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那裡有稅收經濟學的復習資料,跪求
網路文庫網頁鏈接
名詞解釋
1、稅收負擔:是指納稅人因向國家繳納稅款而承受的貨幣損失或經濟福利損失。
2、稅收超額負擔:稅收造成了價格的扭曲,使生產者得到的價格低於消費者支付的價格,這樣,價格便不能真實反映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因此損害了價格作為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的信號作用,造成了額外的經濟效率損失,這稱之為稅收的額外負擔。
3、稅收彈性:稅收彈性是指稅收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比率。稅制設計應當使稅收具有較好的彈性,一般來說應使ET≥1。 4、
稅收乘數:稅收乘數反映了稅收與國民生產總值變化之間的關系,一般表示為△Y/△T=-b/(1-b)。稅收乘數為負值,表明稅收變動與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呈反方向,即稅收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減少,稅收減小,國民生產總值增加。
5、稅收轉嫁:稅負轉嫁是指納稅人在名義上繳納稅款之後,主要以改變價格方式將稅收負擔轉嫁給他人的過程。
6、彈性反比法則是指為使稅收超額負擔最小化,商品課稅的稅率應與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成反比,需求價格彈性小的商品應實行高稅率,彈性大的商品應實行低稅率。
7、稅收歸宿是指稅收負擔採取一定的方式轉嫁之後最終的歸宿,即稅負運動的終點。
8、稅收效率:稅收效率指政府征稅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提高稅務行政的管理效率。它可以分為稅收的經濟效率和稅收本身效率兩個方面。
9、稅收政策是政府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通過一定的稅收手段,調整市場經濟主體的利益關系,給以強制性刺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干預市場機制運行的一種經濟活動及其准則。
10、稅收效應:是指納稅人因國家課稅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應,從另一個角度說,是指國家課稅對消費者的選擇以至生產者決策的影響,也就是稅收對經濟所起的調節作用,稅收效應可以分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兩個方面。
⑵ 怎麼用幾何方法證明稅收經濟學中的最小犧牲說
稅收變動時的無謂損失和稅收收入稅收很少長期保持不變。政府決策者總是在考慮提高一種稅或降低另一種稅。當稅收變動時,無謂損失和稅收收入會發生什麼變動呢?下圖分別表示在市場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保持不變時,小額稅、中額稅和大額稅的影響。如下所示:無謂損失,即當稅收使市場規模縮小到最優水平以下時引起的總剩餘減少——等於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之間的三角形面積。圖(a)中,小額稅時,無謂損失相當小;圖(b)和圖(c)中,隨著稅收規模的增加,無謂損失一直在增加。稅收收入,即對一種物品或勞務征稅後的銷售量乘以其稅收規模——等於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之間的矩形面積。圖(a)中,小額稅時,稅收收入相當小;圖(b)和圖(c)中,隨著稅收規模的增加,稅收收入先增加,然後減少。由上述可看出:隨著稅收規模的增加,無謂損失一直在增加——即無謂損失增加的比例要高於稅收規模增加的比例。這是因為無謂損失是一個三角形的面積,而三角形的面積取決於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積。例如,如果稅收規模翻一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翻一番,這樣,無謂損失就增加為原來的4倍(即無謂損失的增加是稅收規模增加倍數的平方)。隨著稅收規模的增加,稅收收入先增加,然後減少。這是因為稅收規模的增加,縮小了市場規模——開始階段,稅收規模增加的比例大於銷售量減少的比例;但是,當稅收規模極大時,稅收收入將縮減為0,因為人們會完全停止貿易。下圖總結了以上的結論:圖(d)中,隨著稅收規模的增大,無謂損失一直在增加。圖(e)中,隨著稅收規模的增大,稅收收入先增加,然後減少。圖見
⑶ 求楊志勇稅收經濟學
志勇編著的這本《稅收經濟學》為「21世紀高等院校財政學專業教材新系」中的一本。全書涵蓋稅收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包括稅制基礎、稅收原則、稅負轉嫁與歸宿、最優稅收與稅制設計、稅收征管、稅制改革、稅收秩序等內容
⑷ 大學稅收經濟學(中級公共經濟學、財政學)問答題一道求解
就是政府角色么,第一第二定理都是強調市場會自動達到帕累托最優,但是效率最高不見得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所以引入政府二次分配,讓大家的效用平均一些
⑸ 稅收的經濟學認識對理解稅收概念有什麼意義
沒有概念
⑹ 通過網路授課學習稅收經濟學,那些地方是學生反映聽不懂的
學習那些地方是學生,反映聽不懂。這個你得問一下,你就說的老師。你們教的學生,他們的情況。
⑺ 求以 我國宏觀稅收負擔分析 為題的稅收經濟學論文
經濟學財政稅收稅收理論 - 我國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選擇和優化
據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發表的2005年度的「稅負痛苦指數(Tax Misery Index)指出 ,從2000年開始進入福布斯的統計以來,中國的宏觀稅收負擔指數便一路上揚,2002年位居第三,2004年位居第四,2005年更是以160的指數躍升全球第二。,我們無法客觀評價該指數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但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合理確定政府稅收收入規模,即確定一個合理的宏觀稅收負擔水平。在這一水平下,既能滿足政府對稅收收入的需要,又在整個的承受能力之內,不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因此,理性地界定宏觀稅收負擔的合理水平並實現其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界定:影響因素與國際經驗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影響因素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的總體稅負水平,一般通過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稅收總量占同期GDP的比重來反映。准確把握一定時期的宏觀稅負水平,需要全面、充分、地考察和影響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因素,從中找出性的認識,正確處理宏觀稅負與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一定時期的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決定因素主要有經濟增長水平、政府職能范圍和政府非稅收入規模。
