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回答你這個問題前給你看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 ,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希望幫到你。
② 政治經濟學批判 導言有哪些現實意義
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就個人消費而言,在整個社會再生產環節中同樣具有積極的革命意義,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反作用.消費再生產出人及人的勞動能力;消費使產品成為產品,使生產者成為生產者;消費是生產發展的動力.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的消費理論對於我國當前的經濟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③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對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的論述有何現實意義
分配是由生產所決定的,一,不僅有產品的分配,還有生產條件的分配,即生產工具和勞版動著的分配權,他們直接由生產所決定,而且這也決定了他們能夠獲得的產品,因為生產工具的所有者和生產中的管理者享有優先分配的權力。二,生產決定了能夠分配的產品和水平,等等。分配的產品不過是生產的結果。
④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什麼意思
從《資本論》結構的源起、成型的過程看,《資本論》邏輯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流變」的結果,因此,在二者之間客觀存在有必然性的「結構」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這些結構形式的共同點是立足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把握「什麼是生產關系」,於是,《導言》文本構成對「歷史」和「邏輯」以及「歷史」和「認識」的統一規定性的「探源」。總的來說,《導言》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論方面的,也是方法論方面的;它釐清了對象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規定性,鎖定對象轉化為研究對象的「事的邏輯」和「事的科學」。由《導言》定格的實質性的工作內容生產了「勞動二重性規定」,由此也就確立了「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這種內在結構在於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邏輯,或者說是它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說成主觀批判的工作產物或認識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學抽象法」。 結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序曲」,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初創大綱,《資本論》是大綱的內容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許光偉:《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
⑤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序言"包含到"馬恩選集"中了嗎在哪一卷中
這本書的內容部分應該包含到《資本論》了
導言內容建議看一下《馬恩選集》第16卷:「資本論」第一卷提綱,內容有部分是重合的;
本書的後兩章作為《馬恩選集》第23卷: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出現,《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章商品與《馬恩選集》第23卷,第二章-勞動,這章有相當大的內容重合,建議up讀一下《馬恩選集》第23卷:資本論-第一卷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內容。
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讀完《資本論》三本書吧(至少是卷一),會讓你對「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原始積累-資本流通」整個理論框架有更全面的理解,希望能幫到你。
⑥ 如何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革命
一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市場經濟機制的運行,中國經濟學的基礎究竟是什麼,成了許多經濟界人士關心的話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問題再次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和內容的構成及在當今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性、科學性需要人們研究這樣的關系問題。
基本的爭議依然沒有變化。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主要的推理過程一般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政治經濟學,而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容不能完全等同於政治經濟學。「在當代通行的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二詞,一般都是作為理論經濟學而言,是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其他一切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的學科。這時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同義的。」[1]王振中同志用了較大篇幅的材料,來證明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是一致的,指出「現在風靡世界的所謂『經濟學』其實就是『政治經濟學』」。王振中同志還從馬歇爾到薩謬爾森的有關文章和著述中引證了這一觀點。得出的結論是:「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能否通過弱化或輕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來發展政治經濟學?回答顯然是否定的。」[2]持這一觀點的同志應是為數不少的。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已有了不同,在中國政治經濟學已特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是兩種特指:一種是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一種是以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資本主義部分為代表的政治經濟學(1998年起國家教育部在高校恢復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公共理論課就是這樣)。南開大學的谷書堂先生基本上是持這一觀點的,他在《再談經濟學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問題》一文中,指出改革開放的實踐,使「政治經濟學作為基礎理論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威脅,出現了基礎理論『缺位』現象」[3]。「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者注)由於自身理論體系的局限,不能為應用經濟學提供理論支持,從而使自己的基礎地位不能不處於虛置狀態。這對於一直從事這方面理論研究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很難接受的客觀現實。」[3]現在國內有不少學者正在創立《中國經濟學》,試圖擺脫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問題糾纏,事實上這些同志還是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是不同的,否則就沒有這一必要了。
