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宏觀經濟學定義

宏觀經濟學定義

發布時間:2020-11-25 23:20:53

A. 的區別根據宏觀經濟學的定義,解釋儲蓄和投資的區

宏觀經濟學上來說,儲蓄也屬於一種投資。
一定要區分的話,儲蓄更像是一種對版封權閉式的經濟環境的投資,比如存款在銀行,將未使用的收入用於購買股票和債券; 而投資更傾向於將資本用於購買新資本,比方說購買機器,設備,工具或建築。

B.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大全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體經濟學、大經濟學。是微觀經濟學的對稱。宏觀經濟學是現專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宏觀經屬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發經濟理論。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C. 宏觀經濟學的中英文定義

一、中文概述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因為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作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並不分開,「宏觀」就是在「微觀」的基本思維基礎上發展的。但「宏觀」又區別於「微觀」。「微觀」研究的是某個組織、部門或個人在經濟社會上怎麼樣作出決策,以及這些決策會對經濟社會有什麼影響。而「宏觀」則是研究整個的經濟社會如何運作,並找出辦法,讓經濟社會運行得更加穩定、發展得更快。 宏觀經濟學存在著許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見、觀點不同)。比較出名的有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較大的「共同觀點」,筆者認為,極可能由於宏觀經濟學中的觀點難以用事實證明。盡管「宏觀」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學和氣象等的模型,但「宏觀」模型是很難用現實去說明是否正確。不可能只是為了證明「宏觀」的某個觀點是否正確,而去有意識的「調節」、「操作」和干涉經濟社會的運行。比如說,不可能為了說明「失業率有多大才會對經濟社會產生不穩定的影響」,而去真的讓一些人民失業。這些事情,不單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 因此,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是很復雜、很困難的。 二、英文概述 Macro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deals with the performanc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f a national or regional economy as a whole.Along with micro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is one of the two most general fields in economics. Macroeconomists study aggregated indicators such as GDP, unemployment rates, and price indice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hole economy functions. Macroeconomists develop models that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factors as national income, output, consumption, unemployment, inflation, savings,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 In contrast, microeconomics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actions of indivial agents, such as firms and consumers, and how their behavior determines prices and quantities in specific markets. While macroeconomics is a broad field of study, there are two areas of research that are emblematic of the discipline: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hort-run fluctuations in national income (the business cycle), and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of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s in national income). Macroeconomic models and their forecasts are used by both governments and large corporations to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and business strategy.

D. 宏觀經濟學的定義和包含的內容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基本問題
1、物價與通貨膨脹問題
2、就業與失業問題
3、經濟增長問題
4、經濟周期問題

內容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E.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1.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2.上述定義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

2)GDP測度的是最終產品的價值;

3)GDP是一定時期內(往往為一年)所生產的而不是所售賣掉的最終產品價值;

4)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從而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

6)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

3.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凈值NDP;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義GDP(或貨幣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5.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6.GDP折算指數:是名義的GDP和實際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過核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的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賣價來計量GDP。

8.消費(指居民個人消費)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遊、理發等)的支出。

9.投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包括廠房、住宅、機械設備及存貨)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凈投資:總投資中扣除了資本消耗或者說重置投資部分。

11.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12.自主投資:利率r為零勢能有的投資量。

13.儲蓄-投資恆等式: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即Y=C+S;國民收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舊:包括生產中資本物品的物質磨損和資本老化帶來的精神磨損。

15.政府購買(即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築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凈出口:進出口的差額。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就是凈出口。

17.最終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由最後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

18.中間產品:用於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商品用的產品。

19.政府轉移支付: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

20.個人可支配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後的個人收入。

21.均衡產出:和總需求相等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於全體居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費函數(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儲蓄函數:儲蓄隨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遞增的關系。

24.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費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邊際儲蓄傾向:儲蓄曲線上任一點上的儲蓄增量對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儲蓄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所佔的比率。

28.棘輪效應: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隨收入之降低而減少消費,以致產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費函數。

29.示範效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受周圍人的消費水準的影響。

30.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指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

31.稅收乘數:指收入變動對稅收變動的比率。

32.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指收入變動對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

33.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是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

34.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資邊際效率(MEI):由於資本品供給價格上升而縮小的利息率的數值

36.偏好(流動偏好):人們持有貨幣的偏好。

37.加速數:產出增量與投資之間的關系。

38.加速原理:說明產出變動和投資之間關系的理論。

39.投資稅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規定,投資的廠商可從它們的所得稅單中扣除其投資總值的一定百分比。

40.產品市場的均衡:指產品市場上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41.IS曲線:是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間相互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

42.LM曲線:是這樣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並且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

