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今全球經濟環境有哪些特點
括地講,環境問題是指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環境問題是目前世界人類面臨的幾個主要問題之一.環境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由自然力引起的為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如火山噴發、地震、洪澇、乾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環境問題.由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系統破壞和環境污染,反過來又危機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為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包括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方面.目前人們所說的環境問題一般是指次生環境問題,以下本文中提到環境問題也採用這種用法.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活動直接作用於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顯著減少和結構顯著改變,從而引起的環境問題,如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濫采濫捕使珍惜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生產力下降,植被破壞引起水土流失等等.環境污染則指人類活動的副產品和廢棄物進入物理環境後,對生態系統產生的一系列擾亂和侵害,特別是當由此引起的環境質量的惡化反過
來又影響人類自己的生活質量時.環境污染不僅包括物質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業"三廢"和生活"三廢",也包括由物質的物理性質和運動性質引起的污染,如熱污染、雜訊污染、電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環境污染還會衍生出許多環境效應,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氣污染,除了使大氣環境質量下降,還會造成酸雨.
應當注意的是,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往往難以截然分開,它們之間常常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因果關系和相互作用.
2.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
環境問題是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人口數量也迅速增長.人口的增長又反過來要求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如此循環作用,直至現代,環境問題發展到十分尖銳的地步.環境問題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生態環境的早期破壞
此階段從人類出現開始直到產業革命,跟後兩個階段相比,是一個漫長的時期.在該階段,人類經歷了從以採集狩獵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種和養殖為生的定居生活的轉變.隨著種植、養殖和漁業的發展,人類社會開始第一次勞動大分工.人類從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轉變到自覺利用土地、生物、陸地水體和海洋等自然資源.人類的生活資料有了較以前穩定得多的來源,人類的種群開始迅速擴大.人類社會需要更多的資源來擴大物質生產規模,便開始出現燒荒、墾荒、興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動,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或沼澤化等問題.但此時的人類還意識不到這樣做的長遠後果,一些地區因而發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態退化.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經濟發達的美索不達米亞,由於不合理的開墾和灌溉,後來變成了不毛之地;中國的黃河流域,曾經森林廣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發源地,而西漢和東漢時期的兩次大規模開墾,雖然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發展,可是由於森林驟減,水源得不到涵養,造成水旱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土地日益貧瘠,給後代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但總的說來,這一階段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是局部的,沒有達到影響整個生物圈的程度.
(2)近代城市環境問題
此階段從工業革命開始到八十年代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洞為止.工業革命(從農業占優勢的經濟向工業占優勢的經濟的迅速過渡稱為工業革命)是世界史的一個新時期的起點,此後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出現新的特點並日益復雜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的一系列發明和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人類開始插上技術的翅膀,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開采和消耗
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新技術使英國、歐洲和美國等地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先後進入工業化社會,並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別.工業化社會的特點是高度城市化.這一階段的環境問題跟工業和城市同步發展.先是由於人口和工業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劇增,發達國家的城市飽受空氣污染之苦,後來這些國家的城市周圍又出現日
益嚴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業三廢、汽車尾氣更是加劇了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後來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達國家普遍花大力氣對這些城市環境問題進行治理,並把污染嚴重的工業搬到發展中國家,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污染問題.隨著發達國家環境狀況的改善,發展中國家卻開始步發達國家的後塵,重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環境問題有過之而無不
及,同時伴隨著嚴重的生態破壞.