本文中所要論及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問題時,前者主要是指以蘇聯教科書資本主義部分為藍本、馬克思《資本論》及相關經濟思想或學說為主要內容的,如果脫離了這一點,討論也就沒有意義。我們不主張將一個人的學說和思想內容無限擴大,將一切後人的發展都概括到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中去,那也是機械的、唯心的、違心的。否則也就沒有建立「列寧主義學說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之必要了。
二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經濟學的。但長期以來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區分開來,說明經濟學擺脫了階級性,增強了科學性。另一種認為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作用與意義,證明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的經濟思想仍然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我國的經濟建設才不會犯方向性錯誤。而我認為這兩種認識都具有片面性,對搞清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的關系都是不利的,也不利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沒有及時形成好的經濟理論,常常出現理論落後於實際的現象,與這兩種片面認識是有一定關系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經濟學,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著自身特有的研究對象和特有的研究目的及其歸宿,可以說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及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決定的,這樣的認識絲毫不會削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地位,不會影響馬克思經濟思想的作用,事實應該正好相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亦即在經濟活動中的人與人的關系(張仁德,1999年)。首先,經濟活動中存在人與人的關系,且又是一種最為基礎的關系,孤立的生產活動是不存在的。現代社會的經濟聯系普遍存在,單個個人的生存越來越困難了。馬克思抓住了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基本關系和人們的相互聯系以後盡情展現經濟理論,應該說是執了經濟活動的牛耳。通過對經濟活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分析,馬克思引入了社會經濟制度分析(基礎是產權安排),經濟活動狀態(企業內部與社會的經濟運行)、經濟結構的均衡設想(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和私有制條件下結構均衡的破滅——經濟危機)和社會集團成員間階級對立的論述。
問題是經濟活動中除了人與人的關系外,還有人與物的關系,即按馬克思講的社會生產力問題。這一點馬克思在他的經濟思想中有所涉及,但並非是為研究生產力而研究生產力的,對生產力自身的規律、要素、層次、分布等這些基本內容馬克思都沒有太多的展開。馬克思論及的生產力問題就象他研究使用價值一樣,是作為「商品價值的物的承擔者」來對待的,研究生產力不是他的本意,他要研究和揭示的目的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必然性及其推動力,生產關系形式由低級到高級演進的事實過程,馬克思始終要抓的是社會生產關系運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此外經濟活動中還有物與物的關系,這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幾乎就沒有論及了。經濟活動中的物與物的關系,表現為替代品的生產,競爭物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產業結構的是否均衡問題,馬克思關於兩大部類的生產對經濟活動中的物與物的關系有了觸及,但嚴格來說也是沒有從生產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來說明,因而離社會生產與發展的需要是有距離的。
馬克思主義不朽的經濟著述中還有一個鮮明的思想,那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表現為一種階級關系,是一個集團對另一個集團的佔有和壓迫關系,階級的爭斗是人類演進的直接動因。應該說階級和階級斗爭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因為今天階級斗爭的緩和而否定歷史的存在,農民受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工人受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奴隸受奴隸主的剝削和壓迫都是階級問題都有階級斗爭,但問題是除此以外人們的經濟活動中既有階級關系還有親緣關系和一些可移性關系。親戚、家庭成員參與經濟活動,這中間不同的利益歸屬往往就很難用階級斗爭來說明。我們在這里講的可移性關系是指後發的社會關系,如同學關系、朋友關系、鄉鄰關系等。在中國這個崇尚做人為先的社會里,可移性關系處理的好壞會被認為比什麼都重要,為獲得親友和社會的贊許,財產佔有上的多寡往往會變得並不突出。
進一步講,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階級關系的存在,意味著對立關系的存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對立面肯定存在,這樣的分析與歷史發展的吻合大於隙裂。綿延不斷的被壓迫者的起義和抗爭說明了分析的正確性。問題是走向極端就會顯得不足,作為階級關系存在對立以外還有協調甚至合作的方面,從時日短長的角度看,協調和合作要多於對立和爭斗。階級關系間自我協調和合作的基礎是彼此間的適應,按馬克思的觀點來分析,新興階級處在上升時期還有它的進步性,其他階級還願意與其合作。可正是這樣的思想在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被忽略了,當時代進入以階級合作為主的時候,人們就容易懷疑這一理論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其創立時因市場經濟的各種表象並不充分,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後人在發展過程中又存在背離馬克思實事求是的精神,出於迷茫、投機、革命等復雜的心態,傳承多於發展、僵化多於創新,以致於一些人不是從精神,而是從詞句摘抄 來維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今天許多文章還總是在述釋《資本論》是如何先見,馬克思《資本論》分析市場經濟,我們今天也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那裡都有了說明,《資本論》的觀點仍然是我們的指導。他們居然忽視了馬克思並不認為社會主義應搞市場經濟的起碼知識,馬克思是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的經濟根源之一。那種看似維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做法,其結果不是正確地弘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是封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套用一句流行的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將來也不是被誰打倒,而可怕的是會被一些看似馬克思主義的人捧殺。「左」是主要的危害,這句震人肺腑的話應猶在耳邊。
三