1.經濟增長水平因素。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與經濟增長水平正相關。經濟增長水平愈高,社會產品愈豐富,人均GDP的水平就愈高,這樣稅基就比較寬廣,整個社會稅收的承受能力就強。因此,經濟增長水平較高的經濟發達國家,其宏觀稅負水平要高於發展中國家。從上講,宏觀稅負水平增長應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協調同步。據有關專家測定,西方國家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通常大於1,而這一彈性系數在我國保持在0.8左右是比較合適的。
2.政府職能范圍因素。一定時期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取決於政府職能范圍的大小。政府職能范圍寬、事權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數量就多,宏觀稅負水平就應高一些,反之則低。社會中政府的規模和作用范圍日益擴大。政府職能范圍拓展,必將使政府支出的規模不斷膨脹,要求有較大規模的稅收來支持,這樣必然要求宏觀稅負水平不斷提高。在稅收收入成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一定時期財政支出占稅收收入的比重來反映稅收對政府履行其職能的支持程度。根據灰色模型的測定量,稅收規模對政府履行其職能提供穩定的支持,一般應滿足:-0.03<政府職能稅收支持的發展系數<+0.03.
3.從非稅收入規模因素。稅收並不是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惟一方式和渠道。在衡量宏觀稅負水平時,需要考察政府通過非稅方式取得的收入規模的大小。因為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創造的可供分配使用的GDP是一個定量,政府的各種收入都來源於當期社會所創造的GDP,在滿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況下,通過非稅形式取得的收入規模大,通過稅收取得的收入規模必然減少。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以上繳利潤代替稅收,從而導致稅制結構簡單,稅收數量減少,財政收入中企業利潤的份額大,而稅收的份額則相應少,宏觀稅負水平也隨之較低。但是合理的稅負,則要求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相結合,統籌安排。從各國財政收入構成看,都有或多或少的非稅收入。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 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中央政府的非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發展中國家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約為15%~25%.所以,稅收負擔並不是納稅人的全部負擔,政府取得財政收入也不僅僅只有稅收一種形式。要保證宏觀稅負水平合理化,首先應保證政府收入形式規范化。按照灰色模型的測定量,在政府收入形式較為規范的條件下,實際稅收狀態與稅收基本能力的發展系數的差距應小於0.03.
(二)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國際經驗
早在1983年,原世界銀行部顧問基思?馬斯頓採用實證分析,選擇21個國家,通過比較分析揭示了宏觀稅負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基本關系。他得出的結論是:低稅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的增長幅度、投資增長率和出口增長率、社會就業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均大於高稅國家。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變數關系是:稅收佔GDP的比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下降0.36%.高稅收負擔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這幾乎成為一個普遍的規律,而對低收入國家來說,提高宏觀稅負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尤為明顯。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各國在確定宏觀稅負水平時非常重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對各種類型國家宏觀稅負水平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是逐步上升的,目前的平均水平為30%以上;發展中國家稅負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間。
按照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從發展中國家稅負水平的一般情況看,15%~25%這個區間的宏觀稅負水平較為適宜,比較符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平均利潤水平。
二、我國宏觀稅收負擔水平的分析
(一)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經濟增長水平的比較
一般認為,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個國家人均GDP水平增加,宏觀稅負水平也不斷提高。我國人均GDP水平自1991年以來一直保持著6%以上的年增長率,是宏觀稅負水平提高的基礎。但是由表2可見,從1994年以後,稅收佔GDP比重的增長要高於人均GDP水平的增長速度。我國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在1996年以前是小於1的,即稅收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從1996年開始,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超過1,在2005年達1.285.從稅收收入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系數的變化,可以明顯地看出近幾年我國宏觀稅負在多年下降滯後轉向升高趨勢,具有一定的恢復性質。但是,這一上升的過程恰好發生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時期,與宏觀經濟調控的方向相背離。