(3)當代環境問題階段
從1984年英國科學家發現、1985年美國科學家證實南極上空出現的"臭氧洞"開始,人類環境問題發展到當代環境問題階段.這一階段環境問題的特徵是,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徵兆,目前這些徵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層破壞和全球變暖三大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上.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破壞、一些國家的貧困化愈演愈烈,
水資源短缺在全球范圍內普遍發生,其他資源(包括能源)也相繼出現將要耗竭的信號.這一切表明,生物圈這一生命支持系統對人類社會的支撐已接近它的極限.這還表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長遠性
❷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介紹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特點是從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基本問題展開構專建教材邏輯層次屬,形成從資源與環境經濟系統-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基本問題-資源與環境經濟配置分析-資源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模式的教材結構,全書共12章,包括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概論、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系統、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基本問題、自然資源的價值評估、環境效益與損失評價、資源產權交易與生態補償、資源與環境的時空配置、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持續消費和循環經濟。在吸收最新發展觀點的基礎上,每章前面設計了學習要求和摘要,後面設計了案例分析、本章小結、思考練習題和參考文獻,以加強理論結合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視野。為方便教學並與精品課程建設相銜接,本教材還隨書配套了教學輔助光碟,內容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案例素材、參考文獻、參考圖片、試卷庫、網站與期刊。 本教材適合作為全國高等院校經濟類、管理類和資源與環境科學類、生態經濟以及人口、資源與環境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為成人教育教材,還可供其他關心資源、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學發展的社會各界讀者閱讀參考。
❸ 與其他研究環境問題的社會學科相比,環境社會學有什麼特點
環境社會學: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出發,對環境議題和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版入的探討。在逐步廓權清環境社會學基本形貌的基礎上,作者指出,固守實在主義的立場不利於我們認清環境議題和問題的實質與全貌;應該注意到,環境議題和問題本身亦是社會定義和建構的產物。本書則集中探討了環境話語。社會型塑。環境傳播等具有建構主義特色的環境社會學維度,並介紹了一種全新的自然、社會與環境的突現模型。作者意圖呈現一種獨特的視角,以便重新認識環境議題和有關環境的持續性爭論。
(1)人類雖然具有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突出特徵,但他們仍舊是全球生態系統中互相依賴的眾多物種之一。
(2)人類同樣受到大自然生物鏈錯綜復雜的影響,因此人類的行為往往會產生難以預料的環境後果。
(3)人類的生存依賴於一種具有潛在限制性的生物物理環境。
(4)盡管人類的發明創造和技術發展有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突破自然承載力的限制,但生態法則對於人類來說不可能改變。
❹ 跪求有關《環境經濟學》的論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class_sf/X196/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❺ 什麼是環境經濟政策與命令形政策相比,具有哪些特點
所得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所謂「結構性改革」專是指針對結構性問題而屬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管理」是指針對供給側問題而開展的管理。 供給側改革(或供給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供給側改革強調發揮和創業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宏觀調控的作用;二是供給側改革強調解決中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強調解決短期經濟波動問題;三是供給側改革強調制度的變革與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強調短期的政策調整。 需求管理政策的邊際效益在遞減。 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後遺症越來越大。 推進供給側改革與推進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供給與需求相互依存,但國內有效需求最終決定於各主體的供給能力。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供給能力決定一國的競爭力。
❻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特點
本專業側重於人口問題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它的專業優勢在於人口學內、經濟學與環境、容資源科學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人口與糧食安全,生態脆弱區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區域人口容量與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等等。
❼ 求一篇 環境經濟學論文 要有摘要 文獻參考 3000字 不要太深奧 謝謝
以下這些絕對是原創!因為這是我上環境經濟學課交的論文!
題目是《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當然,不少也是從一些經濟學書上抄來的
建議你還是不要全抄了,做個參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在這個時候要環境經濟學的論文的話。。。樓主是在上交大衛老師的環境經濟學嗎?
