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論述題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必須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經濟規律是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而人們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
所謂按經濟規律辦事,就是在認識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其運動趨勢和要求,制定經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這樣經濟實踐活動應可以順利進行,較好地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經濟規律具觀性,不管人們的主觀意願如何,它是是貫徹和實現自己的要求;因而,如果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也應是違背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事情就不會順利,甚至會受到規律的懲罰,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有力地證明了這個真理。
2.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在現實經濟運行中是各個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個別資本家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降低勞動力價值,因為它一個企業是不可能改變勞動力價值的!(勞動力也是商品!)它是為了使自己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以便獲取超額剩餘價值。
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通過提高生產率是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比一般的資本家奪得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
雖然兩者不同,但是超額剩餘價值屬於相對剩餘價值的范疇。
3.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不同的生產部門,由於資本有機構成不同,資本的周圍速度不同,在剩餘價值率相同的情況下,等量資本取得不等量的利潤,資本家為了取得更多的利潤,必然開展以資本轉移為特徵的部門之間的競爭.
2.競爭的過程,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 利潤率低,使得資本外流,導致生產規模縮小,產品減少,從而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價格上漲,這又使得利潤率上升,資本有機換成低的部門,利潤率高,使得資本湧入,生產規模擴大,產品增多,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況,價格下降,又使得利潤率下降,這樣的競爭反復進行,使得利潤率在全社會的范圍內趨於平均化.從面形成平均利潤率
3 平均利潤率就是全部剩餘價值總額同社會預付資本總額的比率,按照平均利潤率取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其形成過程就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在不同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表現為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
4.平均利潤率的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各部門的利潤率水平.二是利潤率水平不同的部門的資本量在社會總資本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平均利潤率只是一種趨勢,而不是利潤的絕對平均化,不排除通過部門內部的競爭形成而獲得超[額利潤.
5.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進一步掩蓋了剝削關系.國為這時各部門鄧得的利潤量和剩餘價值量並不相等,好像資本家鄧得的利潤與資本的數量有關,而和工人的勞動無關,掩蓋了利潤的本質及其來源.
6.意義:揭示了工人不僅受到本企業資本家的剝削,而且受到全社會資本家的剝削,所以,無產階級要解放,必須團結起來,推翻整個的剝削階級.
4.全部資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必要條件:1三種循環形式時間上的繼起性,2三種職能形式空間上的並存性.
資本周轉理論主要是分析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及其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馬克思的資本循環理論和資本周轉理論包含著適用於一切社會化生產的共同規律,對改善社會主義企業經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主義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同樣要保持企業資金循環的連續性,同樣要加速企業資金周轉速度,這對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進行,提高經濟效益關系重大。保證企業資金循環正常進行,加速資金周轉速度,企業首先必須強化資金運動觀念和市場意識,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加強企業管理,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減少產品積壓,提高產銷率,在此基礎上,縮短生產和銷售時間,加快流動資金周轉。其次,要通過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機器設備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舊率,加速企業固定資金的折舊和更新,使企業固定資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會生產技術進步的周期,減少和避免固定資金的無形磨損。
5.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要依賴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並不意味著它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生產而孤立地增長,更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同消費資料生產相比增長得越快越好。因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最終要依賴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這表現在:第一,第一部類擴大再生產所追加的勞動力對消費資料的需要,要依賴消費資料的增長來提供。第二,第一部類提供給第二部類的生產資料,其數量、品種、規格都直接決定於消費資料生產的需要。第三,第一部類為本部類知道的生產資料最終也受到第二部類生產發展的制約,因為製造第一部類自身用的生產資料生產最終是為了給第二部類提供更多的生產資料,以生產出更多的消費品來。
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三大部類的關系,做到比例協調。
6.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另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它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必須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
7.:(1)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 更加註重公平;(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 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4)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5)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 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8.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目標,是通過各種相應的經濟政策來實現的.這些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和產業政策.
(1)財政政策.它由財政收入,財政支出,預算平衡,國家債務等方面的政策所構成.按照財政政策在調節總供需方面的功能,可分為平衡財政政策,緊縮財政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
(2)貨幣政策.它由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通組織管理方面的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所組成.按照貨幣政策在調節總供需方面的功能,可分為均衡貨幣政策,擴張貨幣政策和緊縮貨幣政策.
(3)收入政策.總體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收入分配方式並存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收入分配實現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實施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和保障最低收入政策.
