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城市環境治理的經濟學

城市環境治理的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3-02 10:05:23

❶ 環境管理學與環境經濟學的關系。從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思維角度論述。

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並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於戰後重建家園的強烈願望,一些工業化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表現出了空前的增長熱潮。雖然在極短的時期內,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大加劇了對耕地、淡水、森林、礦產的消耗,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僅20世紀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與農業社會時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不僅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嚴重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支持能力,給人類未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環境運動在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一大批社會有識之士也加入到宣傳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962年女生物學家萊切爾。
卡遜(Rachel.Carson)寫的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引起的轟動。該書描繪了一幅由於農葯污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永遠失去「明媚的春天」。該書的問世,對公眾的環境意識施加了重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前景的關注。與此同時,學術界也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意義上的探討。從20世紀50年代起,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了環境污染的嚴重後果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取得了比較重大的進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經濟學者開始運用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學分析方法對環境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探討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途徑等課題。同時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兩大失誤在於,一是低估了環境負外部性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廣泛影響。僅僅把外部性當做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偶然、個別的現象,而忽視了在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環境資源過程中外部性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這一事實,因而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後果。二是傳統經濟理論片面強調GN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指標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不僅使環境研究有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分析視角,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於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並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軌跡實際上沿著兩個方向同時抑或交替地向前推進,一是微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深入,二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拓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內探討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治理途徑以及與環境治理相關的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與環境價值評估技術等內容。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在於環境資源配置上的市場失靈以及**干預產生的**失靈。最初對市場失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論上。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現象,有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的情況,而後者則是指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收益的情況。一般認為,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負環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廠向外排放廢氣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雖然損害了周圍地區居民的利益,卻往往並沒有因此而承擔相應的成本,而是將其直接轉嫁給社會。這樣一來,工廠就沒有動機減少廢氣排放,從而造成空氣的過度污染。下圖簡單描述了這一情形。圖中P代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 MP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私人成本,MS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社會成本,由於廠商並沒有考慮污染排放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邊際私人成本要小於邊際社會成本。廠商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生產時將會生產Q單位的產量,此時邊際私人成本等於邊際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生產,廠商只應該生產Q[*]關水平產量,此時社會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收益一致。顯然,由於廠商沒有考慮生產的負外部性,生產水平超過了社會最優生產水平,從而產生過度污染。
運用外部性理論來解釋環境惡化的原因實際上來源於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就對此進行了分析,只是當初環境問題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罷了。不僅如此,庇古還提出了糾正外部性的辦法——對引起外部性的活動征稅或補貼(後者適用於正外部性行為)。庇古稅也因此成為環境經濟學家們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開出的最早的經濟葯方。看起來,外部性理論已經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比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們就有了新的發現,這源於科斯1960年《社會成本》一書的發表。由科斯等人創立的產權理論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產權理論,環境問題的根源不是由於市場缺陷而是由於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所致。哈丁(Hardin 1968)關於「公地悲劇」的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其大意是,在中世紀英格蘭的一些農村地區,有供社區成員放牧的公地。