~~~~~~~~~~~~~~~~~~~~~~~~~~~~~~~~~~~~~~~~~~~~~~~~~~~~~~~~~
摘要 環境污染和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本文從經濟學角度結合實例對環境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環境污染 經濟學分析 治理建議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等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而反作用於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不良影響,其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社會性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生存。因此,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對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環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戶人家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把屋子周圍布置得像個花園。居住環境變得十分幽雅。但實際的得益者並不只限於這戶人家.因為鄰居的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進.此類行為都產生一些沒有辦法完全收歸私有的利益。反過來說,環境被破壞帶來的影響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廠排放的廢水、廢氣,建築工程形成的噪音與塵土飛揚等都污染或破壞了環境,這些行為對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都沒有由污染者或環境破壞者本身負擔.這就是環境效益的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外部性影響導致市場失靈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1.1 外部不經濟(或負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產權體系中.市場制度通過價格機制使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但是在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經濟活動必然產生經濟的外部性.從而導致經濟活動中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產生「市場失靈」。由於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現得相當明顯。環境損害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壞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於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假定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有毒氣體。對周圍的群眾造成危害。即具有負的外部性,那就意味著私人成本(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成本)低於社會成本(即社會為企業生產所付出的代價)。
1.2 外部經濟(或正的外部性)
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並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願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獲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麼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若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願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於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並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2 治理環境污染的對策和建議
2.1 實行征稅或補貼的政策
對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企業,政府應征稅,其數額應等於該企業給社會其它成員造成的損失.使該企業的私人成本恰好等於社會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擔污染成本從而消除外部影響。對造成外部經濟的居民(或企業)。政府則可以採取補貼的辦法,使居民(或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利益相等。無論是何種情況.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與相應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則資源配置便可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
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2 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關系
環境資源是一種公共產品.其產權關系界定不清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外部性問題。所以,將產權途徑引入環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強化市場機制的運行並補充政府的干預,促進環境管理優化。作為政府,主要通過設計制度、保護產權,使環境保護與私人經濟主體的利潤緊密相連。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達到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2.3 加大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環保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發達國家環境治理的經驗表明,要控制環境惡化的趨勢。環保投入須達到GDP的1.5% ,要使環境改善須達到GDP的2.5%。而我國環保投入一直以來都低於GDP的1.5% .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環境「透支」已相當嚴重。因此,要使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就必須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2.4 加大審計部門對環保資金使用的跟蹤檢查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投入資金也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建設.同時又對環境污染單位執行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資金的一收一支構成環境審計的主要內容。審計部門要加強對環保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檢查.建立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使用情況反饋報告制度.對資金使用的合法合規性做出審計。通過審計,既能監督此類資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發揮環保資金的效益。
2.5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學校、文藝、廣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傳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方針、政策和法規。通過宣傳,強化全民生態和環保意識。同時,還要利用植樹節、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人口日、世界動物日等紀念日對青少年開展環保教育.加深鞏固下一代的環境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2.6 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制度
環境資源公共物品與行為外部性兩個特點。市場價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體性成本,這樣,導致經濟行為失去制約,產生市場失靈。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公民社會能動性的參與特點。加強對環境污染單位個人和群體的監督,利用公民社會的自主力量.建立公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彌補政府管制與市場機制的不足。通過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