(4)產業政策.根據市場需求,產業關聯,技術進步,創匯作用,經濟效益等因素,安排好產業發展序列,明確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產業政策的基本內容包括產業支持政策和產業抑制政策兩個方面.
9.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組成。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
社會保障的作用.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起來,社會保障制度有以下四個作用。 一是「安全網」的作用。社會保障,民安所在。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功能就是保障人民群眾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收入和基本醫療不受影響,為人民群眾築起一道「安全網」。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調節中高收入群體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標准,減少貧困,適當縮小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既有利於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促進勞動力的有序流動,一定程度上激發我國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更快地發展。
四是「穩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為勞動者建立各種風險保障措施,幫助他們消除和抵禦各種市場風險,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
10.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既帶來機遇也具有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②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其次,經濟全球化也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挑戰:我們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和激烈的國際競爭,貿易、生產、金融的全球化國際風險增加,而我們的抗擊能力相對薄弱;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農業與農村經濟問題,就業問題等壓力大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
(2)實施「走出去」戰略,既要積極,也要穩妥,有重點、分步驟推進。從目前我國實際情況和需要看,應以以下幾個領域作為重點:
①境外資源開發。目前我國能源資源短缺狀況越來越嚴重,對境外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目前我國利用境外資源主要依賴現貨貿易,加快境外資源開發已成為當務之急。②境外加工貿易。目前我國輕紡、家電、機械等傳統產業的規模已十分龐大,產能過剩的矛盾非常突出。應進一步採取財政貼息、優惠信貸、出口退稅等措施,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從事境外加工貿易。③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是我國的傳統優勢項目,應該在繼續擴大規模的同時,更加註重提高質量和效益。④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配置全球資源的主體,也是知識產權、品牌、國際營銷網路的載體,因此,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和建設經濟強國的需要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❷ 政治經濟學論述題。。盡量簡短
微軟公司是20世紀90年代對美國新經濟有重要貢獻的成功企業。但微軟仍遭遇壟斷案。對於新興產業和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大的企業政府並不放鬆反壟斷行為。 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決微軟公司分解為兩個獨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軟行為在於保護市場競爭。微軟不服又提出上訴。其結果微軟雖未被拆分,但上訴法院確認微軟的市場壟斷事實,違反了美國的反托拉斯法。
案例問題:(1)微軟壟斷案反映了壟斷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你認為壟斷與競爭並存的原因是什麼?
(2)通過微軟壟斷案,你從中可以深刻領悟哪些經濟學原理?
1.答案簡要:(1)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壟斷與競爭並存的格局仍不會改變。其根本原因:第一,壟斷或國家壟斷並沒有消除競爭的動因和基礎。 第二,不存在「絕對的壟斷」。 第三,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和創新是激發壟斷競爭的重要因素。
(2)可領悟以下經濟學原理: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的核心;擴大市場份額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壟斷並不能消除競爭,壟斷與競爭並存;現代市場經濟是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政府反壟斷行為表明市場機制是市場經濟國家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000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下發了《進一步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製度的指導意見》,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制度,這是深圳在分配製度改革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關於國有企業資本、管理和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若干政策性意見。強調放開員工持股的比例和行業限制。另外,對獲得超額壟斷利潤的政策壟斷性企業的工資分配加強調控,實施「國家工資控制線」,防止過度增長。對供電、供水、公交等影響國計民生的公益性企業,實行「員工平均工資不低於社會平均工資」;對高新技術企業,允許其工資水平高於一般企業的工資水平。