43.LM曲線的凱恩斯區域:第二版課本第552頁

44.LM曲線的古典區域和中間區域:第二版課本第552頁

45.增加政府支出和減稅,都屬於增加總需求的膨脹性財政政策,而減少政府支出和增稅,都屬於降低總需求的緊縮性財政政策。

46.貨幣的需求:就是人們在不同條件下出於各種考慮對持有貨幣的需要。

47.貨幣的交易需求:出於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的貨幣需求。

48.貨幣的投機性需求:預計債券價格將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貨幣保留在手中的情況。

49.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

50.謹慎動機或預防性動機:指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51.投機動機: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52.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有手中。

53.狹義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和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1表示)。

54.廣義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銀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義更廣泛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銀行活期存款、銀行定期存款、個人和企業所持有的政府債券等流動資產或「貨幣近似物」。

56.財政政策: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57.貨幣政策: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58.凱恩斯極端:如果出現一種IS曲線為垂直線而LM曲線為水平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無效。

59.古典主義極端:如果出現一種IS曲線為水平線而LM曲線為垂直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將十分有效。

60.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作用。

61.貨幣幻覺:人們不是對實際價值作出反應,而是對用貨幣來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

6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應:

政策混合產出利率

1)膨脹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不確定上升

2)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不確定

3)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財政政策不確定下降

4)膨脹性財政政策和膨脹性財政政策增加不確定

63.充分就業:在廣泛意義上是指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原有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64.失業率:指失業者人數對勞動力人數的比率。

65.勞動力參加率:勞動力與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業:志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如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工種轉換的困難等所引致的失業。

67.非自願失業: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68.自願失業: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

69.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可看作是摩擦性失業的較極端的形式)。

70.周期性失業:指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71.自然失業率: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作用時,總需求和總供給處於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

72.自動穩定器(內在穩定器):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73.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為確保經濟穩定,政府審時度勢而主動採取的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的一些財政措施。

74.補償性財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脹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周期平衡預算:指政府在一個經濟周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餘。

78.功能財政:是凱恩斯主義者的財政思想,他們認為不能機械地用財政預算收支平衡的觀點來對待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而應從反經濟周期的需要來利用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這種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的指導思想。

79.貨幣創造乘數:不考慮超額准備金時,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考慮超額准備金時,它是法定準備率加上超額准備率的倒數。

80.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硬幣和紙幣)。(由於它會派生出貨幣,因此是一種高能量的或者說是活動力強大的貨幣,故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

81.存款准備金: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額的貨幣。

82.法定準備率:在現代銀行中,由政府規定的准備金在存款中起碼應當占的比率。

83.貼現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

84.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

85.道義勸告:指中央銀行運用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過對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勸告,影響其貸款和投資方向,以達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債券:⑴廣義的:包括商品證券(如提貨單、購物券等)、貨幣證券(如支票、商業票據等)以及資本證券(如股票、債券等)⑵狹義的:僅指資本證券,代表對一定資本所有權和收益權的投資憑證。

87.證券交易的程序:開戶、委託、競價、成交、清算交割、過戶

開戶:一指為投資者開設證券交易專用賬戶(證券賬戶),二指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委託:指投資者將證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後代為進場申報,參加競價成交的過程。成交:指買賣雙方的價位與數量合適,達成交易的過程。清算與交割是買賣雙方結清價款的過程。過戶:投資者到證券發行機關或指定代理機構變更證券所有者的手續。

88.「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貸流淚、自由准備金等因素,僅以一定的貨幣存量作為控制經濟惟一因素的貨幣政策。

89.總需求:指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

90.總需求函數:被定義為產量(收入)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91.利率效應:宏觀經濟學中,將價格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反方向變動的情況。

92.實際余額效應: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於是人們的消費水平就相應地減少的效應。

93.潛在就業量(充分就業量):指一個社會在現有激勵條件下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參加生產時所達到的就業量。

94.潛在產量(充分就業的產量):指在現有資本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經濟社會的潛在就業量所能生產的產量。

95.宏觀生產函數建立了在一定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總產量和總就業量之間的關系。

96.勞動市場均衡的狀態在宏觀經濟學中被稱為充分就業的狀態。

97.長期總供給曲線:一條位於經濟的潛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

98.古典模型的一個重要結論:在古典供給條件下,名義貨幣的增加將促使價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實際產出維持不變。在宏觀經濟學中,將貨幣存量的變動只導致價格水平的變化而實際變數(產量、就業)無一發生變化的這種情況,稱為貨幣是中性的。

99.絕對優勢理論:各國所存在的生產技術上的差別以及由此造成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是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基礎。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其結果比自己什麼都生產更有利。

100.比較優勢理論:國際貿易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101.資本密集型產品:產品的生產技術性較高,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資本投入。

