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古典經濟學革命定義

古典經濟學革命定義

發布時間:2021-03-01 03:26:33

❶ 新古典經濟學的邊際革命

分析框架 第一,它揚棄了新古典規模經濟的概念,而用專業化經濟來表徵生產條件。
第二,它沒有純消費者與企業的絕對分離,而新古典框架則是純消費者和純生產者絕然兩分。
第三,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交易費用對經濟組織的拓撲性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如果初次接觸新興古典經濟學,則恐怕難以理解這種新的分析框架之於經濟學的含義,從而也就難以切身感受其魅力。讓我們從這樣一個問題開始:為什麼要提出這一新的分析框架?答案很簡單,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如果我們空泛地討論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缺陷,恐怕難以令人信服。1977)、克魯格曼(Krugman,1979)以及福濟塔-克魯格曼(FujitaandKrugman,1995)等人的模型為例,看看新古典分析框架究竟缺陷何在,以及新興古典分析框架又如何克服這些缺陷。 盡管如此,他們的理論卻面臨如下困境。
第一,他們關於經濟增長等現象「當且僅當」廠商平均規模擴大時才能發生的預見與現實不符。
在他們看來,廠商規模之所以擴大,是因為存在無止境的規模經濟,而廠商規模決不可能變小,因為這意味著規模不經濟。但是,OECD國家、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以及中國的經驗證據(參見張永生,2000:《廠商規模無關論:理論與經驗證據》)卻顯示,廠商平均規模不是越來越大,而是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無疑,遞增報酬現象是經濟增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情節,但正如阿倫·楊格在他著名論文(1928)中指出,遞增報酬的實現機制是分工與專業化,規模經濟是對分工與專業化經濟的一個錯誤描述。
第二,在他們的模型中,企業只是一個「黑箱」,企業為什麼出現以及企業制度本身的經濟含義則不能被解釋,對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有趣的「新發展現象」,如企業規模變小、生產外包、合約出讓、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特許連鎖經營、貼牌(OEM)生產、電子商務等等,則更是無從解釋。他們的框架無法將企業制度內生,如果要內生企業制度,則他們所有的結論都會隨之改變;而如果沒有先天就存在的企業,他們模型中所有的故事又都不會發生。
第三,交易費用在他們模型中沒有實質性的含義,企業規模擴大等現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經濟學之所以在1970年代後解釋力有了質的提高,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將交易費用引入經濟分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麼,能不能在不改變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對這些理論進行修正,從而走出上述困境?瓊斯、達斯格普特等人和國家研究委員會(參見C。Jones,1995a,b,1996;Dasgupta,1995;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86)的做法或許對我們有一些啟發。他們在發現否定R&D等新內生增長模型的經驗證據後,提出了在原有框架內進行改進的方案。瓊斯(C。Jones,1995),楊(AlwynYoung,1998)和西格斯托姆(Segerstrom,1998)建議了幾種方法來避免R&D模型中的第V類(研究與開發投入)規模效應。但是,瓊斯自己也承認,「這種改進後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因為它又產生了人口(第I類)規模效應」。而新古典內生增長模型中如果缺少了規模效應,則內生增長就不會再出現。這些經驗研究表明,新古典內生增長模型並沒有對經濟增長背後的驅動機制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Jones,1995a,pp。508-509)。新古典增長理論將遞增報酬歸於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來源對它又是一個不解之謎。
如果仔細讀過斯密的《國富論》、楊格1928年發表在TheEconomicJournal上的「遞增報酬與經濟進步」,以及斯蒂格勒1951年發表的「市場容量限制分工」等經典文獻,我們就能理解為何斯密-楊格定理被稱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定理。經濟增長中的遞增報酬並非來源於規模經濟,而是來自於分工和專業化經濟。專業化經濟是一個比規模經濟恰當得多的概念。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克魯格曼等人模型的缺陷在於分析框架,只有在分析框架上進行改進,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其局限。不幸地是,規模經濟的概念由於更接近人們的直觀,而且符合人們力圖改造世界的決心,以致於誤導了很多經濟學家。如果用專業化經濟替代規模經濟,我們就不需再求助漏洞百出的規模經濟概念來產生遞增報酬。 可見,以斯密分工理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思想更能解釋我們周圍的經濟現實。但是,僅有分工理論還不夠,斯密的分工理論中沒有企業理論。如果我們不幸生活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之中,那如何才能演進到一個以企業制度為特徵的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呢?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科斯就出現了。他說,分工不足以產生企業,因為市場的功能就是組織分工;對風險的厭惡也不足以產生企業,因為保險市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企業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節省交易費用。張五常(1983)則進一步指出,企業的出現是因為勞動力交易費用低於產品交易費用的結果。但是,科斯等人的交易費用理論中卻沒有直接的經濟增長含義。而貫通斯密、楊格、科斯和張五常等人理論的,則正是楊小凱等人。他們將分析框架建立在以個人自利決策交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費用,同時內生出企業制度、經濟增長、遞增報酬、廠商規模等現象,從而徹底克服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上述缺陷。他們的模型將企業制度在分工中內生,在企業理論中直接注入了經濟增長的含義。這樣,一個新的理論通途就開辟出來了。

❷ 新古典經濟學是什麼意思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❸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是價值理論不同。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

新古典經濟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

❹ 經濟學中的新古典主義的定義是什麼

新古典有兩層含義,一是指20世紀初以馬歇爾、紕古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這是相對於斯密為版代表的權古典經濟學而言的;二是泛指20世紀中後期出現的貨幣主義、預期學派的新古典主義,由於凱恩斯主義學派所面臨的一系列困境,新古典主義泛起了一股以回歸古典學派的以經濟自由化為標志的復古思潮,所以成為新古典主義。
現在說的新古典主義一般是指後者,也即第二層含義