❸ 政治經濟學論述題
微軟公司是20世紀90年代對美國新經濟有重要貢獻的成功企業。但微軟仍遭遇壟斷案。對於新興產業和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大的企業政府並不放鬆反壟斷行為。 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決微軟公司分解為兩個獨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軟行為在於保護市場競爭。微軟不服又提出上訴。其結果微軟雖未被拆分,但上訴法院確認微軟的市場壟斷事實,違反了美國的反托拉斯法。 案例問題:(1)微軟壟斷案反映了壟斷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你認為壟斷與競爭並存的原因是什麼? (2)通過微軟壟斷案,你從中可以深刻領悟哪些經濟學原理? 1.答案簡要:(1)當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壟斷與競爭並存的格局仍不會改變。其根本原因:第一,壟斷或國家壟斷並沒有消除競爭的動因和基礎。 第二,不存在「絕對的壟斷」。 第三,科學技術的重大變革和創新是激發壟斷競爭的重要因素。 (2)可領悟以下經濟學原理:技術創新是企業競爭的核心;擴大市場份額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重要途徑;壟斷並不能消除競爭,壟斷與競爭並存;現代市場經濟是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政府反壟斷行為表明市場機制是市場經濟國家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000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下發了《進一步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製度的指導意見》,推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制度,這是深圳在分配製度改革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關於國有企業資本、管理和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若干政策性意見。強調放開員工持股的比例和行業限制。另外,對獲得超額壟斷利潤的政策壟斷性企業的工資分配加強調控,實施「國家工資控制線」,防止過度增長。對供電、供水、公交等影響國計民生的公益性企業,實行「員工平均工資不低於社會平均工資」;對高新技術企業,允許其工資水平高於一般企業的工資水平。 案例問題:請根據本章知識分析上述案例中分配製度改革的原因。 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社會發展水平不高,還不具備單一的按勞分配條件,為了調動各類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必須在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積極發展多種分配方式,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 ⑵在處理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關繫上,要堅持按勞分配在整個國民收入分配中佔主體,按勞分配的范圍和數量都佔主體,由此保證社會主義分配製度的性質,保證社會主義的方向。 ⑶在非公有制經濟中經濟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拓寬要素分配的范圍和種類。即使在公有制經濟中,也應適當採用按要素分配的方式,如職工持股分紅、經營者風險收入等方式以調動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 追問: 這個題可能考到嗎?是我們的考試范圍嗎? 回答: 我國電信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發生深刻變化,市場競爭格局初步形成。原 中國電信 分拆為為三家公司。這樣就形成了中國電信、 聯通 、移動、網通、吉通、衛星和鐵通等發達的電信公司和集團公司。已初步形成了電信市場分層競爭的格局。走規模經營之路,增強國有資本控制力。中國電信實施重點企業規模化, 集團化 的發展戰略,迅速地增強了國有資產的控制力。到2000年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為主的電子百強企業佔全行業企業數的30%,但 銷售收入 , 利稅 分別佔76%、71%。銷售超過300億元的企業有13家,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75家,資源和經濟優勢進一步向大企業集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的主導力量。案例問題:(1)國家壟斷經濟的一般形式是什麼?(2) 社會主義國家 壟斷經濟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1)國家壟斷經濟的一般形式有:國家 自然壟斷 經濟、國家 市場壟斷 經濟、 國家行政 壟斷經濟。(2)一定范圍的社會主義國家壟斷經濟的存在,一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支撐功能;二是對整個國民經濟的 產業結構調整 和優化具有引導功能;三是對於技術進步和經濟素質提高具有先導功能;四是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具有穩定功能;五是有利於保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運行的方向;六是調節 市場經濟 自身無 法克 服的矛盾,抑制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為市場競爭和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3)社會主義國家壟斷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規避的方面: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產技術進步的動力減弱;二是它可能妨礙其他中小企業的發展。 補充: 這我就不知道了,這是我們學校老師出的論述題,僅參考解題方式! 追問: 你也是上 成人大學 ? 回答: 不是 上海財經大學 政經是我們的全國精品課! 追問: 我不知道要考那題啊,答案也不能都用,我對這個題一點感覺也沒有,咋辦,分數很多的,不能不寫吧 回答: 論述題一般有兩種形式 1.給材料進行論述 解答這種題型可以先引用材料,進而結合知識點進行分析,不必過於展開,最後可以適當自由發揮,發表個人觀點。 2 不給材料 只給論題 解答這種題型完全靠背功了。我們期末考就考了一道(我國當前的分配方式是什麼?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方式?)一般書上都有,你只要把它默下來就行了。以 總分總 的格式解答!
