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金融現象可以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
各國面對金融危機採取措施:一是通過股權收購和提供特別貸款兩種方式來幫助銀行增加資金流動性,以繼續向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加強市場消費;二是以國家政府信用或外匯儲備提供存款、貸款擔保,穩定市場、公眾對金融市場信心,是市場經濟國家所採取的政府幹預的常用手段;三是降息:通過代幣政策手段--下調基準利率,降低金融機構融資成本。
㈡ 用宏觀經濟學的知識解釋當代經濟現象
各國面對金抄融危機采襲取措施:一是通過股權收購和提供特別貸款兩種方式來幫助銀行增加資金流動性,以繼續向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加強市場消費;二是以國家政府信用或外匯儲備提供存款、貸款擔保,穩定市場、公眾對金融市場信心,是市場經濟國家所採取的政府幹預的常用手段;三是降息:通過代幣政策手段--下調基準利率,降低金融機構融資成本。
㈢ 求解釋 宏觀經濟學問題
要購買多少債券?800萬不夠吧!
㈣ 解釋一道宏觀經濟學問題
(1)P0=M/KY P1=1.12M/1.04KY (P1-P0)/P0=0.0769=7.69% (2)如果實際收入增長率更高,通貨膨脹率降低 (3)通脹率上升
㈤ 用宏觀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生活中的一個經濟現象 3000字左右
看看他吧http://wenku..com/view/f542ef3043323968011c92b3.html
㈥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
1、失業的主要類型
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其主導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
(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
(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2、我國的失業問題分析
(1)經濟高增長與事業率高增長並存,就業彈性開始下降。所謂就業彈性系數,是指由國民經濟變動帶來的就業量的變動占國民經濟變動量的比例。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32,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320萬人就業。但到2002年我國的就業彈性已經下降到0.10。這種現象不同於傳統的周期性失業。
(2)失業率不斷上升,再就業率不斷下降,失業回滯開始出現。失業回滯是指由於失業率長時間居高不下,自然失業率開始上升的現象。我國近幾年來的失業率(實際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從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業率上升與再就業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導致就業弱勢群體出現 。出於就業若是的勞動者由於長期失業或者頻繁失業狀態,最終形成「失去信心的勞動者」,使得自然失業率上升,進而成為解決我國事業問題的一大障礙。
(3)失業與空位並存,結構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總量上明顯共大於求,另一方面,高級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技術型勞動力則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結構性失業的存在造成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障礙,進而大大削弱了企業進一步吸收就業的能力。
(4)知識型失業出現。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2003年。這一年全國高校擴招後第一批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使得高學歷的勞動力供給突然增加,原來基本均衡的供求關系被打破,由此引發了高學歷低工資、高學歷低就業等許多非正常現象,並且最終造成60萬大學生不能就業,處於摩擦型失業狀態。
㈦ 請用宏觀經濟學原理解釋一經濟現象 要求論文2000字 急急急
1、經濟的波動,就是這樣一種現象:經濟有時候很好,具體表現就是:整個社會一片繁榮,大多數人生意興隆,商人們大都覺得生意好做,人人有工作,人們收入增長迅速;但這一狀況通常短的只有幾年,長的或許有十幾年、二三十年的時間,但好景通常不長,經濟陷入衰退,表現為:生意難做,工作難找,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一片蕭條。當然,過一段時間世道又變好,如此,循環往復,一起一伏,波動也。我這里所講的宏觀經濟學,其順序就是:首先從解釋著短期的波動開始(這個階段的模型有比較嚴格的假設),逐漸放鬆假設,推進到解釋時間長一些(中期)的波動,然後才最後去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即貧窮與富裕的決定因素)。整個核心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有嚴格假設開始,然後逐步放鬆放鬆假設的過程,然後再由這一核心出發進行擴展——其實也是進一步放鬆假設的過程。
2、國家一直提倡擴大內需,拉動需求,並且實施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適當放鬆的貨幣政策.
這就說明政府的宏觀調空目標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同時,根據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IS-LM模型中的IS曲線右移,導致利率下降,刺激需求,擴大投資,增加收入,實現國民經濟增長.
3、物價水平的起伏
在經濟的波動過程中,物價水平的起伏,特別是通貨膨脹這個怪獸的出現,危害不淺。中國政府當前如臨大敵,央行連發十幾道金牌約束貨幣量,就是對付通貨膨脹這個怪獸的。物價水平這個指標,在宏觀經濟學的整個邏輯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4利率的升降
在微觀經濟學里,利率只是使用貨幣的代價——價格。但在宏觀經濟學里,問題就復雜起來,原因是,現代的貨幣,在一國范圍內,已經不僅僅是被普遍接受的物品,而是被強迫接受的物品,各國央行壟斷了貨幣的發行權,而且貨幣的發行往往是沒有物質的擔保的,換言之,央行發行的是一文不值的不可兌換紙幣!這就使得利率的升降大多掌控在央行手裡,但銀行體系和公眾對利率的影響仍在,這就使得問題很復雜。由於貨幣之重要地位,所以宏觀經濟學的更貼切的名稱應該是貨幣理論,這觀點我是從張五常教授那裡聽來的。
5失業率的高低失業率的高低影響著政府的神經——因為失業者不會投當權者的票!要想連任或上任,就得爭取這些投票者。
㈧ 列出你所知道的宏觀經濟學現象及作用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著重考察和說明國民收入、就業水平、價格水平等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如何波動的,故又被稱為總量分析或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一詞,最早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來的。經濟學中對宏觀經濟現象的研究與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創始人魁奈的《經濟表》,就是經濟學文獻對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經濟學家和後來的許多庸俗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對宏觀經濟現象和微觀經濟現象的分析都並存在一起,並未分清。特別是自所謂「邊際主義革命」以來,經濟學家大多抹煞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無視國民經濟總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只注重於微觀經濟分析,以致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在一般經濟學著作中幾乎被淹沒了。
但隨著傳統庸俗經濟學在 二十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襲擊下破產,隨著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出版,宏觀經濟分析才在凱恩斯的收入和就業理論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當代經濟學中的一個獨立的理論體系。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很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認為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學說。
「加速原理」與「乘數論」所要說明的問題各不相同。「乘數論」是要說明投資的輕微變動何以會導致收入發生巨大的變動,而「加速原理」則要說明收入的輕微變動何以也會導致投資發生巨大變動。但二者所說明的經濟運動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宏觀經濟學正是利用所謂「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來「解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據說,在經濟危機的條件下,生產和銷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急劇下降,而乘數的作用又使得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急劇降減,後者再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得投資成為負數(或負投資)。
加速數和乘數的相互作用,加劇了生產萎縮的累積過程。一旦企業的資本設備逐漸被調整到與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適應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會使負投資停止下來,投資狀況的稍許改善也會導致收入重新增長,於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開始。收入的重新增長,又通過加速數的作用,導致新的「引致投資」;後者又通過乘數的作用,促使收入進一步急劇增長,這便開展了經濟擴張的累積過程。這個累積過程會把國民經濟推到「充分就業」的最高限,並從那裡彈回來而轉入衰退。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寵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 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 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