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幸福是什麼
這個是經濟學抄基礎問題,打個比方,你現在肚子餓,那麼你吃一個饅頭會感覺好受一點,這就相當於你感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滿足,這在經濟學里叫做效用,但是等到你吃第十個甚至更多的時候,你不會覺得讓你感到某種滿足,因為你吃不下了,這個時候效用就是負值,不能給你帶來滿足,那就是不幸福。
⑵ 為什麼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學問
看到那些說到經濟學就是賺錢的人,我真心感到悲哀。經濟學的核心是效用,效用是人的主觀滿足。經濟學教你如何做決策能使得自己心理上得到最多的滿足,這不就是幸福嗎,金錢只不過是影響滿足的一個因素而已。
⑶ 討論從經濟學來解讀什麼是「幸福」
這只是從GDP方面片面來看幸福的,就以我國現狀來看,我國每年GDP增速9%以上,可是專你能感到幸福屬嗎?經濟學不但要求效率,還要公平,雖然我國GDP9%以上,但我國基尼系數近0.5(國際警戒線0.4),有句古話「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這個道理,單單有地有錢,有衣,有錢,而貧富懸殊過大人們依然是不會感到幸福的。
「效率與公平」這個經濟學樓主有興趣可以從網上查查。。。
⑷ 經濟學家解讀什麼是"幸福"
難道沒有情情愛愛,只有金錢地位和一塊空虛的住所就是幸福么?未免也太狹義了吧
⑸ 用經濟學幸福定律談幸福
什麼「經濟學幸福定律」,這是大忽悠
⑹ 幸福是什麼,從經濟學角度解釋..........
幸福是邊際成本最低時得到最多的東西!
⑺ 請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衡量幸福的指標有哪些
經濟學就是學習選擇的。
全部的經濟學都是為了研究選擇問題的。
經濟學內的選擇包括生產什麼容,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被稱為資源配置。
關於幸福這個詞是經濟學基礎問題,打個比方,你現在肚子餓,那麼你吃一個饅頭會感覺好受一點,這就相當於你感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滿足,這在經濟學里叫做效用,但是等到你吃第十個甚至更多的時候,你不會覺得讓你感到某種滿足,因為你吃不下了,這個時候效用就是負值,不能給你帶來滿足,那就是不幸福。幸福是人間最美好、最崇高的東西,千百年來被人們歌頌贊美。
經濟學以人類的自私本性為假設,是研究在資源約束條件下人們如何做出理性選擇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學問,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庸俗的科學」。用庸俗的眼光來觀察幸福,確實讓人不習慣和難於接受,甚至使有些人極不高興,認為是「狗眼看人低」。但無論如何,人可以看狗,狗也可以看人,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事實上,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問題,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供參考。
⑻ 從行為經濟學談如何追求幸福
古希臘人指出,人是理性的動物。從這個定義來看,具有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最主要的因素。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我們解決問題、改變世界、追求幸福的生活,這些依靠的都是高度的理性!但是,各種非理性的因素始終伴隨著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每一個人的一生中,如影隨形,不斷地發揮著影響。非理性因素是個概括的概念,包含著許多的內容,反映為方方面面。
先從行為經濟學談起吧。傳統經濟學的完全理性經濟人假設,在解釋實際問題時往往有偏差,不合理。普通人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往往會受到情緒、思維誤區等諸多原因的影響,而表現出「不這么理性」的經濟行為,人類最多隻能算是有限理性的,因此,經濟學修正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假設。
從心理學的角度考察經濟現象,將心理學的方法引入經濟學研究,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現象,可以破譯人類行為的種種不理性的一面。心理學家卡尼曼因為在此領域的卓越貢獻,被授予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為什麼賭徒的口袋裡永遠沒錢?這里有一個「心理賬戶」的概念。同樣的兩張100元錢,在消費的意義上他們是完全相等的,但是,我們通常不這樣看,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們劃歸為不同的心理賬戶,於是這就決定了我們對這100元錢的態度和花法。100元錢,是你辛辛苦苦掙來的,還是賭博贏來的,還是買彩票得來的,或者是撿到的?這完全不同!屬於不同的心理賬戶。
賭博贏來的錢,我們會覺得不勞而獲,來得太容易,所以失去的也就容易。我們往往會把贏來的錢拿來揮霍,或者重新作為賭資進行賭博,最後輸了。但無所謂,反正是贏來的嘛。。。如果是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我們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其實這都是誤區,100元錢,不管你是贏來的或撿來的,或者是辛苦掙來的,他們都是一樣的。是心理賬戶讓我們對待的方式不同而已!