採納哦
❹ 一道政治經濟學的論述題
1. 產生原因: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出現
不可逾越: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如果盲目地逾越了這個階段,就會妨礙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將會崩潰。我國的大躍進就是典型案例
2. 剩餘價值規律的內容: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獲得剩餘價值,實現該目的的手段是不斷加強對雇傭工人的剝削。
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原因在於:1. 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2. 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 3. 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滅亡的全過程
3. 資本主義積累過程是資本家無償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獲得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不斷地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獲得超額利潤。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資本主義有其積極的歷史作用。但是資本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是對抗性的不可妥協的矛盾。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有其長期性和必然性
4. 經濟全球化是在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國際化與資本的國際化不斷發展的條件下的必然產物。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並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5.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的必然性。資本主義經濟必然性是由資本家的生產日益擴大和無產階級相對貧窮的矛盾決定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一個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的循環。在危機中,資本家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生產,加快了技術和生產資料的更新。雖然這些更新可以幫助資本家擺脫這一次的危機,卻同時為下一次的危機的到來製造了前提。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到了危機爆發的必然性和周期性
hoho~~因為考研看了政治經濟學,希望幫得上忙
❺ 政治經濟學的論述題,請哪位高手能幫忙回答,謝謝,急
試述價值規律的內涵及其對當前經濟發展的啟示
❻ 政治經濟學 論述題
1) 完善商品市場,重點發展生產要素市場。
第一、完善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主要形式,是市場經濟的動脈,直接關繫到商品生產和其它要素市場的營運狀況。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資本市場要積極穩妥地發展債券、股票融資。建立發債機構和債券信用評級制度,促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規范股票的發行和上市,並逐步擴大規模。貨幣市場要發展規范的銀行同業拆借和票據貼現,中央銀行開展國債買賣。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章的集資、拆借等融資活動。防止金融風險。
第二、改革勞動制度,大力發展勞動力市場。
第三、規范和發展房地產市場。
第四、進一步發展技術、信息市場。重點完善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的管理,引入競爭機制,保護知識產權,實行技術成果有償轉讓,實現技術產品和信息商品化、產業化,推動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的健康發展。
(2)完善價格體系和價格管理制度,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
(3)發展市場中介機構,發揮其服務、溝通、公證、監督作用。
(4)建立市場秩序規則,加強市場管理。
(5)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融通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降低市場准入限制,健全市場進入、市場交易、市場退出等方面的規則,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論述題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必須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經濟規律是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而人們必須尊重經濟規律,按照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
所謂按經濟規律辦事,就是在認識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其運動趨勢和要求,制定經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這樣經濟實踐活動應可以順利進行,較好地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經濟規律具觀性,不管人們的主觀意願如何,它是是貫徹和實現自己的要求;因而,如果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也應是違背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事情就不會順利,甚至會受到規律的懲罰,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有力地證明了這個真理。
2.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的。在現實經濟運行中是各個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個別資本家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降低勞動力價值,因為它一個企業是不可能改變勞動力價值的!(勞動力也是商品!)它是為了使自己的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以便獲取超額剩餘價值。
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通過提高生產率是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比一般的資本家奪得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
雖然兩者不同,但是超額剩餘價值屬於相對剩餘價值的范疇。
3.平均利潤率的形成,不同的生產部門,由於資本有機構成不同,資本的周圍速度不同,在剩餘價值率相同的情況下,等量資本取得不等量的利潤,資本家為了取得更多的利潤,必然開展以資本轉移為特徵的部門之間的競爭.
2.競爭的過程,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 利潤率低,使得資本外流,導致生產規模縮小,產品減少,從而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價格上漲,這又使得利潤率上升,資本有機換成低的部門,利潤率高,使得資本湧入,生產規模擴大,產品增多,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況,價格下降,又使得利潤率下降,這樣的競爭反復進行,使得利潤率在全社會的范圍內趨於平均化.從面形成平均利潤率
3 平均利潤率就是全部剩餘價值總額同社會預付資本總額的比率,按照平均利潤率取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其形成過程就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在不同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表現為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
4.平均利潤率的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各部門的利潤率水平.二是利潤率水平不同的部門的資本量在社會總資本中所佔的比重大小.平均利潤率只是一種趨勢,而不是利潤的絕對平均化,不排除通過部門內部的競爭形成而獲得超[額利潤.
5.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進一步掩蓋了剝削關系.國為這時各部門鄧得的利潤量和剩餘價值量並不相等,好像資本家鄧得的利潤與資本的數量有關,而和工人的勞動無關,掩蓋了利潤的本質及其來源.
6.意義:揭示了工人不僅受到本企業資本家的剝削,而且受到全社會資本家的剝削,所以,無產階級要解放,必須團結起來,推翻整個的剝削階級.
4.全部資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必要條件:1三種循環形式時間上的繼起性,2三種職能形式空間上的並存性.