近百年來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分工與聯系的日益廣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發展,是誰也不會否定的事實。為什麼要發展?說明原有理論有不足、有缺陷。如何對待這一點很可能是問題的又一個焦點。我們認為從傳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看,既要「補新」,又要修篡,兩者都是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演變為主要任務的(我們也知道還有廣義的政治經濟學),但戰後以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演變有「脫軌」之勢,我們應該能認識這一點。第一是資本家的經濟人性質有了變化,資本家的純粹的經濟人身份開始向理性的經濟人轉變。純粹的經濟人唯一任由追求利潤而牽引,敢冒絞刑的危險,剝削工人不擇手段,對待競爭採取的就是你死我活,爾虞我詐的態勢。馬克思當時分析的資本家是吸收了亞當·斯密的純粹的經濟人觀點的:為了利益不惜一切。而理性資本家是現代資本家的主要特徵。所謂理性資本家可以從這幾個方面看出:①他們接受政府的宏觀調控。從這點講就會有「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要求,就會要「犧牲」個別資本家的利益;②重視社會福利,為福利捐納稅利。福利事業從企業行為講是好企業救差企業,是盈利企業幫微利甚至破產企業;③關心公益事業,對社會文化教育事業有所投入。從目前我們國內的情況看,改革開放以後就吸引了不少資本在這方面投入。盡管他們的動機也許是各種各樣的;④理性分析經濟運行,避免了經濟運行中的部分盲目性。成熟的市場主體成為社會持續的均衡發展的主要力量。馬克思當時指出的資本主義條件下企業生產有組織有秩序,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況,從現今資本主義世界的情況看,多少因為市場主體的成熟而得到了一些避免。
第二個重要變化是企業制度及企業組織形式。現代資本主義佔主體地位的企業制度形式為股份制,股份制形式又有多種多樣,由資本家之間相互參股與控股、國家與資本家之間的相互參股與控股,其部分股份甚至還掌握在工人手中。從地區看參股和控股還超出了國界,形成了不同性質的國家、企業之間的相互參股和控股。社會主義國家的股份制企業中有本國的也有外國的私人資本家的參股和控股,社會主義國家也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興辦企業,搞參股與控股。股份制形式的多元化,既表明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也表明企業制度形式已與某一社會性質脫離了聯系,那種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初始形式——個人業主所有制被認為全資、全權、全利和全部風險的資本主義企業制度已不適應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需要了,也不再是資本主義的典型或經濟基礎。鑒於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馬克思是以剖析資本主義初始的企業制度為範例的,這樣的企業制度事實上如馬克思講的適應不了社會化大生產,其「喪鍾已經敲響」了。自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企業制度作出精闢論述以後,資本主義接連不斷的經濟危機,也使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得不承認其制度的弊端(凱恩斯),有的甚至指出了這一制度的歷史性和必然毀滅。「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有一種固有的自我毀滅的趨勢,這個趨勢在它的較早階段可能十分明顯地表現為阻滯進步的趨勢形式」。[4]1929-1933年的大危機更是給了留戀資本主義個人業主私有制的學者、官僚們一記猛擊。羅斯福新政(1936年)和凱恩斯的經典理論《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訊》(1939年)終於出台。可以這么認為這些政策措施和理論,實際上是在馬克思對早期資本主義診斷的基礎上,開出的試圖拯救資本主義的葯方,資本主義所有制被迫從產權「明晰的個人私有制」(胡代光,1998年),轉變到社會間共同佔有的股份制形式,以既求得適應生產力社會化的需求,又求得利益和風險的共享共擔。資本主義股份制是一種資本社會化、管理社會化、(管理權)利益社會化和風險社會化的形式,股份制因其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組織形式的不斷變化,在資本主義生產力極大提高的過程中,具有極強的消化力,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這里我們可以說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已經發生了不少變化,對私有制揚棄的股份制(恩格斯)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制 度的基礎。
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來自: 免費論文網
第三,當今社會個人身份的多元化,對階級關系起著一定的調和作用。它是戰後以來,甚至就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才迅速出現的又一種變化。新的知識經濟的出現,一代高科技人才,將資本運行和智力運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主要利用自己的智力作資本,加之以適量的貨幣資本(包括利用信用)很快佔領和拓展市場,成為新經濟的領頭羊,這些人通過自己的智慧而暴富,以致僱傭部分智力型勞動者共同參與知識經濟的運作,他們既僱傭他人勞動,自己往往又是最主要的勞動者,負責主要產品(軟體)的開發生產。對於這類企業來說,一旦這些人自己不再參加勞動,企業資本很可能會一文不值。另一種情況是一些人既是僱主又是雇員。這種情況目前我們國內已較普遍,在高校和私企中就有這種現象,一個人既受雇於某一企業,而自己又開有自己的公司,僱傭他人勞動。這類情況的出現很難使人分清,某一個人到底是資本家還是工人,是僱主還是雇員,還是什麼?所以個人身份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階級區分的邊界,表明簡單的階級分析方法解決不了這一問題。
實際上問題並不在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內容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什麼樣差異。就像前面說的,無論是誰,他們都承認馬克思主義學說需要發展,關鍵是說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現實有差異是不是就意味著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我們認為並不是這樣,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早期無產階級斗爭的學說,作為工人階級的聖經,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和作用,它對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指出市場競爭的無序性和社會干預與調配的必要性,推動今天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繁榮和文明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為以推翻舊的資本主義制度為己任的馬克思、恩格斯,他們理論的靈念和先見是任何一位公正的學者都不能否定的,無論是表現出對這一學說的害怕還是敬仰,都表明了這一學說的科學性。問題是一百多年的實踐和社會變化,尤其是經過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初始制度形態和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的社會,均面臨著新的建設和發展任務。尤其是象我們這樣處在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可能簡單地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我們的市場經濟與馬克思分析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有本質區別的,馬克思展望社會主義(馬克思本人從沒有正面肯定過社會主義)的是計劃經濟(有人把它歸之於列寧的發明),是沒有商品、貨幣的。硬是從馬克思的一些著述里找出一些言語來佐證某一個觀點是容易的,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系統,是一種價值傾向,甚至是一種精神,片言只語代表不了馬克思主義。
