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原理包括哪些
公共經濟學原理是一個系列的概念,具體內容包括:
資源配置中的公共理性
市場版配置效能與效果分析權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市場外部性及其矯正公共預算及其管理
財政收入
財政支出政府間財政關系
公共資產管理
經濟政策概要
公共規制的理論與實踐
❷ 看過曼昆《經濟學原理》的進來!
「即使他的利潤來為零」,這里的源「利潤」是指經濟利潤,即等於收益-(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假設顯性成本是2萬美元,那麼收益為10萬美元,隱性成本即機會成本是8萬美元。經濟利潤為0.但是在實踐中,我們肯定不會把這8萬看成是成本,因此在會計上的我們能感覺到的利潤為收益-顯性成本,即平常我們所說的利潤為8萬。因此,我們可以說「即使他的利潤為零,他從耕地中得到的收益也彌補了他的這些機會成本」。這是由於經濟學上成本的定義和我們平時的定義,范圍不一致造成的。
❸ 經濟學原理是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為了或得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那麼所謂的決策,就是在這兩件東西中進行選擇最後有所取捨。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因為人們之間都面臨著交替關系,所以,在作決策時人們就要對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問題是一項行動的成本往往並不是很容易就可計算出來的。
原理三:理性考慮邊際量。作者認為生活中有很多決策都與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小的增量調整有關,這些調整就是所謂的「邊際變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作出決策是在對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之後進行的,當成本和收益變化時,人們的決策及行為也就會發生變動。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的。這種激勵既可以是認為的,也可能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第二個大問題是人們如何相互交易,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在貿易中往往存在著競爭,貿易和體育競賽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勝利而另一方必然失敗,它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競爭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得到好處。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如何分析資源這一問題上,一向有兩種方法,一是中央計劃,二是市場機制,前者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後者實行的是市場經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作者指出,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有市場失靈等,所謂市場失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壞,污染就是一個不良的表現。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動的能力。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原因在於生產率的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好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是一個貨幣理論,指的是通貨膨脹這一現象,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於貨幣量的增加,在大多數嚴重或者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都是由於這個原因。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雖然有害於經濟的發展,但政府卻很難徹底地去消滅它,原因在於降低它時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就是一個二難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線上反映出來。
以上十大原理是該書的中心命題,而書中其餘部分則是圍繞這些原理來論述的,或者說是這十大原理的具體闡述。
❹ 經濟學原理有用嗎
本來我對經濟學原理這門課是深信不移的,覺得它說的每一項都沒有可反駁的地方,不過在看了一本叫《背後的邏輯》後,覺得有些質疑了,在這本觀點都很新穎的書中講到,有一人做了一實驗,在比較大的范圍內搞了一有獎競答的活動,要求人們可以從0到100的整數中,選一個數,其中必有一個數是被選最多的,而所猜的數字最接近這個數的三分之二的觀眾即可獲大獎,我們可以想一下,理性的人會覺得選50的人會最多,而去猜50的三分之二,即約33,而大家都理性的這么想時,更理性的人會選擇33的三分之二,即22,以此類推,一個完全理性的人,最後會選擇0作為最終答案,而事實調查證明,選33的人佔大多數,數據為53%好像是,而選22的人大多是30%多。 所以該書得出結論,經濟學中將人看做完全理性的看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完全理性的人微乎其微。不過再後來,老師也講到了,沒有一個學科是萬能的,能夠在一個領域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解釋力就很好了,將人的理性程度假設到極致,就是完全理性,而模型的簡化有利於分析問題,就比如:雖然完全競爭市場不存在,但這個模型在分析具體問題時也會發揮一定的作用,起碼給大家一個參考的方向,凡事不能絕對的去想,不完全符合,就將其排除掉,其實,只要它可以給大家一個可考慮的方向,它就有它的存在價值。 所以,學經濟學原理還是有用的!!!!(如有不對之處,多多指教)
❺ 經濟學原理
對賣者徵收稅收所造成的無謂損失如下方供需圖像陰影部分所示。其中,Pd和Ps之差為從量稅額t。征稅前市場均衡為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