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宏觀經濟學三個經濟學家命名了低中高三個東西是啥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發經濟理論。
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
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現代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1936)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第二階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 ,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二十世紀
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供參考。
『貳』 宏觀經濟中的兩部門和三部門有什麼區別
1、研究宏觀經濟學時會抄分為兩部門經濟(家庭和企業)、三部門經濟(家庭、企業和政府)以及四部門經濟(家庭、企業、政府和外國),其中前兩者又稱國內經濟,後者又稱國際經濟。2、在研究國內經濟時,投資和儲蓄不受外國資金的影響;在研究國際經濟時,必須要考慮外國資金對本國的影響,所以宏觀經濟學的IS曲線要分類研究,它們的均衡表達式會稍有不同。但是基本的邏輯思想是一致的,即投資等於儲蓄。這三種IS曲線之間的區別在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有非常清晰和細致的介紹和解釋,我強烈建議你閱讀一下。3、國際金融的IS曲線就是國際經濟時的IS曲線,而宏觀經濟的IS曲線包含以上介紹的三種,所以是後者包括前者,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
『叄』 宏觀經濟學中二部門三部門四部門指的是什麼 ~
二部門經濟:
假設所分析的經濟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對外貿易,只有家戶部門(居民戶)和企業部門(廠商)。消費行為和儲蓄行為都發生在家戶部門,生產和投資行為都發生在企業部門。還假定企業投資是自發的或外生的,即不隨利率和產量而變動。這樣簡單的經濟關系稱為二部門經濟。
三部門經濟:
三部門經濟是指由廠商、居民戶與政府這三種經濟單位所組成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相比二部門經濟,增加了政府部門,但仍假設不存在國外部門,即沒有與外國進行進出口貿易。
四部門經濟:
四部門經濟是指由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部門這四種經濟單位所組成的經濟。在四部門經濟中,增加了國外部門,即增加了本國與國外部門的進出口貿易,本國居民通過進口與國外部門發生聯系,本國廠商通過出口與國外部門發生聯系。
經濟公式:
1、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是投資和儲蓄相等時的國民收入,Y=C+I。當假定消費函數C=α+βy ,則均衡收入公式是 y=(α+i)(1-β) . 將投資作為利率的函數,即i=e-dr,此時均衡收入公式變為y=(α+e-dr)(1-β).
2、在三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Y=C+I+G。
3、在四部門經濟中,均衡的國民收入的決定公式:Y=C+I+G+NX (NX為凈出口,NX=X-M)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
從支出的角度:國內生產總值Y=C+I;從收入的角度:國民收入Y=C+S
→→→C+I=Y=C+S
→→→儲蓄-投資恆等:I=S;[總收入=總支出=總產出(GDP)]
2、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
從支出的角度:國內生產總值Y=C+I+G;從收入的角度:國民收入Y=C+S+T(T表示政府凈收入)
→→→C+I+G=Y=C+S+T
→→→儲蓄-投資恆等:I+G=S+T,即I=S+(T-G);[(T-G)表示政府儲蓄]
3、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
從支出的角度:Y=C+I+G+(X-M);從收入的角度:Y=C+S+T+K
C+I+G+(X-M)=Y=C+S+T+K
儲蓄-投資恆等:I+G+(Ⅹ-M)=S+T+K,即I=S+(T-G)+(M-X+K);投資和總儲蓄(私人、政府和國外)相等
『肆』 宏觀經濟學中,穩態經濟的三個表現是什麼
穩態經濟需要滿足三復點制要求:
(1)持衡的人口數量。這個人口數量是一個符合持久發展的常數,穩態經濟提出使用可轉讓的出生證,將生育作為一項稀缺資源來進行分配,以此維持低水平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持衡的人造資本數量,這需要生產率等於折舊率。穩態經濟隱含減少物質財富的增長,使用耐用性更好的商品,來增加非物質財富和時間密集型活動,同時通過政府主導,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來增加窮人財富,以調節貧富差距。
(3)人口數量和物質資本的持衡水平足以保證人們的較好的生活可延續;穩態經濟需要物質系統與人口系統的二者平衡,只有保持兩個系統都保持較低的流量時,實現穩態才具備可能。
『伍』 宏觀經濟學中有三個主體都是干什麼的相互之間有什麼關系
宏觀經濟學分兩部門、三部門和商品市場貨幣市場。
重要的是,這些假設的存在,是要幹嘛
也就是說要明白他們的區別聯系,首先得回答這些假設是在怎樣的假設背景下,為分析什麼目標而提出的。以下依這個思路做出回答。
1.為什麼區分兩部門三部門
宏觀經濟學分析的對象我理解為抽象出來的宏觀變數之間的關系,泛泛地說,兩部門三部門四部門就是在控制宏觀變數其中的一組---參與經濟的主體。這組變數的區分在收入-支出模型中和另外兩個假設(1.物價水平給定。2.市場利率給定)是獨立的。這個模型模擬的是商品市場在短期,且產能過剩(物價水平不變),流動性偏好對利率不敏感或者簡單理解為投資是外生變數(利率給定),經濟類似於1929年大蕭條狀態。討論的目標是短期商品市場均衡,或者說如何解決大蕭條下的失業問題。
區分兩部門三部門是一組對照,用兩部門分析均衡或者失業的原因,用三部門給出解決方案,現實背景是當時的小政府大市場的主流思想。兩部門收支均衡展示了均衡變動中需求的決定作用,具體不細說,結論是在這一模型下擴大需求(意願的支出:消費和投資)可以實現充分就業。三部門給出擴大需求的辦法:當需求意願不足時,擴大政府支出即可實現充分就業。注意這個結論的假定是在短期,中期會關注其它的變數,所以這個結論限制在短期。
區分兩部門三部門既然是獨立的假設,當然可以脫離收入支出模型。放在別的假設下有沒有用要看具體是怎樣的模型假設,模型的目標是什麼。