當時做出這項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細分存在困難,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圍難以控制。然而,社區成員為了從公地上獲取最大利益,競相增加牲畜頭數,結果導致公地上出現過度放牧現象,進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毀滅的悲劇。經濟學家們以公地悲劇為例說明如果沒有排他性產權安排,必然會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因此,產權學派開出的治理環境葯方是明確環境資源的產權,然後讓市場來決定環境資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為零,不論產權界定給誰,市場都會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效果。產權理論並不是對外部性理論的替代,而是進一步豐富了經濟學家們對環境問題的解釋。在這兩種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稅、排污權交易等各種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由於環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與治理收益兩個方面,因此,費用效益分析這一基本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來進行環境政策分析。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環境治理的目標並不是環境質量越高越好,因為隨著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改善環境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相應地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則會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分析,最優環境質量目標應是在環境治理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水平上。
環境經濟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不同環境政策手段的效率與成本是不一樣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既定環境目標也是環境經濟學要研究的重要內容。與費用效益分析密切相關的是對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問題。因為環境資源本身是非市場交易產品,其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自動表現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市場對環境資源配置才會失靈。所以,為了給環境資源「定價」,一系列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如意願調查法、旅行成本法、享樂價格法、生產函數法等也成了環境經濟學不斷探索的新領域。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為人們探討環境問題提供了又一個新的理論武器。以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重新審視了**的性質與作用,將「經濟人」概念進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國家代理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中,即承認**追求的也是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也有失靈的情況。公共選擇學派的這一理論同樣被環境經濟學家們應用於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指出**失靈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沒有糾正現行環境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偏離,二是一部分經濟政策甚至人為地扭曲了市場價格,如不適當的資源補貼價格政策。當然,指出**失靈也並不是完全否認**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對環境問題的干預。環境經濟學家的觀點是,解決**失靈的關鍵還是在於提高決策當局對環境問題的正確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當然,這也有賴於經濟學家們提出更好的理論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遵循古典傳統,從資源的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探討,使經濟學在解釋與解決環境問題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人們也同時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惡化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是分不開的。因此,很有必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並從宏觀上提出協調環境與發展的戰略措施。這也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面臨的主要任務。傳統宏觀經濟理論主要討論國民收入增長與就業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宏觀經濟學並沒有把環境問題納入其討論范圍。但是隨著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嚴重,宏觀經濟理論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開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宏觀理論模型還是應用模型的研究都試圖表明宏觀經濟發展與環境是怎樣相互影響的以及環境與能源政策是怎樣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等問題。
當然對於這些問題的宏觀分析可以應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環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則包含很少這類方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間國際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的委託,就當前的增長趨勢與未來人類困境關系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於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建立了一個精心設計的以電子計算機模擬計算為基礎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決定全球經濟增長和人類未來的五個基本因素: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並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持續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後100年內某個時候達到極限,最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這兩方面發生頗為突然的、無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結論。《增長極限》的發表,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關於人類增長前景的大討論,也標志著環境問題開始正式納入宏觀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之中。隨著人們對增長認識的不斷深入,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一思想很快被納入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觀環境經濟分析有了新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傳統反映經濟福利指標GNP的合理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資源退化、環境破壞等影響因素包括在新的國民收入指標或者稱為綠色國民收入指標的問題。隨後,這一問題也開始逐步成為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發表的《避免不經濟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學家應該研究最優經濟規模的觀點,從新的角度探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此外,對環境問題的宏觀經濟分析也逐步擴展到國際維度,如國際貿易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分析以及全球環境問題的共同治理等問題都可以用新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總之,無論在國家范圍內還是國際維度內,宏觀環境經濟分析在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對環境政策的宏觀經濟影響進行評估、分析能源戰略及其對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以及分析國際環境問題中的合作與斗爭等方面都有著重大意義。最基本的宏觀經濟模型如內生增長模型已經拓展到自然資源開發、污染排放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分析,宏觀經濟理論正在並將繼續對環境政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些理論模型,對於正確理解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很有裨益的。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 環境經濟學