❺ 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六次革命具有哪些重要含義

西方經濟學從16至17世紀的重商主義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六次理論突破,即所說的六次革命,其中前二次發生在古典經濟學說中,後四次為現代經濟學說史中。
西方經濟學是從重商主義開始的。時代背景為海盜式帝國主義,貿易與殖民相聯系,它作為一個體系,從宏觀角度考慮問題,基本內容為出口壟斷,外匯管制和貿易順差,核心思想君主掌握最高權力,統治經濟和鑄造貨幣,控制對外貿易,主張國家干預和參預經濟,並對經濟進行調節,認為國家財富就是金銀,輸入金銀可以潤滑工商業的齒輪,所以鼓勵出口,實行補帖,限制進口,以此擴大貿易順差,換回金銀,金銀的積累導致國家財富的增長。但實際執行中卻無美妙前景,最終出現了生產力的危機。如法國出口製成品越多,換回金銀越多,結果越窮;而英國,反而民富國強。重商主義重點在商品流通領域。
現代經濟學只是在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才開始。時代背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擺脫封建和國家的干預。1776年《國富論》第一次劃時代革命。其矛頭指向重商主義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斯密繼承和發展了以前經濟研究成果,特別是重農主義對供給和微觀重視,第一次創立比較完備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他認為重商主義犧牲了消費者而利於生產者,帶來經濟效益差的後果。因此,斯密提出,要增加國民財富,一靠勞動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二靠資本積累,增加儲蓄,形成投資,擴大市場。為增加生產,積累財富,反對國家干預,放任經濟自由,經濟「受看不見的手的指導」,發揮市場自由競爭、自由調節作用,國家只需保衛人民和國家的安全,社會秩序公平等。任何一個生產部門的勞動都是國家財富的來源,勞動創造價值,利潤來自剩餘勞動,反對重商主義只有貿易、重農義義只有農業勞動才是創造財富的觀點。還提出了一些微觀經濟的分析方法。其片面性在,對需求重視不足,分析方法上不夠精細,勞動價值論有利於工人而不利於資本家等。
1870年,發生了第二次革命,出現三名學者:法國的瓦爾拉斯、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他們三個人,住在不同地方,長在不同國家,但幾乎同時提出邊際效用價值論。強調供給和生產轉變為強調需求和消費。提出商品的價值不是取決於勞動的消耗量,而是取決於主觀評價,進行邊際主義分析。西方常把1871年稱為」邊際革命「年,直到馬歇爾最後形成的所謂的」新古典學派「。完全用邊際分析方法,利用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力的概念分析經濟問題,提出存在競爭市場上的產品、勞務和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都是決定於邊際供求的關系。強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定價與資源的稀少性有關。由於稀少有關,因此,對各種產品用途的估價帶來效用遞減,人和廠商都受著理性行為原則的支配。如個人怎樣用有限錢得到最大效用的滿足,而廠商利用有限資源設備來得到最大的利潤,這種方法就是微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古典學學派關心的是整個經濟的長期發展,關心剩餘產品在各個集團之間的分配問題,而邊際主義者關心的是微觀經濟問題。所以,從邊際主義者到馬歇爾,才建立起微觀經濟學體系。邊際概念成為關鍵性工具,效用與消費者需求成為出發點和推動力,關心的是在資源稀少情況下來進行生產、分配,消費。同時他們認為,只要自由競爭,通過市場力量,經濟就能達充分就業均衡,不會發生生產過剩或經濟危機。總之,他們以主觀根據供求而決定價格的價值理論來代替勞動價值論;以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來代替古典學派由社會力量決定收入的分配理論;用和諧經濟體系代替階級沖突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比古典經濟學更合理、更精緻,為現代微觀經濟學奠定理論基礎。但面對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新舊古典經濟學偏重於微觀方面的研究。
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第三次革命。其背景 :社會化大生產進一步發展,政治上國家壟斷資本的產生。資本主義處於自由競爭時期,社會對宏觀需求不強,國家也沒有掌握足夠大的資本實現這種控制,而當它進入國家壟斷之後,這種要求和可能都具備了。理論、方法和政策都不同於傳統。理論上反對薩伊定律。薩伊定律就是供給本身就能創造需求,需求是供給的函數,因此,經濟自身能夠達到充分就業、均衡,沒有生產過剩的危機。凱恩斯認為,供給是需求的函數,拋棄「儲蓄會自動轉化為投資」傳統觀點,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存在自動調節的性質,因而沒有充分就業的可能,往往是小於充分就業狀態。由於三大心理規律(消費傾向規律、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作用,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必然會產生大規模失業、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在方法上,回到重商主義研究的宏觀經濟問題,開創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即總量分析。關心經濟總量行為活動,特別是總支出(投資支行、消費支出和政府支出)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強調決定經濟活動水平的是投資部分。只有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增加,才能刺激生產,增加生產。還將實物經濟與貨幣經濟密切結合為一體,現在宏觀經濟分析都取自於《通論》的開創,這是凱恩斯在方法論上的革命。在政策上,凱恩斯反對「自由放任」,強調國家干預、參預經濟調節。所以,有人說凱恩斯又回到重商主義,因為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獎勵出口,與重商主義相同。三個最重要政策:1、政府預算的平衡應聯系經濟中需求狀況來加以評價。如存在大規模失業,預算應增加赤字。2、降低實際工資不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可能會相反
;3、貸幣政策如不藉助於財政措施,則不可能終止大規模失業。二戰後,特別是50、60年代,凱恩斯理論成為西方正統。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跳了價格分析的限制,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具有劃時代意義。
上世紀50,特別是60年代後期,出現反對「凱恩斯革命的革命」,貨幣學派崛起。其背景是,當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進入」滯脹「,奉行已久的凱恩斯主義遭到質疑,因為按凱恩斯理論,低增長與高通脹不可能同時出現,貨幣學派自由主義理念抬頭。以弗里德曼為代表,其內容: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所以不穩定,主要原因不是凱恩斯所說的三大定律影響的總需求不足,而是由於貨幣方面受到干擾。核心是貨幣,貨幣是支配資本主義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動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貨幣政策最重要,財政政策除了起負作用,不可能影響產出率和就業率。其主張貨幣穩定、有節制增長,即長期貨幣政策,除此之外,國家減少支出,不幹預私人經濟,市場完全、充分發揮作用。現在西方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接收貨幣主義向凱恩斯挑戰的兩個思想:1,貨幣供應的增加是通貨膨脹的根源;2、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對產出量具有更大的效應。
1960年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出版。書只有100頁,便很精煉,思想深刻。書中把生產看作同樣商品既表現為生產資料又表現為最終產品的一種循環過程,是從基礎理論上進行革命。主要影響:1、商品價格反對邊際分析,回到李嘉圖,再生產周期性循環過程中,用成本價格和平均利潤的方法計算商品價格。2、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聯立方程完全有可能計算出每種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而不是馬克思抽象的社會必要勞動,補充發展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3、斯拉法的商品價格決定理論,解決了馬克思商品價值轉形商品生產價格的問題。
在反對凱恩斯主義思潮中,出現了理性預期理論,為第六次革命。理性預期假說由美國經濟學者約翰穆斯於1960--1961年首創,70年代盧卡斯把理性預期理念結合到貨幣主義模型中,應用於穩定性經濟政策的研究。他們認為無論凱恩斯主義,或是貨幣主義,都把理性預期排除在模型之外,財政金融政策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為公眾勢必預料到這些政策的後果。如政府試圖加快貨幣增長經濟,人們就料到通貨膨脹而抬高價格,於是額外的貨幣更加抬高昂貴的物價而不是導向經濟增長,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帶有欺騙性,但是,可以在一段時期內欺騙所有人,決不能在長期中欺騙所有人。以前人都以過去經驗來推測預期,理性的是綜合更多因素來進行預期,過去僅是一部分因子。
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歷程的圖示
發展階段
時間
時代背景
代表人物
理論觀點
政策主張
著作
重商主義
15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安徒萬·德·蒙克來田
財富就是金銀,金銀就是財富,財富的真正來源是對外貿易的順差。
從流通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國家積極干預經濟,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統統歸結為攫取金銀

