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的二級學科,用研究行為心理學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問題,主要是打破以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論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才外還有錨定效應等等。
『貳』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不是新學,只不過,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它沉寂了幾十年。
2000-2005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至少有三位被視為「行為經濟學家」——阿克勞夫、史密斯、謝林,以及至少有一位被視為是「計量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家——麥克法頓。
行為經濟學是作為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狹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廣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把五類要素引入經濟分析框架:(1)「認知不協調-C-D gap」;(2)「身份-社會地位」;(3)「人格-情緒定勢」;(4)「個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
『叄』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意思啊
用通俗的話來說,它是與傳統西方經濟學假設中許多情況相沖突的,因為傳統西方經濟學回假設理性人,完全答競爭市場而實際情況是我們並非完全理性的人,市場也並非時刻都是完全公平有效的。行為經濟學更多地引入心理學、社會學來解釋傳統經濟學中不完善的方面。可以說是更符合當前社會實際情況的經濟學。
『肆』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行為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的二級學科,用研究行為心理學的方式來研究經濟問題,主要是打破以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也就是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目前主要的理論是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才外還有錨定效應等等。
『伍』 理論經濟學主要學啥,行為經濟學又是什麼意思!!!
理論經濟學就是傳統的以理論分析為基礎的經濟學門類,例如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而行為經濟學結合理論經濟學和心理學,放鬆了傳統經濟學關於理性人的假設,旨在研究經濟決策主體的心理活動對選擇造成的影響,比較出名的理論主要就是時間不一致性,純手打。
『陸』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含義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您所說的這個詞語,是屬於期貨從業詞彙的一個,掌握好期貨從業詞彙可以讓您在期貨從業的學習中如魚得水,這個詞的翻譯及意義如下:經濟學的一個范疇,研究實際決策程序對最後作出決策的影響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更多期貨從業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柒』 行為經濟學和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假設的區別,研究方法的區別
行為經濟學和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假設的區別在於對理性人假設的不同理解,在研究方法上行為經濟學更加逼近現實世界的經濟行為。
(一)行為經濟學和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假設的區別。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假設是,人們的交易都是理性的。即每個人都是自己利益的判斷者,如果不受干預,其行為可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同時每個人交易時又不得不考慮他人的利益,否則就難以實現自己的利益;「一隻看不見的手」會引導每個追求自己利益的人走向為各自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途徑上。但行為經濟學認為,在經濟活動的實踐中理性人不單純是經濟人,而且是具有社會性、組織性、倫理性的社會人和組織人。人類社會化的行為受到復雜的社會關系的制約,從而導致人的行為選擇並非都是建立在純理性思考的基礎上。
(二)行為經濟學和古典主義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區別。正因為對理性人假設的不同理解,行為經濟學和古典主義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區別。一是古典主義經濟學只研究微觀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而不涉及這些單個經濟行為的相互影響和關系。而行為經濟學尤為關注單個經濟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二是古典主義經濟學只研究經濟效率而不涉及社會分配的公平問題,而行為經濟學更注重研究社會分配的公平;三是古典主義經濟學只研究有益經濟行為而不涉及有害經濟行為,比如只研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手段,而不研究這些手段造成的污染環境、工作條件惡劣、行賄和不平等的僱傭關系等,而行為經濟學恰恰更注重研究有害經濟行為;四是古典主義經濟學只考慮各種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個人利益的內在沖動力而沒有考慮到外部環境、社會制度等因素所產生的外在壓力對個體經濟行為和積極性的影響。而行為經濟學更加註重考慮經濟外部因素的影響;五是古典主義經濟學,只考慮經濟效益和單個經濟單位經濟行為的規律性,而忽略了這些經濟行為背後的倫理和公平問題。而行為經濟學從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生產關系方面來反思理性人的行為和管理問題,從更接近現實的角度提出理性人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要素,還具有人類情感和道德倫理觀念等社會屬性。
『捌』 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 Theory),是卡勒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Amos 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所有關於行為經濟學的著作,都繞不開這個理論。
曾有一位著名的財經編輯問過卡尼曼,為什麼將他們的理論稱為「前景理論」,卡尼曼說:「我們只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它。」
也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預期理論」或「展望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
卡勒曼是在原有傳統經濟學理論,期望效用函數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基礎上完善,並闡釋其無法解釋的現象。
在《賭客信條》一書中,作者孫惟微將前景理論歸納為5句話:
1、「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所謂「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稱之為「確定效應」。
2、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稱之為「反射效應」。
3、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稱之為「損失規避」。
4、很多人都買過彩票,稱之為「迷戀小概率事件」。
5、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舉例來說,在「其他人一年掙6萬元你年收入7萬元」和「其他人年收入為9萬元你一年收入8萬」的選擇題中,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稱之為「參照依賴」。 所謂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就是在確定的好處(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見好就收」,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正所謂落袋為安。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實驗結果是,大部分人都選擇A。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這時會跳出來批判:選擇A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於30000。
這個實驗結果是對「原理1」的印證: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即處於收益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確定效應」表現在投資上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賣出。
投資時,多數人的表現是「賠則拖,贏必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種「賣出效應」,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的股票的意向,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這與「對則持,錯即改」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面對兩種損害,你是會選擇躲避呢,還是勇往直前?