(二) 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政府執行職能需要的比較
我國尚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尚不完全清晰,政府職能的界定還存在不規范之處,這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調整。但應看到,雖然我國財政收入逐年增長,仍不能完全保證政府職能部門運轉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不少基層政府仍是「吃飯財政」。我國財政在增加農業、、等重點支出方面雖然盡了很大努力,但仍然難以滿足各方面發展的需要。以教育為例,我國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佔GDP的比重1994年為2.19%,到2005年為2.54%,仍然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從發展的需要看,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也會不斷地增加,公共支出佔GDP比重的不斷擴大已是被許多國家發展實踐證明了的一個規律。目前我國在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縮小地區發展差異、促進要素流動、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等各方面都對公共支出水平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
我國財政除了公共支出增長的壓力以外,還存在著相當大的潛在的財政支出負擔。多年的國債已經積累到相當規模,每年的國債還本付息支出已經佔了財政收入一個不小的比例。雖然1997年以後國債規模的擴大與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有關,並不完全是因為財政困難所致,但是財政每年要承擔相當數量的國債還本付息任務。以2005年為例,國債還息支出達730億元,占財政支出的13.2%;國債還本支出為1579.82億元,占當年債務收入的37.8%.在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運行和人口的老齡化過程中,為支付改革前參加工作的老職工的社會保障開支和承擔越來越多的老齡人口的社會保障負擔,也形成財政潛在負債。沖銷部分國有銀行呆賬和地方政府償還債務也將是財政不可迴避的一個負擔。從這些方面看,我國目前稅收佔GDP比重水平與政府職能履行所要求的財力水平是不夠適應的。
(三)宏觀稅收負擔水平與企業負擔的比較
宏觀稅負水平與企業稅負有關,但兩者又是不同的。企業稅負水平主要取決於其適用稅種的實際稅率的高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稅負水平的高低是影響宏觀稅負水平高低的基礎性因素。宏觀稅負水平除了受稅種和稅率的影響之外,還受到稅基和稅源范圍的影響,即使稅種和稅率不變,甚至有所減少和下降時,如果稅基和稅源擴大,也有可能導致宏觀稅負水平上升。如歐盟各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採取降低稅率的措施,但其宏觀稅負仍不斷上升,歐盟經濟貨幣聯盟區域2005年稅收佔GDP比率高達45%,使宏觀稅負達到新高,比美國和日本高出14%.其原因就是歐盟各國在降低稅率的同時,採取了擴大稅基和加強征管的措施。因此企業的稅負輕重並不能簡單地看這個國家的稅收/GDP比率,而且要看這個國家基本稅種的稅率。
我國近幾年宏觀稅率上升,但企業基本稅種的名義稅率並沒有變化,工商稅收各稅種的法定稅率仍然保持在1994年稅制改革時的水平上。企業的實際稅率則是有升有降,一方面由於財稅部門加強稅收征管,糾正地方政府隨意減免稅收等措施而使實際稅率上升;另一方面,1994年以來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稅收優惠措施,如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優惠、對西部地區的稅收優惠、提高出口產品的退稅率等,則起到了降低企業實際稅率的作用。當然,在不同產業、不同類型企業之間,實際稅率的這種升降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比較客觀地看,近年宏觀稅負上升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增加了企業的稅負。
通過上述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我國政府制度內的收入(指預算內和預算外收入的總和)佔GDP的比重與國際上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接近,尚在正常范圍內。但是還存在相當大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加大了政府實際集中資源的比例。(2)我國宏觀稅負上升的過程中,企業的法定稅率並未提高,總體上講是屬於恢復性和發展性的上升。但是企業確實存在基本稅率較高與制度外非規范負擔過重的。(3)雖然宏觀稅負上升,稅收收入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政府為執行基本職能和滿足基本公共需要的財力仍然存在不足現象。(4)我國近年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高於GDP的增長速度,稅收彈性系數提高較多,與經濟低速增長時期擴張性財政政策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宏觀稅負水平的合理化並不單純是稅率水平調整的問題。
⑻ 稅收學專業有哪些課程
我便是中南財大稅收專業本科生,應該很有發言權了。稅收是一門實務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它融匯了會計、法律和財政三大專業知識,又形成了具有自己專業特色的學科體系。下面我們便來看看要學好這門課,主要需要掌握哪些專業課程。
一、中國稅制
這應該是作為稅收學專業學生的最基礎的必修課了,算是入門級別的課程。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稅收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概念、經濟原理等。再就是分為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對現行的每個稅種進行詳細的介紹,包括定義、稅基、稅率、徵收范圍、稅收征管等,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稅收的基本框架和體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