古典經濟學

重農主義
17世紀下半葉
資本主義上升時期
英國 法國
威廉·配第 阿吉爾貝爾
亞當·斯密 西斯蒙第
大衛·李嘉圖
魁奈
從生產領域研究財富的增長
看不見的手
勞動價值理論
把對經濟制度本質的分析與對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分析相結合的研究

自由放任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經濟學
18世紀末至19世紀70年代
(1830年)
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32年英國通過議會改革案)
薩伊(法)
馬爾薩斯(英)、詹姆斯·穆勒、麥克庫洛赫、西尼耳、巴師夏、凱里
薩伊定律: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於既定製度下資源配置過程及其變數的研究

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1870年)
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門格爾(奧地利 奧地利學派)
傑文斯(英 英國學派)
瓦爾拉斯(瑞士 洛桑學派)
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與勞動價值論相抗衡

新古典經濟學(微觀)
19世紀末期
馬歇爾(英 劍橋學派)

瓦爾拉斯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產成本價值論
供求理論
邊際效用論
節欲論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優

自由放任、國家不幹預經濟
馬歇爾
《經濟學原理》1890年

1933年

張伯倫、羅賓遜
壟斷問題

1939年

希克斯
價值論(提出了序數效用論,馬歇爾的是基數效用論)
一般均衡論:起到推廣與普及的作用

希克斯
《價值與資本》1939年
凱恩斯革命(宏觀)
20世紀30年代
經濟大危機
凱恩斯
失業和經濟的周期波動是因為全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國家干預經濟
凱恩斯
《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1936年
對凱恩斯的解釋與補充
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10版)→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新綜合(12版)
二戰後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
二戰後凱恩斯主義的流行使得整個西方經濟學的體系出現了顯著的漏洞,產生了干預和反干預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種矛盾和不調和之處
薩繆爾森
庫茨涅茨、托賓、哈羅德、索洛
漢森(20世紀40年代理論和政策建議方面進行補充和發展,奠定新古典綜合派的某些基礎)
傳統西方經濟學——微觀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宏觀

薩繆爾森
《經濟學》1948年
新劍橋學派
20世紀50-60年代

瓊·羅賓遜(英)

非均衡學派
(又稱新凱恩斯學派)
20世紀60年代後期

克洛沃(美)萊榮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劍橋學派、洛桑學派的 相結合,形成一個獨特的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貨幣主義
20世紀50年代中期
20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出現滯漲

弗里德曼

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生活,主張不同程度上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

理性預期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盧卡斯、薩金特、華萊士

供給學派
20世紀70年代後期
拉弗、費爾德斯坦、萬尼斯基

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體系

哈耶克

弗萊堡學派(德國)

公共選擇學派
20世紀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經濟學派

科斯、威廉姆斯、諾斯

新左派

非主流經濟學派
瑞典學派

創新理論

熊彼特

經濟成長階段論

羅斯托(美)

新制度學派

加爾布雷恩(美)

激進經濟學派

❻ 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都是經濟學科內的一種,但是兩者在研究和時間上有所區別,具體為:

1、系統性發展源自不同不同。古典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而古典經濟學系統性發展源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理性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

2、產生時間不同。古典經濟學產生於17世紀中葉,完成於19世紀初。而新古典經濟學是在20世紀以後產生額度。

3、研究成果和發展特性不同。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而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4、分析方法不同。古典經濟學受數學方法所限,主要採用總量分,從斯密到穆勒無不是從總量上分析經濟的均衡;而新古典時期,數學有了巨大的進步,而且以法國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人員開始從事經濟學研究,這樣數學的使用滲透到經濟研究中,分析方法也從古典時期的總量分析過度到新古典的邊際分析。

5、價值理論不同。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而新古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

