能力形態。第三,教育特別是現代學校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勞動者創造力的關鍵。第四,教育對勞動者健康素質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8. 1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有哪些2l論述人力資本形成有哪些途徑3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有哪些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我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我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我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我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科學技術是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它一旦加入生產過程,就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技術進步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技術進步通過兩種途徑來推動經濟增長:
一是技術進步通過對生產力三要素的滲透和影響,提高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在高科技基礎上形成的獨立的產業,其產值直接成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2)我國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
第一,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正確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
第二,著重發展關鍵技術。
第三,改革科技體制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索洛增長模型的假設{①生產和供給方面:Y=F(K,L),勞動和資本可以平滑替代,規模報酬不變,稻田條件(公式),在生產函數兩邊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號均代表人均產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資本存量的變化{△k=i-δk= s f(k)-δk},投資、折舊和資本存量的「穩態」(圖3.4),儲蓄率對穩態的影響,資本積累能提高產出水平,但是無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黃金律水平」{c*=f(k*)-δk*,條件:MPK=δ},一個經濟肯定會自動收斂於一個穩定狀態,但並不會自動收斂到一個「黃金律水平」的穩定狀態
在長期,一個經濟的儲蓄率決定其資本存量規模,從而決定其產出水平。儲蓄率越高,資本存量就越多,產出也越多。儲蓄率的提高導致一個迅速增長的時期,但最終當達到新的穩定狀態時增長減緩。因此,雖然高儲蓄率產生了穩定狀態的高產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續的經濟增長。
是穩定狀態消費最大化的資本水平被稱為黃金律水平。如果一個經濟的資本大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有事點上的消費。相反,如果經濟的資本小於黃金律穩定狀態,那麼,達到黃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資,從而減少現在一代人的消費。
一個經濟的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生活水平的另一個長期因素。人口增長率越高,人均產出水平越
哈羅德-多馬模型即「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羅德和E.多馬分別提出的發展經濟學中著名的經濟增長模型,基於凱恩斯理論之上,出現於1929-1931年大危機之後不久,但不是經濟增長理論的「正統」理論,因為模型結論是「經濟增長是不穩定的」。
模型內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經濟增長率,S是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或投資率),V是產出-資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產出,ΔY——產出變化量,ΔY/Y——經濟增長率;s——儲蓄率;ΔK——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Y/ΔK——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資本可以增加的產出,即資本(投資)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設:儲蓄等於投資,而投資又等於資本存量K 的變化量ΔK。可見,經濟增長率與儲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儲蓄率,k——資本邊際系數,等於I/Y(投資/產出),假設為常數。
模型結論
增長率隨儲蓄率增加而提高,隨資本-產出比擴大而降低。
經濟的增長路徑是不穩定的。
模型結論的解釋
在完全就業條件下的增長穩定性取決於「人口增長率」gN、「實際經濟增長率」gA和「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之間的關系。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
完全穩定增長的條件:gA=gw=gN
此條件不能自發實現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低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進一步增加,實際經濟增長率進一步提高,直至達到勞動供應的極限
若gA<gw,則實際資本-產出比高於投資者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投資會降低,實際經濟增長率降低,經濟中出現失業
該模型的意義
該模型突出了發展援助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通過提高投資(儲蓄率)來促進經濟增長——
通過資本轉移(發展援助)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發展援助通過技術轉移降低資本系數(k),即提高資本生產率(1/k)來促進經濟增長。
對該模型的批評評論
模型假設一:儲蓄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投資;
模型假設二:該國對外國的資本轉移(發展援助)具有足夠的吸收能力
這兩條假設在發展中國家常常不具備
資本系數k不是常數,而且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和景氣來調控。
哈羅德一多馬模型
把經濟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專門的研究領域。是從英國經濟
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的經濟學家多馬開始的。我們這里以哈羅德經
濟增長模型為代表。
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理論是建立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均衡
理論基礎上的。哈羅德在建立其增長模型時做了如下假設:
1.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是消費品,也可以是
投資品。
儲蓄傾向不變,所以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相等的。
3.資本一勞動比率固定不變,因而資本產量比率也不變,即原
有資本的生產率必然等於新投入資本的生產率。
4.社會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兩
種要素之間不能相互替代。
5.技術狀態既定,不存在技術進步。
哈羅德在上述假設條件下將經濟增長抽象為三個宏觀經濟變
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第一個變數是經濟增長率,用G表示;第二個
變數是儲蓄率,用s表示;第三個變數為資本一產出比率,用v表
示。數學表達式為:C,=s/v。從式中可以看出: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與
該國的儲蓄率成正比,與該國的資本一產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羅德將經濟增長率分為實際增長率、均衡增長率和自
然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就是社會實際達到的經濟增長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實際增長率不能用哈羅德模型的基本公式來
計算,這是因為實際經濟狀況並不滿足哈羅德的前提假設。比如儲
蓄不等於投資。均衡增長率就是哈羅德提出的有保證的增長率。它
所對應的是合意的儲蓄率和合意的資本一產出比率,因此,在實現
均衡增長率的情況下,由於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況而言,產量或收入
達到最大值時,社會上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自然增長率是在人
口和技術都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社會所允許達到的最大增長率。
34 北方經濟·2oo6年第6期
哈羅德認為,當實際增長率和均衡增長率發生偏差時.會導致經濟
短期波動。而當均衡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發生偏差時。則會導致經
濟長期波動,而且一旦偏差發生,就有自我加強的趨勢。因此要實
現實際增長率等於均衡增長率並等於自然增長率的長期均衡增長
幾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稱為「刃鋒式」的經濟增長
9. 人力資源是不是越多越好 發展經濟學
所謂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勞動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勞動版和體力勞動的能權力。從廣義來說,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作為國民經濟資源中一個特殊的部分,既有質、量、時、空的屬性,也有自然的生理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