2.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區分這兩者是因為他們流通的內容不同,供需規律不同,但都影響到國民收入---也就是影響到收入支出產出就業等等這些宏觀變數。
通常人們對持有資產的流動性偏好不會總是對利率不敏感,利率變動顯然影響到持有貨幣的成本和投資的收益。對於貨幣市場,給定r則貨幣的需求量就會由收入唯一決定,現在討論區分討論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就要放寬收入支出模型關於流動性偏好的假定。
分析這兩個市場的短期均衡模型為is-lm模型,研究短期下市場利率r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該模型只假定價格水品不變,即供給充足,產能過剩。這一模型的假定現實意義依然是大蕭條,但是允許流動性偏好在經濟中發揮作用,目標是實現短期下的商品和貨幣市場均衡同時實現充分就業。方法依然是在兩部門情形下討論均衡條件,三部門情形下給出解決辦法。
簡單說一下兩部門的分析過程:
商品需求包括消費投資,供給來自產品和儲蓄,均衡條件為儲蓄=投資,投資由市場利率決定,儲蓄由收入決定;貨幣需求包括交易、謹慎和投機需求,投機需求即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貨幣的流動性成本由市場利率決定,貨幣供給由貨幣發行方決定。
綜上,給定貨幣供給量,整個經濟的獨立變數只有利率和國民收入。商品市場上均衡要求儲蓄等於投資,給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組一一對應關系;貨幣市場上給定供給量,需求量由收入決定的部分L1和流動性偏好決定的部分L2組成,L1+L2=貨幣供應量又給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組一一對應關系,這樣整個經濟的情況就完全清楚了。
同時的均衡出現在這樣一個利率水品上,這個利率下的投資和儲蓄相等,且使得給定貨幣供給下,去掉投機需求的貨幣剩下的用於交易需求的貨幣,正好滿足商品市場產出決定的消費需要。
於是三部門的情況下,只需要考慮政府采購,稅收,轉移支付在兩部門經濟中發生的作用就可以得出解決失業的辦法。結論依然是需求決定。以上供參考。
『陸』 宏觀經濟學的三個關鍵目標,以及相關的指標又哪些
宏觀經濟學的三個關鍵目標:促進充分就業、保持經濟增長、穩定物價。
宏觀經濟學的相關指標:失業率、GDP、通貨膨脹率、順差逆差。
宏觀經濟學的政策:擴張和緊縮的貨幣與財政政策。
宏觀經濟學的目前態勢:連續降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可以看出是在擴張。但這個政策我個人認為是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一種錯誤的判斷。
『柒』 宏觀經濟學的三個關鍵目標
通貨膨脹率
充分就業
國際貿易收支平衡
國家收支的長期平衡
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擴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捌』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分別是什麼
一)宏觀經濟學基本假設不同學派基本假設是不同的。
現在主要2大流派是新古典綜合學派和新凱恩斯學派。
新古典理論的基本假設:
(1)個體利益最大化,即宏觀經濟學要具有微觀基礎。
(2)理性預期,簡單說就是人們能夠預期到將來的經濟變化,不會產生系統性錯誤。
(3)市場出清,即價格和工資可以迅速變化。這一假設是造成新古典理論和新凱恩斯理論結論不同的最大原因。
(4)自然率假說,主要指自然失業率。
新凱恩斯主義的主要假設只有在市場出清上不同,這一學派認為市場不出請,因為工資和價格不能立刻變化,工資和價格粘性的解釋有長期合同論和菜單成本論。即人們簽的是長期合同,工資在合同期內不會隨市場需求隨時變化,這不現實。菜單成本指變動產品價格是要花成本的,例如通知顧客價格變化了,要重新列印價格表等,因此價格不會隨著商品需求隨時變化。二)微觀經濟學基本假設整個微觀經濟學的論證都是建立在三個基本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競爭、完全信息。而這三大假設都與事實難以相符。 首先,完全理性不可能。對於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兩大行為主體:居民戶和廠商,雖然他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利潤,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他們的理性都只是有限的。居民戶在日常的消費活動中難以實現效用的最大化;廠商也不可能把生產活動總是安排在利潤最大化點上進行。其次,完全競爭不現實。西方經濟學對完全競爭具有嚴格的限定,包括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市場上每個廠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質的;所有的資源具有完全流動性;信息是完全的。條件如此之苛刻,以致很多西方經濟學家也坦言: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真正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市場是不存在的。再次,完全信息不成立。完全信息假設在微觀經濟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麼市場價格機制才會是有效的,資源就能實現最優配置。但是,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往往卻是不完全、不對稱的。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經濟學家們預言,價格機制的作用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結局,市場就會是無效率的。可見,假設不同,結論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經濟學精緻的理論大廈卻是建立在這樣一些脆弱的假設基礎之上,它的科學性自然就會遭到嚴重的損害。
『玖』 簡單的宏觀經濟學3!!
要減去幾項指數的。
根據定義,經濟附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 又稱經版濟利潤、經濟增加值,是一定時期的權企業稅後營業凈利潤(NOPAT)與投入資本的資金成本的差額。
B.C.D肯定不對。A不全,應該是全部稅收,除了間接稅,還要減去直接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