❼ 新興古典經濟學可以解釋什麼經濟現象

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❽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特色
[摘 要] 西方經濟學經歷2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三次大的革命,已經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但它始終未能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正是這個缺陷構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得以產生和興起的理論條件與邏輯起點。新興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疇、理論框架、分析範式等方面的開拓性研究取得嶄新突破,並以此為基礎,對大寬侍企業成因和經濟增長長期動態模型等提出新的學說。新興古典經濟學增強了對現實經濟事實的解釋力,受到日益廣泛的認可,成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特色的最新反映。

[關鍵詞] 新興古典經濟學 經濟學 理論特色 創新

一部西方經濟學說史向我們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臘以來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和經濟理論,不斷涌流與分化,不斷否定與前進,不斷創新與發展,形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智慧長河與信息洪流,林林總總的流派和交錯延綿的學說,彰顯著學術的勃勃生機與活力。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也許是西方經濟學這條智慧長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為前沿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從一開始它就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積極的評價,產生熱烈反響。當然,從學科性質、理論體系與思想淵源上講,新興古典經濟學仍屬西方經濟學的范疇,但由於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對新興古典經濟學加以嚴肅的研究和積極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創者之一是以楊小凱(Yang)、黃有光(Ng)等為代表的華人或華裔學者,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被認為是一個有中國背景的新興經濟學前沿學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對現實經濟事實的研究和解釋,包括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與發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有別於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過了頭,一股腦鑽進陰冷書齋而遠離火熱現實的純理論性或數理化的邏輯推演。也許不用多久,新興古典經濟學就會走進國內大學經濟學的講堂;事實上在1999年,楊小凱就把新興古典經濟學帶到了北京大學的講壇,並正式受邀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巧扒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滾吵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總之,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框架、分析範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又成為催生新的理論的恰當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思想淵源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實現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糾正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重新定義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礎。

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了古典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研究從專業化和分工問題轉向了給定組織下的資源分配問題,使專業化經濟被規模經濟所取代,使資源配置的Pareto最優總是與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可能性邊界相聯系。他們認為,這種偏離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糾正這種偏離,把經濟學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軌上來。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強調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概念,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消費者與生產者對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概念,將分析框架建立在以個人自利決策交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同時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費用,又內生出企業制度、經濟增長、遞增報酬、廠商規模等現象。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將企業制度在分工中內生,在企業理論中直接注入了經濟增長的含義,從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揚棄和超越。新古典經濟學慣用的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方法,而新興古典經濟學不僅運用邊際分析方法,而且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實現了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模型中,通常假定社會由2個人組成,每個人必需消費食物和衣服2種產品,同時每個人在每種產品上有3個變數可選擇:一是自給自足量,二是購買量,三是銷售量。這樣,2種產品就有6個變數。每個變數的取值既可為正也可為零,由此,全社會成員(2個人)對所有產品(2種產品)的最優決策,共計有23*2=64個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所謂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數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而內點解則是指當決策變數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在上例64個解中,有1個內點解和63個角點解。如果產品數量增加,其可能的角點解將變成一個天文數字。然而,楊小凱運用庫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優化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使可能的最優解范圍大大縮小,而後文玫(Wen,1996)將這一方法推廣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數和非常一般的生產條件,形成的方法被稱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據文氏定理,可能成為最優決策解的數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實際上只有基於3種選擇組合的3個角點解為最優解:第一種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給自足,沒有專業分工,也沒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種組合是專業生產食物,用出賣食物的錢購買衣物;第三種組合是專業生產衣物,用出賣衣物的錢購買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組合都不是最優解。

以文氏定理為基礎,超邊際分析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為最優的角點解;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組合(角點解)用「邊際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第三步,比較各組合之間的局部最大目標函數值,整體最優解就是一般均衡最優解。由此可見,超邊際分析方法既脫胎於邊際分析,包含了邊際分析,更超越於它。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假定人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根據超邊際分析,他們不但在消費各種產品之間作邊際選擇,更要在專業生產何種產品上作超邊際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還要涉及出售多少產品、是否雇傭工人等等,這些就是多項超邊際選擇了。

(三)重新定義重要基本范疇,為建立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範式鑄成了所必需的理論基石。這些基本范疇包括:分工,專業化,兩難沖突,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並由此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

例如關於交易費用的研究。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應將交易費用區分為外生的交易費用和內生的交易費用,並由此建立其新的產權理論。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費用,而未涉及內生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是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非由於決策者利益沖突導致的交易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用於生產、通訊、運輸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設施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著重研究和定義了內生交易費用的新概念,提出內生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內生交易費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已做出決策之後才能確定的交易費用;狹義內生交易費用則是指市場均衡與Pareto最優之間的差別,即人們在交易中爭奪分工好處的機會主義行為引起的交易費用,包括外部性、壟斷權以及扭曲等,它與個體的決策、制度及合約的安排有關。他們認為,研究內生交易費用的意義在於:可根據兩難沖突將壟斷和外部性程度內生化,有助於研究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交易費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關於貿易(包括國際貿易)的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造成貿易的兩難沖突。因為,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高效率,多樣化消費則意味著高效用,而消費的效用越高實現消費的交易費用也越高。因此,由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比較優勢效益就與交易費用形成了沖突。如果交易費用很大,超過了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則均衡結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選擇自給自足方式;這時效用最大,生產水平處於可能性邊界之內,水平較低。反之,如果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超過了交易費用,則必然出現分工,而且隨著交易費用的逐漸降低,分工呈現跳躍式發展趨勢,從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這時生產水平得以提高,處於可能性邊界上。這一均衡結構是由交易雙方的相對人數、相對偏好和相對生產率所決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帶來了勞動分工的演進,進而伴隨著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增長、市場結構變化等拓撲性質的變化。