資本周轉理論主要是分析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及其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馬克思的資本循環理論和資本周轉理論包含著適用於一切社會化生產的共同規律,對改善社會主義企業經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主義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同樣要保持企業資金循環的連續性,同樣要加速企業資金周轉速度,這對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進行,提高經濟效益關系重大。保證企業資金循環正常進行,加速資金周轉速度,企業首先必須強化資金運動觀念和市場意識,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加強企業管理,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減少產品積壓,提高產銷率,在此基礎上,縮短生產和銷售時間,加快流動資金周轉。其次,要通過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機器設備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舊率,加速企業固定資金的折舊和更新,使企業固定資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會生產技術進步的周期,減少和避免固定資金的無形磨損。
5.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要依賴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並不意味著它可以脫離消費資料生產而孤立地增長,更不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同消費資料生產相比增長得越快越好。因為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最終要依賴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這表現在:第一,第一部類擴大再生產所追加的勞動力對消費資料的需要,要依賴消費資料的增長來提供。第二,第一部類提供給第二部類的生產資料,其數量、品種、規格都直接決定於消費資料生產的需要。第三,第一部類為本部類知道的生產資料最終也受到第二部類生產發展的制約,因為製造第一部類自身用的生產資料生產最終是為了給第二部類提供更多的生產資料,以生產出更多的消費品來。
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三大部類的關系,做到比例協調。
6.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另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證明,它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必須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
7.:(1)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 更加註重公平;(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 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4)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5)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 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8.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目標,是通過各種相應的經濟政策來實現的.這些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和產業政策.
(1)財政政策.它由財政收入,財政支出,預算平衡,國家債務等方面的政策所構成.按照財政政策在調節總供需方面的功能,可分為平衡財政政策,緊縮財政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
(2)貨幣政策.它由貨幣供應和貨幣流通組織管理方面的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所組成.按照貨幣政策在調節總供需方面的功能,可分為均衡貨幣政策,擴張貨幣政策和緊縮貨幣政策.
(3)收入政策.總體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收入分配方式並存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收入分配實現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實施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和保障最低收入政策.
(4)產業政策.根據市場需求,產業關聯,技術進步,創匯作用,經濟效益等因素,安排好產業發展序列,明確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產業政策的基本內容包括產業支持政策和產業抑制政策兩個方面.
9.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組成。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
社會保障的作用.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起來,社會保障制度有以下四個作用。 一是「安全網」的作用。社會保障,民安所在。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功能就是保障人民群眾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收入和基本醫療不受影響,為人民群眾築起一道「安全網」。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調節中高收入群體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標准,減少貧困,適當縮小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既有利於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促進勞動力的有序流動,一定程度上激發我國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更快地發展。
四是「穩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為勞動者建立各種風險保障措施,幫助他們消除和抵禦各種市場風險,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
10.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雙重的,既帶來機遇也具有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②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其次,經濟全球化也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挑戰:我們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和激烈的國際競爭,貿易、生產、金融的全球化國際風險增加,而我們的抗擊能力相對薄弱;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農業與農村經濟問題,就業問題等壓力大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
(2)實施「走出去」戰略,既要積極,也要穩妥,有重點、分步驟推進。從目前我國實際情況和需要看,應以以下幾個領域作為重點:
①境外資源開發。目前我國能源資源短缺狀況越來越嚴重,對境外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目前我國利用境外資源主要依賴現貨貿易,加快境外資源開發已成為當務之急。②境外加工貿易。目前我國輕紡、家電、機械等傳統產業的規模已十分龐大,產能過剩的矛盾非常突出。應進一步採取財政貼息、優惠信貸、出口退稅等措施,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從事境外加工貿易。③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是我國的傳統優勢項目,應該在繼續擴大規模的同時,更加註重提高質量和效益。④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配置全球資源的主體,也是知識產權、品牌、國際營銷網路的載體,因此,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和建設經濟強國的需要。
❽ 政治經濟學論述題:論述勞動創造價值
【弗克思維】鞠強:勞動創造價值?大錯特錯!
2014-05-13弗克科技
勞動創造價值?大錯特錯!
(鞠強教授口述,學術秘書整理)
「勞動創造財富」,是剩餘價值論的核心思想,換成「老馬」(寫全稱可能會被和蟹掉)的學術語言:就是勞動創造價值。
上述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大凡學過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結論是極其荒繆的,這個論斷惡化了勞資關系,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形成了社會總體利益是零和游戲的斗爭觀念,為政府過度干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歪曲了企業家形象,是建國前30年經濟停止的理論禍根之一。
正確的表述是:
勞動可能創造財富,勞動也可能損壞財富。
老馬創造剩餘價值論的時候,經濟還很落後,因此他沒考慮到勞動與社會需求結合的問題,如果勞動沒有和社會需求高度結合,實質是毀壞財富。
老馬認為財富(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社會平均勞動時間,這是錯的!