當一個人在面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在確定的壞處(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這叫「反射效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只有少數人情願「花錢消災」選擇A,大部分人願意和命運抗一抗,選擇B。
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會跳出來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選B是錯的,因為(-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現實是,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會極不甘心,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大多數人變得甘冒風險。卡尼曼和特韋斯基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effect)。
「反射效應」是非理性的,表現在股市上就是喜歡將賠錢的股票繼續持有下去。統計數據證實,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投資者長期持有的股票多數是不願意「割肉」而留下的「套牢」股票。 如何理解「損失規避」?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
前景理論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發現之一是:當我們做有關收益和有關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的不對稱性。對此,就連傳統經濟學的堅定捍衛者 保羅·薩繆爾森,也不得不承認:「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這其實是前景理論的第3個原理,即「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
行為經濟學家通過一個賭局驗證了這一論斷。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游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5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請做出你的選擇。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輸贏的可能性相同,就是說這個游戲的結果期望值為零,是絕對公平的賭局。你會選擇參與這個賭局嗎?
但大量類似實驗的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游戲。為什麼人們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效應解釋,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們對「失」比對「得」敏感。想到可能會輸掉50000元,這種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想到有同樣可能贏來50000元的快樂。
由於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更加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最終將股票拋掉。
一般人因為這種「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會放棄本可以獲利的投資。 買彩票是賭自己會走運,買保險是賭自己會倒霉。這是兩種很少發生的事件,但人們卻十分熱衷。前景理論還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即人類具有強調小概率事件的傾向。何謂小概率事件?就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比如天上掉餡餅,這就是個小概率事件。
掉的是餡餅固然好,但如果掉下來的不是餡餅而是陷阱呢?當然也屬於小概率事件。
面對小概率的贏利,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面對小概率的損失,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事實上,很多人都買過彩票,雖然贏錢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錢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業和體育事業了,可還是有人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
同時,很多人都買過保險,雖然倒霉的概率非常小,可還是想規避這個風險。人們的這種傾向,是保險公司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
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人類對風險的態度是矛盾的,一個人可以是風險喜好者,同時又是風險厭惡者。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小概率事件的另一個名字叫運氣。僥幸,就是企求好運,邀天之倖。孔子很反感這種事,他說:「小人行險以僥幸。」莊子認為孔子是個「燈下黑」,他借盜跖之口評價孔子:「妄作孝弟,而僥幸於封侯富貴者也。」對小概率事件的迷戀,連聖人也不能免俗。
前景理論指出,在風險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的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
但涉及小概率事件時,風險偏好又會發生離奇的轉變。所以,人們並不是風險厭惡者,他們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情況下非常樂意賭一把。
歸根結底,人們真正憎恨的是損失,而不是風險。
這種損失厭惡而不是風險厭惡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見到。比如,我們持有一隻股票,在高點沒有拋出,然後一路下跌,進入了徹徹底底的下降通道,這時的明智之舉應是拋出該股票,而交易費用與預期的損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捫心自問,如果持有現金,還會不會買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會再買吧,那為什麼不能賣掉它買別的更好的股票呢?也許,賣了它後損失就成了「事實」吧。 假設你面對這樣一個選擇:在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同的情況下,你有兩種選擇:
A.其他同事一年掙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7萬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元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賬。
卡尼曼的這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選擇了前者。
事實上,我們拚命賺錢的動力,多是來自同儕間的嫉妒和攀比。
我們對得與失的判斷,是來自比較。
嫉妒總是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會被人嫉妒,除非對方也是皇帝。對此,美國作家門肯早有妙論:「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連襟)一年多賺1000塊,你就算是有錢人了。」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的效用是絕對的,行為經濟學則告訴我們,金錢的效用是相對的。這就是財富與幸福之間的悖論。
到底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呢?
你收入20萬元,該高興還是失落呢?假如你的奮斗目標是10萬元,你也許會感到愉快;假如目標是100萬元,你會不會有點失落呢?
所謂的損失和獲得,一定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卡尼曼稱為「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老張最幸福的時候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做「萬元戶」的時候,雖然自己的村鎮已經改造成了城市,拆遷補貼也讓自己成為了「百萬元戶」,但他感覺沒有當年興奮,因為鄰里都是「百萬元戶」了。
講這個故事的用意不難明白,我們就不再進行煩瑣的論證了 得與失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
傳統經濟學的偏好理論(Preference theory)假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
參照依賴理論: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決定。
一般人對一個決策結果的評價,是通過計算該結果相對於某一參照點的變化而完成的。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看最終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額。
一樣東西可以說成是「得」,也可以說成是「失」,這取決於參照點的不同。非理性的得失感受會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 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
2,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
3,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簡言之,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而損失和獲利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改變評價事物時的參照點,就會改變對風險的態度。 盡管前景理論與原有的經典模型期望效用函數理論相比,可以闡釋更多現象,但仍無法解釋隨機優勢(Stochastic dominance)等現象。之後,為改善前景理論,累積前景理論和等級依賴效用理論分別被提出,用以解決隨機優勢等現象。等級依賴效用理論也適用於解釋連續性和無限性的結果(例如,結果為任意實數)。
『玖』 行為經濟學幾大效應
這些有很多的效應,行為經濟學要看你自己喜歡什麼經濟學,然後去選擇一下去更改什麼的,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拾』 行為經濟學的內容簡介
行為經濟學是一門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本書將行為經濟理論與我國企業實際緊密結合,通過大量的國內外實驗對「有限理性」的人們參與各種經濟活動時的行為模式及其背後的內外部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其分析方法及結論無論是對日常生活中的「有限理性」的人們還是對苦心經營的企業家,都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