(四)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

新興古典經濟學沿著如下主線實現理論創新,發展並建立起新的理論框架體系:產權界定、合約執行——(內生、外生)交易費用——專業化和分工——市場化、競爭程度與協調失靈的風險。他們認為,為了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協調失靈風險,可以採用三種辦法:一是構築保險市場;二是明確界定產權。他們認為,合理的產權制度選擇,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自發的內生過程,國家政府對於公共資產的產權設置,基本上決定於最終的內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選擇。當然,明確產權可能產生較高的外生交易費用,同時還帶來競爭程度與分工水平及協調可靠性之間難以兼顧的兩難沖突;三是加強同行競爭,包括縱向和橫向的競爭。他們認為,競爭會大大推動分工和市場的發育,增強消費者對生產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進私有產權制度。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構架和分析範式,可以將很多經濟發展和貿易現象解釋為分工演進的不同側面,可以解釋企業的出現和企業內部組織的均衡意義,可以解釋交易費用和制度對分工和生產力演進的意義,可以解釋貨幣出現、景氣循環等宏觀現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礎上探索出「宏」、「微」有機聯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們做決策前的經濟環境。經濟學家通常用一些數學函數來描述這一基礎層次,比如,用效用函數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產函數描述生產條件,用預算約束描述制度環境,用博奕論中的游戲規則描述經濟制度等。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理論分析個體的自利行為,用自然及制度環境來解釋人的自利行為。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決策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環境變化時最優決策會如何作出反應。第三個層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個體的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用自然及制度環境解釋不同人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的後果。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當環境變化時,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會如何變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層次的分析中,加入時間因素,就可實現對動態決策和動態均衡的比較動態分析。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第一、二、三層次的分析都是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中,經濟學家一般運用思想實驗的方法,探究在什麼條件下什麼事會發生這類實證性問題。第四個層次則是與價值判斷有關的所謂福利分析或規范分析。在這個層次上,經濟學家會提出什麼是對全社會最好的經濟狀況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通過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後果進行福利分析,他們會得出這種後果對全社會是否有利的價值判斷。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層面上進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內的靜態或動態競爭均衡,並且由於存在規模收益遞減,難以達到Pareto最優,因此其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被大大削弱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基於多個兩難沖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並且,這種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觀的角點均衡和資源的Pareto最優配置的基礎上的,這種整體Pareto最優既涵蓋了最優資源配置又涵蓋了最優分工結構,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釋宏觀經濟增長。這樣,新興古典經濟學就將微觀基礎與宏觀增長有機聯系起來,從而為回歸經濟學「大一統」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的依據,對企業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為建立基本經濟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論學說,對現實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解釋力遭到很大削弱。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創新在於,用勞動的交易效率來解釋企業的產生。他們認為,勞動的交易效率與中間產品交易效率的比較是關鍵。若勞動的交易效率大於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則分工會通過勞動市場和廠商來組織,從而促使企業產生,以體現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小於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則中間產品專家會成為企業的老闆;反之則由最終產品專家充當企業老闆。他們認為,作為一種巧妙的間接定價方式,企業家享有的剩餘權促進了分工,催生了企業,因而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此外,新興古典經濟學還提出了對城市化、工業化和層級結構等現象進行解釋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經濟增長動態模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對專業化和分工的忽視迴避,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經濟增長模型缺乏微觀基礎、缺乏解釋力的根源;又由於其經濟增長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內發展的,模型中只有動態競爭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優,是新古典經濟學增長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這種理論缺憾,促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新增長模型的創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重點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動態模型,並取得了理論創新的突破。他們認為,作為經濟增長內在原動力的專業化和分工水平,應當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說,即使外界技術、環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恆定,在社會生產的條件下,分工水平也會自發的提高,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由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起分工的內生演進模型,其內生增長理論研究的動態決策包括兩個沖突:一是專業化生產加速學習過程的動態效果與交易費用的沖突,二是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難以兼顧的沖突。但他們強調,演進的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

——起點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由於很低的生產率,負擔不起交易費用;
——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生產率的稍微提高,能夠負擔起一定的交易費用,這時可以選擇稍高的專業化水平;
——進一步地通過市場的自由擇業和自由價格機制,使得整個社會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隨著生產經驗積累和生產技術改進的進一步加速,生產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擔交易費用的能力增強,從而推動更高水平專業化的實現。這個循環累進過程的持續,最終必然會導致一國經濟的起飛。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這一增長模型有兩個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生產與消費絕對分開的做法;二是體現了競爭均衡和Pareto最優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新興古典經濟學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與困境,運用現代分析工具,對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進行了古典回歸,建立起新的學派,創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範式,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這個學派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越來越多的認可。當然,作為一個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尚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尚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頗和失當。比如,他們忽視預測、計劃、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認規模經濟的存在,熱衷於運用學說作廣泛的解釋,力圖創制出一種可以解釋一切現象和過程的全能學說。對這些缺陷或不足,與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這個新興學派的發展空間。無論如何,在研究起點、研究方法、分析範式、分析工具、理論創新、經濟解釋和政策建議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與跨越,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來說,是尤為重要和關鍵的。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時代特徵與創新機制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起不是偶然的。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發展加速,信息及網路技術沖擊原有的經濟格局和發展路徑,經濟結構不斷更新,經濟制度創新活躍,新經濟成分和因素不斷涌現。而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新古典經濟學卻日漸失去其鼎盛光芒,對經濟發展現狀及其過程不斷涌現的新情況、不斷呈現出的新特徵日漸解釋乏力,甚至不知所措。這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年延續、分化和發展,成長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門類,在它的龐大體系中,實證分析與規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辯推演與案例解說交相輝映,邏輯的演繹和歷史的歸納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源源流長的思想源泉、豐厚肥沃的理論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勤奮探索取得的輝煌研究成果,為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這個新學派產生的時間不長,人們對它的理論框架、研究範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現出的理論特色,它對經濟學發展的貢獻等,也還有個認識過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特別是它所反映出的對現實經濟現象及其特徵的不凡解釋力,對於經濟學的發展是一大幸事,對經濟學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們有必要關注這一新流派的產生和發展。

