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經濟學中,舉例說明搭便車的原因和危害
產生「搭便車效應」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異質分組客觀上使學生的動機、態度和個性有差異;其次許多學生沒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訓,對於合作學習評價的「平均主義」,即只看集體成績不考慮個人成績的做法,採取消極應對的辦法。 在合作學習中雖然全體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卻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個別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或乾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也有的學生表面上看參與了活動,實際上卻不動腦筋,不集中精力,活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等「搭便車」現象。產生「搭便車效應」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異質分組客觀上使學生的動機、態度和個性有差異,其次許多學生沒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訓,對於合作學習的評價的「平均主義」,即只看集體成績不考慮個人成績的做法等。如果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由於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所以在合作學習中,建議四至六人為一小組。當然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營造一種愉快的合作學習環境;要明確任務與責任,合理分工;隨時觀察學情,監控活動過程,指導合作的技巧,調控學習任務,督促學生完成任務;獎勵機制上,要破除「平均主義」的做法。
「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由於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其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會使「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而且縮小規模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社會惰化現象會削弱,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Ⅱ 經濟學中搭便車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搭便車問題是一種發生在公共財產上的問題。是指經濟中某個體消費的資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額,或承擔的生產成本少於他應承擔的公允份額。指一些人需要某種公共財,但事先宣稱自己並無需要,在別人付出代價去取得後,他們就可不勞而獲的享受成果。是常指宏觀經濟學中的公共品的消費問題。
搭便車行為妨礙市場的自動調節過程。因此,一個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能夠克服「搭便車」行為,這是各種意識形態的一個中心問題。在諾思看來,意識形態是一種行為方式,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為經濟。
Ⅲ 經濟學中的搭便車是什麼意思啊
所謂」搭便車現象」是指某種事情產生了正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肢磨輪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比如說某工廠為生產產品而排放了污水,這就污染了河流從而影響到周圍人的身體健康,而周圍人與這個工廠沒有經濟上的來往,同時這個工廠又不給周圍人經濟賠償,這種情況就叫做負外部性。
又比如一個人在院子里點煙花給自己欣賞,但放煙花的同時不但給他帶來了快樂也給他周圍在看煙花的人帶來了快樂,而周圍的這些人卻不需要為此付出成本,這就產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車,即周圍的人搭了這個人放煙花的」便車」。
(3)經濟學搭便車例子擴展閱讀:
此外,搭便車效應是在利益游塵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由於利益集團的利益是由組成集團的每個成員的需求和動機決定的。
因此,每個利益集團成員只有聯手努力才能獲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沒有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麼這就會抑制集團成員為本利益集團努力的動力;如果利益集團內每個成員都共同努力,則個人成本就會相當小。
一個團隊中某個成員為了項目能夠按時完成,天天志願無償加班,最後使得項目順利完成,其他人就是歷信搭便車;再比如同住在一個房子里的朋友,某個人特別愛干凈,每次都是他倒垃圾,打掃公共區域,使得整棟房子都很乾凈,其他幾個人也受益了,但是打掃衛生倒垃圾的就他一個人,其他人都是搭便車。