102.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生產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103.最惠國待遇:指一國對所有締約國的貿易待遇必須是同樣的,如果一國給任何一國降低豁免關稅或提供優惠政策,該國也必須給其他的締約國同樣的待遇。(最惠國待遇可以有條件,也可以無條件)

104.國民待遇:指一國給予所有締約國的人民和企業與本國公民和企業在經濟上同樣的待遇,這種待遇主要包括稅收、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的開放等,以保證締約國產品與本國產品以同樣的條件競爭。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國通貨用黃金聯系在一起,導致了各國通貨之間固定匯率的這樣一種國際金融體系。

106.傾銷(低價外銷):一是出口國以低於其國內市場的價格向國外銷售,二是出口國低於生產成本銷售。

107.進口關稅:指產品運抵一國時所須繳納的稅款。

108.進口配額:是一國對待定產品進口數量和金額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響的外匯干預:中央銀行允許本國貨幣的買賣對基礎貨幣產生影響的干預。

110.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它表示的是兩個國家貨幣之間的互換關系。

111.實際匯率:用同一種貨幣來度量的國外與國內價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匯率制: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其波動限於在一定的幅度之內。

113.浮動匯率制: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發地決定。

114.同一價格定律:同一種商品在兩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應相同。

115.凈出口函數:第二版690頁

116.國際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差額為零,即BP=0。

117.國際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時期內,對一國與他國之間所進行的一切經濟交易加以系統記錄的報表。國際收支平衡表總體上由三大部分組成: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及官方儲備。經常賬戶既記錄商品與勞務的交易,也記錄轉移支付。資本賬戶記錄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官方儲備又可稱為官方的黃金和外匯儲備,由一個國家官方的貨幣機構所持有。

118.J曲線:經常賬戶收支變動的軌跡。

119.BP曲線:在其他有關變數和參數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為縱坐標,收入為橫坐標的直角坐標系內,國際收支函數的幾何表示即為國際收支曲線或稱BP曲線。(國際收支函數的表達式在第二版697頁)

120.經濟增長:通常被規定為產量的增加,這里,產量既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也可以表示為人均產量。

121.人力資本:體現在個人身上的獲取收入的潛在能力的價值。

122.有保證的增長率:令企業家感到滿意的收入增長率Gw。

123.不穩定原理:實際增長率與有保證的增長率之間一旦發生了偏差,經濟活動不僅不能自我糾正,而且還會產生更大的偏離。

124.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若使穩態人均消費達到最大,穩態人均資本量的選擇應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於勞動的增長率。

125.新經濟增長理論:只用規模收益遞增河內省技術來說明一國長期經濟增長和各國增長率差異而展開的研究成果的總稱。

126.經濟周期(商業循環):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

127.通貨膨脹: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

128.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129.通貨膨脹率: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130.溫和的通貨膨脹:指每年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以內。

131.奔騰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上100℅以內。

132.超級通貨膨脹率:指通貨膨脹率在100℅以上。

133.惡性通貨膨脹狀態:一國當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貨膨脹:每種商品的價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並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動通貨膨脹(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

137.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138.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

139.結構性通貨膨脹: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

140.動態總需求曲線(DAD):該曲線表達通貨膨脹率與總需求變化之間的關系。

141.動態總供給曲線(DAS):指產出和通貨膨脹率之間關系的幾何表示。

142.犧牲率:指(作為反通貨膨脹政策結果的)GDP損失的累積百分比與實際獲得的通貨膨脹的降低量之間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對工資與物價的控制。

144.單一的政策規則: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標,而排除利率、信貸流量、准備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議。

145.理性預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數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准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

146.自然率假說:主要系指自然失業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一個自然失業率,其大小,取決於該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而在長期中,該社會的經濟總是趨向於自然失業率。

147.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某些條件下,政府無論用債券還是用稅收籌資,其效果是等價的或相同的。

148.菜單成本:廠商改變價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向客戶通報改變價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這一切都會引起一筆開支或費用,正和飯館由於價格改變而重新印製新菜單價目表一樣。

149.效率工資:為了保持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廠商願意支付比平均工資稍多一點的工資。
轉載自網路文庫,

F.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定義有何本質上的區別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宏觀經濟以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有總量的決定及變化。微觀研究資源配置宏觀研究資源離用

G. 宏觀經濟學中的利率的概念

宏觀經濟學中講「利率」,是說的「資產」(可以是實物資產,也可以是金融資產,這里不做過多解釋)的屬性,即資產的收益率,它是使得資產未來收益流的現值等於資產當前價格的貼現率。利率可以分為名義(nominal)利率和真實(real)利率(也被說成是「實際利率」)。名義利率就是以貨幣度量的收益率。真實利率就是以實物資產度量的收益率。封閉經濟下,一國貨幣通常只有一種,名義利率也就是用該國貨幣度量的收益率

