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萊塢經濟學,用所學理論對這一貿易現象分析
經濟學難以解釋的成功
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與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好萊塢在全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可以以20世紀90年代為例,看看這些驚人的數
1/10頁
字。1990年,歐洲共同體國家電影票房90%的收入為美國影片佔有。1992年,歐洲進口的影視產品價值達到37億美元,而歐洲自己只出口2億8千8百萬美元的影視產品。1993年,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占據壟斷地位。1994年,在美國影視娛樂產品高達180億美元的年收入中,80億美元(44.4%)來自出口,同年,美國電影票房在海外市場的收入第一次超過本土市場。1995年,美國電影佔全球票房的60%.毫無疑問,洛杉磯的影視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好萊塢」)和以紐約市為中心的國際金融業聯手,壟斷了全球的娛樂產業,包括電影、電視、音樂、廣告、衛星、網路、出版甚至體育。
然而,好萊塢的成功是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的一個現象,因為美國每年生產的影片中,票房虧本的數字經常超出盈利的數字。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這些巨額的預支與影院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製片廠和電影院的供求關系與電影產品的定價(票價)也不可能平衡。換言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那麼,好萊塢是如何解決票房的拮據,而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呢?對這個「秘密」當然有種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規模與財力,只有大財團支撐的集團公司才能在每年幾部大片虧損的情況下依靠其他影片和產品扭虧為盈;第二是好萊塢靈活的管理文化,不時創新金融系統,不斷調整營銷策略,使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可以用來解釋好萊塢的成功。比如語言因素:20世紀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這為好萊塢從默片到有聲片的過渡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再如文化因素:作為一個由眾多民族組成的移民國家,美國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萊塢採用相對應的文本策略,大批生產能讓不同階級、種族、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喜聞樂見的影片,這樣的長期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比
2/10頁
其他國族電影更具世界性的敘事和影像模式。還有藝術因素:「經典好萊塢」風格的創立,既為觀眾提供令人滿意的視覺消費與重復觀賞的慾望,又為廠家設定有規律可循的技術生產流程。
2. 電影中的經濟現象
太多了
http://find.verycd.com/folders?kw=%E7%BB%8F%E6%B5%8E&cat=movie&kernel=0&field=&ft=&sort=&rev=1
http://find.verycd.com/folders?kw=%E7%BB%8F%E6%B5%8E%E7%8E%B0%E8%B1%A1&cat=movie&kernel=0&field=&ft=&sort=&rev=1
3. 經濟學現象有哪些
經濟學現象的幾個例子:
1、打折商品、超市店慶等總是有很多消費者來消費;一個是跟風現象,一個是愛佔小便宜心理。
2、房價越往上漲購買人數越多;這是人們對房價的心理預期導致的。
3、國債總是很快就銷售一空;因為國債風險小。
4、學校周圍的商鋪、小販很多;學校附近對物品的需求大。
5、兩三千的手機用戶多,五六千的手機用戶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大。
4. 看電影中有哪些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呢
鍋爐房,難以想像的是違法交易幾乎與證券市場形影不離。一個19歲的年輕人如此近距離地目睹財富的操縱過程,讓誰富有,那不過是一個隨機的選擇。矽谷傳奇,比爾·蓋茨與斯蒂夫·喬布斯在所有方面的看法,觀點都是對立的。他們只有在一個事情上是絕對共同的,那就是盡一切可能封殺這個影片。矽谷的高科技公司是如何 孵化的,是怎麼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不到25歲的年輕人利用了什麼樣的市場規則,又是如何讓市場規則,讓客戶,讓競爭對手形成一個共同體的。陰謀一個接 一個,層出不窮的點子籠罩在矽谷的上空。
5. 求解釋:電影《華爾街:金錢永不眠》中的一些經濟學問題
1。關於國有化----首先是獨裁者。資源國有化,所有的開采若是沒國家許可便是非法回。即便能答開采也要在國家監管下。並且很大一部分利益要被國家收走。
2、第二個問題我還沒看到。。。貌似片頭 男豬 有個綠色能源項目 需要1個億來完成實驗。
6. 電影華爾街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7. 我想知道有什麼電影是有關經濟學現象的
跟經濟學有關的應該是展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的《美麗心靈》。
蝴蝶效應也似一個經濟學現象,不過同名電影表現得不是經濟學上的
8. 大一,經濟學教授要求我們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根據課本原理分析,做成ppt
一、剩餘價值是個什麼東西?