Ⅳ 用微觀經濟學對 搭便車現象進行論述
在微觀經濟學中,公共資源是存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
而公共物品是屬於專公共資源的一屬種利用形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會使人產生搭便車的現象。
舉個例子,一張在公園的椅子是誰都可以坐的,並不會產生任何排他性;人們都想坐椅子並且可以坐椅子,卻都不想為此付錢,因為大家都是想著自己做好了別人也可以坐,那麼修椅子這件事情就不如讓別人去做,自己等別人修好了椅子自己去坐椅子也不會有任何人來阻攔自己坐椅子。而這里存在一個合成謬誤假設,每個人都這么想確實對自己來說是沒錯的,但是每個人都這么想的話大家的想法加成到一起對大局來說就是不好的了,結果就是沒有人去修椅子。舉個例子,地震來臨時,每個人都想快一點逃生,對你自己來說這件事是對的,但是大家都這么想那麼結果就是誰也不讓誰結果就是大家一起死掉。
另一個特性是非競爭性,你修好了椅子誰都可以坐,並且人們並不會因為你修了椅子而放棄去別的椅子坐,每個椅子之間並不會存在任何不同,就算存在不同人們也不會對這些東西產生偏好性並且不會產生任何經濟價值。
所以公共設施大都是政府來修建或者政府出錢來修建。沒有誰有義務去替你做這些事情。
也沒有誰會平白無故讓你佔便宜。
Ⅳ 如何理解經濟學搭便車理論
都是在網上網路的玩意兒,太復雜了,太書面了。
簡而言之就是,如果專一個人花多少屬錢對他能消費的物品沒有影響,那麼這個人就不會去花錢買這個東西。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不用花錢就可以消費某種物品,那他就不會花錢。
Ⅵ 運用經濟學的思想解釋「搭便車」
搭便車理論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於1965年發表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利益和團體理論》(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書中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車問題的經濟學含義
公共物品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費和生產具有自己的特點,同時給市場機制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搭便車問題。搭便車問題往往導致市場失靈,使市場無法達到效率。 一個擁擠的十字路口,由於沒有紅綠燈的控制,每輛車都急於通過路口,從而導致路口變得更加擁擠,每輛車都無法通過。設置一個紅綠燈的成本為50,000元,一年該路口通過100,000輛汽車,每輛汽車由於能夠順利的通過路口而節約的成本為10元。由於節約的成本1,000,000元大於50,000元,設置紅綠燈是有效率的。 市場會提供這個有效率的結果嗎,可能性比較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過市場交換獲得公共產品的利益這種機制失靈。對於紅綠燈提供者而言,他必須能夠把那些不付錢而享受紅綠燈的人排除在消費之外,否則他將無法彌補生產成本。而對於一個消費者而言,由於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產品一旦生產出來,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不支付就獲得消費的權力,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搭便車。消費者這種行為意味者生產公共產品的廠商很有可能得不到彌補生產成本的收益,在長期中,廠商不會提供這種物品,這使得公共物品很難由市場提供。
Ⅶ 經濟學怎樣處理搭便車問題
關於搭便車效應(Free rider problem),這是在經濟學裡面很出名的一個問題。我本人不是學經濟學的,所以對其理解不算深,但是在生活中中卻經常遇到搭便車的情況,當然,有些時候我也是個搭便車的人。下面就談談搭便車效應和解決辦法。
網路上說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由於利益集團的利益是由組成集團的每個成員的需求和動機決定的。因此,每個利益集團成員只有聯手努力才能獲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沒有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麼這就會抑制集團成員為本利益集團努力的動力;如果利益集團內每個成員都共同努力,則個人成本就會相當小。
從定義上看,形成搭便車的條件是形成一個利益群體,一個團隊的同事,一棟樓、一個小區的業主,一起合租的幾個朋友都可以形成一個利益群體。另外一個條件是某成員努力,而且是為了整體的利益努力。一個同事利用空餘時間參與開源項目就不是為整個團隊的利益努力,一個業主把自家的房子裝修的特別漂亮也不是為了小區的利益努力,一個朋友每天把自己的屋子收拾的乾乾凈凈也不是為整個合租的團隊利益努力。最後一個條件是為團隊努力後每個成員都受益了,而努力的過程是個人付出的成本,其他人基本沒有付出。所以小區的業主交物管費保證了小區的安全和干凈,雖然每個人都受益了,但是並不是某個人的付出,而且所有人的付出,所以這也不是搭便車。真正的搭便車是:一個團隊中某個成員為了項目能夠按時完成,天天志願無償加班,最後使得項目順利完成,其他人就是搭便車;小區某幾個業主為小區的衛生情況差而和物業打官司,最後官司贏了,小區的衛生情況變好了,每個人都受益了,但是只有這幾個業主付出了時間精力和金錢,這就是搭便車;同住在一個房子里的朋友,某個人特別愛干凈,每次都是他倒垃圾,打掃公共區域,使得整棟房子都很乾凈,其他幾個人也受益了,但是打掃衛生倒垃圾的就他一個人,其他人都是搭便車。
