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概括現代經濟學通論的主要內容
現代經濟學通論的主要內容:
《經濟學類教材·現代經濟學通論》是一部經濟學通識教材,涵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企業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等現代經濟學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經濟學類教材·現代經濟學通論》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運用現代經濟學各個學科分支的最新研究成果,緊密聯系當代經濟發展實際,以中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為背景,從理論上系統分析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實踐及相關的制度和政策。
《經濟學類教材·現代經濟學通論》配套有適合教師使用的教學課件,包括教學大綱、PPT、復習思考題參考答案、模擬試題及答案等。
② 193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仔細分析了影響就業的因素,提出了...
摩擦性失業 自願性失業 非自願失業
非自願失業
③ 多選 】安虎森主編的《區域經濟學通論》一書描述了產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動因」,其主要觀點是( )。
全選ABCD
A. 分工網路的擴大與交易費用成倍增加之間權衡的結果,導致交易活動的地理集中,這種狹小的地理范圍就是城市
B. 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
C.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們就不進行交易,人們就不進行交易,因而只能選擇自給自足,此時沒有市場,也沒有城市
D. 不同專業化生產者之間進行交易,必然產生交易成本
④ 凱恩斯主義學派的《通論》
這是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從1929年開始爆發了空前嚴重危機和國家干預經濟已提上議事日程的情況下,凱恩斯所提出的以財政干預為主導的需求管理方案。
《通論》型救治方案最主要的特點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來興辦公共工程。認為這既可增加社會需求,緩和生產過剽的危機;又可增加就業崗位,緩和失業的矛盾。這種救治方案的提出是有一個長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過程的。
他在1929年最初贊成國家興辦公共工程投資的主張時,並無深刻助理論基礎,而要在理論上求得完善,必須解決兩個理論前提:一是乘數原理,二是消費函數理論。 就業理論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體系的核心。
一、充分就業的含義
凱恩斯承認有三種失業。
所謂摩擦性失業,是指由於勞動市場的不完全性或暫時的失調而偶然出現的失業。
所謂自願失業,是指客觀上有工作崗位,但勞動者由於種種原因而不願去就業所造成的失業。
所謂非自願失業,是指由於社會對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產吸收願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業,因此,又稱需求不足的失業。
二、有效需求原理
這是凱恩斯用以分析失業原因的理論。
在凱思斯看來,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通常都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的原因則在於有效需求不足。
所謂有效需求,首先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其次,更重要的是就決定社會就業水平而言,乃指與社會總供給相一致的社會總需求。
為什麼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呢?
凱恩斯認為,這是由於存在三個基本心理規律決定的。
第一,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msume)遞減。按照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一個社會消費數額的多少取決於該社會的收入(Y)與消費傾向(Pc)。消費傾向是指消費(c)與收入之間的比例關系:PC=c/Y
第二,資本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遞減。所謂資本邊際效率實質是預期的利潤率。它取決於資本供給價格與資本預期收益,與前者成反比與後者成正比。
第三,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稱靈活偏好(nimble preference),是指人們總想保存一定量的、方便使用的現錢,以便應付日常開支、意外開支和投機活動的需要。凱恩斯認為,這三種對貨幣需求的動機是人們不易變更的心理因素,它們決定了人們的流動偏好程度,從而決定了對貨幣需求的多少;利息則是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放棄這種流動偏好的報酬。
當利息率低到一定程度時,對貨幣的投機需求彈性便無限大,這時無論貨幣供應量怎樣增加,投資者也不會去投資,而是將貨幣保存在自己手中,即增加了投機性的貨幣需求。這被稱為「流動陷阱」(liquidity trap)。 一、經濟危機理論
凱恩斯從有效需求理論中進一步推論出,資本主義經濟必然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結論。他認為,由於三個基本心理規律的作用而必然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就意味著必然出現非自願的失業和經濟危機,而且危機還是周期性地出現,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處於循環運動中。
二、投資乘數理論
投資乘數(investment multiplier)理論,是凱恩斯用來渲染和加強他的有效需求原理的意義和作用的一種理論,因而是他宏觀經濟理論體系中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投資乘數,是指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條件下,投資的增加可導致國民收入和就業量若干倍的增加。
k=1/1-r
三、利息理論和工資理論
凱恩斯以自己的利息理論和工資理論為依據證明,資本主義自動實現充分就業是不可能的。
(一)利息理論。凱恩斯的利息論是以「流動偏好」為基礎的。他認為利息是人們放棄流動偏好的報酬。
這就否定了傳統的以「時間偏好」為基礎的「時差利息論」。
(二)工資理論