緊隨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研究時代提出的現實和理論問題,經由各種學說充分而自由的爭辯交鋒,是西方經濟學200多年來保持活力與生機,不斷取得進步發展的動力和特色。在學術研究上,成長起來的是「大家」而不是權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論發展上,後者對先人既有繼承和發展,更有修正和批判,從而營造出經濟學發展的勃勃生機,開創出突破性發展的嶄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興起,是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新進展,是上述理論創新機制的新體現,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對古典經濟學的傳承。從這批判與傳承中,我們看到了新興古典經濟學閃爍著創新的智慧之光。

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是研究財富增長的學說,他在《國富論》中強調分工和專業化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與途徑,而分工和專業化則是一個經濟組織問題。因此,古典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問題就是任何改變經濟組織,使分工得以擴大,專業化得以加深,從而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產品。以對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刻研究為基點,在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經濟學說:分工效率與交易費用的比較差別,決定了工農業生產率的差別;分工水平由市場大小決定;市場可以自發協調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幹預;分工使產量大增,從而使每一個勞動者都有大量的產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給,這種由分工導致的產品逐漸充裕的過程,也就是整個社會逐步富裕的過程。李嘉圖把斯密的分工理論運用到國際貿易,提出了比較成本學說。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被認為是新古典經濟學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衣缽。因為《經濟學原理》在關注資源配置問題的同時,仍然關注分工與專業化問題,並提出了新的見解。只是囿於當時數學工具的缺乏,馬歇爾未能將他的新見解加以數學化。這一缺失,無論對馬歇爾還是對其後的經濟學的演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後的經濟學家在運用數學工具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邊際分析感到的得心應手,牽引著他們逐漸遺棄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研究,專注於資源配置問題和理論研究範式的數理化、模型化,從而走向了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的《通論》將經濟學的基本模型從兩部門模型擴大至三部門模型,把政府作為與消費者和企業並行的經濟行為主體,提出了政府幹

❾ 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命題是什麼

請參考下列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一、新古典經濟學的困境直接構成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邏輯起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斗遲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空姿李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冊好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上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或「整合」的實質,是後者對前者的批判、修正、補充和發展。盡管如此,歷經多次「革命」和「整合」的新古典經濟學,仍然無法擺脫其固有的理論思想和理論體繫上的致命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

(一)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漠視或做外生假設。新古典經濟學只是假定分工與專業化的問題已經解決,並把給定的消費者與廠商作為最基本的既定前提,把二者的對立交換關系作為最基礎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礎上僅作產品之間的邊際選擇分析。

(二)經濟增長模型存在嚴重缺陷。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模型,始終不能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與發展,不能從理論上闡明窮國越窮、富國越富的原因,未能找到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從而無法建立起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

(三)對經濟規模的錯誤定義。新古典經濟學對經濟規模無止境的定義,無法解釋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廠商平均規模並不存在越來越大的趨勢。經驗數據表明,有的越來越大而有的越來越小,總體呈倒U型變化趨勢。

(四)對企業成因的迴避。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中,企業和企業制度都被預先假定為外生給定,他們不能解釋或迴避了對企業和企業制度的解釋,更無法解釋諸如生產外包、特許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社會中種種新現象。

總之,新古典經濟學在理論框架、分析範式和分析工具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既限制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又成為催生新的理論的恰當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思想淵源背景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二、新興古典經濟學實現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超越

(一)糾正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重新定義了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基本概念,奠定分析框架的新基礎。

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上偏離了古典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研究從專業化和分工問題轉向了給定組織下的資源分配問題,使專業化經濟被規模經濟所取代,使資源配置的Pareto最優總是與外生給定的最高總產量可能性邊界相聯系。他們認為,這種偏離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致命缺陷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糾正這種偏離,把經濟學的研究重新拉回到正軌上來。因此,新興古典經濟學重新定義了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重新強調了「分工」和「專業化」的概念,改變了新古典經濟學關於消費者與生產者對立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消費-生產者」的概念,將分析框架建立在以個人自利決策交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同時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費用,又內生出企業制度、經濟增長、遞增報酬、廠商規模等現象。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增長模型將企業制度在分工中內生,在企業理論中直接注入了經濟增長的含義,從而克服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缺陷。

(二)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揚棄和超越。新古典經濟學慣用的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方法,而新興古典經濟學不僅運用邊際分析方法,而且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 Analysis),實現了研究方法上的創新。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模型中,通常假定社會由2個人組成,每個人必需消費食物和衣服2種產品,同時每個人在每種產品上有3個變數可選擇:一是自給自足量,二是購買量,三是銷售量。這樣,2種產品就有6個變數。每個變數的取值既可為正也可為零,由此,全社會成員(2個人)對所有產品(2種產品)的最優決策,共計有23*2=64個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所謂角點解是指當一個決策變數的最優值取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為0)時的點解,而內點解則是指當決策變數最優值的取值均在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不為0)之間時的點解。在上例64個解中,有1個內點解和63個角點解。如果產品數量增加,其可能的角點解將變成一個天文數字。然而,楊小凱運用庫恩—塔克定理排除了一些非優化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使可能的最優解范圍大大縮小,而後文玫(Wen,1996)將這一方法推廣到一般准凹效用函數和非常一般的生產條件,形成的方法被稱為「文氏定理」(Wen Theory)。根據文氏定理,可能成為最優決策解的數目要比所有可能的角點解和內點解之和少得多。在上例中,實際上只有基於3種選擇組合的3個角點解為最優解:第一種組合是食物和衣物都自給自足,沒有專業分工,也沒有交易和交易成本;第二種組合是專業生產食物,用出賣食物的錢購買衣物;第三種組合是專業生產衣物,用出賣衣物的錢購買食物。除此以外,其他的組合都不是最優解。

以文氏定理為基礎,超邊際分析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利用文氏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成為最優的角點解;第二步,對剩下的每一個組合(角點解)用「邊際分析」方法求解,求出每一個局部最優值;第三步,比較各組合之間的局部最大目標函數值,整體最優解就是一般均衡最優解。由此可見,超邊際分析方法既脫胎於邊際分析,包含了邊際分析,更超越於它。由於新興古典經濟學假定人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根據超邊際分析,他們不但在消費各種產品之間作邊際選擇,更要在專業生產何種產品上作超邊際選擇。實際上,他們的選擇還要涉及出售多少產品、是否雇傭工人等等,這些就是多項超邊際選擇了。