搭便車效應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嚴重影響人的積極性,最後使得每個人都不願意為集體的利益而努力,從而使得集體利益受損,每個人的利益受損。最慘痛的教訓就是當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地是集體的,收成是國家的,有了收成大食堂裡面大家都有飯吃,可是如果一個人A每天下地勞動,一個人B天天游手好閑,最後AB兩人吃的也一樣,那麼A的勞動積極性會受挫,而且助長了B的惰性,B就是一個搭便車的人。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想搭便車,沒有人下田勞動,自然就沒有收成,大家都餓肚子,後面我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
那麼怎麼解決搭便車效應的產生呢?那麼就從搭便車效應的定義上入手,瓦解其滿足的條件。
1,取消利益群體。
比如人民公社造成的搭便車問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取消這種利益群體,所以現在沒有人民公社一說了。再比如合租造成的利益群體,如果獨門獨戶,沒有什麼共同的利益,那就不存在搭便車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是需要一個團隊才能完成的,比如開發一個大型項目成立的一個團隊,或者是條件不允許取消利益群體,比如居住在一個小區中,小區中的業主形成的利益團隊,這個是沒辦法取消的。
2,不能只讓某成員努力,而是讓大家都努力或都不努力。
從團隊利益出發,希望每個成員都努力,而管理上當然是個人自發主動的為團隊努力是最好的。讓大家都努力可以通過獎勵和處罰來實現。使用最廣的方法就是績效考核,對努力的員工進行獎勵,人人都希望得到獎勵,所以就努力去干。比如加班獲得加班費,遲到早退就會扣工資。這些都是通過獎勵或者處罰來使得所有成員為團隊利益而努力。
另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值日制度,這個在學校中廣泛使用。每天都有值日生,每天都有人負責班級的衛生,雖然每次只有一個成員或者幾個成員來努力,但是從長期間的時間范圍來看,每個人都為班級的利益而努力。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除了值日制度外,還可以按照職能來劃分成員,每個成員負責其專長的領域,大家都在各自的領域為集體的利益而努力。這個在工作和學生時代也廣泛應用,比如學生時代的各種科代表各種班委。物理課相關的事情,總是物理科代表做,體育相關的事情,總是體育委員做。
另外還有個辦法就是請第三方為團隊利益努力,所有團隊成員都不去做。比如現在很多小區都請了第三方的物管公司來負責小區的衛生,水電費查表等,每戶居民都不用為了小區的衛生而努力,只需要下面第3點提到的,承擔點僱傭第三方的費用即可。
3,成本不能由個人承擔,而應該讓大家承擔。
成本包括多方面的,時間、體力、精力、金錢、人脈等等都是成本。但是要大家承擔的話,時間、精力、人脈等等很多是沒辦法去承擔的啊,所以簡單的辦法就是換算成錢,沒辦法換算成錢的那就只有記作人情了,人情債也是需要還的。記得以前一個小區要收水電費,水廠電廠是按照總表來收費的,那麼就需要有人挨家挨戶的去查水表電表,然後再將費用攤到每戶。那麼這個查表的事情誰做呢?可以用值班制度,每個月換一戶輪崗,還有就是每家每戶再付個查表費給查表者,查表者花了時間來查表,花了精力來計算分攤費用,而這些成本,就分攤到每家每戶,在收錢時加收1元的費用作為補償。這樣每戶人家都承擔了成本,避免了搭便車的現象。
這種成本補償的問題在於不好定價,當時就有人質疑,「憑什麼收1元,成本頂多5毛!」所以容易導致團隊成員之間對此出現矛盾。成本定價有1個辦法,就是由市場來定價,就跟招標一樣,既然覺得1元的補償高了,大家來投標!A比較忙,給他2元他也不幹,B退休在家,覺得5毛就可以做,C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1元才幹,那麼最後就由B來干。一段時間後B覺得5毛太低,覺得8毛才行,如果有人出更低的價,那麼他可以試著干一干,如果沒人出更低的價,那麼就漲到8毛,繼續又B干。這完全由市場定價。
項目管理中也會遇到搭便車問題,PMP中沒有明確提到該問題和解決辦法,但願以上三點解決辦法能夠對以後的項目管理有所幫助。
Ⅷ 經濟學上搭便車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後果
曼昆的微觀經濟學,所謂」搭便車現象」現象是指某種事情產生了正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版指是經濟主體權(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比如說某工廠為生產產品而排放了污水,這就污染了河流從而影響到周圍人的身體健康,而周圍人與這個工廠沒有經濟上的來往,同時這個工廠又不給周圍人經濟賠償,這種情況就叫做負外部性.又比如一個人在院子里點煙花給自己欣賞,但放煙花的同時不但給他帶來了快樂也給他周圍在看煙花的人帶來了快了,而周圍的這些人卻不需要為此付出成本,這就產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車,即周圍的人搭了這個人放煙花的」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