從這里我們再回到開頭的話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否等同於經濟學,經濟學是否等同於政治經濟學。很顯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其特有的內容,若它等同於政治經濟學,那麼政治經濟學就不等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應該包括更多的內容,更廣的運行功能分析及定量的操作。如果我們的經濟學不能解釋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問題,不能系統而深刻地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就對不起馬克思主義,對不起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創立的經濟思想和經濟學說。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經濟和政治關系分析的經濟學說,承認他們有自己的特點和內容,那麼我們認為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可以等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誕生以來,它就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血液之一」[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經濟活動中人與人關系的經濟學,現實社會中經濟學離不開政治(王振中,1999),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經濟學不會因為加上了「政治」兩字而變得大逆不道。加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科學」,恩格斯說過,「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而且只有在完成這種研究以後,它才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合於一切生產和交換的,最普遍的規律」[5]。作為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來就沒有想要解決一切社會的一切經濟問題,假如我們一定要讓一門本質上屬於歷史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承擔解決現實一切經濟問題的責任,實在有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本意。
迄今為止,純而又純,普遍適用的經濟學還沒有出現。
西方經濟學中許多概念、范疇、原理也同樣並不完全適用於中國的經濟建設,甚至不適用於西方國家自己,現在有人試圖通過將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來擺脫政治的影響,建立一門超國界、超時空的經濟學,其嘗試之心可嘉,但其功效實屬徒勞。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吸收西方經濟學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要以中國經濟的自身運行為出發點,在不同的時期建立不同的經濟 學說,那種希望一勞永逸地建立一門中國經濟學無異於懸木求魚。
⑦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有何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分配是由生產所決定的,一,不僅有產品的分配,還有生產條件的分配,回即生產工具和勞動答著的分配,他們直接由生產所決定,而且這也決定了他們能夠獲得的產品,因為生產工具的所有者和生產中的管理者享有優先分配的權力。二,生產決定了能夠分配的產品和水平,等等。分配的產品不過是生產的結果。
⑧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讀後感
假 如 馬 克 思活 到 今 天 ···
——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有感
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這些光輝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餘年的歷史雲煙,至今仍在指導著我們的前進方向。然而,我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卻被以下這段話所感動:
「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後,我同他不斷通訊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鑽研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思想體系的見解之間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願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後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八開本兩厚冊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亞的出版所,後來我們才接到通知說,由於情況改變,不能付印。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它總是隨著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變的話,那就是它永遠向前奔流的內在特性了。只有變,才是永恆不變,偉大如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邁出一步,他就更加堅定地向前走去,無暇顧盼身後的足印,不論這些足印多麼輝煌,多麼深刻,多麼令人嘆服。因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腳步,就不會再翻滾出晶瑩的浪花,也不會再發出恢宏的濤聲,即使這條河流再浩瀚,再寬廣,它也不能夠再被稱作河流,而不過是一潭死水而已。
然而,有多少馬克思主義的所謂忠實信徒,卻不能理解這樣一個最樸素、最簡單的道理。他們畢恭畢敬從這條思想的大河中舀出水來,當作聖水,奉為圭臬,小心翼翼供奉於神壇之上。他們不知道,脫離了歷史的地形、時代的氣候,脫離了瞬息萬變的水文而舀出的河水,對這個現實的世界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僵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正如截斷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回顧中國的現代歷史,有多少事件在今天可以當作笑話來看。如在我的家鄉蕪湖,就曾出過一個「年廣九事件」。當時中國正處在轉軌時期,要將人們的思想從禁錮當中解放出來十分艱難。為了發展經濟,人們從馬克思原著中找出一句話:僱工在6人以下不算剝削,便以6人作為個體戶僱工的上限。年廣九卻因為雇了二十來個人替自己炒瓜子,被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而琅璫入獄,最終還是小平同志出來說了話,解了圍。我不知道如果馬克思聽說了這件事,是該啞然失笑,還是啞口無言。不幸的是,類似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國還在不停地上演,人們在提出新的理論之前,也還總是習慣於翻箱倒櫃地找尋「理論依據」,看看若干年前馬克思如何說,列寧怎樣講,找到只言片語便如獲至寶,奉為尚方寶劍,找不到也要挖空心思湊上前去。比如前些年每當我們提及「兩個先鋒隊」理論時,都要在後面加上毛主席的原話來為自己「正名」,好象沒有了「依據」撐腰壯膽,說話便覺底氣不足,這種小心翼翼的心態,不知究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恭敬、忠誠,還是背叛。
人的生命總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卻是無窮。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腳步,終究在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面前終止了。但假如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還會繼續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是否還會毫不吝惜地將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學者拿著放大鏡研讀,並且一個字眼也改動不得的經典著作,交付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呢?答案幾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氣又有能力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這才是馬克思的偉大之處。而每一個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都應該不時地問一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及能力吧。