作為京城一名身在環保社團中的大學生,最後我想就我參加一些青年環保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結合以上理論分析來談談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鄰的燕山,是北京的後花園,它是北京市民帶來周末休閑的好地方。北京的東南接入華北平原,是一片開闊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京的東南部常常會起霧的原因。但說到北京城裡遠眺時的霧呢,實際上天氣預報從某個時候已經改變了說法——叫「霾」,霾和霧直觀的區別就是顏色,自然的霧氣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霧氣卻是灰色的,因為北京尤其是市區的大氣污染,已經從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廢氣為主轉變成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了,這也就意味著為北京的空氣污染「貢獻」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聳的煙囪,而是我們身邊川流不息的車流了。這也是北京最大的環境問題——至少對一個普通市民來說是這樣。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來越多的市民擁有私家車,他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整體上給環境造成了污染,但這種破壞又不能明確讓他們來負責和修復,所以北京市現在採取尾號限行的手段,既緩解了交通壓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時間經常可以看到藍天——當然我個人以為這種限制市民行車的強制性措施並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來說大概是比較有效的。如同造紙等關系民生的污染工業一樣,我們也不可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只能盡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於北京春天的沙塵,那的確是外來因素,內蒙渾善達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極低的植被覆蓋率也為西伯利亞寒流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塵暴,還要從三北防護林說起。根據一些資料,某些地方所謂的防護林,實際上僅有的幾棵小樹都細如鐵絲,這樣的林子怎麼能用來固沙呢。三北防護林,雖然一些地方初見成效,譬如多倫等等,但是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商都、化德、正鑲白旗一線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嚴重,那裡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黃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豐美的呼倫貝爾,也有點點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氣問題,還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解決的,這不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畢竟北京作為北方遠海的城市,可以說什麼也沒有。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因為不用負責,如果上游地區的政府只顧自己轄區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對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環境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還有一個個人建議是之前沒有明確提出來的,針對北京來說,就是發揮北京高校環保社團和周邊環保民間組織的作用。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看,一個理性的個體確實都在追求獲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確實對環保擁有不計收益的熱情,雖然他們能做的事情也許並不專業,但其對社會的影響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勵和支持,是會有不小成效的。而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空有熱情投入,換來的卻多是鼓勵而少有實際意義上的支持,這也如同經濟學一樣,個體的收益或虧空都不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群體。所以我覺得國家在採取宏觀手段的同時,也應盡可能對這些志願者們加以引導,讓環保從一個「大人物們的任務」轉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參考文獻
紀小衛 城市環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
中華環保聯合會 2008中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
魯傳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郭遠凱、李傳裕 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及經濟分析
❽ 資源環境經濟學的介紹
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基本上是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共同特點內是抽去資本主義的容生產關系、階級關系來抽象地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資源環境經濟學的學科地位,一是指在資源環境類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基礎資源和環境學類;一是指在現代經濟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應用經濟學類。資源環境經濟學最貼近的基礎科學是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和經濟科學。
❾ 什麼是新經濟環境,或者說是新經濟環境的特徵是什麼
2008年。全國實現就業人員7748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上升0.2百分點。從供給來看,2009年我國城鎮勞動力供給人數達2400萬人。其中。有1300萬全國城鎮新增勞動力,有800萬為下崗失業人員,這兩大群體構成了2009年就業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還有其他人員300多萬人需要等待就業安置。從需求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按這個數字估算2009年我國城鎮勞動力供過於求,缺口在1500萬人。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與此同時,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轉變使得國內就業面臨新的經濟環境。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短期內國內就業形勢很難得到根本扭轉。
一、國際環境
(一)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經濟出現惡化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自2008年9月份正式爆發以來,導致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新興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迅速下滑。根據聯合國《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可能從2008年的2.5%降至1.0%,其中發達國家將出現0.5%的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預計將降至4.6%。經濟增長的衰退,使得國際貿易出現萎縮,2007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為5.5%,2008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下降為4%,在步入2009年的一季度後危機並未有減退之意,金融危機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實體經濟惡化與信用緊縮加深的惡性循環階段。進入2月份以來。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形勢已愈加嚴峻,層出不窮的利空經濟數據表明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並沒有止步跡象。目前,由於金融危機已經明顯從投資銀行危及商業銀行,經濟衰退也已經明顯從發達經濟體蔓延至發展中經濟體,而各發達經濟體更是出現陷入深度衰退的跡象。各大機構、組織和央行等繼續下調未來經濟預期,全球經濟的復甦時間可能會變得更為漫長。
(二)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
金融危機爆發之後,許多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卻持續升值,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了6.9%。而且仍存在長期升值預期。
二、國內環境