(三)重新定義重要基本范疇,為建立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範式鑄成了所必需的理論基石。這些基本范疇包括:分工,專業化,兩難沖突,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成反比),內生和外生等。新興古典經濟學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並由此發展出新的理論學派。

例如關於交易費用的研究。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應將交易費用區分為外生的交易費用和內生的交易費用,並由此建立其新的產權理論。他們認為,新古典經濟學只是研究了外生的交易費用,而未涉及內生的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是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非由於決策者利益沖突導致的交易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用於生產、通訊、運輸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設施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著重研究和定義了內生交易費用的新概念,提出內生交易費用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內生交易費用是指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已做出決策之後才能確定的交易費用;狹義內生交易費用則是指市場均衡與Pareto最優之間的差別,即人們在交易中爭奪分工好處的機會主義行為引起的交易費用,包括外部性、壟斷權以及扭曲等,它與個體的決策、制度及合約的安排有關。他們認為,研究內生交易費用的意義在於:可根據兩難沖突將壟斷和外部性程度內生化,有助於研究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交易費用,可用博弈模型直接研究策略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等。

再例如關於貿易(包括國際貿易)的解釋。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專業化生產與多樣化消費造成貿易的兩難沖突。因為,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高效率,多樣化消費則意味著高效用,而消費的效用越高實現消費的交易費用也越高。因此,由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比較優勢效益就與交易費用形成了沖突。如果交易費用很大,超過了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則均衡結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選擇自給自足方式;這時效用最大,生產水平處於可能性邊界之內,水平較低。反之,如果專業化生產帶來的效益超過了交易費用,則必然出現分工,而且隨著交易費用的逐漸降低,分工呈現跳躍式發展趨勢,從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這時生產水平得以提高,處於可能性邊界上。這一均衡結構是由交易雙方的相對人數、相對偏好和相對生產率所決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帶來了勞動分工的演進,進而伴隨著諸如經濟發展、貿易增長、市場結構變化等拓撲性質的變化。

(四)構建起新的理論體系。

新興古典經濟學沿著如下主線實現理論創新,發展並建立起新的理論框架體系:產權界定、合約執行——(內生、外生)交易費用——專業化和分工——市場化、競爭程度與協調失靈的風險。他們認為,為了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避免高分工的協調失靈風險,可以採用三種辦法:一是構築保險市場;二是明確界定產權。他們認為,合理的產權制度選擇,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個自發的內生過程,國家政府對於公共資產的產權設置,基本上決定於最終的內生和外生交易效率的替代選擇。當然,明確產權可能產生較高的外生交易費用,同時還帶來競爭程度與分工水平及協調可靠性之間難以兼顧的兩難沖突;三是加強同行競爭,包括縱向和橫向的競爭。他們認為,競爭會大大推動分工和市場的發育,增強消費者對生產者的控制能力,催生和促進私有產權制度。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構架和分析範式,可以將很多經濟發展和貿易現象解釋為分工演進的不同側面,可以解釋企業的出現和企業內部組織的均衡意義,可以解釋交易費用和制度對分工和生產力演進的意義,可以解釋貨幣出現、景氣循環等宏觀現象,因此,它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局限和缺陷。

(五)突破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在新的基礎上探索出「宏」、「微」有機聯系的全面均衡分析框架。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不外乎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人們做決策前的經濟環境。經濟學家通常用一些數學函數來描述這一基礎層次,比如,用效用函數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求,用生產函數描述生產條件,用預算約束描述制度環境,用博奕論中的游戲規則描述經濟制度等。第二層次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理論分析個體的自利行為,用自然及制度環境來解釋人的自利行為。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決策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環境變化時最優決策會如何作出反應。第三個層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個體的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用自然及制度環境解釋不同人自利行為交互作用的後果。這一層次的分析一般被稱為均衡的比較靜態分析,即當環境變化時,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結局會如何變化的分析。如果在第二、三層次的分析中,加入時間因素,就可實現對動態決策和動態均衡的比較動態分析。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第一、二、三層次的分析都是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中,經濟學家一般運用思想實驗的方法,探究在什麼條件下什麼事會發生這類實證性問題。第四個層次則是與價值判斷有關的所謂福利分析或規范分析。在這個層次上,經濟學家會提出什麼是對全社會最好的經濟狀況這類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通過對自利行為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後果進行福利分析,他們會得出這種後果對全社會是否有利的價值判斷。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主要是在第一、二、三層面上進行分析,局限在全面均衡框架內的靜態或動態競爭均衡,並且由於存在規模收益遞減,難以達到Pareto最優,因此其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被大大削弱了。新興古典經濟學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基於多個兩難沖突的均衡分析,突破了原有框架,使全面均衡得以建立;並且,這種全面均衡是建立在微觀的角點均衡和資源的Pareto最優配置的基礎上的,這種整體Pareto最優既涵蓋了最優資源配置又涵蓋了最優分工結構,所以它可以更好地解釋宏觀經濟增長。這樣,新興古典經濟學就將微觀基礎與宏觀增長有機聯系起來,從而為回歸經濟學「大一統」的框架做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探索。

(六)找到了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的依據,對企業成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企業產生的原因,只好把它作為建立基本經濟模型的既定前提,由此分析推演出的理論學說,對現實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的解釋力遭到很大削弱。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創新在於,用勞動的交易效率來解釋企業的產生。他們認為,勞動的交易效率與中間產品交易效率的比較是關鍵。若勞動的交易效率大於中間產品的交易效率,則分工會通過勞動市場和廠商來組織,從而促使企業產生,以體現分工的要求和效率。若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小於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交易效率,則中間產品專家會成為企業的老闆;反之則由最終產品專家充當企業老闆。他們認為,作為一種巧妙的間接定價方式,企業家享有的剩餘權促進了分工,催生了企業,因而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此外,新興古典經濟學還提出了對城市化、工業化和層級結構等現象進行解釋的思路。