凱恩斯與傳統經濟學的關於工資率具有充分
伸縮性的論點相反,提出了所謂「工資剛性」(wage rigidity)的見解。
傳統經濟學以工資率的充分伸縮性為依據,斷言勞動市場可以自動趨向充分就業均衡。凱恩斯則認為,在現實生活中,貨幣工資是具有下降剛性的。因為降低貨幣工資要遭到工人反抗,
特別是在工會力量增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因而降低貨幣工資很困難;再者降低貨幣工資,對個別企業來講雖可起到刺激投資的作用,僅就全社會來看,卻意味著降低社會總需求,這就會位市場萎縮、投資減少,從而失業增加;
同時因社會需求減少,產品價格下降。如果貨幣工資與物價同步下降,
實際工資也不可能下降,或者下降較小。所以,不能以降低貨幣工資來增加就業。
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衰退時,應當通過降低工資的辦法來提高「資本邊際效率」,以到激投資,擺脫困境。但是他又認為不應直接降低貨幣工資,而需通過通貨膨脹,提高物價的辦法來降低實際工資。
這樣既可以刺激投資,又可以使工人因產生貨幣幻覺而不致群起反抗。
四、物價理論
凱恩斯認為,物價理論是分析貨幣與物價關系的經濟理論。
目的在於探索當貨幣數量變動時,物價彈性將作怎樣的反應。
由於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而在宏觀經濟運行中不能沒有貨幣的作用,
因而就不能不對貨幣的作用,特別是它對物價的影響進行分析。
因此,物價理論乃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體系中的又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貨幣經濟理論
凱恩斯的物價理論是把貨幣論與價值論結合起來的貨幣經濟論或生產貨幣論。在方法論上,它與傳統物價論的「兩分法」是相對立的。
(二)半通貨膨脹論(semi-inflation)。
凱恩斯關於貨幣數量論的結論,是為了簡便說明問題而以一系列假定條件為前提推論出來的,因此,並不完全符合實際。凱恩斯認為,現實情況要比這復雜得多。因此,他接著又考察了由貨幣數量變動到物價變動之間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復雜因素,從而建立起他的「半通貨膨脹論」。
先考察由社會需求變動到物價變動之間可能產生的復雜因素,主要有:
第一,有效需求的改變並不與貨幣數量的改變成同一比例。
第二,由於資源的性能並不一致,所以當就業量逐漸增加時,報酬將遞減,並非不變。
第三,由於資源並非可以互換,所以有些商品已經達到供給無彈性之境,而有些商品則尚有失業資源可供生產之用。
第四,在充分就業沒有達到以前,工資單位即有上漲趨勢。
第五,邊際成本中各生產要素的報酬。並不以同比例改變。
應當看到,凱恩斯的「半通貨膨脹」理論,最多也只能是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失業的矛盾有一定延緩作用,而不可能解決其根本問題,甚至還可能進一步加深矛盾。特別是這種理論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條件下的,因此,如果不顧國情,把「半通貨膨脹理論」,照搬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顯然是不恰當的。
⑤ 經濟學通論(趙凌雲主編的)的第一版和第二版有什麼區別啊內容變化大么
不知道,我就學過高鴻業的
⑥ 經濟學著作《通論》發表於哪一年
1936年
1929—1933年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嚴重、最持久、最廣泛的經濟危機,經濟蕭條專,失屬業嚴重,傳統的經濟理論已無法解釋大蕭條中出現的各種經濟現象,更不能為擺脫危機提供「有效的」對策。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凱恩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病症、尋求擺脫危機的措施,潛心於經濟理論的研究,並於1936年發表了《通論》,此書問世根本動搖了傳統經濟理論,引起了經濟理論上的一場革命。《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凱恩斯完成了從傳統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向自己創立的新經濟體系的過渡,標志著凱恩斯學說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⑦ 經濟學通論作業……
(1)17-0.5Q=2+Q,Q=10,市場均衡糧食價格是12,產量是10
若想要維持15的價格,17-0.5Q=15,Q=4,10-Q=6,政府向市場收購6的糧食,農民收入增加(15-10)*4=20,政府財政支出10*6=60
(2)這個均衡點與均衡價格同上,12,10,若企業遵守最低工資法,意思即該曲線變為
21.5-0.5Qd,Q=13,增加崗位為3,最低工資法效果為增加崗位3,增加工資為
(15-12)*10+15*3=75
回答已完成,希望您滿意
⑧ 趙凌雲的學術成果
主持完成國家課題兩項:2006年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有轉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研究」;主持完成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
主持和參與境外課題兩項:1996年主持香港中文大學資助的《香港回歸後在整體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2002年參與澳大利亞悉尼理工大學資助的《中國省份研究》課題。
出版專著4部:1998年,《市場力論--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及其在中國經濟體制分析中的應用》;1990年,《富國裕民的夢尋》;2002年,《勞動價值論新探》;2004年,《中國經濟通史(第10卷)》。主編專著4部:2004年,《經濟學通論》;2006年,《中國發展過大關》;2009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大戰略問題研究》;2011年,《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
在《管理世界》、《經濟學動態》等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轉載和轉摘40餘篇次。代表作有「世紀之交經濟學走勢」,《經濟學動態》1998年7期,「改革開放是一部偉大的教材」,《新華文摘》2009年第9期等。
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Economics、Routledge Press、Modern China Studies等國際學術刊物和出版機構發表英文學術論文3篇。代表作是「 On the Four Long-term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