比如:有兩家食品公司,分別叫甲公司與乙公司,各有一千工人。
甲公司員工努力工作一年,由於產品方向選擇恰好跟社會需求高度結合,結果產品暢銷,甲公司賺了500萬利潤!由於甲公司的存在,使得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更高了,社會更加幸福了,因此甲公司是創造了財富。
乙公司同樣辛苦努力幹了一年,由於老闆對需求判斷錯誤,大家都不愛吃他的食品,結果庫存如山、霉變發爛,公司虧損2000萬,實際上這家公司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浪費了許多的麵粉、牛奶、白糖、食油、電力、設備等等,對整個社會而言,他是在損壞財富。
乙公司1000員工,雖然很辛苦,動機也是還的,但實質上在危害社會(雖然這個結論從感情上很難接受)。
我們把上述兩個公司換成女性服裝廠、餐飲公司、化妝品、日用品、飲料業、電器業、傢具業……分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符合需求方向的勞動才是創造財富,偏離社會需求方向的勞動是損壞財富。(請關注鞠強微信公眾平台:juqiang01)
所以「勞動創造財富」這句話是錯的,應該改為:
符合社會需求的勞動才創造財富,偏離社會需求的勞動損害財富。
大凡管過企業的人都知道:判斷社會需求是件非常難辦的事,社會需求具有多變性、難預測性、變化快的特點。
老闆們為了追蹤社會需求,經常是焦頭爛額、徹夜難眠,而且要冒巨大的風險。因為需求方向判斷錯誤傾家盪產的人比比皆是,就是跨國公司新產品開發成功率也只有14%。
因為緊貼社會需求的勞動才創造財富,而需求判斷是老闆們的事,特別是戰略需求判斷,所以應該說是老闆和雇員共同創造了財富。
老馬的觀點非常原始,主要是從農民的眼光觀察的,只要種了地,肯定會創造財富的,那時物質短缺,糧食是不夠的,現在不同的,西方胡亂種地導致虧本累累破產的比比皆是。
按照老馬的觀點:企業有利潤,自然是工人創造的,企業虧本了,這與工人無關,算是資本家的!
剩餘價值論的科學性很成問題,老馬自己也說過學術是有階級性的,通俗的說:做學問的人就是編謊言,剩餘價值論果然是個謊言!
另外再舉個例子:假如有甲乙兩公司,都是生產空調的,款式與功能都緊貼社會需求。
甲公司由於管理方法得當,每台空調成本很低,是500元,年底利潤1000萬。
乙公司由於管理方法不當,每台空調成本很高,是700元,更加費鋼材、朔料、電力、設備,年底利潤虧了2000萬。
顯然甲公司是在創造財富,乙公司是在損害財富,甲公司管理勞動的質量比乙公司管理勞動的質量高。(請關注鞠強微信公眾平台:juqiang01)
所以「勞動創造財富」這句話又要改成:
符合社會需求的而且管理方法得當的勞動才創造社會財富,偏離社會需求管理方法不當的勞動損害社會財富。
如果從學術角度仔細研究下去,「勞動創造財富」是大錯特錯的,前面要加許許多多的定語才對給予限制才對,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勞動創造財富的學術用詞就是:商品的價值由凝結在商品中的平均一般勞動時間決定,這就為政府管制商品價格提供了依據。
假如有幾千人困在沙漠里,口渴無比、生命垂危,商家聞風而動,弄了幾輛卡車奔波幾百公里送水過去,商家准備把平時賣1塊錢的水變成20塊錢。其實運輸成本才每瓶增加了1毛錢。
按照老馬的觀點,對口渴生命垂危的人一瓶水的價值和對我們平常人的價值是一樣的,因為商品的價值由凝結在商品中的平均一般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政府立馬派出警察,宣布進沙漠的水價格進行管制,或者宣稱為了窮人的利益,或者宣稱為了公平,每瓶水必須按照凝結在其中的平均一般勞動時間定價,結果導致沒人或者很少人進沙漠送水了。
各位同學你們一定判斷的出來:政府管制價格後比管制價格前死的人更多了
上面這個例當然是模型化的,是為了說明問題而簡化的,但這種政府對價格進行管制導致大量人口死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新朝的王莽、古代的羅馬、斯大林時代的大飢荒
❾ 政治經濟學論述題
(1)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3)技術全球化,科學技能全球化,資金全球化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