我學習,思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很久,一個問題始終在我腦海中沒有得到解答,那是一個馬克思在解釋「剩餘價值」的時候的一個內在矛盾:為什麼商品的所有價值都僅僅是,而且只能是工人創造的?既然全部是工人創造的,那麼為什麼工人不遠離資本本身,獨立地生產和製造呢,按照「剩餘價值」的理論,無論如何他所得到的報酬,也會比工資高。因為他自己佔有全部「剩餘價值」。但是,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存在,因為任何工人脫離了由資本所支撐的大規模生產,他自己的勞動力連他工資的零頭的產品也生產不出來,這點馬克思也承認:
「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手同時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舉重、轉絞車、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等)所發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在這里,結合勞動的效果要末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末只能在長得多的時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因此,12個人在一個144小時的共同工作日中提供的總產品,比12個單乾的勞動者每人勞動12小時或者一個勞動者連續勞動12天所提供的產品要多得多。」(《資本論》,第362至363頁)
於是這里就產生了一個我不能接受的邏輯,既然這種所謂的生產力是由資本和勞動力結合實現的,那麼單純地把生產力歸因於勞動力毫無道理。這就好像宣稱:「人類的繁衍是男(女)人的功勞。盡管如果男(女)人不和女(男)人結合就不能實現人類繁衍,但歸根結底還是,而且只是男(女)人的功勞。」一樣令人難以接受。
當然這也有解釋的方法,我們在考察商品交換的時候,都認為,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一般等價物,是一個媒介,實質上貨幣代表的是勞動,商品交換是勞動和勞動交換的過程。資本最初是貨幣,然後從貨幣轉換成機器,廠房等。換言之,資本最初也是勞動,不過是變形的勞動。事實上,在生產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看成是資本家的勞動(我們暫時先不研究這資本是偷來的搶來的還是做了人家女婿繼承來的),變形成為機械和廠房和工人共同勞動生產商品的結果。那麼這么一來,產品的價值本來就應該由資本所有者和工人分割,盡管分割的是否公平還有待進一步查證,但是宣稱資本所有者擁有的一切利潤都是從工人搶占過來的「剩餘價值」則絕對沒有道理。
問題到這里結束了么?我不那麼認為。我們幹嘛要繞這么大一個圈子,從而不得不陷入「補丁理論」的泥沼呢?我請大家回憶一下「柏拉圖的雞」的故事,柏拉圖把人定義為「沒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兩足動物。」於是就有人把雞拔光了羽毛然後對他說:「這就是你所說的人」。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事情就不那麼好笑了。請大家注意這個句型:人是一種()的雞。然後把所有人和雞的差別都填進去,包括翅膀,卵生……,這句話的邏輯就成立了。當然有人說:這個結論盡管符合邏輯,但是什麼用處也沒有。對!我們遭遇的問題就是這樣,理論解釋來解釋去,當然能夠自恰,但是變得越來越沒有用處。想詳細了解這點的請看張五常的經濟解釋之三:世上沒有不可代替的理論。
既然資本和100工人的結合能創造出200個單純工人的生產力,而且100個工人在不合資本結合的情況下,無論如何也創造不出來200個工人的生產能力。我們幹嘛不老老實實承認資本能夠產生100個工人的生產力就好了呢?還要兜那麼大的圈子?
這個結論,肯定會有很多人感情上難以接受。那麼我給大家另外一個例子讓大家思考:
一個人養了一隻雞下了蛋賣了錢,這個例子可以解釋為人的「養」是勞動,雞蛋賣的錢是對人的勞動的報酬。
一個工匠,僱主提供一切材料還給他解決一切生活問題。所有的價值就變成了工匠創造的,還受了剝削?這是什麼道理?
要解釋上面這個邏輯矛盾,只能承認一個結論:雞也能生產價值!只不過由於所有權歸屬,雞所生產的價值被人無償佔有了。而僱主提供的材料和環境也是能產生價值的,所以利潤歸兩者所分配。僱主由於和僱工是平等主體。出錢購買了僱工的勞動力,和他本身佔有生產資料的生產力結合起來形成的價值,當然歸僱主所有。如果情況倒過來,工匠向材料提供者購買材料,那他也當然地具有產品的所有權。大家一定可以看到馬經理論的一個荒誕結論,如果工匠向材料提供者購買材料,這叫做交易。如果工匠還是給錢換回材料,只不過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合同,就變成了僱傭和剝削?
進一步思考一下,農民種莊稼其實也有日光,土壤等「自然生產力」,不過他們沒有獨立人格和所有權,所以被農民所佔有。
我們回想一下,既然「科學技術」這么一種抽象的東西可以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資本就沒有資格成為一種生產力了?而且從資本主義誕生到今天,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在這一段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比過去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總和還要大。可是資本卻被剝奪了「生產力」的資格,你說是不是不公平?
所以,歸根結底,剩餘價值是存在的(或者可以用另一個詞來代替),但是這個價值並不是100%工人創造然後由資本家佔有的,在根本上,其實是資本和勞動力結合起來,通過分工協作和技術革新,實現比單純的獨立生產,又或者相對落後的「分工協作和技術革新」多創造出來的價值,並且最終由資本和勞動力瓜分。
那麼,既然馬經的關於剩餘價值的論斷既然是有問題的,它是怎麼得出來的呢?我們要回到價值論的源頭去探尋了。
9. 電影《老男孩》用經濟學的知識解釋這部片子里出現的經濟現象.例如邊際成本最大化 效益最大化什麼的.
出題的老師,太牛了,
10. 電影首席執行官中的經濟學原理
機遇與風險並存!一、機遇是:大學城本身就是把幾萬、十幾萬大學生群體「圈養」起來,有錢(父母供給)、有閑(課余時間充足)、有心(追求時尚、泡妞)等,因此,大學城開影城「錢」力無限!二、風險有:1、網路普及對影院的關注下降;2、已有進入的競爭對手;3、一年2個假期,意味著要在8-10個月內賺回一年的收入;4、兩大假期正是大片熱片集中上映時間,真正的「錯峰」經營,吸引力下降三、競爭手段:1、微信平台:抓住移動互聯時代的特性,搭建定製型微信平台,開通微信支付,然後快速到高校吸粉,並豐富和精彩的微信運營,可以隨時影響到大學生,讓大學生粉絲和影院一起玩。2、異業整合:要多與可口可樂、康師傅等商家進入高校的各類活動合作,搭車推薦,既降低運營成本,又豐富活動類型,實現跨界整合。3、群眾領袖:要在大學生影迷當中多多發展活躍分子和群眾領袖,讓他們多多推薦和拉動身邊朋友前來觀影,以點帶面。4、團購合作:與高校團委、黨委及社團組織合作,到影院包廳觀看愛國主題電影或點播電影,還可以組織到影院包廳舉行報告會、頒獎會、生日會等豐富多彩活動。四、宣傳手段:1、校園餐桌等媒體2、校園論壇、網站、微信平台等3、校園DM單發放到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