❷ 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治理環境污染

以經濟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的思路與方法。經濟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的思路是政府從影響成本效益入手,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選擇,以便最終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也就是建立一種機制,這種機制能利用經濟因素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以鼓勵人們保護環境。這種機制的設計既可以是從政府權威的角度出發,也可以是單純從市場機制的角度出發,或兼而有之。但不管採取什麼手段,這種機制的設計都應該具有效率性、
公平性和持續性。其主要方法是國家採用財政直接投資、財政補貼、押金返還制度、排污權交易、稅收和收費等手段,使企事業單位、公民排污等管理和收費規范化、制度化,引導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積極繳納排污費,真正落實「誰污染、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總體上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的公共性和環境影響的外部性,成為環境問題的兩個基本特徵。外部性理論是解釋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問題成因的基礎理論。最大限度地減弱以致消除外部經濟的影響,被視為生態環境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外部性分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當人們的經濟行為有一部分利益不能歸自己享受,那部分利益就稱為外部經濟。
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
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皆產生一些沒有辦法收歸己有的利益,也就形成了外部經濟。
當有自己不需負擔的成本發生時,那種成本則稱為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也就形成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❸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環境污染通常要政府治理

因為,國家政策中沒有健全的環境保護機制。企業移交管理是企業的沉重負擔。專回業的環保運營公答司的效率也很低。此外,環境污染是社會問題。如果政府不站出來領導,很難做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境污染治理是政府的職能,因為中國仍在先走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如果在治理過程中是污染,則必須由污染生產者為企業付費,而僅關注眼前利益。無法執政後,他不得不移交給政府進行執政,政府將懲罰企業環境問題的方方面面,而這個問題不能由行業本身解決。環境保護政策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

(3)城市環境治理的經濟學擴展閱讀:

環保政策強調,在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中,促進環保產業結構的優化,增加環保產品的技術含量;制定措施,促進環保產業社會化,環保產業經營市場化和產品標准化。在環境國際合作政策方面,中國歷來高度重視環境國際合作與交流,強調在認真做好自身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國際環境事務。

與新的夥伴關系共同促進區域和全球環境合作,加快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進程;堅持環境國際合作應尊重國家主權,在處理環境問題時應考慮到各國的實際實際利益和世界的長遠利益。

❹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為什麼環境污染通常要政府治理

個人或企業來在生產源或消費過程中給其他個體或社會帶來危害或利益,但是並未因此支付相應的成本或得到相應報酬。這個在經濟學上稱外部性。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就污染來說解決外部性有四種辦法:
征稅
排污權交易
產權界定
環境管制(強制手段)

❺ 環境經濟學 現在的前沿問題或領域 有哪些

現在政府對水、氣、土等方面的環境污染都提出了治理,但是現在對於基層來內說,很多治理都容是政府要求,不會主動去治理,因為環境治理是投入,沒有最直接的利益產出,所以環境經濟學需要研究將環境治理能帶來利益,讓利益去驅動基層主動進行環境治理.環境經濟學的前沿問題:污水處理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發展.固體垃圾的處理,新能源的研發、空氣凈化等,個人覺得這些都是現在環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至於細類的劃分.這就需要更為專業的人來做回答了。

❻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相關書目推薦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參考文獻
紀小衛 城市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中華環保聯合會 2008中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
魯傳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郭遠凱、李傳裕 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及經濟分析

❼ 什麼是環境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是環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交叉的邊緣學科,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如何估算對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物質損失、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和間接的對人的精神損害;如何評估環境治理的投入所產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效益,和間接的社會、生態益; 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費的制度,確定根據排污情況的收費力度;如何制定排污指標轉讓的金額。
應用:社會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它不是在自我封閉的體系中進行的,而是同自然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自然界提供給勞動以資源,而勞動則把資源變為人們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成為一切財富的源泉。社會經濟再生產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同時又不斷地把各種廢棄物排入環境的過程。人類經濟活動和環境之間的物質變換,說明社會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只有既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又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順利地進行。環境經濟學就是研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使社會經濟活動符合自然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規律,不僅能取得近期的直接效果,又能取得遠期的間接效果。 環境經濟學主要是一門經濟科學,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為正確地調節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但是,要把可能性變為現實,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❽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原因是什麼

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影響有很多:首先自然環境方面,一是以自然資源的消回耗為代價帶來的答經濟增長;另一個是在發展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如國內的多個資源型城市環境的破壞跟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如山西的煤礦、大慶油田、鄂爾多斯的破產,暴富經濟等如神木縣危機都屬非健康不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受諸多因素導向,以致國民價值觀以GDP增長論成敗,是經濟發展對人文環境最大的破壞,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一味追求財富、忽視道德危機、冷漠社會。如在中國無健康安全食品等很多都是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可以說利大於弊;很多發展思路都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短視行為。

❾ 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治理環境污染小論文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❿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根源是什麼

環境的公共物品性質、理性經濟人的外部不經濟性、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等等……

可以看看這篇文章,馬雲澤,當前中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源及對策——基於規制經濟學的研究視角

lz留個郵箱,我發給你

閱讀全文

與城市環境治理的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