(七)建立起新的經濟增長動態模型。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對專業化和分工的忽視迴避,是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經濟增長模型缺乏微觀基礎、缺乏解釋力的根源;又由於其經濟增長模型是在全面均衡分析的框架內發展的,模型中只有動態競爭均衡而不存在Pareto最優,是新古典經濟學增長模型的重大缺陷。正是這種理論缺憾,促成了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新增長模型的創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重點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動態模型,並取得了理論創新的突破。他們認為,作為經濟增長內在原動力的專業化和分工水平,應當是內生的而不是外生的,也就是說,即使外界技術、環境、制度等因素均保持恆定,在社會生產的條件下,分工水平也會自發的提高,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由此,新興古典經濟學構建起分工的內生演進模型,其內生增長理論研究的動態決策包括兩個沖突:一是專業化生產加速學習過程的動態效果與交易費用的沖突,二是當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難以兼顧的沖突。但他們強調,演進的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

——起點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由於很低的生產率,負擔不起交易費用;
——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生產率的稍微提高,能夠負擔起一定的交易費用,這時可以選擇稍高的專業化水平;
——進一步地通過市場的自由擇業和自由價格機制,使得整個社會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
——隨著生產經驗積累和生產技術改進的進一步加速,生產率也加速提高,使得承擔交易費用的能力增強,從而推動更高水平專業化的實現。這個循環累進過程的持續,最終必然會導致一國經濟的起飛。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這一增長模型有兩個重要突破:一是研究了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摒棄了新古典經濟學將生產與消費絕對分開的做法;二是體現了競爭均衡和Pareto最優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新興古典經濟學針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缺陷與困境,運用現代分析工具,對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進行了古典回歸,建立起新的學派,創制出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範式,對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提出新的解釋。這個學派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越來越多的認可。當然,作為一個新學派,新興古典經濟學尚有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尚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一些有待商榷的偏頗和失當。比如,他們忽視預測、計劃、制度和政府的作用,否認規模經濟的存在,熱衷於運用學說作廣泛的解釋,力圖創制出一種可以解釋一切現象和過程的全能學說。對這些缺陷或不足,與其看成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不如看成是這個新興學派的發展空間。無論如何,在研究起點、研究方法、分析範式、分析工具、理論創新、經濟解釋和政策建議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與跨越,對新興古典經濟學來說,是尤為重要和關鍵的。

三、新興古典經濟學的時代特徵與創新機制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興起不是偶然的。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發展加速,信息及網路技術沖擊原有的經濟格局和發展路徑,經濟結構不斷更新,經濟制度創新活躍,新經濟成分和因素不斷涌現。而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新古典經濟學卻日漸失去其鼎盛光芒,對經濟發展現狀及其過程不斷涌現的新情況、不斷呈現出的新特徵日漸解釋乏力,甚至不知所措。這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年延續、分化和發展,成長為一門蔚為壯觀的學科門類,在它的龐大體系中,實證分析與規范研究相得益彰,思辯推演與案例解說交相輝映,邏輯的演繹和歷史的歸納相行不悖,正是自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源源流長的思想源泉、豐厚肥沃的理論土壤和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勤奮探索取得的輝煌研究成果,為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這個新學派產生的時間不長,人們對它的理論框架、研究範式和分析方法,以及它呈現出的理論特色,它對經濟學發展的貢獻等,也還有個認識過程。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特別是它所反映出的對現實經濟現象及其特徵的不凡解釋力,對於經濟學的發展是一大幸事,對經濟學研究者是一大鞭策和鼓舞。我們有必要關注這一新流派的產生和發展。

緊隨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研究時代提出的現實和理論問題,經由各種學說充分而自由的爭辯交鋒,是西方經濟學200多年來保持活力與生機,不斷取得進步發展的動力和特色。在學術研究上,成長起來的是「大家」而不是權威,更少有迷信和盲崇。在理論發展上,後者對先人既有繼承和發展,更有修正和批判,從而營造出經濟學發展的勃勃生機,開創出突破性發展的嶄新空間。新興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興起,是西方經濟學說發展史上的新進展,是上述理論創新機制的新體現,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對古典經濟學的傳承。從這批判與傳承中,我們看到了新興古典經濟學閃爍著創新的智慧之光。

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是研究財富增長的學說,他在《國富論》中強調分工和專業化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與途徑,而分工和專業化則是一個經濟組織問題。因此,古典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問題就是任何改變經濟組織,使分工得以擴大,專業化得以加深,從而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或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產品。以對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刻研究為基點,在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斯密提出了一系列經濟學說:分工效率與交易費用的比較差別,決定了工農業生產率的差別;分工水平由市場大小決定;市場可以自發協調分工,因而不需要政府幹預;分工使產量大增,從而使每一個勞動者都有大量的產品可以充分地出售,而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其他人也可以充分地供給,這種由分工導致的產品逐漸充裕的過程,也就是整個社會逐步富裕的過程。李嘉圖把斯密的分工理論運用到國際貿易,提出了比較成本學說。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被認為是新古典經濟學形成的代表作,但它仍然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衣缽。因為《經濟學原理》在關注資源配置問題的同時,仍然關注分工與專業化問題,並提出了新的見解。只是囿於當時數學工具的缺乏,馬歇爾未能將他的新見解加以數學化。這一缺失,無論對馬歇爾還是對其後的經濟學的演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後的經濟學家在運用數學工具對資源配置問題進行邊際分析感到的得心應手,牽引著他們逐漸遺棄對分工和專業化問題的研究,專注於資源配置問題和理論研究範式的數理化、模型化,從而走向了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的《通論》將經濟學的基本模型從兩部門模型擴大至三部門模型,把政府作為與消費者和企業並行的經濟行為主體,提出了政府幹

閱讀全文

與古典經濟學革命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