中國本輪經濟周期創下改革開放以來最長的擴張期紀錄,1999年我國GDP增長7.6%,達到上輪周期的谷底,從2000-2007年持續保持了8年的擴張勢頭。2007年是本輪經濟周期的峰年,從2007年3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已經出持續的擴張轉為收縮,GDP增速逐季回落,盡管2008年下半年後中央已連續出台了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拳,但經濟下行的趨勢並未改變,這說明未來主導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將是經濟周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只可能減緩經濟下行的程度,而不可能根本扭轉經濟周期的發展方向。
三、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一)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我國就業
首先,在我國本輪經濟擴張和就業增長中,外向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的重災區美國、歐盟。恰恰是我國外貿最大的出口國家,因此,受沖擊最大的也必然是外向型經濟。隨著危機的深化,這些國家相繼出現經濟衰退、收人水平下降、失業人口增多的情況,進口需求隨之減少,雖然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進口需求對收入的彈性較小,那些與進口國產品價差較大的產品甚至可能存在負彈性,但對我國產品的總需求已經由持續高增長轉為低增長。而外向型經濟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下降對就業的影響很大。
其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跨國企業或投資者由於受到資本市場籌資和融資的約束,無法籌措資金對新興市場進行投資。而且,中國製造業成本上升和利潤率較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也減少了對投資盈利預期,從而減弱對中國的投資意願。在外部訂單減少和人民幣升值效應影響下,不少出口導向的外商企業或國內企業面臨著虧損和倒閉的威脅,在資金鏈條出現斷裂的情況下,不得不削減生產或關門倒閉,從而加劇了國內就業形勢。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514家,同比下降27.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23.95億美元,同比增長23.58%。外商投資拉動就業的效應明顯減弱。
最後,海外迴流勞動力不斷增加。隨著世界各國經濟形勢的普遍惡化,以及勞動力市場就業需求的萎縮,一些已經失業和面臨失業的海外勞動力轉而回國尋找就業崗位:一些國際勞務承包工程也受到影響,以及一些國家出於保護本國勞動力就業機會而限制國外勞動力就業的政策,都導致海外就業的勞動力迴流不斷增加,加重我國國內的就業壓力。
(二)人民幣升值加劇了就業形勢
我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各新興國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我國人民幣相對其它貨幣一直處於升值狀態,而且仍存在長期升值預期,這使我國部分出口產品失去價格優勢。這一因素將從兩個方面影響我國就業,一是其他國家企業爭搶我國市場份額,減少我國出口總額,使我們失去相應的就業:二是降低我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戶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轉移出去,原有企業工人面臨失業。
(三)國內經濟的下滑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形勢
首先,經濟周期性調整的趨勢無法改變。2009年。面對空前嚴重的世界金融危機,政府採取一系列刺激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但宏觀調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調整的力度和時間。而不可能消除經濟調整。中國經濟周期性變化一般為5年左右,因而今後2—3年內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
其次,國內經濟形勢惡化使得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居民都縮緊當前的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同時,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股市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股市調整的財富「負效應」得到前所未有的顯現,國內中產階級在股市上都損失慘重,以中產階級為消費主體的消費熱點都出現降溫。
最後,在國內需求不足的影響下,國內許多廠商出現產品積壓的現象,廠商面臨利潤下降和停產的風險。在這種形勢下企業開始大量裁減人員,使得國內就業形勢進一步加劇。
❿ 求助:經濟學的各個專業特點!!!
呵呵,看來老哥和我的狀態差不多啊~都是要跨專業考試,並且開始著手准備啊!以下是在下看了老哥的問題之後查了好幾個網站在加了點在下的觀點針對老哥的提問整理出來的,希望對老哥能有點幫助吧~哈哈 經濟學大體分為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 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各個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 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理論經濟學通常稱為一般經濟理論,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視野,以經濟活動總過程為對象,考察國民收入、物價水平等總量的決定和波動。其中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理論又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獨立分支。另外,與經濟增長理論密切聯系的發展經濟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現在也已成為宏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即生產者(廠商)、消費者(居民)的經濟行為,包括供求價格平衡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在不同市場類型下廠商成本分析與產量、價格決定理論、生產要素收入決定即分配理論等。此外,福利經濟學等也已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獨立分支。 應用經濟學 主要指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個經濟學科。它大體上可分為如下幾個分支: ①以國民經濟個別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建築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等。 ②以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計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政學、貨幣學、銀行學等等。 ③以地區性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區規劃、生產力布局)等等。 ④以國際間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國際經濟學及其分支: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等等。 ⑤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企業管理、企業財務、會計學、市場(銷售)學等等。 ⑥與非經濟學科交叉聯結的邊緣經濟學科,如與人口學相交叉的人口經濟學;與教育學相交叉的教育經濟學;與法學相交叉的經濟法學;與醫葯衛生學相交叉的衛生經濟學;與生態學相交叉的生態經濟學或環境經濟學;與社會學相交叉的社會經濟學;與自然地理學相交叉的經濟地理學、國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與技術學相交叉的技術經濟學等等。這些邊緣經濟學科主要研究這些非經濟領域發展變化的經濟含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律性。 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無論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都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不斷擴展、不斷充實的。應用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實踐,離不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但它們的發展反過來又豐富了理論經濟學的內容,起著指導實踐的作用。 對基礎學科要求: 1理論經濟學:其中外語和政治跟其他學科都一樣但150分的數學考數學四或數學三(根據學校和所研究具體專業和學院而不同)。其中大部分的綜合專業課考的是(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但也有的專業會考的不一樣比如人口與經濟發展專業就考「環境學概論」和「技術經濟學」。 2應用經濟學:應用經濟學覆蓋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但具體到哪個學校哪個學院的話可能還有一定的不同~這就只能去相關如去學校王佔去查咯~ 最後救助我們這些跨專業生能夠成功度過漫長而無聊的考驗之路吧~哈哈!!! 查看原帖>>