H. 宏觀經濟學中長期的定義

就是凱恩斯的那個假設,廠商在短期內不會變動價格來調節需求內量,而是通過生容產的增減來迎合需求,所以長期就可以認為是價格的變動調整了需求的時間,或者是更一般的,廠商或消費者能夠用某種手段(高成本的,或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改變選擇的時間跨度,例如,長期的彈性較低,表示消費者能夠在一定時間後找到適合的替代品,而這種尋找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其是,區分短期和長期的目的在於將消費者或廠商的行為決策過程簡化,去掉一些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起作用的因素。長短期的區分要依賴於簡化變數的性質。
以上個人觀點。

I.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1.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及核算
2.國民收入循環
3.簡單和完全的NI-AE模型
4.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需求理論
5.貨幣創造
6.貨幣市場的均衡
7.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全章)
8.凱恩斯的AD曲線的推導
9.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10自動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11.公債的擠出效應和財政赤字的貨幣化
12.貨幣政策的工具和傳導機制
1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14.失業理論
15.通貨膨脹理論

1、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共有四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 CB為政府支出、X為凈出口額。
2、國民收入循環(2部門)
兩部門經濟收入流量循環模型
假定經濟中只有居民戶和廠商兩個部門。這時,國民經濟的收入流量循環模型可以用圖1 來表示。圖中曲線的箭頭代表貨幣的流向。與此同時,還存在著與貨幣數量相應的實物(包括產品、勞務與生產要素)流動。即:
(1)居民戶向廠商提供各種生產要素,同時從廠商那裡得到相應的貨幣收入。
(2)居民戶向廠商購買消費品,相應的用於消費的貨幣支出流向廠商。
(3)如果居民戶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於消費,那麼就會發生儲蓄。這些儲蓄流入金融市場。廠商則從金融市場得到貸款,進行投資。與貨幣投資相應的實物形態的資本品流動則發生在廠商部門的內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動,形成一個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環。

4、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主要內容 :

貨幣需求三大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穩定,可事先預計;
第一種動機的貨幣需求相對穩定,也可預計;
第三種動機的貨幣需求不穩定,因為與人對未來貨幣的預期緊密相關,受心理預期等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
5、貨幣創造:在現代的貨幣體系中,一般由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但是商業銀行負責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商業銀行在向中央銀行繳納一定的准備金後,可以將剩餘資金貸給企業部門。企業得到貸款後又會將其中一部分存入這家商業銀行或者其它商業銀行。接著,商業銀行可以再將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貸款發放取出。如此反復,最終社會中形成的購買力將是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若干倍。這個過程,稱之為貨幣創造。
6、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的實現有賴於三個條件,即健全的利率機制、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有效的中央銀行調控機制。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最主要的實現機制是利率機制。除利率機制之外,還有:①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②國家財政收支狀況;③生產部門結構是否合理;④國際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個因素。(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不僅是貨幣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號,而且對貨幣供求具有明顯的調節功能。因此,貨幣均衡便可以通過利率機制的作用而實現。

9、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有四個:
A、持續均衡的經濟增長;
B、充分就業
C、物價水平穩定;
D、國際收支平衡。
10、自動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1)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的自動穩定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稅收的自動穩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動穩定性。

(2)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三類。

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松的財政政策,它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擴張的財政政策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減稅和增加財政支出規模擴大社會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在經濟繁榮時期,國民收入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水平,存在過度需求。這時政府通常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稅收和減少政府支出。

中性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比較溫和,財政收支總量在原有基礎上只作小幅度調整,而主要對收入結構或支出結構作適度調整,對總需求既不產生擴張效應,也不產生緊縮性效應的政策,在維持社會總供求對比的既定格局條件下,保持社會總供求的同步增長。

11、公債的擠出效應和財政赤字的貨幣化
(1)公債的擠出效應
政府發行公債,相當於政府開出借據,債權人是公眾,債務人是政府。這種債權債務關系一旦發生,便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一方面,公債發行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但另一方面,政府發行公債要佔用資金,這樣財政便可能出現「擠出效用」。
(2)財政赤字貨幣化就是政府想用錢了,或者沒有錢用了就發行政府債券,央行直接把債券買下,這樣政府就有錢用了。政府這種做法就是搞財政赤字,央行一買那麼赤字就貨幣化了。
12、貨幣政策的工具和傳導機制

A、中國貨幣政策工具
(1)公開市場業務
(2)存款准備金政策
(3)中央銀行貸款
(4)利率政策
(5)匯率政策
B、貨幣政策傳導機制(con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運用貨幣政策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過程,貨幣傳導機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對經濟的貢獻。1998年以來,針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國內消費需求疲軟以及出現了通貨緊縮等突出問題,中央政府持續適當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擴張性貨幣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從總體來講,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15、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閱讀全文

與宏觀經濟學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