除此以外,決定我們非理性行為的誤區還有很多,比如沉沒成本誤區、損失規避心理等等。
人們在贏錢的時候,一般傾向於風險規避。而在輸錢的時候,卻趨向於風險偏好,傾向於冒險!因為反正都輸了這么多了,不如放手一搏,輸就輸光光,要是贏的話有可能翻盤。
得與失,人們更加看重的是失,得到的快樂比不上失去的痛苦。
⑼ 高中政治從經濟學角度怎樣提高我國人民幸福感
1.從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的角度分析。2.從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的角專度分析。3.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屬場經濟,它的幾大特點,這些特點與人民幸福的關系。4.我國的財政的職能以及和提神人民幸福的關系。5.科學發展觀中與提升人民幸福有關的內容。(從這五個角度去答,基本差不多了,然後展開描述一下)
⑽ 幸福經濟學簡述幸福的特徵
《幸福經濟學》由南開大學出版社適時出版,為我們研究幸福經濟和幸福經濟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
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於獲得幸福。幸福既然具有終極目標意義,為什麼人類還存在這么多的認知誤區與行動陷阱?該書或可為我們解開心中迷惑。
該書分為三篇。第一篇立足個體,從人的「認知、行為、情緒」開始,探索幸福、幸福經濟、幸福經濟學。本書融合了東西方先哲的智慧思考與現代心理學、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主張「知行感合一」的幸福——在認知層面少些糾結,少些對抗,多些「大其心(容天下之物)」的接受、一致、欣賞、感恩,多些認知的「至簡、至上、至真」,成為一個「心正、意誠」,意義感和使命感充足的人;在行為層面少些忙碌,少些被動,多些「上其行」的真誠擔當,多些「至義、至善」,成為一個「順勢合賦」、潛能得以充分挖掘的人;在情緒層面少些憂惱,少些怨恨,多些「和其情」的美感體驗,多些「至樂、至安、至美」,成為一個積極、快樂、心安的人。當今,太多的外在無效信息,會導致個體「內在信息難以達成一致,內在價值觀難以確立並堅定,內在意義感難以捕捉並恆久,行為難以惟精惟一、卓爾有效,幸福感難以獲得並持續」。唯有「動靜等觀」,做到「靜能安,動能專」,才能不斷提高幸福基數值。
第二篇,以幸福為目標,聚焦生命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作者著力探討如何將生命中最為珍貴的資源——「時間」和「精力」均衡配置於收入、名望、健康和人際(親情、友情、愛情)等諸多方面,使個體幾十年的生命體驗達到最優。個體追逐物質、名望都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但虛名和物質財富的堆積都無法必然保證心安。幸福的真諦,在於「物」更在於「人」,在於「外」更在於「內」。
當代,藉助數理手段,中外的經濟學理論已經將人與物的關系探討得淋漓盡致,但這絕非人類生活的全部。在貨幣的度量衡面前,世界可以被簡化,但更可能被扭曲——追逐「效用最大化」被直白地實踐為追逐收入最大化,健康、親情、社會貢獻等「無價」被嚴重忽視。實際上,恰恰是這些無價的「非商品」,決定著生命的質量與意義。忽視「無價」會導致生命資源嚴重錯配,現實中如此事例比比皆是。在人生的殿堂中,「無價」的拱頂之石若被「有價」的橫流物慾淹沒與動搖,生活之大美定會逝去,生命之神聖定會坍塌。
第三篇,民生幸福與財稅責任。作者的原本專業領域是財政學,本篇是對幸福問題的宏觀層面研究,自然會認真探討政府的財政擔當、幸福固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