參考:http://blog.sina.com.cn/zy99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學習後的感悟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面的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出現、發展、衰落和必然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而《導言》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第一次做了說明 。闡述了在認識過程中,歷史考察和邏輯分析相互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由此發現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沒有給出相應的位置。那麼,它們應該屬於哪一組對應關系呢?這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劃分是具體的,是實際社會制度的歷史反映和理論推斷。
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狀況,所有國家都已經超越了「人的依賴性」階段,都遠未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的階段,各國同屬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一階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勞動者獨立了。但這種獨立性由於物的不豐富而必須以物的依賴性為前提。人的社會權利基本表現為以物的形式佔有。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准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於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於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並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於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系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著平等競爭、互相借鑒、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並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性質的社會。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佔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於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於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這段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終於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就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能夠獲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的如下感悟:
第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幾乎同時產生,又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它反對剝削,但繼承人類一切美好的價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條件下,資本主義表現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也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於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復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是,馬克思的科學論斷也一再的被歷史的實踐所證明「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 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人類社會一定會實現共產主義,但是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幾代、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奮斗,甚至是流血犧牲。
參考:http://www.unjs.com/ahistory/ls/ahistory_30040.html
摘錄摘錄,再改改吧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__^*)
⑨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如何闡述經濟學的方法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批判國民經濟學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成是一種永恆的自然關系的錯誤觀點,論述了物質生產的社會性質,主要闡明了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對象和本題。
(一)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定社會性質的物質生產
政治經濟學研究物質生產,就必須研究物質生產的社會性質(生產關系),研究生產交換中的個人就不能脫離社會性質來談個人,而斯密、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雖然也把物質生產作為研究出發點,但是他們不顧生產的社會性質,而把生產理解為單個人的孤立的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的生產。這種「孤立的個人」是一種虛構,其旨趣無非是企圖把資本主義的生產說成是自然的永恆的生產。
(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特殊生產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脫離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生產關系而空談「生產一般」,其目的是要證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諧與永存。但是「政治經濟學不是工藝學」,它不是研究一個個特殊生產部門,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總體中活動著的物質生產,從而揭示社會經濟學運動的一般規律。
(三)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本題是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即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
「現代資產階級生產——這種生產事實上是我們研究的本題。」生產的一般規定是存在的。政治經濟學如果停留在這些抽象要素,那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一個現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政治經濟學可以研究作為合理抽象的生產一般,但這不是主要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本題是「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